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巨细胞瘤中nm23和ras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郑楷[1](2021)在《骨巨细胞瘤中p63、Ki-67的表达及影像学分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B)中Ki-67、p63的表达并探讨其与影像学分级、病理分级及肿瘤复发等的关系,为GCTB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8年3月期间于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骨肿瘤科首次手术刮除获得的四肢长骨骨巨细胞瘤石蜡标本99例,及瘤旁正常骨组织标本1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测定其Ki-67及p63表达情况,同时进行影像学Campanacci分级和病理学Jaffe分级,分析Ki-67、p63的表达情况与Campanacci分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Ki-67、p63蛋白的表达、Campanacci分级情况与临床病理变量的关系。[结果]1.Ki-67在GCTB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瘤旁正常骨组织,二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Ki-67在复发GCTB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复发GCTB组的表达水平,二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GCTB中Ki-67的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肿瘤大小情况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Jaffe分级I、II、III级中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p6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有显着差异(P=0.001<0.05,rs=-0.324);2.p63在GCTB中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瘤旁正常骨组织,二者在统计学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p63在复发GCTB组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复发GCT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CTB中p63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及肿瘤大小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在Jaffe分级I、II、III级中无明显相关性(P>0.05);3.GCTB中Campanacci分级情况与患者性别、年龄及肿瘤部位均无相关性(P>0.05),在Jaffe分级I、II、III级中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肿瘤最大径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Campanacci分级增高,术后复发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ampanacci分级情况与p63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性,有显着差异(P<0.001,rs=-0.352)。Campanacci分级情况与Ki-67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性,有显着差异(P=0.047<0.05,rs=0.664)。[结论]1.骨巨细胞瘤p63、Ki-67表达可能与其生物学行为及术后复发有一定关系;2.Campanacci影像学分级可能有助于评估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风险;3.骨巨细胞瘤Campanacci分级与p63及Ki-67蛋白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综合分析其结果可能有助于评估骨巨细胞瘤预后。
谭一慜[2](2016)在《下肢骨巨细胞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下肢骨骨巨细胞瘤的CT、MRI表现与肿瘤术后复发的相关性,为临床诊疗及降低复发率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材料和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至2014年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骨科就诊、病理学证实为下肢骨的单发骨巨细胞瘤、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59例病人的术前CT与MRI影像资料。分析可能与术后复发相关的因素:年龄、性别、发病部位、手术方式。CT图像上测量肿瘤大小,并观察是否出现骨嵴和骨皮质破损。MRI图像上测量肿瘤大小,肿瘤距离关节面的距离,并观察瘤内是否囊性变、是否出现液化坏死出血表现、周围组织是否水肿、软组织侵犯情况以及肿瘤边缘MR低信号是否完整。全部数据和资料进行分级整理,单因素资料分析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卡方检验,研究以上13项指标是否与术后复发有关。结果其中男性26例,女性33例,男女性别之比1:1.3。发病年龄平均33.9岁(1864岁),其中49例(83%)发生于2050岁。发病部位最常见于股骨远端,胫骨近端和股骨近端,78%发生于膝关节周围。病人确诊后首次手术方式局部刮除术51例,瘤段/扩大切除术8例。全部病例通过对比术后随访资料以及电话随访确认术后复发情况,随访时间均至少2年。其中复发27例,无复发32例,复发率为45.8%。平均复发时间为术后2.1年(0.58年),77.8%的复发发生于术后2年内。经统计分析MRI上观察得到的瘤内出血液化坏死表现在复发与无复发两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而其他因素如发病性别、年龄、部位、手术方式;CT上骨嵴和骨皮质破坏表现;MRI上的离关节面距离、囊性变、周围组织水肿和软组织侵犯的情况以及肿瘤边缘MR低信号是否完整在复发与无复发两组中无统计学差异。结论MRI影像上骨巨细胞瘤内出血液化坏死表现在复发病例中更为常见,且该表现与术后复发相关。
