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资源安全战略内涵属性表示的结构分析_交换价值论文

我国资源安全战略内涵属性表征的结构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表征论文,内涵论文,属性论文,战略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9753(2004)06-0001-06

经济增长所需主要工业原料和能源均取自矿产资源。目前我国矿业支撑了近90%的其他产业,矿业及矿产品加工业产值为全国GDP的30%以上。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将处于加速实现工业化阶段,需要消费大量资源。据我国近期的论证工作:45种主要矿产中优势矿产多为非大宗使用矿产,而基本保证程度以下的矿产多为经济建设需求量大的关键或支柱性矿产。预计今后20年,我国将短缺30亿吨铁、5-6亿吨铜和1亿吨铝。石油年缺口达0.7-1.8亿吨,对外依存度超过30%。因资源短缺导致的进口压力使得国际供求变化与价格变动对我国的影响增强。以石油为例:2002年进口已达6941万吨,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影响进口用汇46亿元人民币,直接影响我国的经济安全与资源安全(本文提到的资源均为自然资源)。这一现状也为加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与经济安全提供了发展战略选择的工作思路。本文以经济分析为主线对各类研究进行综合并进一步对资源安全参照系的建立作了初步探讨。

一、资源安全的内涵与特征

(一)资源的重要经济属性

深入理解国家资源安全,需要对资源的重要经济属性进行准确刻画。从商品角度来看待资源时,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显得非常突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使用价值是指产品的有效性或效用——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是由物品的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属性决定。交换价值则是表现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新古典经济学视使用价值为消费者剩余,而交换价值则表现为边际效用,但大体上讲使用价值是在物品的消费中体现,交换价值则体现为货币与商品在市场或潜在市场上相交换的关系,外在体现为商品的市场价格。

应当说当前对于资源问题的分析一般而言是从资源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展开。国内消费者看重资源的使用价值,国际(包括国内)供应者看重资源的交换价值。传统的资源经济学多从国内商业活动及市场使用价值实现角度研究资源合理使用。而可持续发展研究则更多关注国内资源对经济的支撑力以及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环境问题,代内、代际公平问题,进而讨论国家长期发展的资源约束。制度经济学的兴起,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产权规范——界定、明晰产权,健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制度变迁——国内资源企业的结构重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对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近年来我国资源安全研究有很多侧重于交换的实现问题,具体体现为如何利用国际市场获取资源,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二)资源安全的经济学评述

从经济学角度归纳资源安全问题产生的前提,可以概括为三条:(1)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各国资源利用的先天差异和不确定性。(2)一国资源产品生产能力在短期内具有刚性,导致短期产量大幅上升的困难。(3)进出口价格波动和数量波动所导致的社会成本远高于私人成本。

下面通过供求曲线作简要说明[1]:

图1 资源安全供求图

由于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特定国家难以在一定时期内完全拥有本国发展所必须的所有资源,因此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资源贸易是其必然选择。如果依赖于国际市场,需要大量的进口(Q[,5]-Q[,1]),当遇到国外政治、经济、自然因素的突变(战争、禁运、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等造成供应中断)时,会使国际供给线陡升至SI[,1],而国内的生产能力又不能迅速提升,价格由P[,0]涨至P[,1],对国家经济、社会生活会造成很大冲击。如果问题严重到国外供应完全中断,国内生产能力不能够迅速升到C点形成新平衡,则在原有Q[,1]的产出条件下,价格会升到P[,2],严重危害国家安全。

(三)资源安全的内涵与特征

我们认为,资源安全的内涵是指:在国家或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定时期内,要求保障资源的持续、稳定、充分的供给,以达到与资源需求相对均衡的条件与状态。而这样的均衡不仅指市场体系的价格均衡,更体现在资源能够持续、稳定、及时、足量地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资源安全的特征。

从资源安全的角度考察,其特征表现为相对平衡性、阶段波动性、引导干预性。

相对平衡性是指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范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资源持续和稳定供给,基本满足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资源需求。然而这种平衡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是动态发展的而非静止不变的。

阶段波动性是指受国际、国内供给需求实时变化的影响,以及突发自然灾害、人为事故、政治事件的冲击导致供求偏离均衡,甚至造成较大程度的阶段性市场波动情况。

引导干预性是指一国或区域政府对于危及资源安全的事态或趋势,在市场难以调节的情况之下主动利用政策法规引导干预供求,使其回复到相对平衡状况,保证国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

