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西方心理学的价值取向_心理学论文

论西方心理学的价值取向_心理学论文

论西方心理学的价值取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论文,价值取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84;B0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 —4608(2000)03—0087—07

波林曾将心理学划分为生物取向(biotropic )和社会取向(sociotropic)对立的两极,[1](p.41)意指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对立。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主张以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来规范心理学,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心理现象的自然特征方面,采用自然科学的经验归纳和描述性方法,重视实验、数据以及研究结果的客观性和精确性;而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则主张以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模式来塑造心理学,突出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社会性和主观性特征,强调采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解、解释等方法,重视人的主观体验。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取向通贯整个西方心理学史,因此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史的考察,就能为我们探讨两种价值取向的成因及其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打开思路,同时也为我们思考西方心理学的应然性价值取向提供史学铺垫。

一、西方心理学两种价值取向的成因

从最原始的意义上说,西方心理学的两种价值取向源于科学心理学诞生前哲学家与科学家的有关心理学思想。

科学心理学诞生前,很多哲学家和科学家在对宇宙进行研究时,就发现和探讨了很多心理学问题,如从笛卡尔的“人是机器”,洛克、霍布斯、哈特莱等的“联想主义”到赫尔姆霍兹的“生理心理学”、韦伯的“感官生理学”以及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等,这些学者对心理学问题的探讨无一不是建立在自然科学的原则之上的,其共同特点是采用系统的观察法和实验法。这种研究倾向启示了心理学家并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最初来源。

与此同时,也有哲学家结合着对人性问题的研究,思考了心理学的有关问题。如普罗泰格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及“好的个人存在于好的社会”、达·芬奇的“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帕斯卡尔的“心灵有自己的思维方式,那是理智所不能把握的”等。赫尔德也曾说过“人性不是一个给定数据而是一个问题:不是到处都一致的某种东西,它的基本特征可以一劳永逸地被人发现;而是可变的东西,它的特征要求在特殊的事例中进行单独的调查研究”。[2](p.77) 这些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是认为人生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这是科学所无能为力的。这种研究倾向也对心理学家有所启示并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最初来源。

就其现代意义而言,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与实证主义、现象学和释义学等哲学思想的出现是分不开的。

实证主义把自己的理论看成是统摄一切科学的“科学哲学”,主张用实证方法取代抽象思辨,认为一切知识均来自经验,只有能被经验证实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知识;为贯彻实证性这一根本原则,实证主义还极力主张还原论。实证主义的这些主张深刻地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

心理学从其诞生的那一天起就致力于追求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尽管“心理学之父”冯特在建构其心理学理论框架时曾试图以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研究个体心理和以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研究社会心理,但由于受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特别是想使心理学成为人们殷羡的自然科学的强烈愿望,驱使他不得不将研究的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可进行实证研究的个体心理上,以心理物理学的方法和生理学的模式来建构其实验心理学体系。为了准确地贯彻实证主义的主张,冯特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可内部观察的直接经验,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并极力推崇提倡还原论和元素主义,他说:“既然一切科学始于分析,那么心理学家的首要任务是将复杂的过程简化为基本感觉要素”。[3](p.194)铁钦纳继承了冯特实验心理学的科学主义研究传统, 对实验内省法施以种种严格规定并对被试提出了极为严格的要求,致使实验内省法脱离心理生活的实际而更趋近于自然科学。为了更严格地贯彻实证主义的主张,铁钦纳极力主张对意识进行更彻底的元素分析、完全排除解释法在心理学中的使用。在《系统心理学:绪论》中他说:“科学不过是观察的精致产物。科学问题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描述……与解释为什么和因果性无关。我不去解释或论述因果关系,决不!在科学中,一切解释对我来说,都是依存变量与独立变量的相关性”。[4](p.15)难怪斯金纳认为铁钦纳的构造主义心理学体系是实证主义的。这种对自然科学的顶礼膜拜到行为主义时代发展到了极端。华生明确主张心理学是纯粹自然科学的一个客观的实验分支,认为心理学的“理论目标就是对行为进行预测和控制”。[5](p.152)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更坚决地贯彻实证主义的主张,华生不惜“削足适履”,把心理学的合法对象——意识挤到后台,以严格控制的实验法和操作策略对行为进行研究,使心理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更接近自然科学。现代先进的运算工具和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使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定量性和精确性达到了心理学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

实证主义理论和方法的渗入,促成了心理学中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使心理学家意识到科学的心理学必须是精确的、严密的和清晰的,必须使用测量、实验、观察等自然科学方法。

