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_专利授权论文

系统论视角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系统论论文,视角论文,模型论文,体系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国家创新体系的理论发展综述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概念的提出,国际学术界对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热潮迅速高涨,众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的概念和结构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Lundvall、Richard R.Nelson、Pavitti、 Edquist、Furman、Porter和Stern(简称FP&S)等[1-5]诸多学者都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其中Richard R.Nelson在其著作《国家创新体系:比较分析》中[2],通过对15个国家的国家创新体系进行比较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行为,而由于各个国家历史、文化、地理、资源、政策等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家创新体系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也正是由于不同国家在国家创新体系之间的差异,国内众多学者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进行了探讨。其中,柳卸林等在《中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中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6];之后,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蓬勃兴起,石定寰、冯之浚、罗伟以及胡志坚等学者分别从现状分析、理论与政策构成、国际比较等角度对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7-9]。

“十一五”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成果。如,官建成等采用DEA方法分析比较了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得出我国同印度在国家创新绩效上有相似之处,而与G7国家有较大不同的结论,并随之提出了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建议[10];陈劲、柳卸林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应急项目研究中提出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是一个由国家、产业、企业和个人四个层次自主创新的协同运作、循环促进的复杂系统体系,且应以实现我国的创新国家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为最终目标[11];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研究组马俊如、孔德涌、王玉民等则认为:所谓国家创新体系,泛指一个国家整合创新要素所构成的社会网络体系,从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性特点,提出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发展中的新要求[12]。我国诸多学者卓有成效的开创性研究,为本文进一步开展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学者研究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要求,也成为本研究构建理论模型的依据之一。

然而,在已有的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中,大多集中于通过定量评价对国家创新体系评价指标的设计与选取进行研究,为此,刘凤朝等提出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存在两个方面的严重不足: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还基本停留在现象描述的层面,基于多样本研究的国家创新体系运行机制研究、揭示国家创新能力形成机制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二是现有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成果尚不能为国家创新能力测度研究提供足够的理论支撑,国家创新能力形成的机制研究相对滞后[13]。而张俊芳、雷家骕等则在理论与政策的视角回顾、梳理国内外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从历史的视角探讨中国创新体系演进问题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国经济转轨时期的特有问题;对国家创新体系内在运行机制的探讨,有利于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研究的基础[14]。本文针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外优秀的理论成果,试图构建我国新的创新体系,丰富我国创新体系研究理论。

2 基于战略群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构建

结合之前的研究[15-16],我们以历史继承的态度,以战略群方式研究,通过将我国的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中长期科技发展战略、知识产权战略等纳入到自主创新战略体系中来,构建了以自主创新战略为核心的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模型——自主创新战略群(Independent Innovation Stratagem Cluster,简称IISC)。基于战略群的我国创新体系模型构建,既避免了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要素化、片面化构建的问题,又对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建设的核心战略理念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充分考虑了我国国家政策以战略为依托的独特国情。

以战略群的视角研究我国的自主创新战略,首先可以发现在时间维度和自主创新要素维度上我国IISC的不断演变和进化(见图1)。

2.1 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科教兴国战略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思想为指导,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大发展,“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攀登计划”、“火炬计划”和“星火计划”等多项国家科技计划的实施,为我国取得了一大批达到或赶超国际水平的科技成果。

2.2 人才强国战略

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专章提出了“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标志着我国正式将人才强国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提高了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大量的科技人才,使我国科技人员的总数达到3800万,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120万人,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图1 IISC战略继承和自主创新要素维度演进图

2.3 科技发展战略

2006年2月9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颁布,作为科技发展战略的主体,确立了今后我国科技工作“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等目标,为我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科技基础。

2.4 知识产权战略

知识产权战略以2008年6月5日颁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为标志。知识产权战略以完善自主创新制度和体制为战略重点,期望通过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的社会目标。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将极大地完善我国自主创新战略的制度保障体系。

IISC系统作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创新上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关联到我国社会系统的经济社会形态、政治社会形态、文化意识社会形态、科技和资源等众多社会形态的各个方面。这个系统既具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和人文属性,这些属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并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对于这样一个涉及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不同科学部门的跨学科、跨领域、跨层次的综合性复杂巨系统,应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全面、准确地去研究系统的存在、发展、调控、协同和演进,以发挥IISC系统的整体功能,对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IISC系统的协同和演进,加快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3 基于系统论的lISC演进机制分析

从系统轮的角度看,自组织机制是指系统通过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降低自身熵含量,并且在内在机制的驱动下,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的从简单向复杂、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17]。以自组织的观点研究IISC的进化问题,使我们能够更加着眼于完善IISC系统本身的结构,通过激发其内在的自组织机制完成IISC系统的不断演进。

耗散结构论创始人普利高津最早准确地提出和使用了“自组织”的概念[18],用以描述自发出现或者形成有序结构的过程。——自组织临界态(self organization critical),简称SOC[19]。从相空间来看 SOC对应了一个有限维动力学吸引子,但这个吸引子是亚稳定的。当系统处于这种临界稳态的时候,如果因扰动而发生偏离,系统会自发的演变,返回这个临界稳态。因此系统自身将永远处在临界稳态,而不会达到平衡态。这时系统的进化不再是趋向于某个稳定的吸引子,而是从一个亚稳态向另一个亚稳态进化。

4 IISC中系统动力学吸引子的实证分析

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科技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科技发展战略则是要在此基础上将我国的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优势,形成高科技产业,引导国家产业结构的转型。知识产权战略希望可以进一步利用市场化的方法引导 IISC的发展,通过保护创新,激励创造,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促进IISC的发展。

