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材难度的化解——以《牛津高中英语》模块八第三单元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牛津论文,为例论文,模块论文,单元论文,难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课程改革对英语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此同时,教材也相应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调整。江苏译林出版社与牛津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的教材《牛津高中英语》(Advanced with English)根据新课标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运用各种丰富有趣的语言材料,为学生设置特定的语言任务,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能力。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语言跨度大、知识面广、信息量大、教学设计理念新颖,但这些亮点也往往成为教学的难点。如果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与教学设计者的初衷背道而驰。
如,该教材模块八第三单元的Reading部分以Visiting the masters为题介绍了五位西方画家及其代表作的风格,文章内容精彩纷呈,为读者展现了各个画家的艺术风采,读来使人受益匪浅。但是,词汇与背景知识部分涉及的大多为画家的姓名、国籍、艺术流派及代表作,如Picasso、Rembrandt、Leonardo da Vinci等,还有他们所代表的艺术风格,如impressionism,cubism等等。首先,读准这些英文名就很难,就更别提记住它们了;其次,学生平时对艺术关注甚少,他们的相关背景知识非常有限,这些都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如何化解教材难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笔者以该篇文章的课堂教学设计为例,简析化解难度的有效手段。
一、语言跨度较大,利用CAI进行直观教学
本文中语言所涉及的词汇范围宽广,所囊括的内涵丰富。文中既有关于地名的词汇(如Amsterdam Spain),也有关于画家姓名的词汇(如Rembrandt Claude Monet),还有有关博物馆的词汇(如the Louvre Museum Museed'Orsay)。较以往所学词汇而言,这些与艺术界相关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的出现频率较低,涉及面广,跨度较大。毫无疑问,教师在教学中会对此感到无从下手,学生也会对这些词汇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一特点和难点,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来淡化语言跨度,让学生在直观手段的帮助下,自然而然地将所学内容吸收并内化,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1.加深直观印象,降低语言难度
课前笔者曾就学生对有关西方画家的了解程度做过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90%的学生都对此了解甚少,对其作品风格印象派(impressionism)、立体主义(cubism)等等更是知之甚少。试想连母语都不会表达的东西,用英文表达就更难了,在这样的学习难度面前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然而,利用多媒体巧妙呈现这一难点,不仅没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难度,反而促进学生去记住这些难度不小的英文。
对于本文出现的词汇,笔者是这样处理的:因为文中出现的著名画家如Picasso等都是平时学生们不大了解的世界顶级大师,笔者用多媒体呈现出这些艺术家的肖像,利用视觉的冲击使学生产生想了解画家姓名的欲望。这时,适时介绍画家的姓名等,实际上也就把对词汇的被动接受转化为了主动吸收,学习的难度无形中降低了。
本文提到的每位画家的代表作如Mona Lisa,The night watchman,The potato eaters等都具有世界一流的艺术水准,笔者把这样的艺术作品在课堂上呈现,完美地展现给学生,学生必然会被如此辉煌壮观的作品深深地吸引,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记住各个作品的英文表达方式也就水到渠成了。
2.利用多媒体,促进语言记忆
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竞赛:屏幕上呈现出各位画家的作品,要求学生立即判断出该作品是出自哪一位画家笔下,看谁判断得又快又准。各个作品的呈现顺序是随机的,第一幅作品如果是毕加索的,第二幅作品就可能会是别的艺术家的,如达芬奇或凡高的,让学生无规律可循。一些比较熟悉的作品自然很好判断,如《蒙娜丽莎》,学生都知道这是达芬奇的作品。然而,有些作品知名度不高,但是它却具有某位艺术家典型的风格,如毕加索的风格是他的大部分作品由几何图形组成,这就是立体主义(Cubism)。再如,向日葵经常会在凡高的作品中出现,且凡高在作品中往往只勾勒出事物的大体特征,不注重细节描绘,具有其典型的印象派风格(Impressionism)。学生要想快速反应出画家,就必须熟记该画家的风格,根据风格再去判断是谁的作品,否则很难在此项竞赛中获胜。此时,为了能立即判断出是哪位画家的作品,为了能赢得比赛,记住各个画家的作品风格对学生来说成为胜负的关键,原本生硬难记的作品风格在此时被学生轻松地记住了。呈现图片时,一些较难记住的作品还会在屏幕上重复出现,使学生的大脑得到反复刺激。这样,巧妙地利用多媒体呈现这些图片就从侧面促进了学生主动去记忆各个画家的作品风格,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背景知识丰富,理清线索要领
本文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相当丰富,比如在谈到一个作品之时,必然会涉及该画家的生平及其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这就给教学带来了难度。教师怎样在介绍背景知识的同时,又能让学生把握住课文重点呢?笔者在教学中利用线索引领课堂教学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1.以风格为线索
笔者在本文的教学中以风格为总线索,每一个活动都围绕这条线索展开。在填表时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作品风格,完成对风格的初步了解;在欣赏作品之后,学生能够直观地判断出各个作品所呈现出来的特有风格,于是对作品的风格又有了新的认识;接着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这样学生就能够非常深刻地了解表示作品风格的词汇。风格这条线索始终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之中,学生的每一步学习都是为了下一步能对作品风格有更深刻的理解。这就好比是在讲一个故事,细节往往很长很曲折,但是没有这些细节,故事也无法精彩。尽管细节很长,但由于故事情节都围绕着一个线索展开的,所以读来又有条有理。正因为如此,笔者介绍艺术作品时补充的不少背景知识不但没有影响学生把握重点,相反,随着风格这条线索的引领,学生自然而然地把握了教材中高难度的词汇以及重要内容,学习效果较好。
