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从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说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代史论文,开端论文,资本主义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0年代以前,我国通用的世界近代史教材(高校和中学)都把世界近代史定性为资本主义史,且多以1640年为开端。1992年起有了新说:这就是普通高等教育世界近代史八五重点教材(吴于廑、齐世荣主编)在国内首创的1500年开端说,其理由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研究历史分期的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理论与以政治兴替或其他‘重大事件’为分期标准本质的不同。”(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总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页。)作者在强调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同时认为,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向全世界扩展并由此在全世界产生巨大影响和反响的历史。”而且强调“导致资本主义在西方上升发展的一系列事件几乎都与地理大发现有关……地理大发现发生在1500年前后,因此,以1500年作为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符合客观实际的。”(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前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页。)我国现在通用的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材一改以往的1640年开端说,认为“16世纪前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注: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高级中学课本《世界近现代史》上册,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页。)从其章节标题来看,也是把近代史定性为资本主义史。这是对1640年开端说的一种否定。在1500年开端说似乎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时,2000年,北京大学的潘润涵、林承节又主张1640年开端说,其理由是: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交替是人类历史的基本走向;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史(注:参见潘润涵、林承节:《世界近代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以后1640年说又重新活跃在史学界。史学界的这种分歧引起我们对世界史的发展及世界通史构架的思考。
历史如大河奔流不息,“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们认为,用科学的方法探讨世界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史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就世界近代史的开端与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产生等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一、世界近代史应从1500年写起
世界近代史从哪一年写起更能反映不同时代的本质特征呢?我们认为,应当从近代文明社会的建立算起。而近代文明的故乡在欧洲。欧洲从中世纪的“千年黑暗”过渡到近代人类文明中心,是同一时期世界上最为引人注目的社会进步和历史性跨越。因此,尽管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欧洲文明在某些方面仍比不上东方,但世界历史向近代发展,显然应当以这一时期欧洲的深刻变化为依据。
欧洲近代文明诞生的首要标志是文艺复兴。早期文艺复兴的中心在北意大利沿海城市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等地。这些地方之所以在中世纪逐渐发展成为欧洲的文化、学术和娱乐中心,是因为早在14世纪就孕育出“资本主义萌芽”(马克思语)。所谓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是指以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为主要特征的商人资本。
十字军东征(1096-1291)本来是西欧天主教徒响应罗马教皇的号召,以夺回圣地耶路撒冷为目标,对异教徒穆斯林发动的一场宗教战争。但是从第4次十字军东征(1202-1204)之后,宗教圣战变成了商业战争,威尼斯商人赞助十字军战士从进攻埃及转而攻陷东罗马帝国的首都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此后,威尼斯商人在东罗马帝国享有贸易特权,东西方转口贸易随之日益兴盛。东方丝绸和东南亚的香料经过丝绸之路运往地中海东岸(史称利凡特地区),经过威尼斯、热那亚等意大利城市商人之手,转运到欧洲各地。这些地中海沿岸的城市逐渐发展成欧洲的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心。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商船经过南非的好望角直驶远东的香料群岛,把香料和中国、印度的产品直接运回欧洲,这些大西洋胡椒远比利凡特转运来的地中海的胡椒物美价廉(价格革命的表现之一)。于是意大利沿岸城市从16世纪后期开始衰落,欧洲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中心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的城市里斯本、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和伦敦。与中世纪意大利城市不同的是,17世纪西欧这些大西洋沿岸城市的交易商品已经不仅仅限于社会上层上数人享用的奢侈品,而且扩大到粮食、酒类、呢绒、造船材料和黑人奴隶及日常消费品。消费对象从上层社会扩大到城乡广大中产阶级。16-17世纪西欧的价格革命表现为粮食、羊毛等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而香料茶叶等舶来品的价格则下跌。昔日的奢侈品,这时已进入寻常百姓家。这两种商品价格的变化都给商人带来巨大的利润。在市场价格信号的引导下,西欧各国的农业日益商品化。商品化农业、商业尤其是对外贸易成为新贵族和商人的生财之道,在城乡充当雇佣工人成为穷人谋生的手段,税收尤其是关税收入成为各国君主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在过去,贵族和政府收入主要依靠农奴的实物地租、贡赋和封臣对领主的各种封建义务。14世纪以后,英法两国的实物地租交纳者自耕农和租地农场主增加,经济作物发展很快,把农田改为牧场,这在14-17世纪的英国圈地运动期间十分普遍。1300年英国羊毛出口占出口总值的93%(注:蒋孟引:《英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67页。);到1500年在市场需求导向下,英国的羊毛几乎不再出口,呢绒加工成为英国的民族工业。随着地理大发现和远东新航路的开通,欧洲的市场受到极大的刺激,西欧和中欧的小麦价格在1500-1700年间上升了4倍,其中,1625-1650年这25年就上升了3倍(注:Friedlaender and Oser:Economic History Of Modem Europe New York:Prentice-Hall.Inc.1953.P.5.)。1500-1600年间西欧各国生活必需品的物价和工资的涨幅见下表(以1500年为100):
注:⑦Herbert H.Rower:A History Of Early Modem Europe.(1500-1815)The Bobbs-Merrill Co.Inc 1960 p41-42.
