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4.社会和谐途径之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社会和谐论文,途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简单来讲,构建社会和谐的基本途径就是实施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应该说,这不仅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我们全体人民的奋斗目标,即到本世纪中叶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从理论的角度看,这里面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深化理解,一个是文明,另一个是文明社会。
英国学者Raymond Williams在《Keywords》一书中曾经考证过文明(civilization)一词的来历和发展,特别指出了文明通常是被用来描述有组织的社会生活状态,这个词与文化(culture)长久以来互相影响。他讲到在19世纪30年代英文世界里发生的一件大事,就是米尔(Mill)写了一篇讨论诗人科尔里奇(Coleridge)的散文,讨论的主题是“人类究竟从文明获得了多少利益?”值得注意的是,科尔里奇对于文明和文化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作了阐述。这个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他讲,如果一个民族的“文明”不是植根于“教化”(cultivation)、植根于人类智能与特质的和谐发展(harmonious development),那么这个民族(不管如何显赫)充其量只能称为“虚有其表”的(varnished),而不是“文雅”的(polished)民族。从中我们可以感到文化教育对于提高一个民族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性。
第二个概念就是文明社会。许多人都看过《飘》这部电影,甚至许多人都能讲出它的英文名字,即gone with the wind。有意思的是,许多人却弄不清楚到底是什么东西飘走了。其实只要仔细观察电影序言中说的civilization gone with the wind(直译为:文明随风而去)就明白了。当然相比《飘》这部电影,对于文明社会分析得更加深刻透彻的是弗朗西斯·基佐。1828年他曾经尖锐地批评过四种不文明的社会形态。第一种是:物质生活完全幸福,但民族的智力活动和精神生活都有意地维持在一种麻木呆滞的状态。第二种是:物质能维持温饱,并有一定数量的精神园地,但在神权政治支配的地方,不活动性是精神生活的特征,在精神上每个人都能分得一份真理,但任何人不得为自己寻求真理。第三种是:人与人之间显示个人的自由精神,但不断出现混乱和不平等,它是力量和机遇的帝国,横暴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特点。第四种是:每个人自由,很少有不平等的事情发生,任何人都没有差异,很少有公众的意见,很少有社会交往。总之,每个人都自生自灭,互不相干,在身后不留下任何痕迹。一代一代人临死时看到的正是它诞生时看到的那个社会。这是野蛮部落的状态。那里有自由和平等,但肯定没有文明。基佐的上述观点虽然已过去了178年,但我们至今读起来仍然感到回味无穷。因为我们今天所谈的和谐社会就应该是一个文明社会,所以基佐思想是有理论启示作用的,即一个文明社会起码具有三个标志:第一,在文明社会中,不仅要促进社会活动的发展,而且要促进个人活动的发展。第二,一个文明社会,不仅要体现社会的进步,而且要体现人性的进步。也就是说,除了社会层面的发展外,还有个人本身的发展,这里包括人的各种能力、感情、思想的发展。其实这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设想的“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一词具有了更深刻的含义。按照联合国有关机构的解释,所有文明的标志是对人的尊严和自由赋予的尊重。它体现在7个方面:1.不受歧视,无论性别、种族、民族、国籍或宗教如何;2.不缺衣少食,享受体面的生活水平;3.挖掘和实现个人潜力的自由; 4.消除恐惧,消除对个人安全威胁的恐惧,消除折磨、随意逮捕和其他暴力行为;5.消除不公正和违反法制的行为;6.思想和言论自由,参与决策和结社的自由;7.拥有体面的工作的自由,没有剥削。显然,我们的社会现实离这些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由此也可以看出,对于我们来讲,构建“和谐社会”急需下大力气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解决贫困问题。目前我们不仅贫困收入指标低,而且贫困指标内容狭窄。也就是说,贫困不仅是指收入,而且还包括能否获得安全用水、能否获得改善的卫生设施、能否获得健康服务。
第二,提高保障程度。主要是三个方面:提高公共退休金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公共卫生保健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
第三,“和谐社会”需要以道德为支撑。如果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不把诚实守信作为基本行为准则,可以设想,一个充满欺诈的社会能够和谐吗?但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至今我们对道德的理解还相当欠缺。
哲学家康德极其重视道德的威力,我国经济学没有大的突破的原因就是哲学基础特别薄弱,康德的话对我们很有启发。他说:“有两样东西,我们对它们的思考愈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们心灵中唤起的赞叹和敬畏就会越发地增长和强烈,这就是我们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为什么搞市场经济的和谐社会需要以道德为支撑?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社会是一个高风险的社会。欺诈和谎言的无限蔓延会破坏和腐蚀信用的多层结构,会使人们从不相信商品开始最终发展到不相信政府倡导的价值观。国内有人曾经讲“经济学家不讲道德”、“骗出一个新体制”,这是极其有害的。其实自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道德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例如亚当·斯密十分重视美德秩序的作用。他认为公共行政长官有必要借助国家的力量来强制推行维护正义的美德。没有这种预防措施,文明社会将成为流血和混乱的舞台。再例如,马歇尔在116年前就讲过这样的话:“道德的力量也是包括在经济学家必须考虑的那些力量之内的。的确,曾经有过这样的打算:以一个‘经济人’的活动为内容,建立一种抽象的经济学,所谓经济人就是他不受道德的影响,而是机械地和利己地孜孜为利。但是,这种打算却没有获得成功,甚至也没有彻底实行过。”即使是被称为新自由主义鼻祖之一的哈耶克也不敢轻视道德等伦理规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他不仅说过“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恐怕都应该遵守我所说的‘商业性伦理规范’”这一类的话,而且还认为“资本主义其实就是西方历史上的道德规范的一种外在表现”。令人感慨的是,美国9·11事件恰恰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范例。在美国世界贸易大厦原址的围墙上,在几十米长的钢板上刻着几千个遇难者的名字,通栏标题是“The Heroes of September 11,2001”(2001年9·11的英雄们)。并在原址广场上树立着一块几十米的宣传画,上面有这样一条标语:The human spirit is not measured by the size of the act,but by the size of the heart。大意是“人类的精神是不能用行为的规模所测度,但可用心灵的尺度所考量。”面对美国人在9·11事件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利他主义举动,不仅使世人感动,甚至使一些国人感到迷惑不解,在他们看来,私欲横流的美国怎么可能会出现如此强烈的利他主义?其实,这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即使在“经济人”主导的商业社会中,政府也要提倡人们做一个“道德人”。因为我们可以从大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看出,由不同灵魂支配的人的行为也是大不一样的。例如,在政治领域,灵魂火红的政治家为了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屈服于外国的压力;而灵魂灰暗的政客为了个人的私利则会趋炎附势卖国求荣,在这里呈现的是人格的较量。在商业领域,灵魂端正的商人讲究的是童叟勿欺,取财有道;而灵魂扭曲的买卖人热衷的是假冒伪劣,坑蒙拐骗,在这里呈现的是信用的较量。正因为如此,塑造灵魂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大计。现在世界竞争的路径已经从商品竞争进展到环境竞争,最终深入到灵魂竞争。所以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要找到自己的文化根基,作为学者不能满足于停留在口号上,我们只有从中外历史中吸取经验才能使和谐社会有稳固的文化根基。
标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道德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