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对东北亚经贸格局的影响_国家经济论文

美国外贸政策调整对东北亚经贸格局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北亚论文,美国论文,格局论文,经贸论文,外贸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探讨东北亚经济合作问题,美国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特别是克林顿入主白宫后,美国的经济政策和外贸政策都发生了重大转折,这必将对未来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从美国外贸政策的调整出发,探讨其对东北亚经济贸易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

二战后,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取得霸主地位,几乎在所有重要行业都保持着竞争优势,对外贸易连年顺差。以其强大的经济优势为后盾,美国成为战后贸易自由化的推动者。在大量输出各国经济重建所需物资和技术的同时,它向各国开放市场,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但是,以1971年美国23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为起点,宣告了美国在国际市场上绝对优势的结束。此后,美国国会先后通过了1974、1978和1988年综合贸易法案,开始了其从自由贸易政策向管理贸易政策的转变。

克林顿上台后,随着其经济振兴计划的提出,对外贸易政策成为美国新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示着美国将进入一个政府全面干预外贸活动的新时期。像芝加哥大学在里根任期内所起的作用一样,以麻省理工学院(MIT)经济学派为首的“反古典”经济学家已开始主导克林顿的经济政策。美国《商业周刊》把MIT经济学的风格概括为:凯恩斯式的经济方案,浓厚的公共政策传统,面向全世界,欢迎政府行动。现主持“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工作的劳拉·但里德·泰森在MIT获博士学位。她积极主张政府加强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其中包括对日本采取强硬态度。她反对过时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但明确支持一些旨在扶持国家高科技部门的产业政策。在克林顿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中,把利用外贸带动国内经济的发展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他曾宣布把经济外交放在政府对外政策的首位,显示了美国对外政策从“安全因素第一”向“经济利益第一”的转变。预计,一种与国内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密切配合,旨在恢复和加强美国在世界经济竞争中地位的更为完善的管理贸易模式将在克林顿任期内形成。尽管这一模式的总体框架尚不明显,但已表现出如下特点:

(一)主动性。克林顿贸易政策的突出特点就是从被动地保护国内市场和传统产业转向主动开拓国际市场,即通过政府的国际协调作用,在各种多边和双边贸易谈判中,强迫对手开放市场,利用美国在新兴工业和服务贸易方面的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振兴。最近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强调“市场准入”问题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无不体现这一特点。这种主动进攻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强。

(二)对等性。1988年美国新贸易法案用所谓“公平贸易”取代了“自由贸易”的口号,强调各国在保护程度上的对等原则。但里根和布什时代,由于受“自由经济政策”思想的影响,“并没有很好地贯彻实施”。而克林顿政府则表示将“更严格、更有力地执行现有贸易协定和贸易法律”,并多次使用《301特别条款》,这意味着美国将彻底放弃其战后的“火车头”使命,转而加入与各国的“公平”竞争。保护程度上的对等性将成为今后美国外贸政府的指导原则。

(三)针对性。战后,美国主要是靠多边贸易谈判推行其贸易自由化政策,而克林顿的做法则带有明显的针对性,即针对那些美国认为“存在不公平贸易做法”的国家,以双边贸易谈判的方式,采取各个击破的战术,迫使对方让步。对日本、对中国、对欧洲都是如此。有针对性的双边贸易谈判可能会成为今后美国解决贸易争端的主要方法,若此法不成,甚至会采取单方面行动。

(四)隐蔽性。经过战后近半个世纪的努力,世界关税税率已削减到较低水平。较具隐蔽性的各种非关税壁垒将成为美国政府管理对外贸易的主要手段。此外,有迹象表明,美国政府已开始效法日本,由政府出面,采取各种措施以扩大出口。最近,克林顿的贸易官员提出,由政府出面,协调19个与出口有关的机构,简化出口手续,放宽出口限制;在主要港口设立便于中小企业出口的贸易中心;向中小企业出口提供信贷支持。在努力清除出口障碍的同时,“克林顿的下一个任务是给他的出口机器(体系)加润滑剂。”

