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写多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提高学生论文,写作能力论文,方法论文,少写多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提高写作教学效率与高中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当前高中写作教学的一大难题。笔者在连续几年的高三作文教学中实施“少写多改”的作文指导方法,从学生反映与会考、高考结果看,在提高写作教学效率与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均有明显的效果。
“少写多改”,是我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方法,具体指减少学生每学期写作文的篇数,增加其修改文章的次数。一般高中学生每学期写八篇大作文,我减少到写五篇,但要求每个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对自己的每篇文章进行修改,要求凡50分以下的文章,修改一次至少要提高5分。如修改后达不到这个标准,再修改,直到达标为止。而有的学生修改后,还有把文章修改得更好的空间,我就建议其继续修改,直至潜力挖尽才止。所以,大多数学生的文章修改不止一次,有的二次乃至三次。
这种方法,是借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的“试错理论”(强调人从自己的错误中学习,效果会更好),我称之为“少写多改,以错显正”,具体操作过程分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通过“病因诊断”让学生“知错”。即我先批改学生的文章,了解其优缺点,然后与学生一对一交流探讨,通过分析研究,让学生明白老师给分的理由与原因,知道自己文章存在的缺点。
环节二:通过“修改点金”让学生“改错”。即通过我与学生一对一的交流探究,让其找出修改文章的对策。
环节三:通过“成功升格”让学生“防错”。即学生在师生共同形成的“修改对策”的指导下进行修改,改写出的文章比原文至少增加5分。
一次作文经过这样一个修改过程,使学生“知错”“改错”“防错”,历阶而上;强化(警示、修正)错误,最终达到“以错显正”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下面是一次以“风景”为题的作文训练,以之为例具体阐述这种方法。
环节一:通过“病因诊断”让学生“知错”。以“风景”为题的课堂限时作文后,一位学生的作文得36分,全文如下:
在那个硝烟四起,横尸遍野的年代,你本可以凭借家庭的庇佑过着高枕无忧、不闻世事的生活,但你却没有。因为你明白,你的身躯刻着的是中华碑,你的灵魂依附着的是中华魂。于是你走上了求学的路,在远方追求治疗中国人肉体的良药。
你的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一场电影,一幕中国人耻笑中国人的场景,让你彻底明白了中国人真正的“病痛”在哪里,让你明白了中国人只不过是示众的材料和无知的看客,让你明白了中国人多的是奴性,少的是反抗。于是你毅然拿起笔这把尖刀,去医治人们麻木无知的思想。
文学上的你,是一个真正的战士。你希图带人们走出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历史怪圈,走入中国历史从未有过的第三个时代。于是你呐喊了,尽管只是寥寥几声,也足以令世人汗颜。你用《狂人日记》向世人展示了一个吃人的世界,你用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向世人展示人们的冷漠与麻木,你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无情地揭示了中国人的劣根性。你是文学的巨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是对你的真实写照。你的冷眼不再看自然风光,而是看社会百态;你上观古今,下看历史,道出“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洞察历史,道出“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你剖析历史,道出“通过过去与现在铁一般的事实,洞若观火”;你希求思想的觉醒,试图用呐喊来唤醒在铁屋中沉睡的人们;你希求民族的解放,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之不惮于前驱……你是中国文学的战士,中国革命的战士。
无数次,你在黑夜里惊醒,因为心中的彷徨;无数次,你在原野里狂奔,因为心中的呐喊。但最后,你还是用呐喊回答了彷徨,用呐喊回答了整个中华民族。
白杨的坚毅让我敬佩,而你却让我敬畏,你——中华民族魂。
这篇文章采用呼告手法,通过歌颂鲁迅先生为唤醒熟睡中的国人,寻找救治麻木的国人灵魂的良药而奔走、奋战的精神来诠释命题。语言较美,情感真切,内容充实,结构完整,应该说是一篇不错的作文。但为什么只得36分呢?她没有点明题意。我找到这位学生,让她修改。她说对这篇文章自己不知道怎样改,也没兴趣改,反正自己的水平就这样。于是我与她一起分析讨论,让她明白了文章存在的缺点。命题“风景”是一个象征比喻类题目,无论是实写还是虚写,都要扣住“风景”之意。本文是把鲁迅先生比喻为中华民族一道亮丽的风景,而文末点题句却是“白杨的坚毅让我敬佩,而你却让我敬畏,你——中华民族魂”,致使老师认为文章题意不明,有偏题之嫌,所以只给了36分。
环节二:通过“修改点金”让学生“改错”。我与她一对一的分析研究,认为本文只要加上几句点题之笔,立马可以变成一篇切题的好作文。修改对策:在开头加上几句“鲁迅先生是中华民族一道亮丽的风景”之类的为全文奠定主旨基调的话,再在结尾处加上几句挖掘鲁迅先生精神内涵与“风景”相关的话,把鲁迅先生精神的内涵与作文命题“风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文章首尾呼应,主旨显豁。
环节三:通过“成功升格”让学生“防错”。这位学生在我们共同形成的“修改对策”的指导下,修改了文章。请看修改后的作文:
风景(修改一稿)
一场电影,一幕中国人耻笑中国人的麻木场景,让你明白了整个中华民族真正的悲哀所在。你明白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者和看客;你明白了中国人多的是奴性,少的是反抗。于是你毅然拿起笔,希求以笔这把利刃来医治国民的精神,医治国民的麻木。
