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寿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保险产品论文

日本寿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寿险论文,日本论文,中国论文,启示论文,因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日本寿险的发展状况

      从寿险机构的状况来看,截至2012年3月,日本共有43家寿险公司,而且全部加入了日本生命保险协会。其中九大寿险公司依然占据着国内寿险大部分的市场份额。但日本寿险市场是呈多样化的,各大寿险公司拥有不同的投资资金来源,面向不同的服务人群。随着保险行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很多寿险公司和综合保险公司都提倡重组,通过业务合作、组合、合并等方式来为消费者提供便利,进一步地提高了保险业务的稳定性。譬如,2011年,Mitsui Sumitomo Kirameki Life公司与Aioi Life公司合并成Mitsui Sumitomo Aioi Life公司。

      从寿险收入来看,从1996年到2012年这十五年期间寿险收入的变化呈现出一个反弹增长的态势(见图1)。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经济遭遇经济泡沫破灭,大量的公司倒闭,经济陷入萧条,失业率高企及日本国民消费能力也随之下降。这导致了日本民众对寿险产品的需求量大减。加上当时日本寿险提供较低的收益,退保风潮随之出现。日本寿险业遭受重创,从九十年代开始呈现下滑趋势。寿险合同解约率也从1996年的7%增加到2001年的11.8%。但是在日本寿险需求受阻的情况下,科技的进步又重新推动了寿险业的发展。综合信息电脑系统的应用、科技发展而引起的销售方式的改善以及网络销售方式的出现等,将整个寿险业推向合理化管理、科学化设计、多媒体化宣传,提高了寿险业的效率运行。2001年之后寿险业的衰弱开始减缓。2007年,全球再次遭遇金融危机,日本的寿险业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寿险收入下挫到15年间最低水平。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开始缓慢恢复,寿险需求也开始上升,且增长势头强劲。图1数据显示:日本寿险收入先从1996年的4067.66亿美元,到达1999年的峰值后开始下降,一路下降到2007年的3111.36亿美元,从2008年开始回升,到2012年达到5243.72亿美元。

      

      图1 日本历年寿险收入与日本实际保费收入增长率

      从实际保费收入增长来看,它一直处于一个波动的状态,从1996年到2007年整体上呈一个负增长的态势,在这11年间实现增长的只有1997年、2000年、2005年这三个年份。而在2008年开始实际保费才开始呈正增长。整体上,实际保费收入的增长与寿险收入的增长趋势完全一致。

      而日本的寿险密度,在近几年都高居世界第一,2012年日本的寿险密度是4142.5美元,而全球的平均寿险密度只有372.6美元。这说明日本国民寿险的参与程度是相当高的,日本国民的寿险意识非常强。这与日本自身的地理环境、教育、人口状况以及政府对保险业发展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①。

      二、日本人寿保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日本寿险需求主要受其经济、人口、社会保障制度以及特殊国情的影响。

      (一)经济方面的因素

      不同时期的宏观经济发展态势,如国民收入、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居民储蓄率、利率变化等都对日本寿险业的发展有所影响。二战结束后国民收入的大幅下降曾导致寿险需求萎缩,20世纪60年代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则有效地促进了寿险业的快速发展,确保1960年至1969年间寿险业的保费收入年增长率一直高达20%以上;而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日本出现的通货紧缩现象以及持续低利率市场环境对日本寿险业的冲击尤为突出。2007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让日本的寿险收入创下了十几年来的最低纪录。

      寿险需求可以归类为商品消费需求,经济水平的提高可以促进寿险需求规模的扩大。如图2所示,1997年至2011年这14年间,除了个别年份(2008年和2011年)有特殊的经济状况外,日本寿险收入的增长曲线基本上与其GDP增长曲线所吻合,两者的升跌趋势步调一致可以证明,一国寿险收入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是高度相关的,并且呈明显的正相关②。

