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信文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_文学论文

短信文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_文学论文

短信文学的主要问题及其应对思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路论文,短信论文,文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I0-03;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81(2012)06-0096-05

手机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之后最具有普及力和渗透力的“第五媒体”,已经全方位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不可抗拒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手机的产生催生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短信文学。2003年被称为我国短信文学元年。短短几年来,短信文学风起云涌,迅速成为当下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现象和文学研究者普遍关注的研究对象。在此,笔者无意对短信文学的发展过程做过多的描述,主要就短信文学在目前已经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一次清理,并对应对之策作出自己的思考。

综观目前短信文学的发展状况,其问题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语言的口水化。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文学语言不同于日常的口头语言,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相应的语法规则。应该说,优秀的短信文学作品也是基本上符合文学语言的特点的。但短信文学作为一种民间化的文学运动,难免良莠不齐,有朵朵鲜花,也有丛丛杂草。从总体上看,更多的短信作品属于口语化表达,仅仅停留在“顺口溜”的水平之上,有的甚至是污言秽语,格调低俗,完全淡化或祛除了短信文学作为文学应有的诗性。比如,“知道我想吃什么吗?煮你、炒你、清蒸你;烤你、焖你、红烧你;炸你,煎你,凉拌你!”“看到你,我怕触电;看不到你,我需要充电;如果没有你,我想我会断电。爱你是我的职业,想你是我的事业,抱你是我的专长,吻你是我的专业!”“别看我瘦,我浑身是肌肉,别看我黑,我满脸放光辉。我头可断,发型从来不能乱;血可流,皮鞋不能不上油。”“你长得很有创意,活着是你的勇气,丑陋并非你的本意,如果没有你,谁来衬托世界的美丽。”……这种口水段子比比皆是,而且还大有市场。致使现在有人一提到短信文学,就觉得它俗不可耐,上不了台面。

其二,意蕴的扁平化。短信文学属于流行文化的一种,其大众化的特点,使得绝大多数作品的思想蕴含比较肤浅,只注重感官快乐,情绪宣泄,较少关注人生疾苦。正因为如此,有人把短信文学看作是“文学的零食”,或者是“泡沫文学”。曾有人将其特点概括为“短”、“平”、“快”,所谓“平”,就是平易、浅显、平面化的意思。论者云:“从文学应有的高度来审视,在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市场经济条件下诞生的短信文学创作,整体上却趋向于平面化。特别是广义层面上的短信文学写作,遵循的是轻松、快乐原则,凸现的是文学的大众化诉求,更多的遁入了后现代文化易复制、模式化和无深度的宿命。”“文本作者与读者的泛化,大众性的审美趣味和民间精神的追求,同时也使短信文学降低自己的门槛而走向平面化。”[1]的确,很多短信文学作品不再具有艺术的超越性,几乎完全等同于生活,或是千篇一律,或是热衷于文字游戏,真正的艺术创造和思想深度阙如,呈现出一种过分随意化、粗鄙化的倾向。

大量短信文学作品思想意蕴的平面化,使得整个短信文学作为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失去了应有的冲击力,严重地制约了其自身的发展。有论者在分析短信文学的市场走向时曾经说:从产业链来讲,手机媒体有一个很大的链条还没做起来,尤其在内容服务提供商这方面。如果他们真正做起来了,对整个产业链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目前他们提供给用户的内容体验不够丰富。意思也就是说,短信文学原本可以像网络文学一样形成一种产业化发展趋势,但由于目前作品的质量普遍还存在比较大的问题,内容服务提供商提供不出短信用户所需要的有一定思想含量的作品,其产业链并没有如期形成。由此可见,短信文学思想蕴涵的扁平化,已经深深影响到短信文学的生存空间和未来走向。

其三,内容的复制性。本雅明曾经指出,在前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主要是叙述,与之对应的是以叙事为主的古典艺术。在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则由叙说变为信息,与之对应的是机械复制艺术,如摄影、电影、电视等。短信文学就是一种标准的机械复制艺术,它能够利用手机的转发和群发功能,无限制地把一则短信进行复制发送。特别是那些有一定趣味性的短信作品,总是在手机用户之间广为传诵。复制转发短信比较简单,容易操作,但反复收到这样内容雷同的短信,却很难激发起读者文学阅读的快乐。由于厌烦这种文字“轰炸”,许多人一看到这样的短信便看也不看,就直接删除。人们宁愿看到那些简单但是原创的短信作品,而不愿意看到做得很工整但却是复制而来的短信。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不可重复的。机械复制艺术,终结了艺术所应该具有的“韵味”。那种传统书信所具有的惟一性、私密性、情感性和审美性已经荡然无存。对此,有论者就曾经说,“语言也可以通过机器生产,手与心之间的通衢大道便有了机器的阻隔。这时,文字的生产速度固然已变得越来越快,但它仿佛只是大工业时代机器生产的一件产品,却很难成为呈现心灵世界的艺术品。”[2]这一点,对短信文学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缺陷,甚至可以说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其四,理论的滞后性。短信文学兴起近十年了,这些年来,海量的短信作品在网上网下到处流传,关于短信文学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短信文学已经成为当下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但是,毋庸讳言的是,对短信文学的理论研究或者说短信文学自身的理论建设却严重滞后,就笔者有限的视野,目前还只出现了一部这方面的专著①。从2004年至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网上发表的近70篇关于短信文学的研究文章来看,也很少有对短信文学展开系统深入研究的论文,大都集中在对短信文学的内涵、特征等方面,短信文学在文学思维方式、创作方式、创作内容、存在方式、传播方式、阅读和接受方式、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文学话语权力、文学价值观等方面对传统文学带来的深刻变化,还未能有更多的理论关注。也就是说,短信文学这些年的发展,基本上是在一种自发的状态下进行的,理论的缺失,导致短信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得不到理论的积极呼应和及时解答。

