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探析
——评《互联网经济的未来之路》
互联网经济是区别于实体经济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互联网技术与平台为基础,将计算机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互联网科技运用到了产业创新发展当中,打破了传统实体经济的基本形态,创造了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市场需求,进而以巨大的行业发展潜力和创新的互联网生产力广受人们的关注与支持。由郎咸平编著的《互联网经济的未来之路》(2018年4月广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以当前互联网产业的创新布局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了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共享经济、人工智能、互联网企业经营等创新课题,并从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博弈与合作角度深刻反思了“互联网+”在其他行业与领域中的应用与发展。该书的作者郎咸平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其著作兼具专业性和传播性,广受读者的好评。
该书共21章,划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作者概述了互联网经济时代工业业态、消费模式、互联网行业风口预测等内容,从宏观的角度呈现了互联网经济的时代特性和未来趋势;第二部分,作者在新兴产业的研究视角下分别列举了电商网购、O2O创业、互联网金融、跨界并购等互联网新兴产业的发展案例,揭示了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创新变革;第三部分,作者集中讨论了互联网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不足,比如电商发展道路中生存艰难的实体经济,比如互联网产品间的价格混战,还比如移动支付盛行的背后金融服务的缺位等;第四部分,作者将我国的互联网代表企业与国外的互联网企业进行了比较,在肯定我国发展成果的前提下进一步探讨了我国互联网企业该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课题;第五部分,作者更细化地列举了互联网经济健康发展所需要建立的保障和前提,包括知识产权的保护、线上线下渠道的平台搭建、制度监管、政策支持等。
综合该书的系统化和专业化论述,笔者认为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产业的创新布局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都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了能够更好地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和互联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我们需要统筹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
一、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互联网发展势头迅猛,对传统的实体经济来说是一场猛烈的冲击。传统的实体经济面临着互联网经济在效率、质量、传播、营销等多方面的挑战与竞争,由于技术、理念和产业模式上的优势差异,实体经济所拥有的传统市场份额正逐渐被互联网产业抢占。以传统购物为例,在电商的快速发展下,线下实体店的销售情况一落千丈,且迎来了不小的倒闭潮,一时间实体经济人人自危,甚至不理智地对互联网经济产生抵触心理。为了能够更好地化解互联网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人们逐渐开始理智地分析互联网给实体经济带来的冲击。
首先,互联网给实体经济带来的是信息传播的冲击。互联网传播借助计算机网络在信息传播上速度更快、信息规模更大、信息传播更透明,为消费者提供了免费、公开、透明、开放和互动的交流渠道与平台,为互联网企业增加了大量接触客户或消费者的机会,以及销售广告推广的方式,从而在生产与销售之间形成了更加紧密的联系,提高了销售的精准度,有效提高了互联网生产与消费的整体效益。
总之,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平等融合、协同创新的,互联网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影响,实体经济也影响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对于实体经济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模式,“互联网+”的发展极具创新性和变革性,与其他产业的跨界合作更容易引起广泛的关注与支持,追根究底,“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未来发展应当是平等交流、协同发展的整体趋势,二者没有从属之分。具体来说,实体经济要加快互联网化的进程,革新生产经营的模式,提高效率和效益,而互联网经济需要完善各项实体产业链,做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保障工作,进而在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中打造更加平衡健康的国民经济结构,实现我国经济实力的全面提升。
目前很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和软件工程专业都开设了软件建模的相关课程,而统一建模语言是软件建模的主要构成。但课程在开课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限制,按部就班的理论教学、细节知识繁多的课程内容和枯燥乏味的抽象表示等都给知识的应用带来很大困难,学生难以理解UML的实际应用价值,难以对课程与软件开发实践的联系感同身受。将工程理念和CDIO模式引入统一建模语言课程教学,注重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必然。
二、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创新
互联网创造了虚拟经济的创新业态,它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改变了商业的经济运行逻辑,让传统的经济生产、经营和消费模式都在互联网的介入下形成了新的形态和方式,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笔者认为,互联网经济的融合创新有助于在传统实体经济的产业框架内增强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物流等的优化升级,在产业生产经营和成本控制上达到更高效率的水准与质量,进而切实达到调整实体经济结构、升级实体经济创新模式的目标。
受部门规范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一部分项目县(市、区)气象、水文实时雨水情监测数据未能真正共享。关键时刻必须打电话给两个部门,防汛工作很被动。
