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初探_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定位论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定位,就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及整体的定性、定量和定向分析,以确定其合理地位和功能的活动。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定位问题的研究,是伴随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产生就开始了的。但那时只是就其重要地位进行概括式的宏观探讨,还没深入到其构成要素的摆位,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定位论的讨论。自觉地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定位论,那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的事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既不同于计划经济,更不同于战争年代的社会生活。它给社会精神生活带来天翻地覆般的深刻变化,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战争年代的教育方式不行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教育也难以奏效。为了巩固执政党的地位,保持社会主义国家的持续稳定发展,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在内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一翼。正是这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促使广大政工研究者、领导者不得不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或再定位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定位问题的研究现状

当前,广大政工研究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定位问题的研究已呈现出两种基本取向:一是宏观取向,着重于重要性及其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的重构;二是微观取向,侧重于对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的完善及归位建设。

(一)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定位研究

在宏观定位研究上,有两种趋势:

新体系建设日益增多。理论上的成熟是一个政党成熟的重要标志,也是一门学科形成的显著特征。新时期以来,广大政工研究者在对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学说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点与科技进步,根据当代社会意识及人们思想行为变化规律,创立了多种自成体系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些体系从不同侧面,围绕核心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学科化做出了可喜的探索。这表现在两方面:(1)对马克思主义政工学说中国化的三个划时代标志,我党三代领导核心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了系统归纳整理。这方面的成果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的指南。(2)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工学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定位的理论创建。理论研究者在这一方面已做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理论探索。诸如“思想政治工作哲学”、“思想政治工作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学”、“思想政治工作价值论”、“思想政治工作行为化”、“人本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政治工作矛盾论”、“完全人格教育理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高技术战争条件下的政治工作定位”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的已形成初步的体系,并付诸于政工实践。

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认识更加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政治斗争、生产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现在人们日益认识到它也是人进行自身建设的基本方式。这种认识的形成,以至于三者并举,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了80多年的艰辛探索,是从党的最高领导到一般教育者共同思考与实践的产物。

(二)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定位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各构成要素、要素结构是否具备以及组合得是否恰当,都会影响到其作用的实现和效果的最大化。这样,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定位的研究,就不仅要确认其合理的结构要素,而且要考虑到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系统与社会大系统以及其它系统的关系。

近年来,研究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内容、方法、手段、思维方式、载体、机制、主客体、评估、环境等构成要素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初步确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在系统与外部条件间的准确关系。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结构的完善,二是外部条件的创设。内部结构要素主要结合心理学、管理学、意识形成规律等理论来进行建构;外部条件的创设主要结合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进行铸造,两者的统一则根据马克思主义与教育学的基本理论加以组合。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定位研究方面,思想形成规律、思想与行为互动规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研究日趋科学化。比如,生理、心理、道德、品质和政治观念间的递进形成规律;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与党对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区分;教育者主导地位与被教育者主体地位的确定;乐于被接受的接受论思想教育;政治教化与情感感化的结合;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的教育内化规律;方法的选择,载体的创新,乃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及创新体系建设等等都是近年来定位研究的成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创设上,注重社会生活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走出一条思想政治教育大家做的社会化路子。在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制度约束的结合上,在社会、家庭与单位结合上,在人、财、物以至技术支持等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定位日益明确。

虽然如此,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研究还是有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这主要表现在:一是还多将定位研究局限于地位作用的强调上,未能深入到深层机制的探讨,以至于让人感到是在空喊口号;二是系统性的定位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未能将要素与整体及其之间的关系理清;三是运用相关学科理论开展定位研究的工作有待于加强。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定位论研究的路子还很长。

二、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本质、原则、依据和标准

(一)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本质

思想政治教育定位是对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构成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进行合理配置的活动。其目的在于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结构要素合理归位,各尽其能,进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最优化;使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学科化,使教育者善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愿意受教育,达到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进而激发出为主流社会做贡献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本质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本质和性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有关论述,是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合理定位的理论指南;借鉴相关学科,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重要途径;根据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实践依据;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群众基础;追求科学真理与人文精神的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哲理依据。总之,使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于党的要求与对象需要相统一的基础之上,是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本质要求。更科学、合理地把党的要求变成群众自己的行动,包括内在思想政治素质、觉悟和外在行为,是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理想和追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原则

一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培养人。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解决人的思想政治问题,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用马克思主义教育人培养人,既是党从思想上政治上掌握国家和军队的必然要求,是我党我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点,也是军队和社会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基础性工作,更是人的建设的本质内容。在社会日趋复杂、价值观念取向多样化的情况下,全党全军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因此,在培养“四有”新人过程中,必须经常不断地对人民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灌输,用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各种思想问题,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保持我党我军思想政治工作上的纯洁性和坚定性。

