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现代投资经济理论体系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人们对投资的认识是一种狭义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从不同角度对投资现象的反映,它与实践有密切的联系,往往一种投资概念就代表一类投资现象。如微观投资、宏观投资,微观投资是从投资主体角度对投资行为的考察,宏观投资是从国民经济整体出发对投资现象的考察。微观投资中,根据投资主体参与方式的不同,进一步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形成一些有形资产,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投资者通过购买有价证券来参与投资。人们对投资现象的认识也是在不断发展的。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在直接投资上。在国家对投资的集中管理下,出现了基本建设投资这一概念。以后随着企业数量的增加,老企业技术改造问题日益突出,对投资的集中管理必须包括对技术改造投资的集中管理,于是,又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这一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生活中市场作用的明显加大,出现了各种利益主体,投资也有了分散化的趋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投资领域也在走向现代化,传统投资正在向现代投资转变。
一、投资的狭义认识及其局限性
在新的形势下,人们一般认为: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获取经济效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源于某些事业的经济活动。或者认为,投资是为了获取效益而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的行为和过程。对投资的这种认识表现出新的特征。(1)转变了观念, 不再认为国家是唯一的投资主体,投资主体实现了分散化,各投资主体有自身的物质利益。(2)对投资的认识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 是对我国新形势下投资现象的概括,并借鉴了西方投资概念。我国在传统经济体制下,注重投资的计划性,很少研究投资行为和过程。现在能看到投资是一种经济活动,把它当作一种行为和过程来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认识到投资的目的是为了取得未来的经济效益,因此, 投资具有时间性和风险性。但就这一点来说,认识还有待明确和深化。(4)指出投资的结果是转化为实物资产或金融资产, 把投资和资产联系了起来,从而可以联系资产来研究投资问题。
但这一投资概念有一定局限性,其研究范围是微观投资,并未对投资进行完整的概括,只能称其为狭义的投资概念。投资应该既包括微观投资,又包括宏观投资。这样的投资就是广义的投资。在我国现有的投资经济理论体系中,虽然采用了狭义的投资概念,但研究范围仍然包括了宏观投资问题。这反映了理论和实际的要求。一是投资理论应能包括所有投资问题;二是我国政府投资占有较大的比重,政府投资往往和宏观投资管理相互交织,微观投资和宏观投资有密切联系。在西方国家,微观投资和宏观投资理论基础不同,属于不同的研究领域。宏观投资理论是西方宏观经济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人们也试图把二者相结合,但微观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理论的结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由于两个理论的出发点不同,它们的结合至今没有解决。但微观投资与宏观投资的内在联系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有可能从这一点出发来探讨广义的投资。
我国现有的投资理论体系正是从微观投资与宏观投资的内在联系出发,把二者结合起来的。但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表现为一方面提出了狭义的投资概念,另一方面以此为基础研究宏观投资问题。而且对微观投资与宏观投资内在联系的认识也过于简单化。主要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形势下,在借鉴西方经济理论的同时,没有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与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关系。我国传统的投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马克思资本理论基础上的,在马克思那里,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存在着天然的联系;而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与微观经济理论却是分割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认清两个理论体系的关系,则无法正确地借鉴西方经济理论。因此,要研究广义的投资问题,首先要坚持马克思资本理论;在此基础上,弄清对资本理论的不同认识,以及资本与资产之间的关系这样两个问题。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我国原有投资活动的实践限制了人们对投资现象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 )我国投资活动目前所处阶段限制了人们对投资现象的全面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刚刚起步,并且投资还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资产与要素市场不完善。在理论上表现为侧重对政府和企业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资产与要素市场的认识不够。此外,与投资市场化和主体多元化相联系,对投资现象的考察开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但宏观投资既包括社会总投资,也包括政府的微观投资活动,甚至包括建筑施工和咨询企业的生产服务活动。其实质是延续传统,对政府具体的投资和投资管理活动的描述。显然,研究特殊投资主体的投资仍然是狭义的投资。现代投资经济应该同资产与要素市场的完善、政府投资与投资管理职能的分离、政府投资管理方式的转变、产权关系的明晰和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的建立有密切的联系。