      另外,居民储蓄也是反映经济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居民储蓄是个人(及家庭)自愿将其部分收入不用于消费,而是积累起来的资金,目的在于为不测事件建立储备金、为自己的老年积累基金、为保护自己的家属,或为了其他某一具体目的等。同时居民储蓄也为商业资本投资提供了部分资金来源。日本与我国一样,是居民储蓄率较高的国家。而居民储蓄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来自以下两方面:第一,寿险是一种带有储蓄性的产品,具有规避风险、保障安全的功能。那么居民储蓄与寿险可以归属为互为替代品,在寿险产品的收益率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更多的人会选择将资金存入信用程度相对高,且提供收益更加丰厚的银行储蓄,进而导致寿险需求的减少。第二,居民储蓄是通过减少用于消费来积累储蓄金。投保属于一种投资消费行为,居民储蓄的过度积聚会大大影响居民的寿险消费能力,抑制寿险需求的发展。通过对日本居民储蓄率和寿险收入的数据整理,笔者发现日本的居民储蓄率与寿险收入显著负相关。

      

      图2 日本GDP年增长率与寿险收入年增长率的趋势图

      (二)人口因素

      Lewis(1989)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寿险需求和负担人口数是呈正相关关系的。一个国家每一个潜在的寿险需求消费者需要负担的平均人数用负担系数表示。需要负担的人越多,对寿险需求的要求越大③。Beck和Webb(2003)认为,社会中不同的人口结构对寿险需求的影响有所不同:如果人口结构过于年轻,对死亡保障的需求会相对增加,但通过寿险进行储蓄的需求会较低;相反,如果人口结构偏老年化,通过寿险进行储蓄的需求就会增加,而死亡保障的需求就会降低。由于寿险具有保障和储蓄双重功能,无论幼年负担系数偏大或是老年负担系数偏大的情况,都会对寿险产品有所需求,但对需求的综合影响很难去做出衡量。

      日本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日本早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比例最多的一个国家。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1970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日本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20%,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2011年,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为23%,国民的平均寿命达到81.8岁。另一方面,1991年,1~14岁的人口比重是18%,到2005年1~14岁的人口比重是14%,2011年1~14岁的人口比重是13%。人口出生率是一直下滑的,与此同时当前老龄化问题却一直在持续深化,预计2050年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达到40%。

      日本的自然人口增长率与寿险保费收入表现出一定的关联性。其中,日益严重的“少子老龄化”问题导致了死亡保障型寿险产品的市场逐渐萎缩,销量下降。然而,日本老龄化问题给寿险市场带来危机的同时,也为日本寿险业创造了部分发展机遇。近年来,中老年人已成为个人年金产品的重要目标市场。目前,日本各大寿险公司均想抓住新的市场机遇,注重分析、研究老年人在经济、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发展个人年金产品、医疗保险产品以及护理保险产品来弥补公共年金制度、公共健康保险和公共护理保险的不足部分。

      此外,日本家庭结构的变化也正在影响着寿险产品结构的变化。从历史变动趋势看,日本的家庭结构具有双重特性。一方面,日本受几千年的儒家文化的熏陶,家庭成员之间具有比较紧密的联系。在二战之前以及现在的日本农村,三代同堂的家庭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日本受欧美文化的影响较深。二战以后,随着日本的战后重建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欧美文化大量渗入日本,日本人的家庭观念尤其是大都市里的年轻人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家庭也逐渐由传统的大家庭向现代小家庭转变。根据日本国立社会保障研究所的数据显示,日本平均一个家庭的人口数从1965年的3.75人,下降为1990年的3.05人,2000年为2.76人,到了2010年,平均一个家庭的人口数已经下降到了2.59人。事实上,日本的人口数近十年基本变化不大,甚至在减少,但是家庭总数却在年年上升。这一家庭结构的改变为寿险产品的销售同时带来了挑战和机遇。

      (三)日本的特殊国情

      日本的国情方面,首当其冲的就是日本处于地震频繁发生的地带,每年平均约发生有感地震1000次,自20世纪以来,已经发生超过五十次达到里氏6级以上的地震。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寿险协会最终赔付了1509.75亿日元,一共处理了19848件索赔案件。截至2011年3月末,日本九大寿险公司当期收益7590亿日元,比上年度减少22.7%。其主要原因在于保险赔付增加以及将预计赔付计入负债,导致基础利益中的危险损益因素减少16.8%。加上地震过后日本寿险公司的股票暴跌,更是对各大寿险公司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从表1可以看出,地震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整个日本保险业的收益状况。因此,地震等自然灾难是影响日本寿险业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每一次地震的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参加寿险的意识,从而推动了寿险需求的增长。另外,通过对日本死亡率数据的观察,我们发现死亡人数最多的年份是2011年和1995年,而在这两个年份其寿险需求量都达到了一个顶峰。同时,从二者的数据趋势图也可发现,死亡率和寿险需求大体呈正相关关系。

