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九一八”事变前奉天商埠地的兴起与发展论文_焦楠

浅析“九一八”事变前奉天商埠地的兴起与发展论文_焦楠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摘要:自1861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营口被正式辟为通商口岸,使其成为东北地区对外开埠最早的通商口岸。然而伴随着列强侵华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在相对封闭的东北地区,其必然会要求扩大开埠的范围,以满足其利益。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奉天城因其作为东北最重要的城市这一特殊地位,自然受到列强的关注开埠通商成为必然。1903年,美国、日本两国纷纷向清政府提出在东北开放商埠的要求,清政府根据《中美中日通商条约》中的内容,拟于1906年将奉天正式辟为商埠地,进而对外开放。此后,奉天被正式指为商埠地,成为东北内陆城市中的嚆矢,史称“奉天开埠”。

关键词:奉天;商埠地;通商;市政

所谓开埠就是指开放市场,一个城市开埠往往是根据相关通商条约来确定的。在我国城市的开埠多是由于外交原因,根据其主观性不同分为自开商埠和约开商埠。近代的中国很多商埠的开辟,多为约开商埠即根据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而被迫开放的。东北地区最早的通商口岸营口(原为牛庄)就是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的《天津条约》来确定的,至1911年清政府已在东北地区开辟营口、大连湾、奉天府(沈阳)、安东(丹东)等28处为商埠地。

一、商埠地的开辟

1903年美国最先向清政府提出开辟奉天为商埠的要求,并修改通商续约,约定了中国自开奉天、安东为商埠地。此后日本也提出要求中国开放奉天为商埠地的要求,在《中日会议东北三省事宜条约》规定的开埠16处中,第一个就是奉天。清政府以“美约既已允开,日约遂以照办”的原则,清政府决定自行开埠奉天。清政府决定开埠奉天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其一,自营口被辟为通商口岸以来,发展迅速,使其成为东北的商贸中心之一,不仅带动了其沿线城市的发展作用巨大,还为东北其他城市开埠起到示范作用;其二,清政府在面对日俄两国对东北侵略加剧倍感压力的情况下,开埠东北部分城市可以用其他列强起到牵制日俄的作用; 其三,由于奉天满铁附属地的建设,清政府也急需通过开埠来拉动奉天老城的城市建设。奉天商埠地与一般商埠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由于当时开埠时,奉天已经有较多的外国教士、商人、医生等在城内居住、经商,他们并不愿意搬进商埠地内。因而,在奉天城内存在许多在非商埠地居住的外国人。另外,奉天开埠是清政府自行开放的,与以往很多被迫开埠的城市不同。

1906年,盛京将军赵尔巽根据1903年10月签订的《中美、中日共议通商行船续约》的有关规定,自行开辟“奉天省城商埠地”。1906年赵尔巽商诸北洋大臣袁世凯,“请发银万30两为奉天开埠经费”,但袁世凯回复“须由本省自行筹垫”。1908年奉天当局出资5万完成收买商埠地的田地。根据当时规定商埠地区域内的东西南北各段,均设有明显的界牌标志,整个商埠地分为正界、副界、预备界。正界范围是“在省城西郭外东至边墙,西至南满铁道附属地及铁道,南至大道,北至黄寺大道;面积约二十一方里三分之一。”对于商埠地的三种地界,均是由当时奉天省城市政当局绘制成图,并附有说明,首先照会美国和日本两国领事馆,随后通知了英、法、德、俄等国领事馆,并得到上述国家领事的一一确认。 自开埠前,奉天当局将埠内的土地、房屋统一购买,资金全部由当时财政厅垫支,以后资金按商埠地租金收入的六成逐年收回,并设有会丈局,专门负责办理外国人租用土地、房屋的各项事务,同时简化各种手续,拟定租地简章16条,使得商埠地的开辟能较快展开。

二、商埠地的管理

自奉天被辟为商埠地以来,商埠界内地段的购买、征税价格成为重中之重的问题。关于界内地段的购买价格,根据当时商埠局局长赵景祺呈送的商埠地租地简章中规定,商埠地的地段按“奉天官家收买地段分三等,上等每亩定永祖租价二百五十两,中地每亩二百两,下地每亩定永祖租价一百五十两”。同时又考虑“原分上中下三等以五十两递减而地势尚有高下烦简之分,在与各等中分上中下以二十两为递减,譬如二百五十两为上等之上,二百三十两为上等之中,二百一十两为上等之下,余下可类惟此系现实价值,将来地方与或地价日涨应按照公平办法商议加价。”总的来说,商埠地界内地段按地理位置的不同分阶段定价,政策制定灵活多变。此外,关于地段的征税价格,在“奉天各埠租地简章十六条”中规定:“另定年租之法,每亩年缴纳租价四十元。地丁税课等项在内租五年者一次交足按八折,算共缴每亩一百六十元。租十年者一次交足按六折算,共缴每亩二百四十元。”正是因为采取了契合实际的政策,使得商埠地很快就发展起来,使得商埠局不得不追加经费,“足征事务繁杂勤劳甚巨,此旧预算不能成立之实在情形也。谨就各职员责任轻重暨必需添设专员,并文具消耗杂支等项为事实,所应用酌量追加,计岁出全年度共增资大洋五千四百二十元。”

