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农村慢性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也产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其就医行为仍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本文从就医时机、就医机构、就医目标、治疗药物及医护人员这5个方面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影响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因素,为农村地区慢性病预防及治疗工作提供良好的理论参照。
【关键词】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经济水平
前言:
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是农村地区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这一群体人数的不断增长,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为了改善这种现象,可以将就医行为作为媒介,通过对影响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因素的分析,提出可行的遏制农村慢性病群体扩增的方法与策略。
1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
1.1就医时机
当某些临床症状,如头晕、头痛等使得患者察觉到不适时,多数农村慢性病患者会作出及时就医的决策。但与城市慢性病患者相比,能够及时就医的农村慢性病患者占比相对较少。部分农村患者会在病情进展至难以忍受后才到医院就医。
1.2就医机构
当慢性病复发时,到附近药店买药是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常见选择,此外,到村医务室或乡镇卫生院就医也较为常见。只有当自身病情出现严重恶化时,农村慢性病患者才会选择到县级医院或市级医院就医。
1.3就医目标
在就医目标方面,大多数农村慢性病患者认为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无法通过相关治疗方法完全治愈。因此,在就医过程中,他们的就医目标以减轻病情、抑制病情进展为主。
1.4治疗药物
在治疗药物的选择方面,农村慢性病患者的遵医行为较为明显,多数慢性病患者会根据临床医师的处方到药房开药,并遵医嘱用药治疗[1]。此外,在治疗药物选择的过程中,患者通常会向临床医师询问药物的药效及价格。
1.5医护人员
在医护人员方面,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主要存在以下几种特征:①重视医护人员专业水平特征。农村慢性病患者在选择医护人员时,会将其专业水平(医术、护理技能水平)作为主要考虑因素。②重视关系特征。从患者与医护人员关系层面来看,多数农村慢性病患者会选择熟人就医,他们将这种熟人关系作为慢性病治疗的安全保障,以避免治疗疏忽、故意使用高价药物等问题。
2影响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因素
2.1社会因素
①社会文化因素。通过对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分析可以发现,在其作出就医决策的过程中,其所处社会文化环境会对其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作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我国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的变化历程来看,在二十世纪时,农村慢性病患者多讳疾忌医,他们认为原本自身病情并不严重,但接受治疗后,病情将转变为无法控制的状态。而当前我国十分重视医疗卫生工作,常见病及慢性病知识的宣传使得社会文化发生明显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当前我国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主动性发生较以往发生明显提高。这一变化充分证明了社会文化对农村患者的影响。②卫生政策制度因素。在社会层面,卫生政策制度也会对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医疗改革、新农合政策的实施激发了多数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需求,因此,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行为与城市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短。
2.2个人因素
从农村慢性病患者个人角度来讲,影响因素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经济水平。经济水平对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产生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就医机构、治疗药物的选择方面。如患者的经济水平较差,当慢性病发病后,他们通常会选择到收费标准较低的乡镇卫生院等医疗机构接受治疗,并尽量选用价格较低的普通药物;若患者的经济水平较好,慢性病发病后,他们的就医行为以快速、安全控制病情为目的,选择到市级医院或省级医院接受治疗,当临床医师要求这类农村慢性病患者在药效较好的进口药、特效药及药效一般的低价药物之间做出选择时,这类患者通常会选择特效药物及进口药物。②报销水平。新农合是农村慢性病患者报销治疗支出的基本渠道。若报销水平较高,则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就医主动性会发生相应提升;若新农合的报销水平较低,则患者可能会产生延迟就医等行为。③文化程度。农村慢性病患者的文化程度通过对疾病认知这一途径影响其就医行为。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慢性病患者基本能够建立正确的慢性病认知,其就医即时性较高;相比之下,文化程度较低的患者更容易产生延迟就医行为。
2.3医疗卫生机构因素
在医疗卫生机构方面,会对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产生影响的因素类型主要包含以下几种:①服务价格因素。农村慢性病患者经济条件较差,在选择医疗机构、接受治疗时,患者通常会将服务价格作为主要考量因素。②服务态度因素。慢性病具有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等特征。出于长期治疗考虑,农村慢性病患者还通过对医护人员服务态度的评估对最终就医决策进行调整。③就医机构与居住地距离因素。从疾病认知角度来讲,农村慢性病患者普遍认为慢性病的危险程度较低[2]。因此,他们会基于就医便捷性选择距离自身居住地较近的医疗机构就医,如药房、乡镇卫生院等。
结论:
部分农村慢性病患者并未对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肺心病等慢性疾病形成正确的认知。当慢性病复发后,农村慢性病患者可能并不会及时就医,进而增加慢性病的风险性。为了保障农村慢性病患者的安全,应通过对患者就医行为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制定合理的慢性病健康教育计划,以纠正农村慢性病患者的不良认知。
参考文献:
[1]李亚运,苗豫东,杨帆,钱东福. 农村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5,32(08):617-618+639.
[2]赵鑫. 浏阳农村地区居民慢性病患病现状及成年慢性病患者就医行为研究[D].中南大学,2010.
论文作者:龚彬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5
标签:病患者论文; 农村论文; 慢性病论文; 因素论文; 患者论文; 药物论文; 水平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6月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