短信文学上述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归因于后现代文化的渗透。后现代文化的一个主要表征是深度模式的削平,它削平了深度,只在浅表层玩弄能指、对立、文本等概念,它不再相信什么真理,只是不断进行抨击、批评,但抨击的对象已不再是思想,而是表述。真理被搁置不顾,而整个世界成为一堆关于表述的文本;思想不复存在,只有文字写满纸张。短信文学作为后现代文化的产物,深度感被削平、思想性被祛除,只注重情绪的即兴抒发和口语化表达,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创作主体生活体验的贫瘠亦不可忽视。短信文学的创作主体主要是年轻一族。据调查显示,在我国15-25岁的人群中,平均每人每天发送短信息已经超过20条。[3]这些人对生活的体验普遍不足,人生阅历浅,所写的内容多以个人情感为主,爱情成为他们关注的主要话题,其创作底蕴浅薄,情感苍白,沉溺于渲染自我的日常琐事,变成平庸的无任何思想深度的个人唠叨,不具备作家所应有的审视能力与文学所具有的精神追求,缺乏对现实生存的精神超越和人类境遇整体的把握。而且由于短信文学具有即兴创作的特点,即写即发,特别是一些祝福问候的短信作品,很少有经过反复打磨的,所以除了少数优秀作品外,其思想蕴涵一般都比较肤浅,大多是运用比较浅白的语言,满足于表情达意这一基本的要求。

再次,商业化运作的结果。我们知道,运营商和网站对短信的运作,都是以赢利为目的,有一种巨大的利益驱动。在他们眼里,短信文学只不过是一种商品,是用来消费的。短信文学的这种商品性及其商业化运作模式,固然推进了短信文学的传播,但无疑也给其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导致短信创作以市场为导向,只要能够吸引读者眼球的,能使手机用户大量地相互转发的,就是好短信。这里面当然不乏一些品位比较高的作品,但更多的无疑是那些迎合某些新新人类时尚口味的搞笑段子,或一些具有特殊趣味人群的黄色段子。文学史已经证明,文学具有自身特殊的内在规律,凡是商业气息太浓的作品,因为较为成功的商业运作,可能一时会比较畅销,但瞬息万变的商业市场也会以最快的速度将其淘汰掉。文学,毕竟是一种追求诗意的艺术,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物质商品。

最后,手机技术制约着其表达的空间。短信文学是依靠手机而存在的,而手机的容量是有限的,每条短信的字数只能控制在70个汉字或160个英文字符之内。在有限的几十个字中做文章,短信文学就像压缩饼干一样,很容易让文字失去语言表达的韵味,文学艺术价值更是难以充分发挥,既机械又死板,有时候连基本的意思都难以表达清楚,更别说有多么丰富的思想内涵了。而文学本来就是一种听任感情自然流淌的艺术,经典著作的魅力往往在于情节的丰富和人物性格的复杂。短信文学这样迫使内容去适应形式,削足适履,势必会牺牲作品的思想蕴含,从一定程度上带来创作的平面化、庸俗化、公式化和概念化。比如,第一届“全球通”短信文学大赛就对参赛的稿件作了严格的规定:小说、散文不得超过210字,以70字为佳;诗歌不超过16行,以8行为佳。如此短的篇幅要求,是很难写出有深度感的作品来的。因此,在整个比赛收到的凡15000多篇参赛作品中,最后只选出了各类获奖作品37篇,不到0.25%,大量的都是那种垃圾作品、打油诗和口水段子,以致有人笑称短信文学大赛的评委是“垃圾清扫员”。

诗人树才曾经说:“短信文学还只是一个出世不久的新生婴儿,正嗷嗷待哺,它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将有多少人参与,谁在参与。”应该说,这个论断基本上是没错的,但由于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难免有简单和皮相之嫌。其实,短信文学到底还能走多远,其存在的这些问题能否得到解决?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多视角来进行考察。