王志涛[3](2016)在《CD44s、CD44v6及CD44v9在骨肉瘤、骨巨细胞瘤及骨软骨瘤标本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q PCR技术检测10例骨肉瘤、8例骨巨细胞瘤、5例骨软骨瘤患者病理标本中变异体CD44s、CD44v6及CD44v9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相关分析,探究这些变异体与骨肉瘤分化、转移及恶性程度的关系。方法:研究所选取的病例均来自于吉林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集2009年4月至2013年1月的骨肿瘤病理切片,由两名高年资病理科医生独立诊断,确定肿物类型及分化程度,同时结合患者临床资料确定肿瘤的转移情况。总共收集到23例骨肿瘤患者,其中骨肉瘤患者10例: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区间(12-87岁);低分化骨肉瘤有6例,高分化骨肉瘤有4例;伴有转移6例,无转移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8例,男女各4例,年龄区间(26-54岁)。软骨细胞瘤患者5例,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区间(9-73岁)。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完整,且手术前都没有进行放化学治疗。将收集到的病理切片分为骨肉瘤组、骨巨细胞瘤组和骨软骨瘤组,提取RNA,逆转录为c DNA,设计q PCR引物,进行q PCR检测。应用IDEAS软件计算出各基因在各标本中的CT值,以1号标本作为对照标准,应用2-△△CT方法计算出各个基因在各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各个基因在各组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CD44s在各组标本中的的表达CD44s在骨肉瘤组表达的相对定量为(2.33±1.38),在骨巨细胞瘤组表达的相对定量为(3.03±1.92),均高于其在骨软骨瘤组表达的相对定量(0.36±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CD44s在骨肉瘤组和骨巨细胞瘤组之间表达的相对定量无显着差异,P>0.05。2.CD44v6在各组标本中的表达CD44v6在骨肉瘤组表达的相对定量为(0.48±0.41),在骨巨细胞瘤组表达的相对定量为(1.32±1.43),均高于CD44v6在骨软骨瘤组表达的相对定量(0.10±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D44v6在骨肉瘤组和骨巨细胞瘤组之间表达的相对定量无显着差异,P>0.05。3.CD44v9在各组标本中的表达CD44v9在骨肉瘤组表达的相对定量为(4.75±4.10),在骨巨细胞瘤组表达的相对定量为(2.70±2.43),两组之间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而CD44v9在骨软骨瘤组中无表达。4.CD44s、CD44v6及CD44v9在骨肉瘤标本中表达与骨肉瘤分化的相关性。CD44s在低分化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为(2.66±1.73),与CD44s在高分化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1.85±0.52)相比,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CD44v6在低分化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为(0.42±0.42),与CD44v6在高分化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0.55±0.45)相比,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CD44v9在低分化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为(6.90±4.07),高于CD44v9在高分化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1.55±0.99),两者差异显着,P<0.05。5.CD44s、CD44v6及CD44v9在骨肉瘤标本中表达与骨肉瘤转移的相关性。CD44s在不伴有转移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为(1.84±0.51),与CD44s在伴有转移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2.66±1.73)相比,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CD44v6在不伴有转移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为(0.55±0.45),与CD44s在伴有转移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0.42±0.42)相比,两者无显着差异,P>0.05;CD44v9在伴有转移的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为(6.90±4.07),高于CD44v9在无转移的骨肉瘤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量(1.55±0.99),两者差异显着,P<0.05。结论:1、CD44s、CD44v6及CD44v9在不同骨肿瘤之间表达有差异:CD44s、CD44v6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的表达明显高于骨软骨瘤(P均<0.05),但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之间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均>0.05);CD44v9在骨软骨瘤中无表达,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之间的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2、CD44s、CD44v6及CD44v9三者当中只有CD44v9的表达与骨肉瘤的分化和转移有相关性,并且分化和转移关系密切:CD44v9在低分化骨肉瘤表达高于高分化骨肉瘤(P<0.05),在转移性骨肉瘤表达高于非转移性骨肉瘤(P<0.05)。3、CD44v9可作为判断骨肉瘤恶性程度的一个指标。
黎骋[4](2016)在《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肿瘤的发生是细胞遗传物质及其表达产物发生异常的结果。近年来,骨肿瘤病理是迅速发展的基础学科,也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骨肿瘤的发展是由细致的形态学观察所得到的理论上的进展,由于先进的实验方法和高度精密的仪器相互渗透取得的发展。通过研究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能使人们了解骨肿瘤的组织形态特征、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为诊断及治疗骨转移提供临床依据,也为患者预后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人们进一步了解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冉祥英,张惠箴,蒋智铭[5](2013)在《骨巨细胞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GCT)是一种低度恶性潜能肿瘤,其固有特征包括浸润性生长、细胞增生活跃、凝固性坏死、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及出现反应性骨,依据形态学难以预测GCT的生物学行为。Campanacci和Enneking影像学分级虽有助于判断骨GCT的局部浸润,但不能预测其侵袭、复发与转移的关系。该文现对骨GCT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刘连培[6](2012)在《NM23、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文中认为背景及目的:大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越来越高。