      (四)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的因素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社会保障制度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以欧美国家制度为目标,不断扩大其覆盖面和提高给付水平,目前它所包含的内容基本上与其他发达国家相差不大。另外,日本全民覆盖的“国民皆保险”、“国民皆年险”制度以及诸如护理保险等针对老龄化社会的制度设计,在世界发达国家中独树一帜,具有借鉴意义。

      

      图3 日本社会保障支出

      一个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在缩小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起到关键的作用,同时它亦可以扩大内需、改变经济结构从而促进经济增长。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可以保证人们基本生活保障,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社会保障制度可以大大减少其对于医疗、失业、教育等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亦可以减免一些困难家庭对自身保障的保险投入。从替代效应来看,由政府引导的社会保障制度属于一种寿险替代品,对寿险需求有不同程度的负影响。另一方面,健全的社会保障有利于稳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各种消费需求更加旺盛。民众没有了后顾之忧,才更有可能投资寿险产品。

      2008年日本社会保障费支出总额已达94.0848万亿日元,比2007年增加了2.6544万亿日元,增长率为2.9%;平均每人社会保障费支出为736800日元,也比前一年增长了3.0%。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8年日本社会保障费支出总额已经提高了2倍多,约为1980年的3.8倍(见图3)。由此可以看出,随着日本自身经济的发展以及财政收入的增长,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支出也随之增长。另外,从社会保障各领域支出金额来看,日本社会保障费支出中,养老保险(年金)支出占总支出的一半以上,而实际上在医疗、社会福利及其他支出中还包括涉及老年人的支出内容,因此日本社会保障中用于老龄保障支出的比重更大。图3也显示,在各项社会保障支出费用中,年金费用增长速度最快,其次是医疗。由此可见,日本老龄化给社会保障制度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一个成熟、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必然是每一个政府所追求的一个理想目标。那么这也意味着寿险业需要从社会保障制度成长的过程中寻找属于自己的一个合理定位,从而获取新的商机。

      三、中日寿险市场特征对比

      中国和日本都是亚洲国家,我国的寿险市场特征与日本有颇多相似之处,不仅在某些社会心理、行为、习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相似,而且在经济发展历程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也有类似之处。

      第一,经济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到了几乎濒临崩溃的边缘,加上“占领”和“战后处理”两个制约条件,经济形势十分严峻。但是,日本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恢复,60年代的起飞后,到80年代初就已经进入世界经济强国行列。日本在50年代后期至第一次石油危机的这大约20年是日本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期间,日本经济达到了年平均9.8%的实质性增长。与此同时,在1961-1970年间,日本寿险业的保费收入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的水平。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国民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到21世纪,我国经济曾一度以年平均10%的经济增长速度增长。到现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经济增长速度虽然放缓,但仍然超过7%。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也正是寿险业发展的最佳时期,只有在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条件下,人寿保险的需求才会不断扩大,并推动保险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同时,日本是个居民储蓄率较高的国家,这与中国类似。较高的国民储蓄率为保险行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人口结构方面。首先表现在人口老龄化形势方面的类似。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医疗技术的发展,人口出生率降低与预期寿命延长使全球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作为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问题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总人口数量已连续四年出现减少,截止到2013年3月31日,日本全国总人口数量为1.26亿,比去年减少了26万。与日本等老龄化国家不同的是,中国大陆持续实行30多年的严格计划生育抑制了部分生育需求,这使得老龄化趋势更为明显。中国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家,老年人口的基数也高于日本等发达国家。而且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属于未富先老的典型,这使得未来中国的老龄化问题将比日本严重很多。中国作为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为老年型,仅用了18年的时间,而在发达国家则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完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在相当长时期里第一次出现了绝对下降。人口红利拐点2012年就出现,比预期提前了3年。其次表现在家庭结构小型化方面的类似。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向城市集中,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小家庭化正在发展。三世同堂的家庭比例在减少,独身家庭及只有夫妇二人的家庭比例在增加。这就减少了家庭内赡养老人的可能性,提高了社会保障和年轻时开始自己保障自己的必要性,人们需要利用保险更好地设计、安排好自己的家庭生活。日本战后经历的这个家庭小型化的演变,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类似。