为便于理解,从资源供需的角度来看,资源失衡表现为使用实物量失衡和交换价值量失衡两个方面。依据资源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我们引申出使用实物量失衡和交换价值量失衡的概念,定义资源的使用实物量失衡为资源从其原始状态开发到可供人们利用状态的数量不足。其根源在于:①本国资源存量不足,资源时空分布不均;②勘探投入不足;③科学技术支撑不足——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使人们不能获得资源矿产的完备知识,也不具备对资源品进行充分利用的手段,更有对许多物质资源属性(可作资源供利用)未能认识的问题;④生产资源产品的相关因素的不足(如交通问题、投资问题)等。因此可以说使用实物量失衡是根据资源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明确描述了生产力水平与自然基础的动态调节过程,它是一国资源安全问题最深刻的根源和集中表现,以往国内对资源问题的研究部分地被涵盖于此。

资源的交换价值量失衡是指资源商品从市场状态到供国内生产使用状态改变过程中的一系列阻碍因素。主要表现为:①由于时空分布不均导致国内资源缺乏,因而利用国际市场的价格风险(此处价格作为价值的表现形式);②国际资源交易尤其是战略资源交易不仅仅是经济行为,更掺杂政治因素,因此更具不确定性;③国内国际一体化市场中资源供应充足与否要考虑到主要消费市场的偏好变化(如对能源消费由煤转为石油、天然气)以及基于国际市场形势的心理预期变化;④由于国际市场的安全成本不是私人所能承受的,因而交换价值量失衡还间接地体现了私人缺乏与社会缺乏的差距;⑤交换价值量失衡还度量了由于国家不同而造成的不能内化的一些外部成本问题。因此交换价值量失衡是对使用实物量失衡的补充,更多地涉及到外部因素对资源安全的影响,以往对资源问题的国际研究部分被涵盖于此。

因此,交换价值量失衡与使用实物量失衡相互补充,展示一国整体的资源安全状况。解决两种失衡必然需要政府引导和干预,在资源使用方面主要体现为引导合理的使用方式以及科学的消费观;在资源供给方面,要对国际国内市场的变动进行合理有效干预,确保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稳定,两方面要达到的综合效果是满足供需的相对均衡。

二、国家资源安全状况的本质属性表征

依据上述两种失衡状况来表征国家资源安全趋势是可行的,但是还需要借鉴和融入以往相关研究的成果对其进一步量化,并进行探讨。

(一)短期资源安全程度的数量表征

短期供给曲线在Q[,1]处垂直无弹性(见图1),对应的安全防范措施就是在短期内可以动用推向市场的储备量[1]。因此短期安全可从有效的供给来看。Hazilla和Koop(1986)研究了美国一些重要战略金属矿产在市场供应不足情况下对社会生产造成的单位成本。研究表明,短期供应不足会对生产造成较大混乱,且随着不足的增加,影响的严重性加剧,给社会带来的成本急剧攀升。以钛、钴为例,短缺量5%,其单位成本按1974年不变美元计价分别为2300万美元和600万美元,短缺量扩大5倍,成本分别上升到6倍与5倍。如果短缺量扩大10倍,成本急剧攀升到15倍和4278倍[2]。

(二)中长期资源安全状况的数量表征

中长期资源安全影响因素较多。从理论上讲,国内需求曲线,国内、国际供给曲线都有可能发生移动,因此要更为全面和综合地考虑。指标选择上有价格、成本、租金率等,以往的研究依据不同的侧重点对指标各有偏好。

早期资源经济学对可耗竭性资源研究中的经典论文可见Hotelling(1931)。该文使用价格和租金作为缺乏的指标。价格对单纯的资源利用研究优势明显:一是直接性,避免了为二手资料另建指标;二是单纯性,对资源缺乏的众多因素用统一指标度量;三是滞后影响小。但完全竞争以及无外部性的假设与现实不符,对安全问题的研究而言存在重大缺陷。

Barnett和Morse(1963)定义资源使用的单位成本为:

此处:UC[,t]为时间t时的单位开采成本;Q[,t]:为固定价格下的净产出;L[,t]和K[,t]分别是劳动成本和资本成本;Q[,b]、L[,b]、K[,b]分别是产出、劳动、资本在其基数年的投入;α[,t]、β[,t]分别为对应项权重。