1.手机技术不断适应社会发展

我们知道,一个新的时代又会孕育出新的文学样式。短信文学就是在手机成为一种主要的通讯手段之后勃然兴起的文学新品种,它以自己特有的品格契合了整个社会对情感交流和信息传播日益快捷的需求。

那么,我们要进一步追问的是,短信文学还会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吗?未来社会将是个什么状况,在科技突飞猛进的时代,我们很难对此作出准确的预测。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其信息传播的手段将会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快捷,而手机应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人们主要的通讯手段——现在都想不出将来还有什么能替换手机。为了不断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手机的技术也在不断改进。目前,智能化即手机采用的CPU速度日益加快,内存容量扩大,输入法更加便捷,操作系统性能提高,手机的性能和功能越来越接近于个人电脑。据说,日本NTT DoCoMo还试制成功了一种配备人体通信模块的手机,这款手机不管是装在兜里还是挂在脖子上,只要用户向通信设备伸一下手,就可以交换数据。手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确保了手机不至于在较短的时期内就被时代抛弃,也同时确保了短信文学能够与时俱进,在先进技术的保障下慢慢成长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学样式。将来,随着文学门槛的愈益降低,文学的大众性色彩也势必越来越鲜明,文学的话语权会进一步回到大众手中,人们一定会更加习惯地利用随时在手的手机进行写作。这也充分说明了短信文学将会在未来社会继续存在下去。当然,如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不变是相对的,变化则是永恒的。短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也必然会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进行自身的调整。

从现有的文学格局看,以后一段较长的时期内,短信文学将会与纸媒文学、网络文学继续并存共生,但三者不会形成一种鼎立之势,因为它们的存在具有梯次性,各有其层次和空间,各有其功能和地位。短信文学也并没有与网络文学特别是纸媒文学平分秋色的意图,它只是试图去满足普罗大众相对比较娱乐性的、通俗性的审美趣味。当然,在实际生活中,文化与文学的人群所属并不会十分分明。虽然社会分层和公众趣味理论认为,现代社会有不同种类的亚文化群体和不同趣味公众,文化和公众有不同的分层和偏好,但实际上人的趣味偏好并非泾渭分明、整齐划一,往往有重叠之处。这就是说,短信文学与纸媒文学、网络文学虽有一定的梯次性,但其实又总是糅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未来社会文学的主要形态。

2.短信写手进一步提升整体素养

未来短信文学要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短信写手特别是职业短信写手文学素养的整体提升,是特别关键的一个环节。短信写手是短信生成过程的直接操纵者,主宰着整个创作过程,其素养条件直接决定了短信作品的优劣。写手们如果仍然像早期那样纯粹与商家合谋,以赚钱为惟一目的,不是以文学创作的价值追求来创作短信文学,或者是只知道猫在房间天天面对着电脑胡编乱造,而不去进行深入的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可以想象,短信文学就永远只可能是商业的奴仆或无聊的文字游戏,很难取得应有的发展。

短信创作也是文学创作,对审美价值的追求仍然是每一个有艺术良知和社会责任感的短信写手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莱辛曾经说:“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这个结论既然成立了,必然的结论是:凡是为造型艺术所能追求的其他东西,如果和美不相容,就必须让路给美;如果和美相容,也至少须服从美。”[4]14造型艺术如此,文学其实也不例外,短信文学亦应以此为圭臬。值得指出的是,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杜书瀛在《文艺创作作为审美价值的生产活动》一文中曾经指出:“审美活动渗透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从最原始的活动到最现代化的活动……就其实质而言,都包含着审美活动的因素。”[5]意思也就是说,对审美价值的追求并不为纯文学或传统文学所独有。短信文学虽然是来自于最底层,书写的是普通老百姓日常琐碎的生活,也是可以有强烈的审美活动渗透于其中的。

当然,要能够从平凡中写出伟大,从对日常小事的叙述中给人启迪,这就对短信写手的整体素养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写手们深入到生活中去,积极体验和感悟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和基础,一旦缺乏生活体验,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写手的阅历越丰富,人生磨砺越多,创作出来的短信作品就越有情感含量和思想穿透力。另一方面,还要求短信写手不断地去丰富自己的艺术知识、艺术技巧尤其是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能力。文学创作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和方法,只有具有艺术方面的专门知识才可能对它有自觉的认识和把握,创作也才能合乎规律性。黑格尔说:“艺术方面的博学所需要的不仅是渊博的历史知识,而且是很专门的知识,因为艺术作品的个性是与特殊情境联系着的,要有专门的知识才能了解它、阐明它。”[6]19艺术知识的获得离不开对前人艺术传统和他人艺术经验的学习和借鉴,也离不开对其他知识的掌握和融会贯通,但主要还得靠写手们在创作实践中去进行摸索和积累。写作技巧是表达作者意图和构成作品艺术性的内在因素,作为短信写手,也必须熟练地掌握一些创作所必要的艺术技巧,不断地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艺术表现力。而语言表达能力对短信写手尤为重要,因为短信特别受字数的限制,对语言的要求比较特殊。目前的短信作品整体水平不太高,普遍给人口水段子的感觉,主要原因就在于对语言的提炼做得不够。古人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卢延让《苦吟》)的说法,短信写手也必须在词汇、修辞、语法和语音、节奏、韵律等方面进行巧妙运用和精心推敲。