尽管手术及大量辅助治疗的不断改进,但近几年大肠癌总体死亡率亦未见明显降低,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探讨大肠癌发生发展,浸润及转移机制,可为指导临床诊断、及早给予相关干预,提高患者生存率,及预后判断奠定理论基础,并为研制抗肿瘤药物提供方向。在此探讨Survivin、NM23与大肠癌发生发展及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4月就诊于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且临床及病理资料完整,经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大肠癌标本90例,及距癌组织10cm远的正常大肠粘膜组织30例(均由病理证实)。所有大肠癌标本在手术前均未接受任何相关放疗、化疗及其他相关治疗。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Survivin、NM23在大肠癌及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①、30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有0例Survivn蛋白表达阳性,有28例NM23表达阳性。②、90例大肠癌组织中NM23蛋白的表达阳性率为36.7%(33/90),明显低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93.3%(28/30),两者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Survivin蛋白在大肠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66.7%(60/90),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粘膜组织中的表达0%(0/3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③、Survivin的表达增强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关(P=0.000,P=0.018,P=0.005.);NM23的表达降低与大肠癌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00,P=0.006)。④、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肠癌中NM23的表达与Survivin的表达之间呈负相关关系。(r=-0.636,p=0.000)研究结论:1、Survivin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明显升高,NM23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明显降低,说明它们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Survivin及NM23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的异常表达与大肠癌某些临床病理特征有关,因此,它们的表达可以作为检测大肠癌恶性程度的指标。3、大肠癌中NM23的表达与Surivin的表达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提示两者在促进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和促进肿瘤细胞迁移、侵袭、转移方面存在相反作用。4、联合检测这2种蛋白表达水平,对于评估大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评估患者的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并且两者有可能成为大肠癌新的分子治疗的靶点。
付允[7](2012)在《MMP-9和SOX2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常见的原发性骨肿瘤,主要具有局部侵袭性强和复发率高的特点,可发生肺转移。同时还具有对放化疗均不敏感,且放疗后极易癌变的特点。骨巨细胞瘤主要组织学表现为弥漫增生的单核基质细胞内出现大量的多核巨细胞,肿瘤细胞成分及功能比较复杂,其病理学分级和放射学分级往往不能正确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对于判断肿瘤细胞的侵袭性程度以及指导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寻找特异性标记物,对于评价骨巨细胞瘤侵袭性程度以及探讨一种有效控制侵袭性、降低复发率的临床治疗方法有着重要意义。本实验探讨MMP‐9和SOX2在骨巨细胞瘤中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并分析骨巨细胞瘤中MMP‐9和SOX2的表达定位以及表达强度与肿瘤侵袭性的相关性,为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科2004年1月‐2010年3月接受外科手术切除的骨巨细胞瘤标本23例,其中复发肿瘤病例11例,非复发病例12例,男9例,女14例,年龄15岁‐71岁(平均年龄35岁)。肿瘤组织用40g/L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4um连续切片等操作。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骨巨细胞瘤标本中的MMP‐9、SOX2的表达,观察其在非复发肿瘤组和复发肿瘤组中的变化。结果:1、MMP‐9在骨巨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为52.71%,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Jaffe分级不同分组中均无显着差异(P>0.05),预后组中有显着差异(P<0.05),表达强度与临床预后呈正相关(r=0.489,P=0.003<0.05)。2、SOX2在骨巨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为56.52%,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Jaffe分级及预后不同分组中均无显着差异(P>0.05)。3、MMP‐9、SOX2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MMP‐9和SOX2在骨巨细胞瘤中均有高度表达,其中MMP‐9阳性表达与预后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表明MMP‐9可能参与了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它的表达状态可能影响骨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发展,可作为定性诊断骨巨细胞瘤新的肿瘤标记物。