在奉天商埠地内,起到主要监管作用的便是奉天省城商埠局。奉天省城商埠局设总办一人,负责管理全局事务。全局下设总务、埠政、工程科三大部门,总务科负责商埠局内相关法令布告的发布、官吏任免升调等工作,埠政科负责有关商埠界内地方各项具体行政事务工作,工程科负责商埠地内的规划和建设施工的工作。每个部门设主管一人,佐员若干具体以负责商埠地各项具体事务。1909年,清政府交涉司指令将奉天会丈局改为奉天开埠局,直接按照交涉司的命令处理开埠地的一切事务,且不受当地政府管理。1914年,奉天省公署接管奉天开埠局,商埠地内的一切行政事务由奉天开埠局直接报省,由省公署审查指示办理。1916年2月,奉天开埠局撤销,成立总筹备处。不久,又将总筹备处改为商埠局。商埠局除管理商埠地内的商务事项外,还设有公立造砖厂和一些附属机构。1929年,沈阳市政工所将商埠局迁至城内政工所办公,商埠局局长由沈阳市市长兼任。商埠局的财政预算仍实行独立编制,财产权与市政公所分别享有,其隶属关系和监督管理权仍归省政府。1931年1月,商埠局与奉天市政公所合并。

商埠地内最繁华的地段当属正界之内,尤以北正界为代表。北正界位于商埠地的北端,面积为1.02平方公里。北正界是商埠地内中国人聚集居住的地方,多以中、下层市民为主,且以土地以本土商人租用较多,在这里开设有妓院、酒楼、浴池、戏院、饭馆等,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消费空间。而在南正界内较早建立起来的多为领事馆区,日本、美国、英国、俄国、德国、法国、波兰等国相继在南正界设立领事馆。但在设立这些领事馆的过程中,很多是以牺牲、侵犯中国主权为代价的。

三、商埠地的开发

在商埠地内开打的最繁荣、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南市场和北市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时,商埠地内“当事冲衢,日臻繁荣,莫之与京”,时任东三省巡阅使的张作霖既希望能振兴奉天的民族工业,同时又和具有百年历史的四平街形(中街)成鼎足之势,以便能与“满铁附属地” 相抗衡,遂决定开辟南、北市场。1919年,由当时奉天省省长王永江执行,具体由商埠局局长赵景祺负责,首先开辟的是南市场。从1919年南市场开辟到20世纪30年代时,短短十几年间,南、北市场便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成为关外著名的“杂巴地”。

(一)、南市场

1919年,张作霖下令奉天省省长王永江督办,在“商埠地”南部辟建市场,称之为“南市场”。消息一经传出,商贾巨富闻风而动,纷纷下手抢购南市场地段,致使南市场迅速形成一定规模。南市场位于五经街以东、十一纬路以南、三经街以西、十三纬路以北。南市场辟建工程,由商埠局工程科科长何毅夫负责实施。南市场最著名的当属“八卦街”,何毅夫遵照张作霖、吴俊升等人的意图,以中国传统“八卦图”为蓝本,在南市场中心建造了一座半圆形的二层青砖圈楼,作为“八卦”中心“太极图”,然后,按照“八卦”的乾、坤、艮、震、离、坎、兑、巽方位,修筑了8条辐射状的街路,分别名之为“乾元路”、“艮永路”、“巽从路”、“坤后路”、“坎生路”、“震东路”、“离明路”、“兑金路”。南市场内,多以小本经营户为主,多以饮食业、服务业为经营对象。

(二)、北市场

早在17世纪30年代,北市场原是一片荆棘丛生的荒原,除了有几处菜园子外,几乎就是一片乱坟岗子。继1919年南市场兴建后,张作霖又于1920年春在商埠地北部开辟北市场。奉天北市场,又俗称老北市,号称民国时期的东北第一市,它与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上海城隍庙等齐名,是当时全国著名“杂巴地”之一。

