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人才培养短板在哪论文

涉农人才培养短板在哪

冯 超 孟宪生

【摘要】 当前涉农人才发展中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乡村对涉农人才缺乏吸引力,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相脱节等问题。对此,应从完善涉农人才培养机制,加强涉农人才培养力度,推动涉农人才顺利就业,打造涉农人才培养基地,实现人才供需有效衔接等方面推动涉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 乡村振兴 涉农人才 培养方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乡村振兴、精准扶贫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大力支持。长期以来,涉农人才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留农内生动力不足等因素,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对此,应加强涉农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断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

妹妹上前牵着他的手,嘟着嘴说,“哥哥,明明就只有你一个人站在这儿自言·自语。对啦,刚才我还看见了一个红色光圈,出现又消失了,好漂亮啊。”

当前涉农人才发展中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乡村对涉农人才缺乏吸引力,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相脱节等问题

涉农人才数量与质量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需求。2019年2月28日,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农业农村人才工作座谈会上指出,“目前,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突破2000万,其中新型职业农民超过1500万,全国农业科研人才总量达到62.7万,农技推广机构人员近55万”。但是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总量占全国人才资源总量较低,缺口仍然较大。大多实用人才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且以经验型为主,掌握并应用新技术的农村人才数量严重不足。从涉农人才的文化素质来看,大多数实用人才为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具备农民技术资格、职业技术资格的人才数量偏少。此外,涉农人才结构主要以经营型、生产型人才为主,技术带动型、科技服务型、社会服务型人才不足,这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由此可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涉农人才数量和质量都亟待提升。

Qhw—第四系;J3-K1m—毛坦厂组(粗安斑岩、安山岩、安山质凝灰岩);Pt3x—小溪河岩组(云母石英片岩、变粒岩);DBG—大别岩群片麻岩组合;DBM—大别岩群大理岩组合;Pt3Tw—唐湾片麻岩体(二长花岗质片麻岩);Pt3N—倪店片麻岩体(角闪二长质片麻岩);Pt3L—龙眠片麻岩体(角闪斜长质片麻岩);K1Xm—仙米尖单元(二长花岗岩);K1H—华盖山单元(石英正长斑岩);K1D—大圆单元(角闪二长岩);J3-K1Z—中义单元(石英二长岩)

涉农人才教育与就业方向单一。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只有大量涉农人才参与到相关产业发展中来,才能切实发挥人才的创造力与生产力。但是目前从涉农人才的教育与就业情况来看,人才发展方向相对单一,只有少数人才投入到乡村振兴事业中。例如,农林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在职业规划中,一般将升学、进入农业集团管理层作为就业的基本方向,只有少数人会选择从事农业推广、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服务工作;同时硕士、博士等学历较高的涉农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建设的比例更低,而基层农业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迫切需要这些高素质人才的参与。由于涉农人才教育与就业方向的单一化导致了大量农业教育资源的流失,影响了涉农人才的结构优化。

高校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人才需求相脱节。乡村振兴需要的涉农人才是能够融入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农业发展环境的复合型人才。但是高校作为涉农人才重要培养基地,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导致培育的人才难以满足乡村振兴需要。例如,一些高等院校在涉农人才培养中,将农产品的初级生产与加工作为实践能力培养的重点,对“粮种”“育苗”等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涉及甚少,造成涉农人才知识结构陈旧,实践技能与现代农业生产脱节;一些高职院校在涉农人才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缺乏产教结合模式的支持,片面注重农业理论研究,缺乏农业实践操作,导致教学过程与农业生产脱节,影响了涉农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乡村对涉农人才缺乏吸引力。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部分人才不愿意进入乡村工作,或者进入乡村却不愿意留下来的情况,导致涉农人才队伍流动性较大,难以形成持续发展效益。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有:涉农人才只是将专业学习作为一种就业手段,与农业、农村、农民缺乏情感联系,且在传统思想影响下,务农常被贴上“没出息”的标签,导致许多人才“下不去”;乡村物质、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工作环境较为简陋艰苦,工资微薄,难以满足涉农人才的生活发展需要;职业前景暗淡,虽然在“乡村振兴”的驱动下,乡村发展获得了多方面支持,但是乡村相对贫困、落后的面貌在短时间内不会得到根本改变,这使得许多涉农人才感到专业知识无用武之地,从而对乡村工作失去信心;信息化管理系统不健全,涉农人才的调动与安排缓慢、滞后,难以满足信息化农业生产需要;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住房、养老、保险等得不到基本保障,降低了涉农人才对乡村工作的评价。