梁豪[8](2011)在《P27、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P27、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BTCC)组织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0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手术切除的60例术后病理检查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组织作为BTCC组,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8岁.按WHO分级标准:G1级24例,G2级21例,G3级15例;临床分期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TNM标准分为:浅表性癌(TaT1)39例,浸润性癌(T2T4)21例。并选择同期的10例正常膀胱组织作为对照组。10例正常膀胱粘膜取自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摘除手术的标本。BTCC组与对照组年龄及性别无显着的差异。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0例BTCC和10例正常膀胱组织中P27、VEGF的表达,并对不同分级、分期的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进行对比性和相关性的分析。应用SPPS17.0统计软件处理所有的数据结果并进行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意义,P<0.01表示差异有极显着意义。结果(1)P27蛋白主要在细胞的细胞核中表达。它在60例BTCC组中的阳性率为20%(12例),在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为80%(8例),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χ2=12.323,P<0.01);P2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G1、G2、G3的表达率分别为37.5%、9.5%、6.7%,三组间的低表达率在总体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χ2=7.737,P<0.05,r=0.335);P27在TaT1组的表达率约为41%,在T2T4组的表达率为14.3%,TaT1组的表达率高于T2T4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1,P<0.05,r=0.274)(2)VEGF蛋白主要表达在肿瘤的细胞膜,在胞质中也有表达。它在60例BTCC组的阳性表达率为81.7%(49例),在10例正常膀胱组织的阳性表达率仅为10%(1例),差异有极显着性意义(χ2=18.203,P<0.01);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G1、G2、G3的表达率分别为75%、88.2%、92.7%,三组间的高表达率在总体差异上没有统计学意义(χ2= 2.379,P>0.05)VEGF在TaT1组的表达率为64.1%,在T2T4组的表达率为90.5%,T2T4组的表达率高于TaT1组,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55,P<0.05,r =-0.284)。结论1、P2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显着低于正常膀胱组织,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2、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的表达显着高于正常膀胱组织,两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3、P27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各项病理因素的关系提示随着肿瘤病理分级与分期的升高, P27表达则明显降低。4、VEGF表达与临床各项病理因素的关系提示随着肿瘤病理分级与分期的升高,VEGF的表达也明显增高。.5、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27表达水平的明显下调以及VEGF表达水平的显着上调,可能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有关,检测二者的表达有助于综合判断BTCC的生物学行为。
李翀,李海[9](2010)在《Skp2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中Skp2的表达并探讨其与放射学分期、肿瘤复发及病理分级等的关系。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4例骨巨细胞瘤中Skp2的表达情况。结果:Skp2的阳性表达率为65.91%,在影像学分期1型、2型、3型中阳性率分别为50%、64.29%、100%(P<0.05)。Skp2在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1.67%(11/12)、56.25%(18/32)(P<0.05)。Skp2、骨皮质破坏或软组织浸润以及手术方式对复发均有明显影响,其中前两者是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危险因素,截骨的手术方式则是骨巨细胞瘤复发的保护因素。结论:Skp2阳性表达与骨巨细胞瘤的复发有关,在骨巨细胞瘤细胞的增殖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检测Skp2可能作为骨巨细胞瘤侵袭状态、复发倾向的判定以及手术治疗方式选择的一种参考指标。
柳忠兴[10](2010)在《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GCT)是一种局部侵袭性强、对放、化疗不敏感,具有复发率高、可发生肺转移等特点的原发性骨肿瘤。骨巨细胞瘤细胞成分复杂,其病理分级和放射学分级往往不能正确反映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给临床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带来困难。因此,寻找特异性标记物,对于指导临床手术、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案以及准确的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本实验通过探讨CD147和Survivin在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分析不同组织学分级、放射学分级在骨巨细胞瘤中CD147和Survivin的表达,及与肿瘤复发的相关性,为骨巨细胞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骨病科2000年1月-2009年3月接受局部刮除手术治疗的34例骨巨细胞瘤患者(按Jaffe分级:Ⅰ级10例,Ⅱ级20例,Ⅲ级4例;按Campanicci’s分级:Ⅰ级10例,Ⅱ级15例,Ⅲ级9例)的临床特点及变化;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47和Survivin在34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并与10例骨肉瘤和10例骨软骨瘤标本进行对照,分析其与临床病理Jaffe分级、Campanacci’s分级和肿瘤复发的关系。结果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4.12%(15/34)和58.82%(20/34),性别、年龄、发病部位、Jaffe分级及Campanicci’s分级各组的CD147表达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按治疗效果分组复发组中CD147阳性表达率(80.00%)明显高于治愈组(29.17%),治愈组与复发组之间CD147阳性表达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CD147的阳性表达强度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呈正相关(r=0.489,P<0.05)。