佟志军[1]2003年在《辽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在我国迅速增长,并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资源开发是发展旅游业的核心和基础,是各级政府发展本地区旅游业的重点。辽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品位高。经过20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区域旅游资源得到了快速的开发和利用,为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但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从而导致了区域旅游相对落后于周边的秦皇岛等地区。究其原因,既包括管理体制不顺,市场营销乏力,资金匮乏等影响因素,也与旅游资源开发没有突出区域特色和整体优势,旅游产品单一雷同,区域旅游形象差,旅游地吸引力弱有关。因此有必要通过区域整合,明确地方特色,对辽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进行系统评价,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益,促进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全文共分为叁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辽西走廊的自然和人文概况,根据实地考查得到的第一手资料,简要介绍辽西走廊地区重点旅游资源。第二部分系统分析辽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分类体系及层次结构,客观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阐述辽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在此基础上提出辽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策略。第叁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与核心部分。在阐述产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得出“旅游产品”的层次结构,以此作为旅游产品设计的理论依据。分叁个层次对辽西走廊地区的旅游产品进行设计,即核心旅游产品、形式旅游产品和附加旅游产品。核心旅游产品包括项目旅游产品、旅游网络组织和旅游线路开发。形式旅游产品主要从旅游地形象设计的角度进行设计。通过对比分析,文章从不同角度对辽西走廊地区的旅游形象进行了定位,提出了辽西走廊地区旅游形象口号。附加旅游产品主要从服务、信息等软件方面对辽西走廊地区旅游产品进行包装设计。
闫静静[2]2013年在《基于旅游者行为的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旅游者是旅游活动的主体,旅游活动中的各项要素都是围绕旅游者展开的,研究旅游者的行为对于旅游目的地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竞争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研究辽西走廊旅游者的个体特征及行为表现,根据旅游者的行为特征来探讨辽西走廊的旅游发展策略。本文对辽西走廊的旅游资源及旅游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梳理,调查了旅游者的行为,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旅游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该区域的男性旅游者偏多;旅游者以中青年居多;旅游者文化程度比较高;旅游者中农民的比例较小;中等收入的旅游者居多。(2)辽西走廊旅游者的旅游信息主要来源于亲友介绍、网络;五一假期和国庆长假出游的旅游者人数最多;旅游目的主要是休闲度假;出游方式以自助游为主;选择经济型品牌酒店的游客最多;游客在辽西走廊停留时间比较短;旅游花费相对较低;对辽西走廊旅游的满意度评价一般。(3)该区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旅游偏好、旅游消费行为受个体特征影响显着。论文根据辽西走廊旅游资源的实际,结合旅游者个性特征以及行为特点,提出进一步开发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企业的接待能力、提高景区知名度等促进辽西走廊旅游发展的建议。
马楠, 张爱平[3]2010年在《辽西走廊旅游的缺失性检视与开发战略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西走廊旅游带文物古迹众多,山水风光秀丽。相对于其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厚重品位而言,其发展速度还不尽如人意。存在着资源禀赋优良与开发相对不足的矛盾,被周边着名景区屏障与存在巨大客源潜力的矛盾,景区美誉度较高但知名度偏低的矛盾。本文通过对辽西走廊旅游开发的缺失性检视,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战略。
马楠[4]2012年在《基于空间结构的辽西走廊区域旅游优化发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各省相继提出了旅游强省战略。辽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禀赋优良,区域整体上却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约束,辽西走廊区域旅游的突破性发展将推动全省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在总结了国内外旅游空间结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辽西走廊为研究区域,结合发展现状、趋势及环境背景,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吸引物、旅游客源、旅游城市和区域旅游合作四方面探索区域旅游业发展的进程,对区域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辽西走廊区域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旅游经济发展规模不大;旅游产业要素不够成熟、产业结构不甚完善;资源利用率不高;旅游客源市场亟待开发;旅游中心城市地位不突出;区域旅游合作有待加强。本文从空间结构角度,针对辽西走廊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旅游城市空间结构优化,运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区域的增长极,在此基础上运用点轴模式构建辽西走廊区域各等级旅游发展轴,提出构建两大旅游区的构想;在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优化方面,提出通过开拓辽西走廊滨海旅游资源,突出辽西走廊区域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将这些特色优势旅游资源组合起来,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在客源空间结构与市场细分方面,通过各种方式的旅游宣传和旅游营销扩大旅游客源市场占有率;在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方面,在区域内各经济合作组织的框架内,加强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密切合作,健全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区域旅游合作优化体制。
