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再构建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安全评价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我国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迅猛发展的21世纪,产业安全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事实证明我国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创新”和“用市场换技术”的模式解决不了我国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我国庞大的工业体系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业安全已经成为制约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并成为我国制定国家战略和产业政策的核心基础和首要因素。
国外文献中,学者基本上是基于对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的研究思路,建立经济安全评价指标。对产业安全评价研究的成果较少。俄罗斯经济学家B.K.先恰戈夫在所提出的经济安全“阀值”标准中,建立了经济安全指标,其中对产业安全内容有所涉及,不能作为一套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体系,更不能对产业安全做出整体估算。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基本都是以产业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以中国的经济环境为背景,以某个具体的产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1]。如“经济安全论坛”提出的制造业安全模型(2002年),何维达(2004年)、许铭(2005)、景玉琴(2006年)、李孟刚(2006年)和朱建民(2012)等提出的的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尽管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取得具有开创性、建设性的成果,但依然存在产业安全内涵不清楚,过分强调产业竞争力,对国际投资过度关注和警惕,评价体系未体现产业发展是否具有可持续性及健康发展要求,只是适合于某种产业评价等问题[2]。因此,本文在借鉴雷家骕、何维达、许铭、景玉琴、李孟刚、杨国亮、朱建民等研究基础上,运用合项思维方法,首次从“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环境、产业控制力、产业依存度”五个维度构建指标模型,并利用相关数据评价我国的产业安全,指出我国产业安全的现状和问题。
2 产业安全指标新体系“五因素模型”的构建
文章基于生态系统理论、产业经济学理论、产业安全理论,结合各个已有评价体系的优点,提出了新的产业安全指标体系的“五因素模型”,即由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生态环境、产业控制力、产业对外依存度构成。
“五因素模型”产业安全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具有科学性和战略性、可控性和规范性、系统性和层次性、相关性和无冗余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特征,确保产业安全评价因素更加完善,评价结果更加准确(见表2)。“五因素模型”具有几个突出特点:
首先,运用合项思维理论,充分借鉴和利用国内外已有的对产业安全评价成果,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和层次分析方法,剔除一些相关性较高的指标,增加一些能够反映产业安全动态性的关键性指标。并运用熵权法对产业安全指标进行权重设置,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从而更加确保了指标的完整性、全面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其次,提出产业竞争力的生成能力指标。产业安全是指一国重要的国民产业在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具有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家安全需要而制造各种技术的能力,在其生存与发展中不受来自内外部因素的威胁而具有持续发展的能力。因此,拥有产业安全的基础也就是是否拥有竞争力的生成能力。产业竞争力的生成能力是指企业对前沿知识、先进技术以及资源进行技术化、产品化、规模化和市场化中所表现出来的选择、汲取、整合、转化和运用的能力,达到产品的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从而具备“用机器生产机器”的能力[3]。产业竞争力的生成能力是强调竞争力的内生能力、建构能力,是在资源要素基础之上运用资源配置能力和生产能力的提高而形成的竞争优势,是生产力生成能力的优化和源泉,是一个不断上升和突变的过程。在经济开放的环境下,某国具备这种“竞争力生成能力”,就能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控制力和可持续竞争力,从而确保国家产业安全。
第三,注意强调产业发展基础和产业协调力问题,排除过分强调产业竞争力。从技术吸引国转化为技术创新国的转轨过程中,市场资源、自有的产业技术基础特别是基于本国企业而形成的技术开发平台、研发资源等是实现转轨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强调了产业发展基础是共性技术开发和供给,其他相关产业支撑程度、产业共性技术供给状况、产业发展环境等都是产业安全发展的重要指标。同时指出,产业竞争力是产业安全的重要因素,但产业安全不能过分依赖产业竞争力。同时,较强的产业竞争力也不应注意是否对他国构成产业损害。
第四,针对以往国家技术产业战略的引导下的产业和技术追赶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思维、政策体系、组织能力和技术概念,文中融入了国家战略的思考。同时对于那些涉及体制、制度和政策方面的相关因素,本文在处理时适当给予分解和异化,利用熵权法和功效系数法,用一些可测性和定量性的因素替代[4]。
3 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指标权重设置及安全度计算方法
3.1 产业安全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确定
某一指标的权重是指该指标在整体评价体系中的相对重要程度。基于产业安全问题的“半结构性”特征,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赋予指标体系下各级指标的权重。具体可以按照下面三个步骤进行: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3)层次排序、层次总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①计算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