你极力想带人们走出历史的怪圈,逃脱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走入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于是你呐喊了,即使只是寥寥几声,也足以让世人折服。你用《狂人日记》向世人展示一个吃人的世界,你用阿Q的精神胜利法向世人揭示国人的劣根性,你用夏瑜坟上的花环慰藉那些在寂寞中奔驰的猛士。
“横眉冷对千夫指”是对你的生动刻画。你那一双“冷眼”不再关注自然风景,而是在凝视中国社会和劳动人民。你冷观“看客”,笑看众生,道出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犀利批判;你纵观古今,俯瞰中外,道出了“通过过去与现在铁一般的事实预测未来,洞若观火”;你洞察历史,解读现在,断言“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正是这一双无人能敌的眼睛,成就了你——以笔为枪的文学战士。
无数次,你在黑夜里惊醒,因为心中的彷徨。无数次,你在原野里狂奔,因为心中的呐喊。但最后,你还是用呐喊作为彷徨的回应,作为对中华民族的回应。
修改升格后的文章,开头一句“你——鲁迅,我无数次仰望着你,欣赏着你带给我们的无限风景”,即把作文命题“风景”拉入文中,为全文奠定了诠释文章主旨的基础,也为全文笼上了一层浓浓的诗情画意。结尾处简短的两句话,深挖了鲁迅这个形象所蕴含的丰富的精神内涵,并把这些精神内涵与命题“风景”有机地联系起来,恰到好处地诠释了文章主旨:鲁迅是中华民族一道永垂不朽的靓丽风景!升格后的文章,因为有了点题之笔,就显得中心明确,主旨显豁,可以得45分。
我知道这位同学有一定的语言功底,文章还有修改上升的空间,于是建议她在文章开头上动脑筋。一天后她交来了第二次修改稿,开头如下:
你——鲁迅,我无数次仰望着你,欣赏着你带给我们的无限风景。
修改二稿只在开头加了几句话,因为句式整齐,语言亮丽,气势磅礴,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富有感染力,与原稿相比,给人霄壤之感。修改二稿可以得48分以上。
通过这前后两次文章修改的过程,这位同学真正懂得了点题的重要性。点题是作文点石成金的魔杖;作文不仅要立意准确,而且行文时应将其明确地表现出来,如可以在行文中适时提到文题,点明行文和命题(立意)的关系,让阅卷老师始终认为文章是围绕命题展开的;一个关键词、一句关键性的点题的话,会使文章提升一个层次。同时,让她认识到只要认真修改自己的文章,写作能力会逐步提升,从而增强她提高写作能力的信心。
有人会说,一个教师教两个班级的学生,这种做法可行吗?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完全可行,因为花在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有长有短,只要教师合理安排,两个班级的学生改七至十天就能完成。当然,这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辛苦。
为什么这样的修改过程,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
当前高中作文教学的现状是提倡多写,两个星期一篇大作文,一个星期一篇小作文,写得学生云里雾里,忙于应付。教师穷于批改,粗于讲评,少于指导。而学生写作文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既不知道自己的文章为何得此分,也不清楚自己作文水平如何才能提高,学生写得认真辛苦,而实际效用却不大。学习心理学有个观点:在不知道答案的前提下,做作业的时间与正确率不成正比。同理,不清楚自己的作文何好何差,多写与提高写作能力也不成正比。这就是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原因是我们将作文视为一次性活动,而“作文”其实是一个反复的动态过程:初稿—讨论、修改—成稿。好作文是改出来的,学生的作文能力实际也是在改写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与提高的。
梁启超早就指出:“现在中学生至少一星期做一篇文,不但中学生做不好,便叫我做也必定越做越不通。我主张每学期少则两篇,多则三篇,每一篇要让他充分的预备,使他在堂下做。看题目难易,限他一星期或两星期交卷……多做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我主张少做是做一次必将把一种文做通。下次再做另一种文。”这段话给我们的启示是:作文训练的关键不在“密集”,而在“到位”——“做一次必将把一种文做通”。
“少写多改”作文指导方法的主旨,与梁启超先生所说的“做一次必将把一种文做通”是一致的,写一篇文章一定要尽力把它修改好。任何一篇文章无论高分低分都有不足,因此教师应尽力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并努力把它修改好,而在修改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巧,在下一次作文中,自然就会避免上次作文的毛病。每改一次,学生就认识到一种或几种写作上的通病,学会一种或几种写作上的方法或技巧,长期坚持,写作能力自然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就像上面这篇文章的作者,原本她是不懂得作文点题的重要性的,也不知道怎样点题,通过对文章反复修改,便懂得了。再如,写议论文时,学生常常是观点加事例而不会对事例进行分析,这样的文章没有深度,一般得分在40分以下。由于集体讲评的效果不大,于是我就针对写这样文章的学生进行指导,要求凡是举事例必须对事例进行分析。这样学生经过认真修改,懂得并能掌握在论说时只有对事例进行分析,方能深化观点的写作诀窍。
实践证明,“少写多改,以错显正”的作文指导方法,既能加深学生对写作知识的理解,又能增强学生对所犯错误的警觉意识和“免疫”能力,达到以错显正的目的。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方法既可以用于指导一个学生修改文章,也可以用于指导全班学生修改文章。指导全班学生修改文章时,要注意四点:一是提供的样文要典型,最好是考场作文,讲解时有权威,学生也愿意听。二是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修改文,最好有多种版本,让学生有比较。三是讲课后要为学生提供同类型的练习,以巩固修改讲评效果。四是要设计一个学年系列修改讲评计划,每次修改讲评只攻克一个写作知识点,这样经过一学年的训练,学生作文能力自然会有提高。
每次作文修改后,可挑选一位本次作文所犯错误带有普遍性但修改很成功的学生,让其现身说法,展示修改的全过程,这样,教学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