心理学中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与现象学和释义学等哲学思想的加盟是分不开的。

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现象学主要影响了格式塔心理学和人本主义心理学。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极力反对实证主义的方法论,反对研究人的科学的自然科学化,认为以实证的方法研究社会和人是一种还原论的科学观,而主张把意识作为考察一切认识的起点,要求对意识进行整体地理解和描述,坚持把人的主体性问题作为现象学研究的中心并把直觉看作是获得知识的可靠方法。希望能通过对意识的考察建立一门可获得绝对真理的“真正的科学”。

与冯特同时代的心理学家布伦塔诺明确主张以“内部知觉”的方法而非实验法来研究意识的活动,从相反的一极开创了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抗衡的先河。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即来源于布伦塔诺。受现象学方法论的影响,格式塔心理学主张以整体解释取代元素分析,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出现则是心理学家对极端霸权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心理学的直接反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人不同于机器或动物,人有其自身的性质、特征和价值,不能以研究机器或动物的模式来研究人。他们主张应把心理学研究的重心放在整体的人、人的本性、潜能、价值和意义上,这样就把心理学从实验室拉回到了现实生活,使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人学”。

释义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论,主要影响了精神分析学派。释义学是一种解释文本(text)意义的理论和方法,其核心是“理解”问题,而理解是一种对“意义”的追求。但文本并不直接显示其意义,要理解文本就必须探讨文本背后所隐藏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对无意识现象和梦的分析,无不体现出释义学的精神实质。虽然释义的主观性使精神分析学派内部充满了分歧和矛盾,但它毕竟从人文主义的视阈开发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心理领域。

现象学和释义学的渗入,促成了心理学中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形成,使心理学家认识到,要真正把握人的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就必须把人作为心理学关注的焦点,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对人的心理进行具体的研究,真正从精神和社会文化方面去理解人的心理。

二、两种价值取向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种价值取向的长期对立和冲撞,既为西方心理学的繁荣和理论兴盛提供了契机,也为西方心理学的分裂和学派林立孕育了温床。

(一)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在实证主义哲学观和方法论的强力影响下,经过近代物理学家、生物学家和天文学家等自然科学家的前期研究和理论铺垫,到19世纪末,冯特终于使心理学从哲学的附庸中解放出来。从此,科学主义价值取向就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并为促使心理学成为一门像物理学和生理学那样的标准学科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促进了心理学的独立和发展。冯特正是在19世纪重科学、 重实证的时代精神感召下,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最终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生的心理学也正是沿着自然科学的研究模式而不断发展、强大并成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行为主义统治西方心理学长达半个世纪就说明了这种情况。

(2)注重研究方法的有效性和精确性。 受实证主义影响至深的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心理学极力推崇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认为只有借助于自然科学的实证方法,才能对心理现象进行客观的精确的研究,使研究结果达到高度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并因此而巩固心理学的科学地位。行为主义、现代认知心理学都曾作过这方面的尝试和努力且成效显著,特别是行为主义,其科学观曾一度成为心理学家内隐的科学观。

以科学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心理学在显示其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所作的重大贡献时,也暴露了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弊端,具体而言有:

(1)忽视了人的主观价值,否定了心理的主观属性。 受实证主义可观察证实和客观性原则的影响,以科学主义为价值取向的心理学家,只重视可外部观察的客观心理现象,而忽视了人的内部心理生活和主观体验,使心理学的研究脱离了现实人的实际需要。科学属性最强的行为主义在此方面的表现也最为强烈。

(2)研究的表面化、低级化现象严重。 科学主义心理学重视研究方法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只对能被观察证实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必然导致研究的表面化现象;冯特认为客观的实证方法只能研究诸如感觉、知觉等类的低级心理现象而不能用以研究高级的心理现象如思维;行为主义虽然强调研究方法的客观性,但却只是通过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来类比人类心理,斯金纳就曾被誉为“白鸽心理学家”;现代认知心理学虽然重视了人的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但却把人的认知过程与计算机类比,也难逃低级化之怪圈,以至于到目前为止,人的认知过程仍是认知心理学家的难解之迷。

(3)视野狭窄。科学主义心理学家视自然科学楷模, 就必然要把研究的视阈局限到自然科学所限定的范围内,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研究过程的控制、研究结果的分析,莫不以自然科学的要求为准绳。冯特就把心理学的对象规定为“可内部观察的直接经验”;为了迎合实证科学的要求,行为主义竟置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于不顾,而将目光局限于可外部观察的行为研究等等。研究方法的单一性也是造成科学主义心理学视阈狭窄的原因之一。不可否认,实证方法在促使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并非心理学的唯一合法方法。长期以来,科学主义价值取向的心理学家却把实证方法奉为至尊,唯恐研究结果或研究报告中缺少实验数据而被人耻笑。这种导向必然会把心理学带入死胡同。

