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状的艺术——如何应对大班幼儿的多样化告状行为论文_邵祎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汾口镇中心幼儿园 311719

【摘要】

《纲要》中指出“教师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典型的一种社会行为,幼儿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告状?我们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若处理不当,会影响幼儿的关系,并对幼儿的性格和品德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应在一日生活中正确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告状 幼儿告状行为 研究

一、背景与意义

现在在我们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幼儿为了一点点芝麻般大小的事情到我这里来告状,理由五花八门的,在我们班,几乎每天有70%的幼儿告状,各种告状让我应接不暇,有时难免会敷衍了事,但是随着对幼儿教育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研究幼儿的告状行为,幼儿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类个体,他们的告状行为一定有许多不同于成人的地方,那么幼儿为什么要告状?教师又该如何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我认为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个详细地研究。只有蹲下来从儿童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需要、理解孩子的心灵世界,才是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真正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孩子,一切为了孩子。本研究主要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中的观察法,深入到幼儿生活情境中,了解幼儿发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其应对策略。研究对象为汾口镇中心幼儿园大二班幼儿(6~7岁的幼儿)。 以下就是我对本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一个研究总结。

二、幼儿产生告状的原因:

(一)依赖成人

距现在的形势而言,当今幼儿多数过多依赖成人,有很强的依赖性,不愿意动手做事,思维不活跃,遇事没主见,没有进取精神。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告状行为”方面,幼儿对周围的情况和人员行为没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因此必须要依靠老师的态度。而“老师,壮壮说话了”“老师,兜兜的杯子掉地上了”这类的内容就是要等待老师来进行评价,彰显他们的正义感。在幼儿园,幼儿以教师的态度,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做出评价,因此会出现幼儿对一些不符合教师要求的行为,或对某一行为要求得到老师的评价和裁决而向老师告状。如:有的幼儿看到有幼儿欺负别人时,就会产生正义感和同情心,会批评、制止这些不良行为,并向老师检举:“老师,祝子昂打郑哲浩了。”

(二)引人注意

幼儿在家庭环境中是最受关注的人,爸爸、妈妈以及爷爷奶奶等都是围绕着他展开话题。以至于到了幼儿园,幼儿也希望自己是班级的焦点,而“告状”就成为最佳的途径。例如,幼儿经常会说“老师,某某上课时说话了,而我没有。”“老师,某某站起来了,我没有站。”这些告状的内容都是希望引人注意的行为动机。

如我观察、收集到的案例:上午晨间活动时,钊钊不小心撞到了轩轩,轩轩去告状告诉我他被撞痛了。这个时候徐婷玉看到轩轩去告状得到了我的安抚,再加上钊钊身形较壮经常容易不小心撞到同学,所以徐婷玉也来和我告状。钊钊不小心撞到了轩轩,在钊钊没有撞过徐婷玉的前提下,徐婷玉小朋友去告状,这种现象属于跟风现象,这是在本班中发现的非常典型的一种告状,这种告状通常是因为孩子们的爱玩的天性,他们觉得这样连续一个接一个去告状很好玩。又如:在户外活动时,小朋友们都在欢快地学习跳绳运动中。郑子孝由于用力过度,不小心把跳绳甩了出去,甩到了郑娄莎的脸上。宝宝看到了,连忙跑过来向我告状:“老师老师,郑子孝的绳子打到郑娄莎了!”不一会儿,余馨婷也跟着跑来告诉我:“老师老师,我也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郑子孝的绳子打到郑娄莎的脸上去了!”这时候,姜涛、郑芷萱、祝子昂等人也齐声说着:“老师老师,我也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郑子孝的绳子打到了郑娄莎!”顿时,告状声在我耳边响起,久久缭绕不断。

当然,引人注意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嫉妒问题。能力较强的孩子,则因为能力较强(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很有能力,而又没有受到“重视”和“关注”。如,被老师表扬或被老师提问等),所以才会对别的有能力的小朋友产生嫉妒。

我们班就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一次徐婷玉小朋友看到余老师课堂上表扬了郑子孝,就很嫉妒,然后一整天都关注着郑子孝,随时地频繁地进行告状,诸如“郑子孝吃点心前没洗手”“郑子孝把饭掉地上了”等等。

但经过我的观察研究,我发现这类带有告发性质的告状并不是很多。

(三)家庭原因

现代的幼儿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家长的教育观念往往是极其溺爱的。我们幼儿园处于农村幼儿园,父母外出打工,家中长辈对孩子更是过分爱护,把孩子们个个都养成了“小公主”、“小皇帝”。而溺爱会造成孩子任性、唯我独尊的坏习惯。大多数家长也都会反复地告知幼儿“如果有人欺负你,你就告诉老师。千万不要被欺负”等等,这类的语言也导致幼儿频繁告状。同时家庭过于溺爱的教育模式也是导致学生缺乏集体沟通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独立组织游戏的能力或者是配合游戏的能力也相对较低。现在的家长往往重视孩子智力的开发,忽略了幼儿合作、关心他人、相互友爱等品德的培养。由于幼儿是家中的“小太阳”,养成了部分幼儿依赖性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等不良行为习惯,缺乏必要的集体生活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很好。