美国政府外贸政策的这种变化,是美国政府面对冷战结束后以经济竞争为主要特征的世界所做出的战略性调整,它必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包括东北亚的经济合作与发展,特别是东北亚的贸易格局产生长期的影响。

东北亚地区是近年来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地区,是美国外贸发展战略所关注的重点地区之一。但地处东北亚的主要国家日本、中国、韩国、朝鲜、蒙古和俄罗斯远东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较大,开放程度不一,对外贸易呈现多层次格局。6个国家可分为三种类型:日本、韩国属于完全开放型经济,贸易做法符合国际贸易通常规则;中国与俄罗斯正在向这一方向迈进,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规则做法;而朝鲜和蒙古则相对比较封闭。从贸易结构上看,日本是世界第三号贸易大国,在区内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韩、中、朝、俄远东地区对日贸易依存度较高;而相对封闭的蒙、朝两国更主要依赖同周边国家的贸易,尤其是依赖对俄的贸易,从而形成一种梯型区内贸易模式。(见表1)

表1

1990/1991年东北亚区内6国对区内出口占各国出口总额的比重(%)

注:此表根据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图们江开发项目论证报告有关资料计算整理,因资料来源不同,统计口径略有差异,但可说明一个总体情况。

从总体看,区内贸易在各国出口贸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朝、蒙两国占到50%以上。俄罗斯作为一个整体占14%,但其远东部分要高得多。1991年,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直接出口的58%是对中国,25%是对日本。在同美国的贸易关系上,相对开放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关系较密切,而蒙、朝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对美贸易则十分有限。因此,美国外贸政策调整对各国影响程度不会相同。但东北亚经济合作不断加强这样一种趋势,特别是日本在这一地区的特殊地位,必然与美国在这一地区扩展贸易的总体战略发生矛盾,并对这一地区的贸易格局产生影响。

第一,美国贸易政策调整使美日贸易摩擦加剧。日本是对美贸易顺差最大的国家,1992年,日本对美经常项目顺差444.6亿美元,贸易顺差达490多亿美元,1993年增至593亿美元。因而,在克林顿眼里,日本是构筑贸易壁垒最严重的国家,这使日本在美国外贸政策调整中首当其冲,克林顿上台后,把对日本采取更强硬的态度作为他振兴美国经济的重要内容。在美日贸易谈判中,要求日本同意为开放具体市场和减少贸易顺差确定数字指标。在1993年7月的西方七国首脑会议上,美国还提出七国应对经常项目的赤字或盈余额规定一个最高额度,以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2%为限,以迫使日本减少对美贸易顺差。日本是东北亚各国和地区的重要出口市场,一旦日本对美让步,做出某种进口承诺,为了维持贸易平衡,日本将被迫减少从区内国家的进口,并扩大对区内国家的出口。近日,日本已通过农业机械援助,向相对封闭的蒙古展开贸易攻势。不过,一贯恭顺的日本人面对美国的压力,贸易立场似乎变得越来越强硬,使美日贸易谈判一再陷入僵局。事实上,美日双方都很难做出让步,这种矛盾将是长期的。