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所取得的成果,为我国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文化教育基础,全面推进了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从而为通过知识产权战略为我国IISC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创造条件,并形成逐步递进的战略阶段,最终实现我国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大转型。

因而,在厘清国家创新体系各构成部分之间的作用机理之后,对于各项具有表征性的数据指标,我们选取可度量的系统动力学吸引子,研究战略子系统间的相互影响。其中,以全国教育经费投入表征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效果;以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表征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效果;以专利授权数量表征科技发展战略的实施效果(当然论文数量也可以作为表征指标之一,我们假设两者应当具有相似的时间序列关系);以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作为表征自主创新水平的最佳指标之一,并将其之间的关系分别记为。使用Eviews5.0进行协整分析[20],对系统的整体性进行分析,寻找出 IISC系统演化的最薄弱环节。其中:

根据IISC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中各子战略的战略定位与战略目标,提出如下理论假设:

假设Ⅰ:教育经费投入对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的影响并不显著;

假设Ⅱ: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对获得的专利授权量的影响并不显著;

假设Ⅲ:获得的专利授权量对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的影响并不显著。

其中数据基本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对于部分缺失数据采用差值法进行了补充,对于全国教育经费投入指标和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指标,选取以1985年为基准的物价指数进行了处理。

4.1 各指标时间序列数据平稳性检验

对各组数据进行ADF的单位根平稳性检验,其中四项指标数据全国教育经费投入(JYJF)、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RC)、专利授权数量(ZLSQ)、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GXJSCK)在1%,5%,10%显著性水平下均为非平稳序列,经过一阶差分仍然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经过滞后阶为一的二阶差分后,各序列在相应的显著水平下(小于等于10%)均通过检验,此各序列为二阶单整序列,存在单位根。各组数据平稳性检验结果见表1-表3。

4.2 Johansen协整性检验

各时间序列数据单位根检验表明,全国教育经费投入(JYJF)、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RC)、专利授权数量(ZLSQ)、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GXJSCK)均为二阶单整,符合Johansen协整性检验的要求。因而,对IISC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各战略的主要测度指标进行协整性分析,检验是否存在如模型所推导的相关关系。各组指标协整检验结果见表4-表6。

协整关系反映了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系统处于均衡状态时,系统内部不存在破坏均衡状态的机制,受到外部冲击时,系统可能会偏离均衡状态,但系统内部的自组织机制会使系统自动恢复到均衡状态。因此,在上述检验基础上建立包含误差修正项在内的误差修正模型(ECM),以此来描述各变量之间的短期动态调整和长期特征。以上三组变量的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调整的误差修正模型分别为:

4.3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Johansen协整分析的结果表明IISC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教育经费投入与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与获得的专利授权量、获得的专利授权量与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额三对变量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他们之间是否具备IISC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中所归纳的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因果关系的时滞等问题,需要通过对各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7-表9。

5 结论与启示

在滞后期为5年内对教育经费(JYJF)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RC)、普通高校毕业生数(RC)与专利授权数量(ZLSQ)、专利授权数量(ZLSQ)与高新技术出口(GXJSCK)三组指标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综合表7-表9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滞后期5年内,教育经费投入(JYJF)与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RC)存在相互因果关系,教育经费投入对高校毕业生人数从滞后期第一年就产生影响,并在滞后期为1年-3年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否定原假设,说明教育经费投入是高校毕业生人才输出的显著格兰杰原因,但在5年的滞后期之后,教育经费投入对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影响不显著。

(2)在滞后期5年内,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数(RC)与专利授权数量(ZLSQ)存在相互因果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高校毕业生人数在滞后期5年内都对专利授权数量产生显著影响,高校毕业生人才输出是专利产出的格兰杰原因。

(3)在滞后期5年内,专利授权数量(ZLSQ)与高新技术出口(GXJSCK)存在相互因果关系,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专利授权数量在滞后期第4年和第5年时对高新技术出口产生显著影响,专利授权数量成为高新技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但这一显著性影响需要4年才显现,而在专利申请的前3年内,专利授权数量不是高新技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

由以上结论可知,IISC系统内部所存在的系统性得到了体现,系统的演进和作用方式总体符合 IISC系统的理论模型,验证了我国国家创新体系战略群构建的理论合理性。而通过对各指标间分析结果的进一步探讨可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科技发展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之间已经形成了较好的良性互动与协调发展。但是,由实证分析也可发现整个系统的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首先,教育投入对人才培养的显著影响时间仅为4年,教育投入的长期作用未能体现;其次,专利授权数量在第4年才开始对高技术出口产生显著影响,考虑到专利申请及审查的过程,整个影响的滞后期就更长,而能够对高技术出口起到显著影响作用的时间段也只是专利授权后的第4年和第5年,专利的质量及专利实施的水平都较低。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对我国IISC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仅仅通过我国IISC创新系统内部要素间的时间序列分析还是不够的,未来研究的方向应当是将我国创新系统指标体系间相关关系与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相关研究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差异与差距,分析其间更深层次的原因,为探索、完善具有我围特色的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服务,以期尽早实现我国IISC国家创新体系中创新的“系统性涌现”。同时,为了能尽可能探索出国家创新体系中的要素缺失及系统性问题,选取的度量指标较为简单,可能存在着以偏概全的问题,针对各个子战略体系的主要表征指标选取,还有待进一步系统化的全面评价和研究。

标签:;  ;  ;  ;  ;  ;  

基于系统论的中国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_专利授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