      第三,寿险意识方面。日本国土狭窄、资源不足、人口众多,而且深受地震等灾难影响,使日本民众普遍存有安保意识以及忧患意识,这与寿险需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在中国,随着全球气候剧烈变化,自然灾害、意外事故频繁爆发,比如汶川大地震、玉树地震等,加上泥石流、交通事故发生率、爆炸事故上升增加了人寿命的不确定性;同时,人们的寿险意识也提高了很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我国寿险业的发展;另外,随着我国教育的普及,尤其是对农村地区教育的重视,我国国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这对寿险市场发展来说都是一个良好的信号。

      四、日本寿险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对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和中日寿险市场特征的对比,日本寿险发展经验为我们提供了如下启示: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居民收入水平是人寿险消费的资金基础,它取决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大力发展经济,通过经济的增长来带动居民收入的增加从而促进居民的寿险需求。但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需要时刻留意经济泡沫的产生。经济泡沫以及伴随而来的通货膨胀会对寿险价格、价值以及居民收入带来极大的损害。同时经济泡沫的滋生也会给寿险市场带来不稳定因素,增大寿险公司的经营投资风险,一旦破灭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做好宏观调控政策,尽快实现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抑制过快过热发展,落实好风险监管,促进市场又好又快地健康发展。

      (二)调整计生政策,优化人口结构。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决定了消费市场潜在规模的大小。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在单独生二胎政策全面放开的基础上,适度调整人口政策,尽快全面放开生育管制,由育龄夫妇自主决定生育子女的数量和生育间隔,促使生育率回升到世代更替水平,这样人口老龄化状况才能得到缓解,寿险产业才能持续发展。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险与商业寿险的衔接。中国和日本一样都是储蓄率高企的国家,但中国的百姓不敢消费。中国要扩大消费,就必须解决好百姓的后顾之忧。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正是减少百姓后顾之忧的重要手段。同理,在寿险消费上,要刺激寿险业的发展,增加寿险需求,也必须完善社会保险保障制度。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不仅仅表现在保障水平的具体变量上,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国家层面上的统筹层次不确定、保险范围和保障对象的不确定性,以及保障方案的多样性,这给寿险公司的产品开发和百姓的寿险消费带来极大的风险,阻碍了寿险市场的稳定发展。

      而商业寿险则可以很好地弥补社会保障机构对于个别案件处理不够灵活的问题。寿险公司如能深入地参与整个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将更加有利于我国寿险业的发展。

      (四)改善寿险产品结构,加强产品创新。首先是增加储蓄型寿险产品。根据瑞士再保险公司的报告,中期而言,人口老龄化将会提高对寿险储蓄型业务的需求,同时高负债水平将促进政府削减社会保障系统的一些福利,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商业寿险的需求。在中国,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中国老年人占人口的比例将会迅速上升。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退休资金融资责任将逐渐从国家向个人责任转移,这会使得人们对储蓄和退休产品的需求大增。中国各大寿险公司均应抓住这个新的市场机遇,注重分析、研究老年人在经济、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大力发展个人年金产品、医疗保险产品以及护理保险产品来弥补公共年金制度、公共健康保险和公共护理保险的不足部分。其次是发展投资型、特定功能型寿险。保险是一种特殊的储蓄投资手段,带有发展或是储蓄性质的寿险能让人们在享受保险保障的同时,亦能享受经济上的回报。

      ①数据来源:瑞士再保险公司的全球保险统计数据库。

      ②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和日本统计年鉴。

      ③各个国家对于人口负担比率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本文的人口负担系数包括幼年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不同的人口负担系数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可能是不一样的,因此本文将幼年负担系数和老年负担系数分开计算。幼年负担系数用1~14岁的人口与15~64岁人数的比值来衡量,老年负担系数用65岁以上的人口数与15~64岁总人口数的比值来衡量。用这两个指标可以衡量家庭负担对寿险需求的影响。

      ④数据来源:日本损害保险协会。

标签:;  ;  ;  ;  ;  

日本寿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_保险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