根据当年奉天市政当局的规划,北市场位于商埠地正北界内,其范围大致是东到奉天公园、西至附属地早、南达十间房和西塔大街、北邻皇寺大街,早在其修建之前,界内就已存在许多国外投资修建的工厂、教堂、银行等,如1907年英商投资的英美烟草公司、1910日本人经营的奉天座剧场、1914年丹麦人在皇寺附近修建的基督教堂、1914年朝鲜人在西塔附近修建的基督教堂、1917年法国人开设的法理银行。因而,北市场拥有较好的外资投资环境,所以发展很快,到20年代末就超过了南市场,成为那时奉天最繁华商业中心之一。 成为名副其实的东北第一市。

四、商埠地对近代奉天的影响

自从奉天开埠以来,商埠地的价值就不断显现并得到充分了利用。可以说,商埠地是“满铁附属地”之后,奉天城是当时城市配套设施最完备、城市功能最齐全的城市板块之一,对今天沈阳城规模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有利地促进近代奉天城道路的形成与完善

自商埠地开辟和规划伊始,界内街面道路设施始终作为重中之重的建设而对待。商埠地总办韩麟生就曾认为“埠政荒芜,百废待举……,乃先募集10余万金,增修经路若干条,纬路若干条,土路若干条,……”。从1923年到1927年的短短几年时间里,商埠地的街道路面就得到了明显改善,不仅新建道路还翻修已有道路,路面也由土路变为以石块路为主,甚至个别路段还出现柏油路。如1927年翻修十一纬路、五纬路、三经街及一纬路南端的路面该铺为柏油路。而且奉天市政公所为了保护路面交通,还大力整顿沿街道路秩序。辟如街路两旁禁止非法摊床占道,禁止蓄力车在柏油路面行驶和蓄力车超过半吨禁止上路,禁止街道两侧建筑挤占路面等。正是由于建设商埠地道路的成功经验,促使市政当局决定将旧城内的道路也进行翻修与商埠地道路相接轨,将城内道路的标准统一改为主干道宽5丈、支干道宽2丈,这就极大地改善奉天道路的面貌。可以说,近代奉天及以后沈阳城市道路的雏形就始于商埠地。

(二)、有利地促进近代奉天工商企业的产生与崛起

由于商埠地有利的鼓励政策、良好的地理位置、优美的卫生环境,使得一开辟就商贾争抢,不仅有官办的企业还有私人的,不仅有国内的商人还有国外的,纷纷开厂置地,创办实业,因而埠内著名的民族工商业众多,曾繁荣一时。国内工商企业有代表性的如1921年奉天当局投款250万元、募集200万元,并以官商合办的方式,在北市场西部兴建的当时东北最大的纺纱厂——奉天纺纱厂,当时纺纱厂生产能力在全国前五名之内。1922年奉天实业家张志良在北市场创办的惠临火柴有限公司,该厂生产的火柴行销关内外,还一度将日资磷寸(火柴)株式会社挤垮并将其收购,对维护民族资本企业抵制外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以南北市场为中心的商埠地段内,国外工商企业也云集于此,如1918年兴业物产股份有限公司的日本人三浦簖大郎出资修建的奉天剧场等。此外,在商界内及其周围还有很多知名且营业较长的浴池、商场、影院、饭馆等店铺,成为老奉天人的记忆所在。

从1906年清政府开埠奉天又经过了奉系张作霖和张学良父子的经营,到“九·一八”事变之前奉天商埠地已经形成与城中心繁华之地——四平街相呼应的繁华商业街区,真正做到了与“满铁附属地”相抗衡的局面,成为关外著名的“杂巴地”。近代奉天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始于商埠之地,作用之大不言而喻。

参考文献

[1]奉天商埠局编:《奉天商埠局报告书》[R],1928年版。

[2](清)徐世昌:《东三省政略》[M],《交涉、商埠交涉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3]王树枬等:《奉天通志》卷三,实业三(商业)[M],东北文史丛书编辑委员会。

[4]辽宁省档案馆编:《奉系军阀档案史料汇编》[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张志强:《沈阳城市史》[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版。

[6]焦润明:《近代东北社会诸问题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孙鸿金:《奉天开埠与城市自主性近代化的启动》[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2期。

[8]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编:《沈阳市志·第九卷·商业》[M],沈阳出版社,1999年第1版。

[9]辽宁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主编:《辽宁省志·大事记》[M],辽海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0]沈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办公室编:《和平区志》,沈阳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作者简介:焦楠(1991年—),男,汉族,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论文作者:焦楠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5年1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8/22

标签:;  ;  ;  ;  ;  ;  ;  ;  

浅析“九一八”事变前奉天商埠地的兴起与发展论文_焦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