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滴滴涕开始_ddt论文

从DDT谈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DDT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DT翻译成中文,叫作“滴滴涕”,它曾是十分重要的农药。 关于DDT还有段故事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美国军队中流行着一种由虱子传染的疾病——斑疹伤寒。正当将军们被部队的战斗力下降搞得焦头烂额之时,瑞士人送来了DDT。于是,美国人将DDT喷洒在军营中,很快就消灭了虱子,并制止了传染病的蔓延。从此,DDT名声大噪, 人们将它广泛用于控制疟疾和防治虫害上。据联合国估计,1948~1970年间,由于使用DDT消灭疟蚊,挽救了近5000万人的生命。为此, 诺贝尔委员会将奖状授予了发现DDT杀虫作用的瑞士科学家缪勒。

DDT的学名是二氯二苯三氯乙烷,分子式为C[,14]H[,9]C[,15],结构式为

它属于芳香烃含氯衍生物。

那么,DDT是如何杀灭虫害的呢?原来, 生物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后,会释放出一种叫乙酰胆碱的物质。乙酰胆碱是神经细胞激活剂,它能将刺激传递给下一个细胞,同时自身在胆碱脂酶的作用下水解,生成无激活作用的胆碱和乙酸,使细胞重新恢复稳定状态。DDT 的毒性则能破坏胆碱脂酶的活性,阻碍乙酰胆碱分解,从而使受激细胞得不到恢复。所以,昆虫摄入DDT后,开始时表现得异常兴奋,接着发生痉挛, 最后就是麻痹和死亡。

DDT能够杀虫,但同样也会危及人畜。虽然DDT毒性不大,但它与其他氯化烃一样,不溶于水,易溶于油脂等有机溶剂,因此会通过食物链在人畜的脂肪中积聚起来,从而对人畜造成伤害(如下页图)。

DDT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无论在氧气中还是在光照下都难以分解DD,所以它会长期滞留在土壤中,有些地方在停用DDT五年之后, 土壤中T的浓度仍然保持原来的一半。在水流和空气的运载下,DDT污染遍及全球,科学家们甚至在人迹罕至的南极和北极都发现了它的踪迹。

20世纪70年代,人类终于认识到不可小觑DDT的消极作用, 加上当时许多新一代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相继问世,世界各国开始禁止生产和使用DDT。我国政府也于1983年颁发法令,将DDT列为禁用物质。今天,世界农药产业虽有长足进步,但是农药的安全性问题、污染环境问题并未得到真正解决。为此,有些科学家提出“非杀伤性”农药的新设想。这类农药不毒杀昆虫,而是通过改变昆虫生长和繁殖习性来实现控制它们的目的。“非杀伤性”农药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尊重,是未来农药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标签:;  

从滴滴涕开始_ddt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