加强涉农人才培养力度,打造涉农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人才供需有效衔接,推动乡村振兴建设

优化教育体系,推动涉农人才顺利就业。为推动涉农人才顺利就业,农业大学、职业院校等应积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规划,使其顺利走向涉农岗位。首先,农业大学、职业院校应注重相关课程的优化与完善,根据现代化、信息化、专业化农业发展需要,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并依托企业,促进涉农人才理论与实践素养融合发展。其次,引入现代学徒制,利用农业产业链,将涉农专业学生吸引到相关产业中来,并配合“双师制”实现对专业能力的培养。最后,打造开放的教学模式,利用项目合作加强与国外农林院校合作,汲取涉农人才培养经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涉农人才培养力度。政府在构建人才培养机制时,应立足市场调控的基础地位,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中央与地方财政应合作建立涉农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并利用严格的预算管理机制,监督专项资金的使用。其次,确定涉农人才的工资标准,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涉农人才的物质条件,使其免除后顾之忧,调动其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再次,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涉农人才的工作、生活环境,提高涉农工作岗位的吸引力。最后,引导教育机构与农业集团合作,多渠道获取教育资源,强化人才培养力度。

发挥政府主导,完善涉农人才培养机制。政府通过宏观调控引导市场资源有序进入,能够有效推动涉农人才的培养与教育。首先,农业主管部门应制定涉农人才培养框架,对人才质量、人才结构、人才培养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并监督工作的开展与落实,推动地方涉农人才培养机制的有序建立。其次,政府应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根据当地乡村振兴发展需要,对涉农人才进行分类、分层培养。最后,利用当地的农业大学、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落实涉农人才培养计划,并结合信息教育平台,发展远程教育,实现资源共享。

推动产教结合,打造涉农人才培养基地。在涉农人才培养过程中,农业大学、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等应积极构建产教结合模式,将专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农业企业、生产合作社、农户等联系起来,根据人才需求结构形成涉农人才培养订单。同时,可开辟专业教学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习、实训、研究、实习、就业提供平台,进而实现涉农人才培养与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的顺利衔接,形成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也因为我永远忘不了,我们刚认识的那年夏天,我得了传染病,所有人都离开了我,只有你留在我身边,为了照顾我,三天三夜没合眼,每次我口渴时,你都会及时递上一杯甘甜的清水……”

完善信息系统,实现人才供需有效衔接。政府应发挥主导性作用,逐步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涉农人才数据库,将涉农人才纳入到信息系统中来,打破人才供需信息不对称的局面,根据各地区乡村振兴发展需求,实现人员的优化配置。在涉农人才数据库建立与利用的过程中,一方面,国家、省、市、县应对当地的涉农人才培养机构进行调查,明确涉农人才数量与结构,并结合当地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制定人才需求计划,利用相关政策推动人才培养;另一方面,涉农人才也可以通过数据库了解岗位信息,优化知识结构,进而实现主动就业。

【参考文献】

①钱再见、汪家焰:《“人才下乡”:新乡贤助力乡村振兴的人才流入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L市G区的调研分析》,《中国行政管理》,2019年第2期。

②罗俊波:《推动乡村振兴需补齐“人才短板”》,《人民论坛》,2018年第30期。

③金绍荣、张应良:《农科教育变革与乡村人才振兴协同推进的逻辑与路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年第9期。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作者分别为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副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教授)

责编/陈楠 美编/杨玲玲

标签:;  ;  ;  ;  

涉农人才培养短板在哪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