②查找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
③计算CR=CI/RI,当CR<0.10时,认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否则对判断矩阵做适当的调整。
利用层次分析法的以上步骤,确定我国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明细指标权重如下页表3所示。
为解决层次分析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的问题,文章在确定权重后进一步利用熵权方法对层次分析方法得到的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用熵权法来确定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具体有如下四个步骤:
3.2 产业安全数据的标准化方法
根据度量产业安全常用指标的内涵,借鉴国内外如许芳(2010)、刘际陆(2009)和郭浩(2009)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变量(极大型变量、极小型变量、稳定型变量、区间型指标)进行界定,并给出各类指标的计算公式。
(1)可确定警限的产业指标值到安全状态分数值的映射。
(3)难以确定警限且数据难以收集的指标值到安全状态的分数值的映射。
可以根据产业各指标的评价结果分为等级,赋予相应的评价值,最后利用专家平均得分。
对上述方法得到的值利用综合功效系数对产业安全度进行计算[7]。
4 产业安全“五因素模型”评价新体系实证分析
4.1 产业安全状态等级界定
将产业安全评价状态量化结果进行分级,共设为五种结果类型,分别为很安全、相对安全、临界状态、不安全、危机五种状态类型,映射的安全等级设为A、B、C、D、E,相应分数范围为:[80,100],[60,80],[40,60],[20,40],[0,20],分数越小,危险越大。
4.2 实证方法
根据以上理论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和功效系数法对我国产业安全状态进行评价分析。利用有关数据,具体测算结果如表4所示,其中2015年为预测数据。
因为层次分析方法所确定的数量指标综合权重和为0.9010,我们采用熵权法对层次分析方法修正,确定的产业安全度为下页表6。
4.3 结论
计算结果(表5、下页图1、表6)显示,尽管近些年来我国产业安全趋于提升,呈现转好的迹象,但我国产业安全仍然处于不安全状态。虽然到2015年我国产业处于安全状态,但只是处于安全状态的下轨。特别是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市场面临需求萎缩,能源、资源的保障能力下降,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受制于人的背景下,我国产业安全风险依然较大[8]。
(1)从产业竞争力的生成能力指标来看。在过去的30多年来,中国执行了更为明确的技术追赶战略,即引进或模仿、开发国外已有的先进技术,或在国外已有的技术框架下做自主应用的开发。目前,随着国家创新能力、共性技术供给力、研发投入度以及技术吸收学习能力的快速提升,我国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但明显可以看到,来自国家的技术创新的动力、创新转化能力仍然不足。为维护产业安全,应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和关键战略性技术作为战略的突破口,学习美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发展产业和保护产业安全的国家战略,在较短时间内重点突破一些关键技术、核心技术,使产业竞争力具有自主生成能力,确保产业可持续发展,这是保持产业安全的关键和根基[9,10]。
(2)从产业控制力指标来看,产业控制力总体明显上升,但对核心技术和重要产业的控制力没有显著变化。如果民族资本对我国产业缺少一定程度的控制力,我们就很难具有产业的发展权和发展的调整权,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自主性和竞争力就失去了根基,政府关于产业发展的政策信号就很难得到企业的回应。但这种表面现象控制力的增强,是因为外资在固定资产投资中减少,以及一般产业技术、市场和品牌的数量的减少。其实跨国公司正在加大对国内国有重要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并购。这无疑将对我国产业安全产生影响和威胁,这也是虽然产业控制力有所上升但依然难以达到安全状态的原因。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能有效地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是保障国内产业安全的重要屏障,发达国家对外资的进入都有明确的政府规制措施[11]。
(3)从产业发展环境指标来看,在国家政策的支支持下,产业发展一直拥有较好的环境。但在国际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能源矿产及环境的制约加强等综合因素作用下,特别是在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外发展不景气的一段发展时间内,我国产业发展环境趋于复杂,产业安全面临较大不确定性。
(4)从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标来看,虽然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增强,但产业国际竞争力一直处于不安全状态,并且长期处于这种状态。这主要是因为我们是建立在粗放型生产方式上的、依靠数量和初加工产品而进行的竞争。事实上,产业竞争不再是紧紧围绕个别类别的产品,而是更多地表现为不同国家企业围绕某个产业链的竞争。且在同一产业链上,发达国家企业多数处在较为有利(市场空间大、利润率较高等)的产业链环节上以及同一产业内头脑企业(来自发达国家)、躯干企业(来自新兴国家)、手脚企业(来自落后国家)彼此依存、相互博弈、前强后弱的竞争[12]。
(5)从产业对外依存度指标来看,整体处于不安全状态。虽然近年来依存度有所下降,这主要是产业进出口依存度出现了递减的趋势。但中国经济陷入技术引进依赖陷阱,产业核心和先进技术的缺乏仍然是对于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很大、很严重的潜在威胁。
市场化和全球化不仅无法超越国家利益,也无法完全自动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安全[13]。为实现产业安全,政府需要进行政府规制建设,并不断对制度进行创新,以优化国内经济环境、维护市场秩序、以提升竞争优势、重塑国际分工为调控方式,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为目的,以具有产业竞争力生成能力为核心,加强对重要产业的控制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最终保证国家产业安全,以确保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