此外,还有必要指出的是,短信创作作为一种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虽然有相似之处,但毕竟又不一样——艺术生产不是物质生产,不能只考虑产品的交换价值,不能只考虑多少钱一个字。相反地,艺术生产者往往只有在尽量排除实用功利主义的考虑时,才能更充分地发挥出自己的创造才能,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与传统文学相比,短信文学的商品性比较突出,(职业)写手们与签约公司大都签订了商业合同,他们有自己特殊的生存法则,我们不可能要求短信写手完全排除功利主义的考虑,我们只是要求写手们尽量将短信文学回归文学的本位,让短信文学保持文学的品位,其实也是保障其创作水准的一种重要方法。这一点,是我们在讨论短信写手的整体素养特别是价值取向时所不能忽略的一个重要方面。

3.批评理论家必须确立一种“大文学观”

文学批评家特别是水平高、影响大的文学批评家对短信文学的积极介入,将对短信文学的发展带来重要的影响。有评论家曾经说:“文学性正在觊觎着手机短信这纯新的领地。与其对这块窄小的空间不屑一顾,还不如在这里培育出一株奇特的花。”[7]可喜的是,近年来已有一些批评家、作家在关注短信文学,如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作家莫言、方方、张念等都对短信文学有过论述,对短信文学将来的发展持乐观和肯定的态度。然而,现有的这些对短信文学的评论大多是只言片语,很少有深入的理论观照和指引,这对短信文学的下一步发展而言无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有更多的作家、批评家和理论家介入进来,为其进行系统的学理性探讨,从而指导短信写手的创作,指引短信文学前进的方向。

那么,如何对短信文学进行学理批评和理论研究呢?我认为,有必要确立一种“大文学观”。什么是“大文学观”?有学者提出,如果以充分的历史意识纵观中国文学史,就会发现中国文学观念经历了从“杂文学观”到“纯文学观”再到“大文学观”的发展历程。“杂文学观”是文学还未进入自觉时代的一种文学观,“纯文学观”是强调文学自身的审美性和自足性的文学观,而“大文学观”则吸收了纯文学观的学科知识的严密性和科学性,同时又兼顾了杂文学观所主张的那种博学深知和融会贯通,要求把文学生命和文化情态沟通起来,分合相参,内外互证[8]170。面对当前不断涌现出来的文学新样式,我们必须打破对文学保守的概念化理解,确立这样的“大文学观”,以开放思维直面文学事实,切入文学现场正视文体类型历史变迁的合理性,从文化视角来解读文学的泛化现象。

现在,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手机短信已经成为文学写作、发布、传播、阅读的一种极其重要的媒介,基本上取得了与纸质媒介、网络媒介共存并生的发展格局。短信文学也正发展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文学事实,其写作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方式与传统文学大不相同,也有异于网络文学;在网络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打破了已有的文类分野,正在改写着文学的定义;其写作行为的非职业化、大众化,写作过程的开放性、交互性,改变了我们以往对文学、文学性的单纯界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假如我们再以传统的文学惯例或文学观念来看待短信文学,已经明显地不合时宜,既不利于短信文学的进一步发展,也有碍于文学理论的与时俱进。只有对文学观念进行合理的变化和调整,运用“大文学观”的理论和方法,才能适应传媒时代的文学新变化,引领我们走出文学批评的困境。国际文艺理论学会会长希利斯·米勒就曾经说:“文学理论应该研究‘新形态的文学’,从对文学的研究转向对‘文学性’的研究,并赋予文学性以新的内涵。”[9]德里达亦说:“文学是一种允许人们以任何方式讲述任何事情的建制。文学的空间不仅是一种建制的虚构,而且也是一种虚构的建制,它原则上允许人们讲述一切。”[10]是的,既然科学技术的发展把文学带入了一个短信的时代,我们就应该在“大文学观”的理论规约和引导下,把短信文学纳入文学研究的视野,给短信文学一个准确的定位,并为短信文学营造一个开放、宽容的社会文化审美氛围,让文学这一纵贯人类文明的艺术样式,在新的技术时代昂首挺胸,阔步向前。

注释:

①即笔者的《短信文学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标签:;  ;  ;  

短信文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