第二,日美贸易摩擦将加速美国贸易重点的转移。美国的出口发展战略与出口市场的转移,将增加东北亚各国从美进口的压力,从而抑制区内贸易的增长势头。克林顿贸易政策的要点之一,就是要扩大美国的出口,夺回其在国际市场上失去的竞争优势。由于美、日、美欧贸易摩擦日趋尖锐,克林顿政府制定了“把出口目标市场从日本和欧洲转向正在形成的大市场”的出口战略,重点发展对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西、阿根廷、土耳其、波兰、墨西哥等国家的出口,这将使我国的进口贸易面临更大的压力。中国是东北亚地区仅次于日本的对美贸易第二大顺差国,1993年按我方统计,我国对美贸易顺差为62.7亿美元。按美方统计,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为288亿美元。同时,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将会导致美国在今后的贸易谈判中对中国施加更大的压力。这种压力对韩国也同样存在。随着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和对韩国普惠制待遇的取消,近年来韩国对美出口日渐困难,而美国要求韩国全面开放市场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一旦俄罗斯局势好转,美国也会不断扩大其在俄的贸易份额。从长远看,美国在东北亚贸易份额的扩大是必然的,这不仅意味着对日本在区内贸易地位的挑战,同时也会使区内贸易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第三,在美国扩大对日对韩贸易遇到重重阻力的情况下,美国与东北亚经贸关系的扩大近期内将主要集中在我国,特别是我国环黄渤海地区。东北亚的两个次区域经济合作区中,环黄渤海地区发展较早,其经济发展水平,进出口贸易额,基础设施和市场潜力均优于环日本海经济区。特别是其中我国的辽宁、山东、河北、北京、天津等地,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均占有重要地位,与美国的贸易关系与环日本海的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相比也要密切得多,近期内仍将是美国扩大出口的重点地区,美国对华大型直接投资项目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区。而环日本海的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与美国的贸易都十分有限(见表2)。如吉林省,1991年对美国出口仅2319万美元,占当年吉林省出口总额的2.26%,列吉林省出口市场的第7位,从美国进口1680万美元,占进口总额的6.22%。进口和出口均不足与朝鲜贸易的一半。近期内美国在贸易方面对这一地区的影响不会很大。但从长远看,随着这一地区发展水平的提高,贸易规模的扩大,也会引起美国的重视。

表2

1991年我国部分省区对美贸易情况

单位:万美元

省别 对美出口额 占出口总额比重%

从美进口额 占进口总额比重%

辽宁

99337 17.226303

6.56

河北

13607 7.83 3350

12.17

山东

29726 7.76 20134 24.92

河南8252 7.91 6625

44.79

北京1469410.7217216 30.15

天津2008112.50 6704 16.19

内蒙古 1059 2.53 2853 15.76

黑龙江

3446 2.50 3716

6.07

吉林 2319 2.26 1680

6.22

注:此表根据1992年《中国对外贸易年鉴》有关数据计算整理。

第四,美国外贸政策调整会给东北亚各国的贸易发展,特别是我国的对美贸易的发展带来机遇。从上面几点看,美国的贸易攻势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增加美国在这一地区的贸易份额,削弱日本在这一地区的贸易地位,对东北亚区内贸易发展产生负效应。但美国的贸易政策调整也为我们扩大对美贸易提供了机会。一方面,美国的“公平贸易”原则并不排斥关贸总协定中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的原则。美国的进攻态势对日、韩压力较大,而对这一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则不一定是坏事。一旦中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复关”,我们便可以利用有关条款在必要时实行保护。另一方面,美国为了扩大其高新技术产业的出口,在要求进口国提供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前提下,其对高新技术的出口限制将有所放松,“巴统”也于1994年3月31日宣布解散,这就为我们引进美国的先进技术提供了机会。此外,在美方看来,进出口是否平衡是考察贸易是否“公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在我国从美国进口增加的前提下,也同时为扩大对美出口奠定了基础。这对扩大我国对美贸易,改变过份依赖日、港市场的局面是有益的。最后,美国对外政策从“安全因素第一”向“经济因素第一”的转变,对于淡化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政治因素也是有利的。克林顿总统之所以同意给中国最惠国待遇,并宣布与人权问题脱钩,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在对华贸易中把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联系起来的做法已经与美国的总体对外政策相矛盾。“脱钩”是大势所趋。尽管美国并不希望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从长远看还会提防中国,并经常制造一些麻烦,如人权问题、台湾问题、知识产权问题等,但预计今后中美经济贸易关系中的政治因素将会有所淡化,而经济矛盾会显得日益突出。

总的看,随着美国贸易政策的调整,美国在东北亚的经济影响将迅速扩大,东北亚各国都会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美国的压力,并因此使东北亚区域贸易格局发生变化。由于中美经贸关系最困难的时期已经结束,这种变化对于提高我国在东北亚区域贸易中的地位,扩大我国同美国的经贸联系,增加我们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仍可成为一种机遇。只要我们利用矛盾,抓住机遇,我们就能够在这一贸易格局的变化中掌握主动,求得发展。

标签:;  ;  

美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对东北亚经贸格局的影响_国家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