教师的思维暴露,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维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基于由“结果教学”到“过程教学”的观念转变,重视“思维暴露”渐成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实践中,有的老师只注重暴露教材编写意图,引导学生揣测、探访虚拟的科学发现过程,而忽视对个人思维的自然展示。其实,教师的思维才是学生最易切近的,也相对更为真实可信。教师成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与技巧,甚至教师遭遇的挫折、教师摆脱困境的策略和心态,都极具宝贵的教育价值。那么,如何最真实、最自然地暴露教师的思维过程?
请看数学家富克斯的做法吧——
“……富克斯课前不太作准备,因为他习惯在课堂上将自己置于险境:对要讲的内容,现想现推,学生们因此而得到了一个机会,瞧一瞧最高超的数学思维的实际过程。”
无独有偶。大名鼎鼎的希尔伯特“由于准备得不够充分,到一堂课最后他已没有什么可讲了,只好临时来凑,这往往使他走入迷途、瞎摸一气”。他“不时也会犯些错误,被困在他的证明中,所以你有机会看到他花很大气力去解某些十分简单的数学问题,从中发现他的思维方法,这是比一堂形式完美的课更能引人入胜的”。
肖荫堂也写到:“……有时教授备课不足,笨手笨脚地算错了数,从他搔着头,念念有词的改正中,反而可以看出他的思路,真正学到些东西。”
够了,还可列出更多的名字,这些天才的巨匠为世人展现出他们鲜为人知的奇特侧面,他们的教学态度以至教学方式,看起来马马虎虎漫不经心,但却折射出天才的光芒,这不该给我们以深刻启迪吗?
反观我们的教育,不足的正是思维教学的低效和缺失。尽管我们一直提倡并力行“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事实上,学生们仍只是被动地在教师设计的“道”上行走,其主体地位何曾真正体现!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旅美学者黄全愈指出:“现在好多学校不灌输了,改用启发式教学,但启发式的危害性可能更大,老师启发学生接受固定的答案、结果、模式,一步一步引你上钩。”我想这决非危言耸听。众所周知,文献记载的成果是不能等同于发明发现的真实过程的,而依据文献编写的教材,更是刻意加工的产品。特别是,所谓的启发式教学,又是教师钻研教材后加进个人理解重新设计的模拟程序,这与科学家原先的思路就有了更大的偏差。好比说,科学家完成建筑物后藏匿了图纸,拆掉了脚手架,后人(教材编写者以及教师)要竭力猜测、分析其设计原理和框架结构,重新搭造起新的脚手架,为学生还原出尽可能真实的建筑物来。显然,教师的设计不会和原来的一模一样,在受到前人发现的启示后,可能改进了某些不合理的地方,产生出新的创意和施工方法,脚手架的搭建也更为别致。特别是,由于事先做了精细的准备,这一切在呈现给学生时就显得格外合理与自然,似乎事情本来就这么简单,或者老师本来就这么高明。如此这般的处理,尽管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也能使学生受到一定的科学方法训练,但学生的思维却远离了科学家真实的思维,甚至还难以企及教师的心路轨迹——毕竟,许多思维流程上的“弯路”“断路”和“短路”被掩盖了,寻找突破方向的许多惊心动魄的曲折过程也隐去了,留给学习者更多的,兴许是对教师的崇拜和对发明发现的无奈。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只有通过主体依据自身经验的主动建构,方能形成有效的学习。这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有赖于尽可能开放、自然、平等、安全的情景氛围,教师应力求自启启人,导而无形。设想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不很熟悉甚至完全陌生的问题情景,仅仅凭借丰富的知识,凭借以往处理同类或相似问题的经验,平等地与学生合作探险,那么为了名誉尊严,为了教学目的的实现,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唤起自己的激情和欲望,全身心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于是,教师的种种困难和窘境便暴露无遗,教师从失败经由一次次调整达到目标的完整过程以及复杂心态也自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完全没有斧凿痕迹的教学,更像是真实的科学研究,更能激起学生思维线路的共振,较之一般的启发式教学,甚至比起专门的“思维训练课”,不是更有意义更富成效吗?
当然,笔者无意标新立异,提倡什么“无准备”授课,也不是说每个人每节课都要达到这样的水平。事实上,中小学教师不比教授、大师,中小学生也不可与研究生同日而语,深刻领会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仍是教师进行常规教学(尤其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前提。然而令人忧虑的是,如果一个学生在很长时间内,甚至在整个学习生涯里,都不曾上过一节这样“无准备”的思维训练课,不曾感受到一个老师真实的“曲线”成功过程,难道不是一种缺憾和悲哀吗?在一个学期中,或者在几个教学单元之后,假如我们遇到了合适的问题情景、素材和学生条件,是不是很有必要上这么一节“无准备”的课呢?哪怕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也必能使学生得到莫大教益,因为,教师的窘迫也许正是学生学习科学思维的天赐良机!
而且,这种只是偶一为之的“无准备”授课,其实也并非真的毫无准备、不负责任,信马由缰,而是基于更为自觉、充分,更为全面、精细的长期积累,在科学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有目的的探索行为。假如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和丰富经验作后盾,假如没有对学生思维个性及学习现状的准确把握,假如自炫于渊博学识而不思进取无意创新,那么,想上这么一两节课,想上好这么一两节课,都是难以想象的空话。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敢不敢进行一两次“无准备”的“教学冒险”,正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教师的成熟程度、层次境界和教学胆略,对站在新世纪门槛的教师来说,它难道不该成为一种重要的素质吗?
标签:思维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