性别、年龄、发病部位、Jaffe分级及Campanicci’s分级各组的Survivin表达差异均无显着性(P>0.05),按治疗效果分组复发组中Survivin阳性表达率(90.00%)明显高于治愈组(45.83%),治愈组与复发组之间Survivin阳性表达率有显着性差异(P<0.05),Survivin的阳性表达强度的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呈正相关(r=0.489,P<0.05)。CD 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复发组的双阳性表达率(80%)明显高于无复发组的双阳性表达率(20.83%),差异有显着性(P<0.05),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密切相关(P<0.05)。结论1、在骨巨细胞瘤不同分级组织中,CD147和Survivin蛋白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表达,CD147和Survivin阳性表达与预后存在明显的正相关。表明CD147和Survivin可能参与了骨巨细胞瘤的发生发展,两者的表达状态可能影响骨巨细胞瘤的恶性程度和预后发展,可作为定性诊断骨巨细胞瘤新的肿瘤标记物。2、CD147和Survivin蛋白在骨巨细胞瘤组织中都有较高表达且两者表达有一致性。CD147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Jaffe分级及Campanicci’s分级无关。按治疗效果分组,治愈组和复发组之间CD147和Survivin的阳性表达率均有显着性差异,认为CD147和Survivin可能在骨巨细胞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3、CD147和Survivin在骨肉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差异有显着性;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骨软骨瘤,差异有显着性;CD147和Survivin在骨肉瘤和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无显着差异;CD147和Survivin有可能用于作为判断骨肿瘤恶性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4、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呈过度表达状态,与骨巨细胞瘤的预后关系密切,可以作为反映骨巨细胞瘤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有效指标,并为骨巨细胞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二、骨巨细胞瘤中nm23和ras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巨细胞瘤中nm23和ras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骨巨细胞瘤中p63、Ki-67的表达及影像学分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标本处理 |
2.3 实验试剂及仪器 |
2.4 伦理 |
2.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Ki-67、p63在GCTB及瘤旁组织中表达情况 |
3.2 Campanacci分级情况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3 Ki-67在GCTB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4 p63在GCTB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3.5 GCTB中 Campanacci分级与p63、Ki-67 表达的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Ki-67 与骨巨细胞瘤的关系 |
4.2 p63 与骨巨细胞瘤的关系 |
4.3 Campanacci分级在骨巨细胞瘤中的意义 |
4.4 GCTB中 Ki-67、p63 的表达与Campanacci分级的相关性分析 |
第五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骨巨细胞瘤中Ki-67及p63表达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下肢骨巨细胞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索引 |
中文部分 |
前言 |
第一部分 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
病理学基础 |
手术方式的影响 |
非手术因素的影响 |
总结 |
第二部分 下肢骨巨细胞瘤的CT、MRI影像表现与术后复发相关性的研究 |
研究目的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英文对照 |
Introduction |
Part Ⅰ The achievements and progress about potential factors correlated with recurrence |
Part Ⅱ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recurrence and CT /MRI imaging of lower limb GCT |
致谢 |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
(3)CD44s、CD44v6及CD44v9在骨肉瘤、骨巨细胞瘤及骨软骨瘤标本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骨肉瘤的流行病学 |
1.2.2 CD44基因结构及功能 |
1.2.3 CD44与骨肉瘤关系的早期研究 |
1.2.4 CD44与骨肉瘤关系的进展 |
1.3 研究目的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试剂与器材 |
2.2.1 主要试剂 |
2.2.2 主要器材 |
2.3 研究方法和步骤 |
2.3.1 引物设计与合成 |
2.3.2 标本组织切片RNA提取及逆转录 |
2.3.3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统计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各标本RNA电泳结果 |
3.2 CD44s、CD44v6、CD44v9及Beta-actin q PCR扩增产物电泳图 |
3.3 CD44s、CD44v6、CD44v9和Beta-actin q PCR扩增曲线和熔链曲线 |
3.3.1 CD44s在各组标本中q PCR扩增曲线和熔链曲线 |
3.3.2 CD44v6在各组标本中q PCR扩增曲线和熔链曲线 |
3.3.3 CD44v9在各组标本中q PCR扩增曲线和熔链曲线 |
3.3.4 Beta-actin在各组标本中q PCR扩增曲线和熔链曲线 |
3.4 CD44s、CD44v6及CD44v9在各标本中表达的相对定 |
3.4.1 CD44s在各组标本中的表达 |
3.4.2 CD44v6在各组标本中的表达 |
3.4.3 CD44v9在各组标本中的表达 |
