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论文_马玉虹 伍海锋

设计者:黑龙江省宝泉岭管理局局直中学数学教师

点 评:黑龙江省宝泉岭管理局局直中学数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角的比较与运算》与数学课程标准的第三学段的图形与几何中(一)图形的性质9(6)理解角的概念,能比较角的大小。(7)认识度、分、秒、,会对度、分、秒进行简单的换算,并会计算角的和、差。本节课要求能用度量和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能在图形中认识角的和差关系。

教材分析:

对线段的比较和线段的和差计算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角的比较与运算不但需要学生学会用度量和叠合法比较角的大小,还要在图形中认识角的和差关系,并进行实际问题中角的和差运算,所以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并通过观察、讨论,最后在运用类比思想能够进行角的和差运算。

学情分析:

优势:首先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天真、好动,好奇心,容易对一些事物产生浓厚的求知欲,所以对于自己探究的事物记忆深刻,其次处于该阶段的学生已掌握线段比较和线段和差计算。

劣势:该阶段学生课堂集中力在十分钟左右,教师需要保证学生注意力时刻跟随课堂,所以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并且亲自动手操作、参与小组讨论,最终进行小组汇报展示。

教学重点、难点:

课表要求“利用身边的角动手操作感受角的和差关系。”教材分析中指出:“在本节课中学生要会用度量法和叠合法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角的两种比较方法,即度量法和叠合法。会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角的和、差计算

课标要求“能在图形中认识角的和差关系。”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本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在理解上会有一定的难度,通过自身操作、体验,加深对角的和差关系理解.” 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在图形中理解角的和、差、关系,以及运用类比思想进行角的和差运算。

学习目标:

(1)在具体操作中通过类比、总结,掌握角的大小的比较方法,逐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在复杂的图形中认识角的和差,并运用它进行有关计算,培养学生几何识图能力以及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

(3)通过类比学习,增强学生学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培养学生爱思考,善于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

(4)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教学流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预设时间5分钟)

1、教师拿出手中的教学用三角板30°的角对着学生说:“你们手中的三角尺上有这个角吗?我的角比你们的角大,你们同意我的说法吗?”

2、你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呢?

度量法和叠合法:

1、量角器测量的技巧?

2、叠合法如何比较角的大小?

(注:1、小组内再用两分钟交流导学案中课前预习部分,得出结论:①可用量角器先得出角的度数,然后得出角的大小.

②学生类比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也可以把它们叠合在一起,比较大小.

2、学生小组汇报预习部分中自学得出的角的比较方法。)

(点评: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活动二、自主探索,求异创新(预设15分钟)

(一)思考:

细心观察图中各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图中共有____个角,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

它们的关系是:

①∠AOC=______+∠BOC; ②∠AOB _______∠BOC

∠BOC=∠AOC-______; ∠AOB _______∠AOC

∠AOB=______-______。 ∠AOC _______∠BOC

(数量关系) (大小关系)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小组交流讨论,两人汇报并归纳出角的大小关系及比较方法和数量关系,即角的和差关系。汇报时,学生要说明比较的方法及理由。归纳总结出类比学习思想。

(二)多解问题

如果有一个∠AOB=50°,另一个∠BOC=40°,画图看一看,你知道∠BOC是多少度吗?

作图分析:

学生先独立思考,随后进行小组交流,准备分工汇报,汇报内容:

1、分析题意

2、过程讲解

3、方法总结

4、拓展延伸

(三)拼角游戏

动手试一试:用你手中的一副三角板,利用所学知识,你能得出哪些角的读书呢?在你的小组里交流一下。

小结规律:这些角都是______的倍数。

学习指南:组内合作拼图操作,并汇报小组交流成果,需要汇报出拼接后角的度数是如何得到的?

作图区:

【点评:让学生运用已学知识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在复杂的几图形中能找到基本的图形之间的关系,掌握角的和差的表示方法,通过问题的解答,使学生更深刻理解角的和、差的意义。】

活动三:变式运用,解决问题(预设时间15分钟)

1、用你手中的一副三角板拼拼看,将两个直角的顶点重合,如图一中那样叠放在一起,如果∠AOC=60°,你能得出那些结论?将你的结论和理由在组里进行交流。如果∠AOC=α(0°<α<90°)呢?

2、如果两个三角板的直角顶点依然重合,但是没有叠合部分,猜想∠AOB和∠COD的数量关系?将你的理由在组里交流。

注:1、学生自主审题,独立完成图一,小组内交流,派代表进行方法汇报及总结。

2、图二进行分层练习,小组内进行交流,实力派重点分析本题的做法与图一的关系,并总结方法规律。潜力派同学了解方法,并学会解题步骤和书写方式。

【点评: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角和差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活动四、梳理课堂、归纳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了解角了的大小比较方法:观察法、叠合法和度量法。

2、认识了角的和差及用三角板拼出一些特殊的角和差。

3、评价一下自己、同学、你的小组、其他小组。

(点评:及时梳理使学生对前后的知识有所串联,让新知识与旧知识得到同化。并内化为自身的数学体系。)

活动五、布置作业,巩固新知

练习册本节课习题

总体点评:

(1)为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类比线段的比较进行角的比较,渗透实验观察,类比,归纳的数学思想,激发学生主动回忆联想,在体验的基础上会用规范的几何语言书写。

(2)通过拼图活动,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和数学学习的乐趣。

(3)学生运用手中的三角板进行拼角动手操作,小组内进行交流,准备小组汇报。汇报总结如何拼接出新的角,角的度数是如何得到的,所运用的数学知识和方法是什么等。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教学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而展开,学生当然是“主人”,教师是学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应该从知识传授者这一单纯角色中解放出来,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唯一的任务和目的,而需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必须给学生以最大的思考、动手和交流的机会。在本节课中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本校的特色教学方法“三模六步”,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将数学学科素养融汇到课堂的始终,在结合学生已有的线段比较和线段和差计算的知识水平上,从提高学生数学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解决问题,经历同化新知识、构建新意义的过程,培养学生猜想、类比、归纳、概括的思维习惯,从而更好的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的基本技能。

论文作者:马玉虹 伍海锋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6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25

标签:;  ;  ;  ;  ;  ;  ;  ;  

《角的比较与运算》教学设计论文_马玉虹 伍海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