鲁小波, 陈晓颖[5]2015年在《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辽西走廊拥有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在辽宁省政府发布《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辽西走廊可通过积极挖掘丰富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适度发展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旅游扶贫战略实施,逐步实现区域均衡格局。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辽宁省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落实和生态文明建设。辽西走廊地区的自然保护区数量、类型以及地理位置都具有非常突出的生态旅游发展优势。为了促进辽西走廊地区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未来需要采取5项对策:(1)政府重视、扶持;(2)地区、部门联合发展;(3)生态旅游精品打造;(4)客源市场开拓;(5)生态信用管理。
王冬佳[6]2014年在《辽西走廊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验证及地位突显策略》文中指出如今经济与信息迅速发展的时代,区域旅游的协作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也就显得越发重要。中心性是反映城市在空间交互作用网络中地位的概念。一个区域要想快速发展,区域内应有一个凝聚力和辐射力很强的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的增长极。一直以来,辽西走廊区域属于旅游欠发达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度较高,但出于种种原因,终得不到高效发展,这与区域内旅游中心城市定位的缺失不无关系。日常生活中,锦州市被定性为辽西走廊区域旅游的中心城市,但缺少定量的说明与论证,其中心性地位并不十分明确。对此,本研究将弥补这一缺陷,从旅游经济、旅游城市地理位置、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四方面对其中心性进行测度,以此明确锦州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地位。锦州市作为辽西走廊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地位得到验证后发现,比起国内外其他一些城市群而言,锦州市的城市首位度仍然偏低,中心城市地位略显不够,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具体的解决策略。本研究一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从旅游经济、旅游城市地理位置、旅游资源、旅游交通四个方面对辽西走廊区域各旅游城市的中心性做了定量性测度,测度结果为,锦州市即为辽西走廊旅游中心城市。虽然中心性最强,但锦州市的中心性地位并不突出,对此,本文在第叁部分探寻了造成锦州市中心性缺失的原因及问题,并在第四部分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策略与建议包括:强化旅游中心城市旅游产品的核心与统领作用,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区域旅游中心城市带头鼓励旅游企业实现多方向发展;以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为重点,完善辽西走廊区域整体旅游基础设施体系;规范完善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与周边旅游城市形成的旅游市场体系;以区域旅游中心城市为中心,联合打造辽西走廊区域整体旅游形象。
邹本涛[7]2007年在《关于辽西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文中提出辽西地区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地理、经济、文化等环境状况的一体性,为其确立辽西总体旅游形象提供了可能。辽西旅游形象定位应以人文旅游资源为首选要素,采用空隙个性定位法,以富于独特性、神奇感和吸引力的“走廊文化”为最佳定位方案,进而为辽西旅游开发提出新要求,开启新思路。
佚名[8]2005年在《社会、经济地理》文中研究指明F0 6 1.5 2 0 0 5 0 10 2 91中国县域综合实力评价与区域分异特征 =Comprehensiveassessmentandthelawsofregionaldifferentiationofcountyde velopmentinCh
毕建忠, 赵恒德[9]2009年在《辽宁旅游业在东北亚旅游合作中的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指出辽宁旅游在东北亚旅游区域合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辽宁旅游的总体发展战略应当是,以大连为凤头,以沈阳为凤身,以辽西、辽东为两翼展开的"孔雀开屏"式发展战略。
陈柏谚[10]2015年在《浅析辽西地区银发旅游发展》文中认为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世界老龄化迅速蔓延,老龄人口不断增多,旅游市场出现"银发旅游"热潮,老年人越来越多的选择各式各样的旅游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明显存在着很多不足,在产品开发不成熟、旅游服务设施不达标、旅游服务人员专业度不高以及宣传不积极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体现,辽西地区银发旅游需分析发展现状及当中问题,寻找应对策略,充分利用优质的旅游资源开发适宜银发旅游群体的相关产品,解决显露的问题,从而使旅游市场在长期有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辽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产品设计研究[D]. 佟志军. 东北师范大学. 2003
[2]. 基于旅游者行为的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发展研究[D]. 闫静静. 渤海大学. 2013
[3]. 辽西走廊旅游的缺失性检视与开发战略探讨[J]. 马楠, 张爱平.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
[4]. 基于空间结构的辽西走廊区域旅游优化发展研究[D]. 马楠. 渤海大学. 2012
[5]. 基于主体功能区划的辽西走廊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 鲁小波, 陈晓颖.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5
[6]. 辽西走廊区域旅游中心城市的验证及地位突显策略[D]. 王冬佳. 渤海大学. 2014
[7]. 关于辽西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J]. 邹本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8]. 社会、经济地理[J]. 佚名.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2005
[9]. 辽宁旅游业在东北亚旅游合作中的发展战略研究[J]. 毕建忠, 赵恒德.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
[10]. 浅析辽西地区银发旅游发展[J]. 陈柏谚. 商业故事.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