由于该模型中无技术、人力资本进步,暗示资源随时间流逝其利用效率逐渐下降。这与现实中技术进步使利用率上升以及不断有新资源被发现不符。此后国内外的许多模型又做了一些修正,但总的看来模式如图2,对安全的阐述还不成熟。主要是对交换价值量失衡解释不足。当然这些问题也与他们的研究方向并非安全问题有关。因此,资源安全研究在借鉴相关指标基础上还要建立自身的综合表征体系。

图2 常见资源利用建模思路

(三)两种成本的引入及其综合表征

考虑资源安全的外部性与公共性以及刻画长期趋势、国家利益的需要,成本比价格更为重要。对应前面提到的两种失衡,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使用性成本和交换性成本的概念来对其量化。

使用性成本可理解为,国际供给背景下的国内生产的动态综合成本(不同于传统资源经济学的使用者成本,本质上是一种机会成本)。使用实物量失衡程度可根据使用性成本的高低作为判断,使用性成本暗含的是在国内资本、劳动、技术的综合投入下,投入增长与生产增长的比率关系。一国资源使用性成本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国内资源利用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一国资源使用的长期安全水平高低的有效测度和物质基础。在构建上可将已有的资源经济学研究和资源利用现状评述纳入。

交换性成本则可认为是与国际市场接轨及保障国内供应的质与量而投入的保障成本。比如战略储备、来源多样化的投入、在国外的勘探开发,甚至于因为消费者使用偏好改变而导致的波动(例如能源、粮食消费结构的改变)等。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很多就是基于国家安全角度出发的。而生产成本研究则更多的是在可持续发展领域下开展起来的。

当然,两种成本在不同学科研究中各有侧重,但为了把握国家资源安全全貌,有必要对其进行综合,建立资源安全综合成本指标,全面表征资源利用的基本趋势和实时波动。我们认为一个综合性的资源安全成本指标虽然并不能直接解决资源安全问题,但对于资源安全的状况却可以作出客观的描述和评价,为我国资源安全的保障工作提供一个综合表征(如图3)。

图3 综合成本形成机制及综合表征构建脉络图

图3也表明,资源安全战略研究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科技等方面,当前研究中学科的借鉴与整合相当重要。经济学分析应该作为一种纽带,有效连接相关学科的研究,为综合研究提供全面系统的资源安全状况参照系。

三、资源安全保障的出路分析

在准确表征资源安全状况的基础上可以对三条曲线(国内供给曲线、国内需求曲线、国际供给曲线)的运动变化及其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如图4),寻求资源安全的出路。

图4 资源安全战略问题的解决途径简图

(一)国内供给状况的优化

其直观的表现为相同价格,国内市场可提供更多的资源产品(国内供给曲线右移)。原因有三:第一,生产技术进步,促使以前不能广泛利用的资源得以利用。第二,国内勘探工作加强使新矿产不断发现,可供开采的资源存量扩大。第三,国内开发规模扩大。其隐患在于:若本国优势矿产资源被国内外公司企业快速耗竭,势必出现这部分资源短缺、受制于他国,这部分资源将由安全变为不安全。所以应该正视资源的绝对稀缺问题:总量尽管未知但不可能无限,一个时期内或许因为有新发现或替代品出现,但当这些资源一一耗尽,局面将非常严峻。

(二)国内需求的合理化

正是资源绝对意义上的稀缺,使国内、国际供给都不足以解决资源的长期战略安全问题。正如梅多斯指出的:只要人类对资源的需求以这种方式不断增长,需求终将超过资源总量。随着资源存量日益减少,开采费用将以指数方式上升。在一定阶段之后,其成本将使经济体系无法承受,开采量因此迅速下降。整体性的不可再生资源衰竭,伴随污染、粮食供给问题,将导致人类社会经济体系的突然衰落——所谓的“世界末日预言”(如图5)。因此有效引导需求显得十分必要。国内需求合理化的直观理解是:与以往相比同样的产出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国内需求曲线左移)。可从如下几方面来看:

图5 资源整体枯竭趋势

1.资源的循环利用 对生产原料进行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程控制,着眼于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并将被抛弃的物质循环利用。通过多次反复利用,降低资源消耗,这也是循环经济的核心内容[3]。

2.资源的节约使用 通过优化产品设计,减少单位产品的资源用量,同时延长产品寿命并使产品便于修理,使资本折旧率最小。

3.形成资源利用产业链 把不同工厂联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对资源的增量要求。

总的来说就是将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如图6),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从而根本上消解长期以来资源与发展之间的尖锐冲突。当前这方面研究集中在循环经济领域[3],但不可否认这是资源安全长期策略的重要支柱。