3.4.4 CD44s、CD44v6和CD44v9在骨肉瘤标本表达与骨肉瘤分化的相关性 |
3.4.5 CD44s、CD44v6和CD44v9在骨肉瘤标本表达与骨肉瘤转移的相关性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骨肿瘤的病理研究方法 |
2 对骨肿瘤基因表达的研究 |
3 骨肿瘤的活检 |
4 骨肿瘤病理诊断- 临床、影像学、病理相结合的原则 |
5 小结 |
(5)骨巨细胞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MMPs、TIMPs和CD147 |
2 整合素、整合素链激酶 (ILK) |
3 VEGF |
4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factor, M-CSF) |
5 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系统 |
6 c-myc原癌基因 |
7 nm23-H1抑癌基因 |
8 展望 |
(6)NM23、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结论 |
讨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MMP-9和SOX2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骨巨细胞瘤临床表现 |
2.2 影像学检查 |
2.3 组织学和生物学特征 |
2.4 细胞遗传学特征 |
2.5 GCTs 中肿瘤和非肿瘤细胞之间的功能联系 |
2.6 肿瘤基质细胞的分化水平 |
2.7 骨巨细胞瘤其他的发病因素 |
2.8 治疗方法 |
2.9 展望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MMP-9 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
4.2 SOX2 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 |
4.3 MMP-9 和 SOX2 联合表达与骨巨细胞瘤预后的关系 |
第5章 讨论 |
5.1 MMP-9 与骨巨细胞瘤 |
5.2 SOX2 与骨巨细胞瘤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的成果 |
致谢 |
(8)P27、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膀胱癌的病理概述 |
1.1.1 膀胱肿瘤的生长方式 |
1.1.2 膀胱肿瘤的病理分级 |
1.2 膀胱癌的分子生物学概述 |
1.3 膀胱癌的临床、诊断学概述 |
1.3.1 膀胱癌的临床表现 |
1.3.2 膀胱癌的辅助检查概述 |
1.4 膀胱癌的治疗概述 |
1.5 膀胱癌标记物的研究新进展概述 |
1.5.1 膀胱肿瘤抗原(BTA) |
1.5.2 NMP—22 |
1.5.3 端粒酶(Telomerase) |
1.5.4 透明质酸(HA) |
1.5.5 Ras 基因 |
1.5.6 存活素(Survivin) |
1.5.7 尿液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 |
1.5.8 前列腺干细胞抗原(PSCA) |
1.5.9 Bcl-2 基因 |
1.5.10 CD44 基因 |
1.5.11 nm23 |
第2章 引言 |
2.1 膀胱移行细胞癌 |
2.2 抑癌因子P27 |
2.3 促癌因子VEGF |
2.4 本研究的意义 |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
3.1 实验材料 |
3.1.1 病理材料收集 |
3.1.2 主要仪器设备 |
3.1.3 实验试剂 |
3.2 实验方法与步骤 |
3.2.1 标本准备 |
3.2.2 免疫组化染色的步骤 |
3.3 实验结果的判定 |
3.4 统计学的分析 |
第4章 实验结果 |
4.1 正常膀胱组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P27 的表达及相关性 |
4.2 正常膀胱组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VEGF 的表达及相关性 |
第5章 讨论 |
5.1 抑癌因子P27 在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5.2 促癌因子VEGF 在正常膀胱组织和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
5.3 P27 与VEGF 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意义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词汇表 |
附录A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9)Skp2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试剂与方法 |
1.3 结果判断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Skp2的表达 |
2.2 Cox回归分析 |
3 讨论 |
(10)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骨巨细胞瘤中nm23和ras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骨巨细胞瘤中p63、Ki-67的表达及影像学分级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 郑楷. 广州医科大学, 2021(02)
- [2]下肢骨巨细胞瘤的CT、MRI影像学表现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研究[D]. 谭一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3]CD44s、CD44v6及CD44v9在骨肉瘤、骨巨细胞瘤及骨软骨瘤标本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王志涛. 吉林大学, 2016(09)
- [4]骨肿瘤的分子病理学研究进展[J]. 黎骋.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06)
- [5]骨巨细胞瘤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的病理学研究进展[J]. 冉祥英,张惠箴,蒋智铭.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13(10)
- [6]NM23、Survivin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意义[D]. 刘连培. 泰山医学院, 2012(04)
- [7]MMP-9和SOX2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付允. 吉林大学, 2012(10)
- [8]P27、VEGF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D]. 梁豪. 河南科技大学, 2011(09)
- [9]Skp2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 李翀,李海. 现代肿瘤医学, 2010(12)
- [10]CD147和Survivin在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柳忠兴. 泰山医学院,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