从表2中可以看出,控制终点酸度为20 g/L时,即可达到除氯的效果,当提高终点酸度时,虽然除氯效果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较小,考虑到除氯段终点需要调节pH,宜选择终点酸度为20 g/L即可。根据废电解液的起始酸度,要控制终点酸度20 g/L左右,酸化时候控制液固比为4∶1即可达到终点酸度的要求。由于液固比较低,防止浆液黏稠,酸化时控制温度60 ℃。酸化的条件为起始酸度140 g/L,终点酸度20 g/L,液固比4∶1,酸化过程温度60 ℃。
其次,互联网在流通渠道上给实体经济带来了显著的冲击,尤其是实体经济中的零售端和中间渠道,它将生产商与消费者直接联系起来,降低了库存成本、零售成本,也更加直接了解与汇总消费者的需求数据和消费数据,进而提高生产配置的优化。正因如此,大量传统实体经济的上游生产商开始纷纷转向网络,让实体经济的末端生存空间日渐狭窄,传统实体经济的结构亟须得到互联网化的变革与发展。
另一方面,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并不是替代关系,它在给实体经济带来冲击的同时,也对实体经济的生产模式、运行模式和营销模式进行了补充与发展,让互联网经济有所依托,让实体经济有所创新,两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换言之,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更像是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虚拟经济部分,也就是说,没有实体经济已有的框架、渠道和平台,互联网经济也会成为空中楼阁。
三、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竞争与合作
在充分理解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竞争关系和合作关系之后,笔者认为,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应展开更深度的竞争与合作,确保互联网经济和实体经济都能够有效规避互联网经济发展中的粗放形式,进而在未来的发展中摸索到更好的协作模式,让互联网与实体经济都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后,互联网对实体经济中制造商和服务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互联网环境下,产业链下游和渠道的变化逐渐倒逼产业链的上游,制造商和服务商需要变革互联网环境下的生产模式和营销模式。以生产模式为例,传统的制造商只能通过中间商或零售商的反馈来预测生产规模,很容易因为市场的变化导致大量的库存,进而形成现金流的压力。而互联网的加入,让制造商能够直接了解和接触消费者的需求,并通过互联网物流进行运营销售,提高了生产和销售的效率,在降低库存压力的同时增强了整个生产线的价值变现能力。
一方面,互联网的发展给实体经济的创新变革和长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以金融服务业为例,互联网与金融的跨界合作在手机支付、O2O、互联网金融服务等领域都取得了不小的成果,它不仅使金融工作效率提升,同时也挖掘了大量潜在的金融消费者,让更多的互联网用户了解金融行业,了解金融产品,进而最大化地挖掘并满足他们的金融需求,获得金融行业的信息化高速发展。
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思路,走虚实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在未来发展中仍处于密切相关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因此,我们应当正确看待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思路,将互联网的虚拟经济和线下的实体经济协调起来,制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联动发展策略,确保国民经济的结构能够更加平衡和健康,实现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长效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应当让实体经济拥抱互联网,促进实体经济的互联网化变革;让互联网依托实体经济,实现互联网经济的稳健、健康和长效发展,并最终促成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的联动发展。
随着手工技艺在设计领域的不断发掘,可以预见的是将来的设计领域将会越来越强调人性的关怀、个性的张扬以及文化属性的体现,部落式的、阶层性的消费符号通过手工的打造会不断涌现。手工艺和设计之间的关系亦会越来越密切,两者抑或成为互不可缺的组成部分。设计领域的新手工艺运动中的设计理念也会对设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会要求设计教育不但要培养会设计的设计师,还要培养会动手的设计师。
第二,做好互联网创新产业的研发与实践平台,鼓励企业、集体或个体参与到互联网经济的创新活动当中,最大化地激发民智,全方位渗透互联网对实体经济改革的创新驱动力。具体来说,为了能够全方位推动互联网创新,国家培育了互联网创新研发项目,院校创建了各类的科学竞赛平台,教师增加了科研课题的研究,大学生积极投入到校企实习训练中。通过以上各方的合力,互联网的创新力量将更多层次、多角度地融入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和领域中,从而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逐步实现实体经济互联网化发展的广泛化、社会化和多元化,取得更加繁荣积极的互联网经济发展效果。
第三,健全互联网经济与实体经济未来发展的保障机制,通过法律法规、行业监管、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的完善与发展,全方位保障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以法律法规为例,实体经济和互联网经济都需要接受法律的保障与监督,针对实体经济的法律法规相对来说较为完整,而面对互联网经济日新月异,相关法律制定相对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互联网经济问题需要用实体经济的法律法规来进行解释,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为了更好地用法律法规来保障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法律保障需要根据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的不同之处来进行法律法规的补充与完善,进而保证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创新发展能够始终处于法律法规的监管和保护之下。
[基金项目: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殷墟都邑布局对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启示研究”(编号:2017BJJ076)]
(杜光华/硕士,中共安阳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副教授)
标签:互联网经济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相互补充论文; 《互联网经济的未来之路》论文; 未来的发展论文; 中共安阳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