2.以时间为线索
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寻找线索,可以以时间、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写作特点以及文章重难点等为线索。绝大部分文章的线索比较容易把握,但有些文章的线索很难发现,需要教师整体把握课文,仔细寻找。文章一般会围绕一个主题说开来,而线索与主题相关。比如,故事类文章都围绕一个悬念,说明文都是按照空间或时间顺序展开。而本文属于介绍性的文章,它的线索可以是介绍顺序,也可以是所描述的重点内容。笔者还尝试以时间为线索来开展教学,根据画家出生的时间先后顺序帮助学生梳理课文。在这条线索的引领之下,学生很快便掌握了各个画家的代表作及其代表作风格,摸透了文章的主体结构。由此可见,线索的引领的确是一个非常有利于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途径。
三、信息容量庞大,提炼教学内容
1.提炼信息,形成清晰脉络
本文以一位欧洲旅行者自述的方式,分别介绍了毕加索等五位画家的生平、代表作及其风格,因此,文中有关每位画家的内容都非常丰富。比如,在介绍毕加索时,既有关于所在博物馆的信息,如:The house where Picasso was born is now a museum full of his art.Malaga is a lovely city and the architecture is beautiful.又有关于毕加索生平经历的信息,如:I was amazed to learn that Picasso produced more than 20,000 pieces of art and that he wasn't just a painter.He drew pictures for books,and was also a sculptor and a photographer.同时,还穿插了人物的主观思想,如:My grandmother really likes cubist paintings and thinks he is the greatest artist ever.对其他几位艺术家的介绍方式又有所不同,如对伦勃朗的描述语言是这样的:Tomorrow we are off to another museum in Amsterdam.The most famous paintings there are by Rembrandt.He lived from 1606 until 1669...
由此可见,作者并未开门见山地讲述该艺术家的作品是什么、作品风格又是什么,而是运用间接性语言来提供信息。作者对各位画家的作品及其风格的描述比较松散、零碎,不是集中论述,而是以多个语言片段的方式分布在文章的各个部分,可见课文的信息量很大。
教师如果按照原有文章内容按部就班地教学,容易给学生带来琐碎杂乱的感觉,会极大地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伊始,笔者设计了一张表格,要求学生运用快速阅读技巧,在通读全文内容之后进行填写。表格如下:
填表时,大部分学生能够捕捉到文中的相关信息,并进行正确填写。因此,尽管文章的信息量很大,但是填表能够帮助学生清除大信息量带来的学习障碍,建立学习信心。同时,表格的填写让学生对课文信息进行了科学提炼,使文中的大信息量浓缩成一条脉络清晰的信息链,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所学内容,把握文章主体结构及重要内容,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对语言知识的初步学习,为下一步学习活动做好铺垫,从而大大化解了学习的难度。
2.再现信息,进行巩固拓展
通过以上表格的填写,学生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已经形成了初步认知,但是在填写Leonardo da Vinci,Rembrandt,Claude Monet三位画家的作品风格时,不少学生没有成功填写出相关信息。笔者在设计此表时已经预估到学生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本文介绍画家作品风格时有的直接说明,有的则没有直接讲他的作品风格是什么,学生填表时需要根据原文中所提供的信息认真思考,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
如,作者在介绍Van Gogh的作品风格时叙述如下:His early paintings used a style called Impressionism,but towards the end of his life,he created more abstract artwork.这段文字直截了当地把画家的作品风格说得很清楚。而在介绍莫奈时作者用了以下这段文字:He loved to paint lotus flowers so much that he built a special garden at his home,where hundreds of lotus plants floated on the surface of a pond.这段文字很委婉地道出莫奈常常把莲花作为自己作品的主题。
但是,很多学生目前还不具备这样的归纳水平,不能捕捉到字里行间隐藏的信息,这就导致误填信息或找不到信息的问题。出现这一问题时,笔者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填写什么才是正确的,而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教学目的,随后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展开:介绍画家、呈现作品、分析风格,并结合文中有关画家生平的信息,对五位画家及其所代表的风格进行翔实的讲解。在讲解时,配合如下表格:
此表是对先前所学内容的再现,表中用粗体字、斜体字标出的正是学生在填表时未能准确填写的内容。笔者将这些信息用粗体字呈现出来,以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表格中出现的serious and of religion,about a drama play,Lotus plants/Impressionism是在欣赏通过多媒体呈现的这些画家的多个作品之后,结合原文中有关文字信息形成的评价。笔者在帮助学生再一次整理核对所填信息时,不仅再现了课文内容,达到了巩固的目的,而且教会了学生如何从简单的文字中读出字里行间隐藏的深刻含义。
此外,笔者在表格中用粗斜体字标出的The last dinner是达芬奇的著名作品。虽然原文中没有提到该作品,但是该作品是达芬奇世人皆知的作品。之所以补充这些课外知识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陶冶个人情操。
课文信息的再现与拓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学内容,为下一个任务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在提炼信息之后,进行再利用与再加工,可以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四、全新理念引领,设计教学活动