(二)人文主义价值取向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20世纪发展起来的现象学以更为严格的方式给心理学提供了对人的更恰当的理解,引起了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心理学家的深刻反思。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坚决反对科学主义心理学按照自然科学的模式规范心理学的企图,主张应根据心理现象的自身特点从事心理现象的研究,而不是盲目仿效自然科学。他们在现象学的指导下,沿着人文主义的道路,为丰富和发展心理学做了颇多实质性工作。

(1)恢复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强调以人为研究的中心,充分认识和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马斯洛认为,心理学是人的科学,它不同于自然科学,具有自己的特点。他说:“人类的心理规律与非人类的自然规律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但在某些方面又完全不同”。[6](p.544)“假如我想知道人类精神成长、价值成长或道德发展的可能性,那么我们要坚持,只有研究我们最有德性、最懂伦理或最圣洁的人,才能有最好的收获”。[6](p.545)这种把人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重视人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才更符合心理学的精神实质。

(2)扩大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受科学哲学家费耶阿本德的“反对方法”、“怎么都行”观点的影响,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坚决主张以问题中心代替方法中心,认为方法中心是心理学一味追求客观性、使心理学远离人类生活实际的重要原因,而且方法中心也必然会把心理学局限在某一方法所许可的范围内,限制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以问题为中心,就必然会扩大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因为凡是对个人或社会有意义的问题都可以成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这样就使心理学的研究视阈更为宽广,也更贴近人的现实生活。

(3)重视社会文化历史条件对人的心理的影响。 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心理学家认为,必须把对人的心理的研究置于特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中。人们不可能脱离社会文化观念、价值观念而对心理学进行纯客观的研究,社会文化观念、价值观念不可能不在人的心理的形成过程中留下印迹,因为任何人的心理都是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形成的。这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人的心理是十分有利的。精神分析学派在对精神病患者进行心理治疗和分析时,就特别注重把握病人过去的经验及文化背景。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在构筑其理论体系时也暴露了受其价值取向所限的一些弊端。

(1)忽视了人的自然属性。 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心理学家对科学主义心理学重“物”轻人的极端客观化倾向极为反感,但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时却走向了科学主义的反面,极力强调人的价值、尊严以及人的主观体验,从根本上忽视了人的自然物质属性,更因其公开对抗人类的逻辑和公认的可能性标准,而陷入“无法考证”的尴尬境地。

(2)研究中的神秘色彩浓厚。 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坚决排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客观的实验方法和精致的测量手段,而主张以理解、直觉和信仰主义取而代之,过分夸大了情绪、需要等非理性的主观体验,这不仅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也使整个研究过程充满了神秘色彩。

(三)两种价值取向的冲撞对西方心理学的影响

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对立、冲撞既促进了心理学的理论繁荣,也造成了心理学的长期分裂。

(1)促进了心理学的理论繁荣。两种价值取向的长期对立和冲撞,使心理学家得以从不同的侧面对心理学进行多维度的研究,为新的理论和概念的出现提供了契机,繁荣和发展了心理学。据统计,仅80年代,西方心理学中就有一百多种心理治疗理论,而到了90年代,这个数字就翻了一番。[6](p.629)心理学的其他领域也莫不如此。但这些理论均为昙花一现,难以对心理学产生较为深刻的影响。

(2)导致了心理学的分裂。 心理学自诞生起就处于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的争论之中。争论虽然促使了心理学的理论繁荣,但表面的理论繁荣掩盖不了心理学分裂的实质。诚如斯塔茨所言:“心理学正遭受着分裂的危机。这种危机并非突然产生的,因为心理学从来都不是统合的科学。但是这种分裂变得更为严重……其结果是巨大的日益增加的多样化——许多无关的方法、发现、问题、理论语言、分裂性的项目和哲学观点”。[7]这已成为心理学家所面临的严肃问题。

三、西方心理学的应然性价值取向

通过对西方心理学发展脉络的梳理,我们发现,整个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实质上就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价值取向相互冲撞的过程,其中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作为西方心理学的主流文化促成了心理学的独立,但却无力统一心理学;作为非主流文化的人文主义价值取向恢复了人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却陷入了“神秘的无法考证”之境地,也难担统一心理学之重任。作为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繁荣和发展了心理学,但在统一问题上均感“心有余而力不足”。心理学史已证明了这一点。1979年,在心理学诞生百年之际,J.R.Kantor在题为《心理学:科学还是非科学》一文中写道:“尽管历史上曾努力使心理学成为科学,心理学家也有信心使心理学成为科学,但显然这门学科不能完全符合自然科学的要求”。[8](p.47)如果说在心理学脱离哲学母体成为独立学科之际,人们对它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使Lewes 得出“普遍的意见是认为,不论是对待事实还是在方法要求方面,心理学都应是道德科学的一个特殊的分支”[8](p.48)的结论的话,那么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经过近百年的使心理学成为自然科学的努力并未真正凑效,1975年,英国心理学家John Shotter出版了一本书,再次为“心理学应该是一门道德科学”进行辩护。[8](p.48)