二是善于吸收和运用体现社会进步的时代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水源头,存在于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之中。适应社会实践的新发展,不断汲取新的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保持生机和活力,才能更好引导官兵、掌握群众。当前,要着重吸收和借鉴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人才学、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等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先进科学理论,使思想政治教育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进而用创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武装培养人,提高其素质,使其自觉克服和抵制消极落后的东西。与此同时,要将时代精神的运用同优良传统的继承紧密结合起来,坚持用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教育和熏陶人,并根据历史条件、对象的变化,开拓发扬优良传统的新领域和新形式。

三是把整体上的先进性要求与具体工作中的层次性要求统一起来。我党我军是具有“三个代表”性质的先进组织,是社会中先进的群体,在思想政治上必须保持其先进性的标准和要求,在思想政治建设上应当走在全社会前列。但是实现和保持这种先进性,必须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正视官兵在社会经历、思想基础、文化程度和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在具体实践中,应针对不同时期、不同人员的情况,区分层次,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切忌一刀切、一般粗、一锅煮的现象发生。不坚持先进性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就偏离了其本质、目标和方向;不注意对象的差异性、层次性,教育就很难如人愿。

四是一切着眼于解决问题。倘若以上三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那么解决现实思想问题,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产出与效益”。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渗透结合”于实际工作,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任何教育都要从实际出发,从形势发展变化、建设实践与官兵群众思想活动中发现问题,确定相应的题目和内容,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就搞什么教育。衡量教育质量高低、成效大小,都要看是否解决了问题。照本宣科、空泛说教、无的放矢的形式主义和空头政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必须坚决防止和克服。着眼于解决问题原则的最重要体现在于:要为“不变质”提供可靠的政治保证,要为“打得赢”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依据和标准

从根本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依据只能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体说来,这一依据有两个方面的要求:

一是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科学依据,即真理性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必须遵循和贯彻科学精神,以科学为依据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定位和微观定位。首先,研究者必须具有科学态度,把思想政治教育学当做一门科学来看待,确定其理论的科学体系。其次,必须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工作实践的多变性统一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丰富理论的真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来自:思想政治教育艺术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科学性,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进行科学教育的能力,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接受能力。这四者之间组成结构—功能关系。每种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协调,才能促使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与功能协调发挥作用。

价值性依据。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价值性活动,一方面党的要求是一种政治性价值,由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客体的有用性)对党的满足状况(教育主体需要)构成;另一方面是由客体需要(接受主体)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客体的有用性)构成的价值关系。这样,其整个过程即党(主体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客体有用性)对象(主体需要),就构成了由两个环节的价值关系组成的一个价值转换结构。各种价值关系的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接受者又有自己的生理——心理——品德——政治观念结构,政工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灌输时,必须顾及接受者思维观念结构的接受性(需要)。于是,思想政治教育就应从客体需要着手,按照从利益认同到价值认同的程序,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

二是“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德治是一种软约束,主要着眼于人的意识和思想问题的解决,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政治认识和道德觉悟。法治是一种硬制约,主要采取于规范和奖惩形式,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们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应该使其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因此,江泽民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都是治国方略,必须坚持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思想政治教育相当于“德治”,其作用是有限的。道德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道德的保障。只讲道德不讲法律,道德就没有约束力,就会变成苍白无力的说教,而人们的生活也就失去了底线;只讲法律不讲道德,法律就失去民众的诚服,导致野蛮粗暴的管理,社会则没有了正确的导向。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定位应将其与制度法规约束及管理结合起来进行,使教育手段、行政管理手段和法治制度约束手段并驾齐驱,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威力。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有限性,才能不致于将其作用无限夸大,搞“精神万能论”;才能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度”,也才能取人所长以补己所短,将非权力影响手段与权力影响手段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实际问题(利益原则)结合起来,进而将思想教育、利益激励和制度约束结合起来使用。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必须以“三个代表”要求和“两个提供”使命为依据和标准,才能科学合理地找到自己的位置。[1](P3-17)

三、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基本思路

(一)明确联系,进行关系定位以确证其社会作用

马克思说过,就其现实性而言,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搞清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能力为旨归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将其置于人们的物质社会关系与思想社会关系之中。一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中的关系,即生命线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紧密结合经济工作和各项业务工作一道去做,把工作做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实践中去,这是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效率的一条基本规律。二是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包括军队“三化”建设与发扬优良传统的关系,开发传统和优势的潜在能量。三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与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关系,即保持中心环节的保证服务职能。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就是用党的理论教育、引导、组织广大官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党和国家的任务而进行的团结、教育工作。四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即使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以实现行为的主流社会化。可分为两层:一层是个体心理—道德(公德、职业道德、社会主义道德、共产主义道德)—政治意识,由合格公民—道德高尚者到政治觉悟高者;另一层是思想政治觉悟高尚演变为行为主流社会化,生成具有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坚强群体组织。个体与社会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其深层基础是义和利的相互认同和提高。五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法治的关系,即法治与德治的互补联系。作为社会道德上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功能的实现离不开制度法治这一社会生活的底线。