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该避免单纯传授语言知识的教学方法,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学生通过思考学习和使用英语,主动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能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解决问题,鼓励学生通过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发展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因此,笔者设计了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
1.自主讨论,积极探究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一些趣味性问题,让学生通过讨论进行探究,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中学生学习的难点之一是,艺术家的具体作品的名称既难以记住,也难以与相应的作者联系起来。如果在处理这些教学难点时,教师不一一进行化解,就会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学生对英语学习就失去信心与兴趣。因此,笔者在介绍各个画家及其作品之时提出有趣的问题,这一做法有效地化解了难度。如笔者在介绍达芬奇的代表作Mona Lisa时,将古往今来对该作品的许多评价作了简要说明,即有人认为这位女性就是作家本人的自画像,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男性,甚至有人认为蒙娜丽莎是达芬奇的情人。随后,我向学生提出问题“Do you agree with them? Why or why not?”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这个话题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认为她应该是他的情人,因为作品中蒙娜丽莎露出了非常迷人的微笑(“Mona Lisa smiled so charmingly towards Leonardo da Vinci.So this woman must be his love.”)。但有的学生认为这应该是一个男性,因为她的面部轮廓不像是一个女性(“From her facial shape,I can not judge heras a female.”)。通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记住了该作品,而且记住了创作的画家,也加深了对作品的理解,对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笔者在介绍其他作品之时,同样运用了有趣的设问。如介绍凡高的代表作《星夜》(The starry night)时,笔者设计了这个问题:“When Van Gogh painted The starry night,what might he think in his heart?”学生们各自提出自己的想法,有的认为看到星星,想起亲人;有的认为星夜表明画家本人心中有一种哀愁……笔者让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自主讨论能促进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能力的发展,促使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其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对抗竞赛,高效巩固
英语课程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以及创新意识等。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一些竞赛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使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
笔者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竞赛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多媒体屏幕上出现的艺术作品,快速说出该作品出自哪位画家笔下,最先说出画家名字的学生的所在小组得分。如在屏幕上出现作品Mona Lisa这一作品时,先说出Leonardo da Vinci的学生所在小组得分,最终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在竞赛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大容量的优势,呈现出一场赏心悦目、美轮美奂的视觉盛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报出画家名字,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把本文的重要作品进行了复习。
此外,该活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赛,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让学生体会到只有彼此合作才能共创佳绩。同时,此项竞赛能让学生的手、眼、耳、脑全部动起来,学生的思维、观察等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符合课程改革对英语教学的要求。
笔者发挥教材亮点,采取上述手段化解教材难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运用以上手段时,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1)教学设计的重点线索一定不能找错
找线索固然重要,但是如果这条线索找错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便不是重点内容,这样非但不能化解难度,相反会造成无效的课堂教学。因此,在寻找线索时,教师应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将重点内容作为贯穿课堂始终的教学线索。
(2)教学设计不能缺乏层次感和整体性
缺乏层次感的教学给学生零散的感觉,易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难。同样的教学步骤采用不同的安排顺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学设计应把难易程度相当、设计目的相似的步骤放在一起,再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展开,体现教学的层次感。同样,缺乏整体性的教学不能很好地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整体性的教学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