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趋同城市_中国城市群论文

中国经济趋同城市_中国城市群论文

中国经济向城市聚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经济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业内专家分析,中国经济将越来越向各个大城市区,特别是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地区这三个大城市群聚集,三个大城市群将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经济空间。

有关统计数字表明,目前三大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总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分别是:珠江三角洲城市群GDP约占全国GDP的10%,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约占全国GDP的18%,京津环渤海城市群约占全国GDP的9%。三大城市群GDP共占全国GDP总量的37%。

身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上海,正被一个个发达的中小城市所围绕。以上海为中心的“3小时都市圈”、“1小时都市圈”因快速交通网络的迅猛发展也正在形成。

去年以来,长三角地区掀起规模浩大的“路桥运动”。以高速公路、轨道交通为核心的快速交通网络体系,在建设、管理和技术上取得一连串突破。长三角公路大动脉沪宁高速公路开始扩建8车道,宁杭高速以及连接苏(州)沪杭的高速公路的全面兴建,将使长三角高速公路形成内外两个大环网。未来4年内,从长江口北岸南通市,到杭州湾以南的宁波,西至南京的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一个纵横交错、通江达海的现代化快速交通网,将把长三角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3小时都市圈”。

这个被学术界称为“世界第6城市群”的都市圈,分布着上海、江苏和浙江所属的15个大中城市和无数个江南小城,它们共同形成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在这片不到1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充满活力的大型城市呈现新一轮蓬勃发展之势,在相互融合中竞争,也在相互竞争中融合。这里既有年经济总量超过6000亿元的“特大型城市”上海,更有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南京5个年国内生产总值均过千亿元的大城市,还有绍兴、南通、常州、嘉兴、镇江等一批经济快速发展的中等城市。更令人瞩目的是,区域内的无数小城市、小城镇也发展强劲,财源富足。这个正在崛起的发达城市群,集中了近半数的全国经济百强县,聚集着近百个年工业产值超过100亿元的产业园区。

最新的调查统计还显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15个城市构成的群状区域,正在中国经济版图中形成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富裕高原”:2003年,15个城市的恩格尔系数继续走低,全部降到35%~43%之间,其中有10个城市恩格尔系数降低到40%以下。根据国际通行标准,15个城市中已有六成以上的城市居民过上“富裕”生活。

有关专家指出,随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环渤海地区这三大城市群的发展,预计包括三大城市群在内的各大城市区将容纳全国人口的50%,可创造国内生产总值的85%。依据计算,有可能在全国20%的国土面积上,获得国家财富量的80%。

经济总量向城市聚集,是否会加大城乡之间的差距?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美国大纽约区、大洛杉矶区、五大湖区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约占全美国GDP的67%;日本大东京区、大阪神户区、大名古屋区三大城市群的GDP总量约占日本全国GDP总量的69%。从发达国家发展的经验来看,经济总量的相对聚集并未带来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而是使社会经济得到全面发展。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作为经济发展主力载体和战略制高点,中国的大城市区对于国家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偏低,远未形成国家财富积聚的平台。

有关专家认为,随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大城市、特大城市周围发展一批城市群,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形势下一种必然趋势,这也是大城市、特大城市的辐射和聚集功能的一种体现。同时,从城市发展规律来讲,城镇化不可能遍地开花,必须考虑到自然基础的差异、地理区位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

专家认为,社会进步并不体现在城市是否建在某一个地区,而是主要体现在文化、机遇、生活质量、受教育程度以及生活保障程度、社会保障程度等方面,在这些方面做到机会均等是消除差别的根本点。城乡差距,其中主要是经济收入、生活质量、居住条件、受教育程度和机会平等方面的差距,如果这些方面能够实现平等,就不会因为城里人住在高楼、农村人住在平房就说明它们之间有差距。如果能够在较小的土地面积上聚集更多的财富,政府的作用就像调制解调器,可以用发达地区的收入去支持那些比较落后地区。也就是说,要用经济增长地理空间的不均衡,去换取社会保障、社会进步、社会公平上的区域平衡。只有如此,才能达到共同富裕、协调发展的目标。

标签:;  ;  ;  ;  ;  ;  

中国经济趋同城市_中国城市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