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音乐教育以来,我认为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是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展开的,音乐教材中还教育学生爱家乡、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继承革命传统,尊敬师长和团结友爱等,从多种角度帮助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音乐教育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需要教师挖掘。
为了音乐教育事业能创造更好的平台,现将我在教学实践中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更好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的几点做法探讨如下。
一、让歌曲教学中的德育得到渗透。
教师要积极以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就如我们为什么而读书,我们应以指导他们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现代的学生就缺乏爱国、感恩之情,我们应该通过类似的例子来加以到我们的音乐教学中来。
二、让德育渗透在欣赏教学中。
欣赏教学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感知、触动及联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对作品形成一种全身心的审美体验。教师应紧紧抓住旋律、节奏、音色、拍子等要素塑造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进入歌(乐)曲的意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海洋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在欣赏歌曲《七子之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联想到澳门回归时的意境,多年来和祖国分割的怀念之情,澳门人民和祖国彼此迫切期望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的那种感受、理解和思想。通过欣赏歌曲渗透式教学,使学生学到音乐知识,还接受了思想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一切只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让德育在课堂教学中无时不在。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战场,德育内容应根据每堂课的教育目标展开,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渗透于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安排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强化学生的德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德育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让学生在多感受、多体验、多表现音乐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例如:在欣赏天安门前阅兵仪式的各支交响乐曲时的那种慷慨激昂,用生命和鲜血凝成的进行曲时,感受那种鼓舞人心的壮观场面,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热情,巩固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他们崇高的民族精神。
四、让课外活动贯穿德育。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阵地,那么课外活动则是育人的广阔天地。德育作为一种行为教育过程,是长期不懈的,尤其是作为一种教育方式,其途径又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可以通过演唱(独唱) 、合唱、合奏、舞蹈等兴趣小组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如:在合唱训练过程中,要注重团队集体精神;在独唱练习中,要认真领会其内涵意义;在舞蹈表演中,要悟出每个动作的表达意义······在各环节中去感受内在的美,会大大的提升学生的德育意识。
德育是一项重要的育人工作,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应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是音乐教师的一项重要职责。我们应充分利用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恰当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的关系,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形式,让学生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从而搭建一个音乐树人的平台。
论文作者:谭晓可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0
标签:德育论文; 音乐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歌曲论文; 音乐教育论文; 《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