(2 )对实际资本形成和金融投资关系的简单理解限制了对投资现象的深入研究。在我国,对金融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研究一向是分开的,这种割裂不是出于理论研究的需要,而仅仅在于它们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人们把金融投资与实际资本形成的联系简单地理解为:金融投资是实际资本形成的资金来源。而事实上,实际资本的形成渠道不是唯一的。金融投资的作用也不仅仅是实际资本形成的资金来源,它有独特的自身循环与运动轨迹。这一循环可以在更深的层次上、更大的范围内动员储蓄,从而增加实际资本的形成;可以引导投资方向,集聚资本;可以在稳定实际资本循环基础上对调整投资结构、降低投资风险发挥重要的催化作用。从投资发展的阶段来看,金融投资是投资的高级阶段,现代投资经济与金融投资是密不可分的。在这方面,我们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欠缺的。
(3)对投资类型的狭义理解使投资经济的发展不协调。在我国,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把固定资产的形成叫投资,而流动资产的形成不叫投资。其原因在于固定资本投资的长期性,并且政府强调对固定资产的管理。事实上,马克思早就指出过:资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固定资本,另一类是流动资本。两类资本在产业资本循环中是不可分离的,有密切的联系。没有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无法流动;没有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无法在生产中发挥作用。流动资本虽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周转使用,但生产经营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流动资本。流动资产投资同样具有长期性的特点。因此,流动资本的形成也是投资,它和固定资本相结合才能实现资本的增值。由于对投资类型的狭义理解,在理论上人们热衷于研究固定资产投资问题,而忽视对流动资产投资的研究。在实践中,一方面表现为热衷于“铺摊子,上规模”,另一方面存在企业普遍短缺流动资金,以及银行信贷资产运行质量不高等问题。因此现代投资经济要求对投资全面理解,强调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有机结合。
(4)以具体的投资及其管理活动为出发点对投资活动进行研究, 从方法论上割裂了投资理论体系。由于具体投资及其管理工作的需要,人们习惯于从投资和投资管理角度来研究投资问题。不同的投资领域,投资及其管理活动是不同的。结果造成了有一种投资活动,就有一个理论体系的状况,而且相互之间缺乏内在贯通与对接。这样的投资理论体系实践性较强,而理论概括力较弱。此外,因为缺乏共同的投资理论基础,有关各种类型投资的理论无法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对具体投资问题的研究往往浮在表面。这种情况下,人们通常所说的投资都是指特定类型的投资,如基建投资、更新改造投资、证券投资、房地产投资等。所以,现代投资经济必须寻求新的视角,高屋建瓴地探索投资问题的共同理论基础。
二、现代投资及其特点
(一)资本、资产与投资
现代微观投资的结果有实物也有契约,但都能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可以统称为资产。资产是所有者付出经济代价而占有的能够给其所有者带来权益的财产。有生利资产也有非生利资产。各种具体投资往往会形成生利资产。
从理论上说,与投资有更密切关系的是资本。马克思说:资本不是物,而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例如他指出:资金只有当它给自己的所有者带来收入或利润的时候,才叫做资本。从资本入手,马克思揭示了资本运动和增殖规律。他又指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作为直接生产者的财产不是资本。它们只有在同时还充当剥削和统治工人的手段的条件下,才成为资本。因此可以看出,生利性财产或资产是资本的具体化,资本是资产的抽象。资产是法律概念,资本是经济学名词。资产有各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资本则通常是包含了一定物质内容的价值量。它们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在研究微观投资问题时,必须从资产入手;而在研究投资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总投资问题时,必须从资本出发。所以在我们探究投资这一概念时,也可以把微观投资看作是有关资本变动的行为和过程,是资本或资产经营过程。
投资的结果会引起资本变动。但对资本的本质来说,我国和西方国家存在较大差异。西方资本学说普遍认为:(1 )资本是生产要素之一,资本是一种物。(2)资本的量是价值量或称为价格。(3)作为资本的物都能够增殖。(4)利用资本物进行生产是迂回的生产、 间接的生产,利用它进行生产能提高生产效率。例如,萨缪尔逊认为:净投资(或净资本形成)包括下列各类物品的净增加额:(1)房屋,(2)设备,(3)存货。马克思主义也把作为资本的物看成生产要素之一, 马克思把作为资本的物有时称为货币,有时称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但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生产关系。从这一角度,作为资本的物都能够增殖,不是因为资本可以生出利润,而是由于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本的所有者因为占有生产资料而取得了剩余产品的分配权。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对投资、金融体制的完善;对实现投资目的,合理分配投资收益;对适应投资的需要而变革和完善企业组织形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投资是资本的变动,是资本或资产经营过程
