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言沟通在儿保门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汪林玲

非语言沟通在儿保门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汪林玲

(东南大学附属医院南京同仁医院儿保科门诊 江苏 南京 211102)

【摘要】 目的:研究分析非语言沟通在儿保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儿保科门诊就诊的患儿13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给予非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疗效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沟通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保门诊中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沟通效果与护理配合度,并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非语言沟通;儿保门诊;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8-0373-02

非语言沟通是指通过身体动作、表情、目光、语气等进行沟通交流,非语言沟通是连续的,通过声音、视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渠道传递信息[1]。有研究结果称,将非语言沟通运用在护理干预中,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焦虑、忧郁情绪,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以及护理满意度[2]。因此,本文将非语言沟通运用在儿童保健门诊中,观察应用效果。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儿保科门诊就诊的患儿13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其中观察组男36例,女30例,年龄2岁~6岁,平均年龄(3.24±0.78)岁;对照组男35例,女31例,年龄3岁~6岁,平均年龄(3.41±0.82)岁。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方面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给予非语言沟通,具体为:①护理人员应注重着重,保持整洁美观,良好的仪表着装能够塑造良好的护理形象,同时可以给予患儿与家长舒适、安全等感觉。②护理人员需目光专注且热情,给予患儿关爱、赞许、鼓励等目光,以愉悦患儿及家长的身心,使其能够配合治疗。③护理过程中要始终给予微笑,善意的面部表情有利于为患儿留下良好的印象,减少医患两者间的距离感以及陌生感,以营造良好的氛围。④护理过程中适当的抚摸患儿,通过这种无声的沟通方式来增加患儿的安全感。并且通过抚摸能够减轻患儿的负面情绪,拉近护理人员与患儿的距离,给予患儿安慰与支持,使其配合护理工作。⑤在进行疫苗接种时,要求护理人员动作熟练,表现出稳、准、快,并且要求动作轻柔,以增加护理人员的可信性与权威性,增加患儿的信任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儿的沟通效果、护理配合度以及护理满意度[3];沟通效果有效、无效;有效:沟通时间不超过5分钟,能够有效了解到患儿的需求;无效:沟通时间超过5分钟,不能有效交流;沟通有效性=有效/总病例数*100%。护理配合度分为配合、一般配合、不配合,配合:能够主动配合治疗;一般配合:护理人员与家长鼓励后配合;不配合:拒绝治疗;护理配合度=(配合+一般配合)/总病例数*100%。护理满意度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采用自行设计护理满意调查表调查,总分100分。85分及以上为满意,65~84分为一般满意;64分及以下不满意;护理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总病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本文数据分析采用SPSS22.0,“x-±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行t检验,“%”表示计数资料,组间行χ2检验,P<0.05,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沟通效果与护理配合度对比

观察组沟通有效59例,无效7例,沟通有效性为89.39%;对照组沟通有效49例,无效19例,沟通有效性为71.21%;观察组患儿的沟通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配合21例,一般配合37例,不配合8例,护理配合度为87.88%;对照组治疗配合16例,一般配合29例,不配合21例,护理配合度为68.18%;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护理满意43例,一般满意15例,不满意8例,护理满意度为87.87%;对照组护理满意31例,一般满意14例,不满意21例,护理满意度为68.18%;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由于儿童年龄较小,在进行体检以及免疫接种时常常表现出焦躁、惧怕的情绪,并且儿童对语言的理解力较差,这时非语言沟通就显得尤为重要。非语言沟通是一种心理沟通方式,在儿保门诊中儿童不能用语言描述的可以通过姿势的改变来表达自身的感受以及需求。并且护理人员可以通过辅助语言、表情、目光等与患儿沟通,以缓解由于陌生缓解给患儿带来的负面情绪,给予患儿安全感,以增加患儿治疗的配合性[5]。

本文主要研究分析非语言沟通在儿保门诊中的应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的沟通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非语言沟通能够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并能够有效促进护理技巧的进步。

综上所述,在儿保门诊中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沟通效果与护理配合度,并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赵飞,杨冬铭,刘伟等.非语言沟通在儿保门诊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2,25(4):222-223.

[2]黄峰林.门诊输液中心小儿输液前的护患沟通技巧[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6):151-151.

[3]于烨华.非语言沟通在门诊输液室护患沟通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2,33(22):4905-4906.

[4]吴银萍.门诊输液室护患沟通中非语言沟通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4):156-157.

[5]宋红梅,马玉英.非语言沟通在门诊分诊工作中的应用[J].中外健康文摘,2013,(26):308-309.

论文作者:汪林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3月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6

标签:;  ;  ;  ;  ;  ;  ;  ;  

非语言沟通在儿保门诊中的应用效果分析论文_汪林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