(二)抓住特征,进行范畴定位以厘清其内在价值

新世纪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发掘新潜力,寻找新的解释系统和新的历史定位。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过去,我们对思想一词的政治教育理解,仅限于教育对象一方,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思想”应包括:(1)所有权主体—党的“思想”(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策略),具有先进性和广泛接受性。(2)执行主体和接受主体—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思想”,指个人经历、阅历、心理成长水平、文化程度、思想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及其能力。具有个体差异性。(3)媒介主体—载体、手段、方式和方法的“思想”,媒介本身具有一定的思想性,比如那些寓意丰厚、让人浮想联翩的文艺作品和传播媒体,这一点常常被忽略。(4)效益主体—作为教育结果的“思想”,有外显和内隐两种:内隐,指受教育后教育对象内在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外显,指接受教育后教育对象行为的政治化程度提高状况。认真研究这几种“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首要任务。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政治”。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从属于政治和政治学,其中的“政治”,既包含观念意义的,如政治意识、政治觉悟等,又包括制度和行为意义的,如政治体制、法规制度、政治权力、政治家的形象行为等。深入分析政治的内涵及其与思想和行为的辩证关系,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定位中的重大问题。三是权力影响与非权力影响。这两者,一般人理解为真理力量和人格力量,这没有错。其实,它们共存于“思想”和“政治”之中。教育者的“思想”要具有权威性、真理性,其教育本身也是一种权力,对后一种即思想的权力影响往往被忽视。“政治”的观念意义和行动意义本身就是权力影响与非权力影响的关系。这表明,在“思想”和“政治”之中,权、责、利三者是共存共容的,割裂使用并不是对其本意的回归,只有使教育及其活动走向片面和错误。四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合理确定“思想”与“政治”内涵及其关系的基础上,准确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与作用,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关键环节。[2]

(三)紧扣实践,进行要素定位以优化其结构功能

那种单向度的残缺式思想教育,其肌体本身就是不健全的,务必对其要素进行互动的、多向度的定位,使诸要素各进其位、各显其能,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功能优化。其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定位。教育活动是一种主体间际活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主体,两者之间是平等的双向交互主体关系,都是教育者同时又都是被教育者。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其他教育不同的一个特点。其二,思想政治教育的自我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无论对干部而言,还是对官兵群众来说,都同时表现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即通过自我思想斗争、观念转化,达到认识提高。实践和理论均表明:有无对象的自我教育及其实现程度的大小,是思想政治教育得以最终完成的内在动因。其三,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定位。我们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人人参与、齐抓共管、多方配合,其原因在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系统性的合力效应活动,它要求包括上至领导,下至普通官兵多方参与、共同来做。如果各自为战,抑或缺少任何一方,都将削弱其威力。[3]其四,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定位。即,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什么”的问题。培养健康身心,坚定理想信念,铸造精神支柱,激发积极性创造性战斗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价值的准确定位。其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想要达到什么样的境地或标准。如果说增强凝聚力是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的动力机制,那么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军人),一方面是保证社会发展和军队建设动力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归宿。“四有”新人的目标,通过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在时间上把现实与未来统一起来,在空间上把个人与社会统一起来,在内容上把知识素质与人文素质统一起来。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以此为目标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在不同的行业和部门,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标,但是所有目标最后都归结到人的素质上,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四有”新人。对军队来说,“四有”军人必须具有坚定的思想政治素质、优秀的科学文化素质、过硬的军事素养和良好的生理心理素质。[4]

四、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定位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理论意义:一是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和学科化。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经验,但作为成熟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还没有真正形成。合理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外部条件,就能使我们抓住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要素及其本质联系,这无疑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前提。二是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工学说。马克思主义政工学说诞生以来,其典型形态多以党的纲领、政策和文件以及领袖人物讲话等形式出现。一般研究者大多进行注释式研究,缺乏个性化的多层次研究,这与丰富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相差甚远。科学的创新性和实践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定位给马克思主义政工学说带来更加切近实践的新式样。

实践意义:一是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性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前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及其实践性。多方位的确立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要素的科学坐标,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南。二是对指导人们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对政工干部的工作更有指导意义。政工干部从中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思维和能力,而且从中学到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对受教育者来说,也是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规律、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有效途径。

建党80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位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高忽低,根本原因就在于一些政工领导者或组织者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及其要素的应有定位,而使其威力大降。因此,对它的科学定位,也是对历史和现实中各种错误现象的纠正。

标签:;  ;  ;  ;  ;  

思想政治教育定位初探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