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倪彩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倪彩

(成都市双流区永安小学,四川 成都 610219)

摘要:音乐教育对促进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音乐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他人及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充分运用音乐的魅力去感染成长中的孩子,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在获得认知的同时,身心也得到健康发展,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心理健康

近年来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和个体自身的诸多因素影响, 小学生越来越多地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不良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导致了学生自身的身心疾病,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和学习活动,同时还直接损害了他们的品德发展和正常的社会性适应。据统计,发达国家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4%~20%,我国为6%~22%,保守估计约3000万人,且呈上升趋势,其中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为4%。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不仅会引发辍学、家庭矛盾、暴力等一系列问题,而且从长远来看,整个社会都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1、古今中外对艺术教育能促进形成健康心理的相关论述

1.1中国——广博易良,乐教也

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其思想、包括艺术学思想主要见于用语录体撰写的最早的儒家经典《论语》一书。在各种艺术中,音乐对孔子的艺术学思想的形成起了最直接、最重要的作用,孔子的艺术学思想基本上通过音乐理论体现出来,这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

孔子和儒者都具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善于弹琴唱歌。“广博易良,乐教也”,意即利用音乐陶冶青年的性格,使其养成文质彬彬、温良敦厚的君子风度。

孔子将艺术的作用上升到“礼”和“仁”的高度,认为艺术有助于使人达到“仁”的境界,因此非常重视艺术的道德教育功能。《论语·泰伯篇》中所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正是孔子这种观点的集中体现。孔子把“乐”与“诗”、“礼”相并立,视为培养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其中的“成于乐”,清代经学大师刘宝楠在其著作《论语正义》中的解释是:“①乐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修身也。”音乐艺术把对“礼”的理性追寻变成内在的情感诉求,成为主体的一种自觉的行为,所以才能够使修身最终完成。如果不学习音乐,“立于礼”是不成熟、不牢固、不圆满的。从“立于礼”到“成于乐”,一个人的修身从自为的境界进入自在的境界。孔子所说的修身,是诗、礼、乐的统一,诗代表“知”,礼代表“行”,乐代表“情”,修身也就是知、行、情的统一。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充分肯定了音乐在个人道德修养中的作用。

1.2欧洲——艺术教育改善心灵状态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柏拉图认为,艺术具有治疗疾病、改善身体和心灵状态的功能,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的音乐,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陶冶而形成健康的心灵。欧洲中世纪以后的大学,把音乐列为四个主要的学科之一,与天文、数学等并列。20世纪80年代,国外就开始在学校大力开展艺术教育课程,引导学生透过艺术学习治愈心理创伤。艺术之所以能在教育中发挥治疗功能,是因为教育和艺术均可促进人类和谐的发展,提升身体与心灵的健康。这种身体和心灵的“两元论”假设,成为艺术治疗的哲学基础,也提供了心理治疗与艺术教育的融合方向。

2、小学生常出现的主要心理问题

现如今,小学生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学习方面

2.1.1厌学:课堂学习、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注意力分散,常常听课不专心、作业不用心、预复习无恒心,形成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对学习不感兴趣,讨厌学习,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对家长和老师有抵触情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2考试焦虑:对于考试没有正确的认识,害怕考试,怀疑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尤其是遇到重要考试时,导致发挥失常。

2.2情绪情感方面

2.2.1自闭: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语言交流障碍,容易受外界刺激,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环境改变很敏感,逆反心理特别强,对某些声音或图像有特别的恐惧或喜好,也有表现为多动、注意力分散、发脾气、攻击、自伤等。

2.2.2忧郁:情绪低落,长时间处于一种郁郁寡欢、愁眉不展的心情状态,生活中缺少阳光,同时会影响其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和自我人生观。忧郁往往同自卑与自恋结伴而行。

3、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

现在的小学生心理问题之多,情况之复杂,大家有目共睹。那么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3.1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培养积极正确的学习态度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帮助学生对学习形成正确认识,进而培养出良好的学习态度,避免厌学、考试焦虑等情绪。

想要营造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关键。课堂上,老师严肃的态度、表情和语气,容易让学生形成胆怯心理,不利于走进音乐的情感世界。特别要以关心、亲切、平等的态度对待那些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感,进而自我消除心理上的紧张、自我否定等不良情绪。在教学中,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将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由管理者、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最大限度的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从心底真正地喜欢上音乐老师,喜欢上音乐课堂。

除了老师以外,充分挖掘教材中利于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内容也十分重要。我们应抛开老的设计思路,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他们喜欢什么,愿意学什么。这样设计出来的教学活动,学生更容易接受,并能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3.2丰富音乐实践活动,提升自信,陶冶性情

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音乐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自信心的重要途径。通过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音乐中的美好事物,引起共鸣,从而达到陶冶性情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们在齐唱时声音很洪亮,而请他们单独表演时,大多数孩子就会显得很紧张、开不了口。其主要原因还是缺乏自信心,害怕唱不好。因此,在进行即兴表现或创作音乐作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演唱、创编舞蹈动作、绘画、讲故事、诗歌等多种形式,各显其能,让每个学生都能随心所欲地表现自己。在他们把自己最拿手的方面表现出来时,自信心也在不断增强。整个活动过程中,因为不存在对错,学生可以毫无压力,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探索的乐趣,表达自己的独创和个性,这才是教育中最有价值和意义的部分。

音乐家冼星海曾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通过优美动听的音乐,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的性情变得温和,激发追求美好事物的愿望,并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综上所述,科学地利用音乐课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对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音乐教学是一门情感艺术,它对人情感的陶冶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渗透过程,其效果是深刻而久远的。只要我们善于抓住学科特点,不失时机地激励启发,学生一定会在我们的引导下茁壮成长,成为身心健康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孔子(著)文若愚(释)《论语全解》[M]中国华侨出版社(2013年)

[2]郭黎岩《小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曾保春 钟名阳《小学生常见问题心理析因与辅导》[M]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注释:刘宝楠《论语正义》 [M]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简介:倪彩(1989.2—),女,汉,四川自贡人,当前职务:音乐教师,当前职称:小学一级 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小学音乐

论文作者:倪彩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29

标签:;  ;  ;  ;  ;  ;  ;  ;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论文_倪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