概括地说,投资与资本有密切联系。各种具体的投资活动虽然各有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即资本的保值、增殖;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结果,即造成资本变动。投资是为了保值、增值的目的,而实现的资本变动,是资本或资产经营过程。有关资本或资产经营的一切活动都是现代投资经济的研究对象。
投资引起的资本变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数量变动,二是结构变动。从数量来看,有价值量与物质量之分。在结构一定时进行投资,就是通常意义上的资本的形成。其结果是资本的增加。反之,在数量不变时,通过改变资本的结构同样可以达到投资的目的。更经常的情况是数量变动伴随着结构的变化,或结构变动包含了数量的变化。
进一步来看,现代投资应该从三个层次加以考察:微观投资过程、宏观投资以及资本结构的变动。微观投资、宏观投资和资本结构变动三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但它们属于不同层次的投资问题。因此,各自有一些特殊的表现。
一是微观投资是投资的基础,宏观投资、资本结构是微观投资在全社会层次的表现。二是宏观投资只涉及实物资本的形成,不包括金融投资和资本流动。三是宏观投资中,实物资本的物质形态和价值形态是可以分离的。由于折旧的存在,宏观投资的资本形成中,实物资本物质形态的变动和价值形态的变动是有差异的。四是微观投资中,改变资本的结构与从全社会角度考察的资本结构的变化是有差异的。在微观领域中,一切资本流动是研究的对象;从全社会来看,只有造成实物资本变化的资本流动才是研究对象。五,在全社会范围,并不是只有造成实物资本变化的资本流动才引起社会总资本结构的变化,资本的增量结构是另一个决定因素。
(三)现代投资的特点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投资活动的规模、范围、方式、方法、工具等都在进步。现代投资表现出六个特性:收益性、时间性、风险性、阶段性、市场性和复杂性。
收益性。资本是稀缺资源,有效地使用资本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商品流通,增加闲置资本的利用。因此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商品经济中,由于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多元化,形成了实现资本增值的投资目的。其实质是,投资者凭借资本所有权参与利润的分配,而利润的源泉是劳动创造的剩余产品。不管采用什么方式,从本质上来说,只要是为获得未来收益而使用资源的行为和活动都是投资。
时间性、风险性。投资过程有三个环节,一是为了投资的目的积累或集聚财产的过程,二是财产转化为资产的过程,三是资产的收益过程。从整个投资过程来看,投资可以是开放过程,也可以是循环过程。无论是哪种过程,要最终实现投资目的,都要经历这三个环节。因此,投资是有时间性的。这种时间性表现为:一是投资过程的时间长短,二是投资时机和收益时机,三是不同投资方向在时间上的战略安排。显然,不同的具体投资其时间性是有差异的。也正是由于投资具有时间性,对投资不仅要有静态考察,还要从时间序列上进行动态研究。由于投资有一个过程,要花费一定时间,这样,各种影响投资的因素及其变动方向都是不确定的。受这些不确定因素影响,预期收益很可能偏离实际收益。因此,投资往往具有很大的风险性。在投资研究中,要充分注意这些风险因素。
阶段性。历史地来看,投资方式呈现阶段性发展的特征。这种发展决定于两个因素:企业组织形式和信用关系。但根本上决定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从实物资本的形成方式来看,传统上主要以直接投资为主。投资者不仅参与资本的形成过程,还直接参与实物资本的循环增值过程。现代投资以间接投资为主,资本形成过程普遍分为储蓄和投资两个阶段。从这种关系来说,企业内实物资本形成的同时,投资者往往不参与它的运动。
市场性。现代投资主要通过在市场中进行的产权交易来完成。首先,投资日益证券化投资者通过购买有价证券形成企业实物资本。有价证券是实物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凭证,也是剩余产品索取权的凭证。有价证券的价值量是虚拟资本,有价证券的转让是虚拟资本的循环。这一循环有利于实际资本形成,但并不影响实际资本的循环。
其次,在现代投资中,实物资本也可以在市场交易。虚拟资本和实物资本在市场的一个交易过程是新的投资者进入、老的投资者退出的过程,交易本身就是投资的一个环节。其中,虚拟资本和实物资本的交易市场是资产与要素市场。此外,实物资本的购建往往也是通过市场来完成的。
复杂性。投资日益社会化,使社会资本的运动更加复杂。宏观投资是微观投资的统计总和。它是从社会角度考察的社会总资本的运用、形成与增值过程。宏观投资现象并不是微观投资活动的简单加总,而有其特殊的运动规律。总投资是宏观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经济变量,社会总资本的变化,对经济增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现代社会,从全社会来看,资本的实际形成过程有储蓄与投资两个过程。储蓄是资本的供给,投资是资本的需求。储蓄与投资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以储蓄和投资为积累一方,消费为另一方,双方相互影响。储蓄与投资不一致,积累与消费不相适应是经济波动的重要原因。
此外,在现代社会中,各部门分工更细,联系也更加紧密,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规模空前庞大。这使得部门间关系更加复杂,要求宏观经济管理中,正确处理各个部门在社会资本再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三、现代投资经济的研究对象