图6 循环经济下的资源使用图

资料来源:苏伦·埃尔克曼《工业生态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

对于国际市场波动因素,一个可能的想法是完全依靠国内市场解决,这也是我国过去的指导思想。自给自足条件下的长期均衡在C处达到,显然这将损失图1中△ABC面积的消费者剩余,而且当前我国资源条件已不足以支撑此方案。并且加速国内供给使我国未来消费者的资源消费量减少,增加了使用者成本。而绝对的禁运并不必然发生,价格的巨幅波动也并非常态。因此国际市场的资源交易不能放弃。

可行方法是支付必要安全成本,形成具有较强保障度的新国际供给曲线Sf(见图4)。由于进出口波动带来的社会成本远高于私人成本,西方工业化国家普遍以国家保障为由进行政府干预。西方学者研究表明[4]:这种安全成本的投入方式可以按时间分为三类:

1.短期资源安全问题 按照国际相关研究通常划分为几个星期到几个月。主要工业化国家已通过战略性矿产储备进行了良好应对(如表1)。

表1世界几个重要国家的矿产品战略储备制度一览表

┌──┬────────┬──────────┬──────┬────────┐

│国家│美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

├──┼────────┼──────────┼──────┼────────┤

│储备│战略储备。供国 │经济安全保障储 │经济安全保 │保障经济安全, │

│││备。防备特定地 ││防备供给出现障 │

│目的│家非常时期用。 │区供应中断。│障储备。│碍。│

├──┼────────┼──────────┼──────┼────────┤

│储备│25类80种(仅指战│铜、铅、锌、镍、钴、│铬、锰、钒、│镍、铬、钨、钼、│

││略和关键物资储 │铬、钨、钼、锆、汞 │钴、蓝石棉。│钴、锰、钒(不包│

│品种│备,不含石油)。│等约30种,未公布。 ││括石油储备)。 │

├──┼────────┼──────────┼──────┼────────┤

││││本国消费一 ││

│储备│国家紧急时期可 │按本国月均消费 │年(国家供 ││

││供三年国内需要 │量计,可供使用二│八个月,民 │国内消费60日的 │

│目标│的量。 │个月的量。 │间供四个│量。│

││││月)。 ││

└──┴────────┴──────────┴──────┴────────┘

资料来源:依据国土资源部网页中全球资源战略专栏《国外矿产战略储备概况》一文整理。

2.中期资源安全问题 由于趋势明显,消费国可通过资源来源多样化降低进口依赖涉及的保障风险,进而重新调整进口格局。以石油为例:欧洲有北海石油,美国自身就是石油生产大国,在南美、非洲等地拥有大量石油资源,因此相对于在亚洲没有与中东相竞争石油资源的中、日来说,欧美在中东购买的石油每桶低1-2美元。

3.长期资源安全问题 面对国内资源包括数量与质量(矿石品位、开采难度等)的严重匮乏,那么低成本的供给就要求尽量使用国外优质资源,尽量保留国内匮乏资源。其最好途径是建立长期稳定的国外供给渠道,到国外去进行勘探开发以供应国内比直接进口更为安全。这就需要我国矿产资源产业具备参与全球资源分配的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从以上分析可见,资源安全战略作为一个综合问题,直接表现是国际供给的不确定性;直接原因是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导致的国内供给不足;而根本的原因在于人类原有的资源使用方式和科学技术限制下资源总量与需求的矛盾。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科技进步以及对资源环境友好和谐的新型发展观的培育,做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上述探讨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如下资源安全观[4]:

1.系统的资源安全观 要从资源安全涉及的政治、经济、外交甚至民族传统文化等各个方面,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资源贸易和国际利益分配,从相互统一的整体来看待资源安全。由于资源安全涉及国内与国际、供给与需求、短期安全与长期安全,非单一手段所能解决,因此要在系统的资源安全观下对三大途径进行协调与配合。

2.开放的资源安全观 为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保证稳定供给,应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3.动态的资源安全观 资源的需求与供给在不断变化,新资源不断出现,资源利用方式不断变革,这些决定了资源安全的动态性。

4.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安全观 资源利用要做到代内与代际公平,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

标签:;  ;  ;  ;  ;  ;  ;  ;  ;  

我国资源安全战略内涵属性表示的结构分析_交换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