(四)年龄影响

处于大班的幼儿大致都是5到6岁,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幼儿道德行为规范评价能力带有片面性,孩子年龄较小,针对教师指导的教学、活动规范和行为道德虽然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但是自己进行辨别的能力较弱,也不够说服力,因此他们往往要依靠老师来进行评价。二是当前的幼儿受年龄影响往往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大多的时候表现为只能够正确地评价同伴,却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他们常常能看到并评判别人的缺点和错误,却不善于分析自己做得如何,他们心里的镜子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引发一连串的告状行为。例如,一个小朋友说“老师他刚才玩玩具了”,接下来就会有人站起来说“老师他也玩了”。然后,接下来此起彼伏的告状声不绝于耳,使教学活动变得混乱。

(五)幼儿之间产生矛盾,幼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寻求老师的帮助

如刚刚前几天发生在我们班的案例:余中昱想去积木建构区玩积木,可是在建构区的“老大”余星铄极其不情愿,还把余中昱赶了出来,这时候,余中昱不乐意了,马上就向我告状“邵老师,余星铄不让我搭积木”。余中昱的此番告状是建立在自己的利益之上的,他想搭积木,而余星铄不让,导致了他向我告状这一行为,他想通过我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以及我上次观察、收集到的一个案例:午睡前的盥洗时间,程驿然在盥洗室洗手。这时候,旁边的两个小朋友在玩水,撒到了程驿然。程驿然便跑到我旁边,和我说:“邵老师,有人在厕所里玩水,还碰到了我的脸上。”程驿然知道在盥洗室玩水是不对的,同时,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来主持公道。

三、幼儿多样化告状行为的指导策略

(一)了解动机,区别对待

教师对于幼儿告状的行为要进行正确指导,需先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然后区别对待,任何告状行为教师都要耐心解决,不应该直接斥责,以免出现不良的心理状态,影响班级管理,对幼儿心理形成负面影响。

(1)了解动机

教师了解幼儿的告状动机要从这样几方面进行了解:第一点,听。要通过学生告状的内容进行简单快速的区分。第二点,看。教师要时时刻刻观察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以便幼儿在告状时,我们就能够了解到幼儿当时的基本情况,以便于让幼儿更为信服老师的评价和解决方案。③第三点,问。教师应仔细地询问幼儿当时的基本情况,以便幼儿就会进行详细描述,有利于教师了解幼儿的告状动机,了解过程中也可以询问其他旁观的幼儿。在了解动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保证采用耐心的态度来对待幼儿,保证了解动机迅速又不造成对孩子的行为影响和心理产生负面的影响。

(2)区别对待

6到7岁的幼儿还处于幼儿期,幼儿期是个性初步形成的时期,幼儿期个性的发展对人的一生有重要意义,是成长的基础。幼儿期个性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意识、需要、气质、性格还有能力的发展等,基于此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也要区别对待。针对告状行为,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因人施教,对大大咧咧的孩子宜采取批评、鼓励相结合的方法,对孩子进行“爱心”培养,创造与同伴相处的氛围;对胆小怯懦、不爱讲话的孩子应采取欣赏的方法,多亲近、多创造与同伴交往、在集体场合说话的机会。

(二)教学中进行转变

(1)在故事欣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

讲故事是有效的幼儿教育手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说明: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成人、同伴交流,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针对孩子因嫉妒引发的告状行为,教师可以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纠正。因为在故事的环境中孩子会感受到榜样的力量,进而明白应该帮助小朋友,养成互助互爱的习惯。

针对某些告状行为,教师要借助小故事进行帮助理解,让学生有较强的是非分辩能力,并对弱小的同伴产生保护心理,实现集体团结,形成良好的个性品德。

(2)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幼儿的告状行为多数原因是不能很好地解决与伙伴之间的关系,因此我们教师要先进行了情境表演,让同学明确地进行自我评判,解决学习和生活相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时,请小朋友表演某个告状行为情况,设立情境问题表演,设立几种不同的情况让孩子进行选择,如,第一告诉老师。第二自己想办法和伙伴谈一谈。在幼儿选择后,教师指出第2种是老师最欣赏的解决办法。然后在集体讨论总结出怎样谈,第一要态度好;第二可以进行交换;第三要尝试想出大家一起玩的好办法。

总之,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是解决告状行为频繁发生的好途径,也是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论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包括:过于依赖成人,希望引人注意,受家庭教育影响和年龄特点的影响以及幼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寻求老师的帮助。但经过我研究发现出现告状这一行为大多数原因都是幼儿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第二,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教师要耐心疏导,不可以置之不理,要了解幼儿的行为动机,然后区别对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尝试在故事欣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在情境表演中,培养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对解决问题的告状,给予正确引导。

主要参考文献

【1】王春燕.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J].山东教育,2002年

【2】顾燕萍.谈幼儿“告状”行为与疏导[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

【3】周长秋.谈教师对幼儿“告状”的分析评判能力[J].山东教育,1999年

论文作者:邵祎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31

标签:;  ;  ;  ;  ;  ;  ;  ;  

告状的艺术——如何应对大班幼儿的多样化告状行为论文_邵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