有关资本或资产经营的一切活动以及各个层次的投资问题都是现代投资经济的研究对象。研究投资经济问题必须以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和西方现代投资理论的精髓为基本的理论依据,正确处理好继承、发展、借鉴、创新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注意借鉴西方投资理论对市场经济中投资现象的揭示。研究投资经济问题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应该做到:(1 )既要把握投资的一般规律,更要结合这些一般规律,根据我国国情去研究我国投资的特殊规律。(2)既要用理论去概括投资活动, 又要对投资政策进行理论分析。(3)既要进行理论研究, 又要用这些理论去指导投资实践。这些实践主要有:宏观经济管理、投资体制改革、宏观投资管理、微观投资管理、微观投资活动。最终在微观投资效益不断提高的基础上,实现宏观投资效益与微观投资效益的统一。
投资经济是一门应用基础学科,政治经济学为其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它有许多应用学科,按投资主体分类有: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个人投资、政府宏观和微观投资管理。按投资对象分类有: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投资、金融投资、科技风险投资、人力投资。按投资方式分类有:资产交易、租赁投资、信托投资、企业兼并、投资基金等。按投资范围分类有:国内投资和国际投资。
研究投资问题,首先要研究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资本的运用、形成与增值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在发展中国家,投资对经济发展有特殊的意义。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动员储蓄,增加投资。投资与工业化有密切联系,工业化是在工业资本积累的基础上,工业与农业共同发展的过程。投资战略选择是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以考察。
现代投资经济应该以对资本的考察为核心,从资本的具体表现形态——资产着手,探讨各种资产的形成及在市场的交易行为。主要内容包括:对资产概念的辨析,投资主体及其行为,资产经营组织,资产分类与资产选择,资产市场运行机制。此外,还应结合理论分析,对我国资产市场的发展状况及其完善途径给予探讨。
投资体制是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对投资活动具有规定和约束作用。与生产力发展水平适应的投资体制能促进投资活动的进行,并为取得投资效益提供保证;反之,则会抑制投资活动。因此,投资体制改革是一项重要任务。这方面的主要内容有:我国投资体制的发展和问题,投资体制创新与产权制度创新,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改革的途径等。投资体制的实质是政府各级投资管理部门与各投资主体之间,以及各投资主体之间权利划分的体制总和,它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国家投资管理制度,有对社会总投资的管理和对资产市场的管理两方面。二是投资企业的内部管理制度。投资体制的完善和计划、财税、金融、国有资产管理、企业等方面的改革是分不开的。因此,投资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也是投资经济研究的重要内容。
微观投资是宏观投资的基础,个别投资的总和构成了社会总投资。宏观投资的目标是取得宏观经济效益,微观投资与宏观投资的目标有时是不一致的。宏观投资管理和宏观经济调控都要求正确认识社会总投资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有必要揭示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储蓄与投资的关系,探求实现合理的投资规模的途径。社会总投资存在内部结构问题,包括产业结构、地区布局及其影响因素。有必要认识它们,为确定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合理的投资结构提供决策依据。我国的投资过热由来已久,在完善投资体制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正确地制定投资政策来走一条代价小、发展快的路子,应该积极探索。
投资目标是取得经济效益,什么是投资经济效益,是在考察投资效益评价时首先涉及到的问题。在商品经济发展的早期,人们提出了一些投资准则,这些准则是评价个别投资经济效益的重要依据。但经济活动是相互联系的,没有考虑到投资的外在影响是这些早期投资准则的缺陷。成本效益分析法是考虑到整体最优资源配置的个别投资效益评价方法。从微观角度来看,收益与风险是孪生的,现代资产理论认识到了这种关系。这一理论也为正确评价微观投资效益做出了新贡献。
投资效益有微观与宏观之分,宏观投资效益的评价对于分析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影响宏观投资效益的因素众多,必须从各个角度分别考察才能完整把握。这要求通过建立宏观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来进行。微观投资效益与宏观投资效益是有联系的,实现二者的结合,主要通过完善体制、加强管理和正确的政策引导等来实现。这些政策和管理措施的确定有赖于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此外,投资效益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大问题,通过对我国投资效益现状的分析,有可能为探索一条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提供依据。
标签:投资论文; 资本有机构成论文; 理论体系论文; 实物投资论文; 社会资本理论论文; 经济论文; 现代投资论文; 微观经济论文; 投资资本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学论文; 社会体制论文; 宏观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