心理学有无统一的必要?其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科学往后应包括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9](p.128)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也说过:“科学乃统一的整体。将科学划分为不同领域,这与其说是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的,还不如说是由人类认知能力的局限性造成的”。[10](p.183)后现代哲学家罗蒂也认为“一直被人们所坚持的‘软’人文科学与‘硬’自然科学之间的区分崩溃了。两者之间的差异只能是功能上的差异而不是本体论或方法论上的差异”。[11](p.67)尽管人们对后现代主义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后现代主义均主张消解科学,消解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对立倾向以谋求二者的融合。这些学者的大科学观论断为我们思考谋求心理学统一的应然性价值取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我们认为,心理学的统一只有在大人文主义科学观的统摄之下才能完成。这种大人文主义科学观是一种超越狭隘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科学观,它不是哪一群体的专利品,而是人类共有的利益。每一种沿着正确方向开展的创造性活动或增强生命的智力价值的所有努力及其结果都是对它的一种贡献,它不仅不排除科学,相反却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学并赞美科学所含有的人性意义以达到对科学的人文理解。在这种大人文主义科学观的统摄之下,心理学如何才能真正统一呢?

(1)谋求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统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原本是统一的,但长期以来,由于科学观的不同导致了原本统一的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人为分裂。科学主义心理学以实证外观的方式对独立于研究者之外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而人文主义心理学则以内省内观的方式对依赖于研究者的内部心理生活进行研究,二者均看到了人的心理的一个侧面而忽视了另一侧面。心理现象是心理生活的外在表现,心理生活是心理现象的潜伏状态,二者实质上是一体的。在大人文主义科学观的规范之下,心理学家不仅要研究具有自然属性的心理现象,还必须透过心理现象以揭示其所体现的深层心理意义;不仅要研究心理生活,还要研究其提升状态——具有自然属性的心理现象。这样才能使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真正复归到其应然的统一状态。

(2)谋求研究方法的互惠。研究方法的互补互惠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应该的。我们看到人文科学已越来越多地运用统计法、概率法以及在自然科学领域里发展起来的抽象模式,而很多专门用于人文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也已在自然科学领域中得到应用并在自然科学技术一直不能彻底解决的问题上提供了意外的解决办法。比如信息论从热力学得到了它的形式启示之后,反过来又影响到热力学的解释;再如被纽曼和莫尔根斯坦按经济计量学的需要而调整的“博奕”或决策论,不仅对研究人类的行为作用很大,而且在自然科学中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这些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方法互惠互补的成功例证说明,任何科学的研究,其方法都应是多样化的,单一的研究方法必然会限制科学的发展。华生如果不对“口头语言报告法”进行歪曲的解释和极力贬低,行为主义或许早已统一了心理学。

(3)谋求研究者之间的互谅互动。 斯诺在题为《两种文化》的著名演讲中对自然科学家和人文科学家对立的原因作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由于自然科学家对人文科学的轻视而造成的人文知识欠缺以及人文科学家对自然科学的淡漠而造成的科学知识的无知必然导致其相互攻击和分裂,而这种分裂必然使其无法在同一水平上对同一问题进行共同的探讨并因此而加剧其分裂。心理学与此何其相似!长期以来,科学主义心理学与人文主义心理学各自怀抱其自以为是的科学观、固守其特有的研究领域,进行着“井水不犯河水”的研究,虽然研究成果丰硕却无济于心理学的统一。若以其原有的价值取向为标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心理学均无法实现其“探求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共同目的。在大人文主义科学观统摄下,科学主义心理学家关注人文主义心理学就是在拯救其自身,而出于同样的目的,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也不得不涉足科学主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因为科学的终极关怀是人文的,而真正的人文精神也必定是科学的。

(4)谋求心理学的科学定性。传统上, 人们习惯于以能否“精确量化”作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定性标准。以此为标准来衡量,则心理学既不属于自然科学又不属于人文科学但同时又既具有科学属性又具有人文属性。这也是心理学长期不为自然科学接纳又不愿依附于人文科学以致不得不沦为“准社会科学”(Semi—Social science)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与其追求本不属于自己的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地位不如立足于自己的科学人文属性以谋求其自身应然的学科定性。我们认为把心理学定性为科学人文学科才是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完整、准确把握。

心理学长期分裂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准确公认的学科定性、缺乏统一的共同基础。而在大人文主义科学观之下对心理学所作的科学人文定性,必然会使心理学统一其科学主义价值取向与人文主义价值取向这两翼,真正实现“身披彩霞双翼飞”。

收稿日期:1999—11—08

标签:;  ;  ;  ;  ;  ;  ;  

论西方心理学的价值取向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