生活必需品价格在大幅度的上涨,而与生活必需品相比,实际工资却大幅度的下降。物价和工资这些反映宏观经济长期变化的数字最能说明西欧诸国从封闭的自然经济向开放的市场经济的转化程度。
总之,13-16世纪的意大利的商业虽然很发达,文化与学术欣欣向荣,上层市民富裕而且文雅,但这并没有改变意大利广大农村的自然经济结构和农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而16世纪以来西欧沿海的城市,就是东西方贸易的转口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在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发育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发挥了商品集散、技术和资本的辐射功能。这一点在英国和荷兰尤为典型。
虽然1500年这一年并未发生什么大事,但上面提到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西欧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这些欧洲和世界历史翻天覆地的变革,都出现在1500年前后或在此时形成高潮。
法国年鉴学派的代表之一——布罗代尔认为,在10年-100年间发生的人口消长、物价升降、生产增减、工资变化等起伏兴衰的社会现象,比政治革命、和平条约这些重大的事件要重要得多。他把前者称为“中时段”,而后才是“短时段”(注:布罗代尔:《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顾良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第7页。)。恩格斯说过,历史的最后动力,“不是短暂的爆发和转瞬即逝的火光,而是持久的,引起重大历史变迁的行动。”(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9页。)因此,把1500年作为中世纪与近代的分界线,反映的就不是某一个重大事件的历史后果,而是着眼于1500年前后长约100年间的一个中时段的历史趋势:欧洲从中世纪“黑暗”向近代文明的转变。欧洲历史在这一中时段的飞跃,体现了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
二、世界近代史与资本主义
从15世纪发现美洲到18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开始,在这一段历史时期,荷兰、英国和法国北部的国民经济已经市场化。但市场经济主要是指生产的要素(劳动力与资本,包括各种物化的资本)按市场的需求加以配置,它在古希腊的雅典和罗马帝国的意大利本土就存在过,具有某种普遍性;市场经济也不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或某些国家所独有的经济体制(注:吴敬琏:《通向市场经济之路》,北京工业大学1992年,第49页。)。当时,在国内外市场实力最雄厚的组织是那些享有特权的海外贸易公司。从资产形式来看,除土地资产外,商人资本占主导地位。这些大商人把资本主要投向批发市场和外贸领域,如航运业、奴隶贸易、购买英、荷东印度公司的股票等。此外,他们还以批发原料或加工包卖的方式控制制造业(相当于《资本论》中提及的“分散的手工工场”)。那时的手工工场主主要是商人,只是到了工业革命时期,商人资本才“从它原来的独立存在,下降为一般投资的一个特殊的要素”(注:《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66页。)。这时,资本主义积累才取代了重商主义时期的资本原始积累,15世纪以来的西欧那种市场化农业社会才变成以大工业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总之,在封建社会里,谁管辖的土地范围大、统治的人口多,谁就最有权势;而15世纪以来的西欧社会里,金钱成了财富和权势的主要标志。大西洋沿岸的一系列民族国家取代了地中海商业城市在国际市场上的中心地位。这些民族国家都由专制君主统治着。他们对内代表社会秩序、文明开化和国内统一市场;对外代表民族独立、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但不要“庸俗的理解它的专制性质,……宁可把它看成是等级的君主制(仍然是封建君主制,但却是瓦解中的封建君主制和萌芽中的资产阶级君主制)”(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59页。)。至此,我们有理由得出这样的结论:15-18世纪的欧洲社会,既不同于14世纪以前那种“纯粹”的封建社会,又不同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的“经典”资本主义社会(工业化与主权在民),而是具有社会转型的过渡性质,其社会形态色彩是模糊不清的。换句话说,这一时期的西欧旧社会正在衰亡,但资本主义并未立即出现。
在这里还要说明一点,第一个完整地提出人类社会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这五种社会形态的是斯大林,而不是马克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以探讨学术问题的口气写道:“大体来说,亚西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3页。)而斯大林则对社会历史形态明确、完整地作了表述。他在1938年写道:“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注:《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46页。)从此以后,在社会主义各国教科书里,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演进,就成了人类社会以至各国历史的普遍规律。否认中国古代历史经历了奴隶社会即奴隶制度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往往被上纲上线为一个政治问题:否认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就等于说马克思主义不适应中国的国情,他就是一个非马克思主义者或反马克思主义者。于是,一个具体的学术命题被夸大歪曲为政治问题,正常的学术证明被异化为“革命大批判”。实际上,古希腊、古罗马式的奴隶制在世界历史上是特例而非通例。至于中国封建社会与西欧封建社会的比较研究至今仍未改观。
在我们看来,不能简单地把世界近代史概括为资本主义史,这种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来解读历史,遮蔽了我们的视野,以致于忽略了这样的事实,近代文明与黑暗的中世纪的一个重大的区别在于:自然经济的支配地位已经被市场经济所取代。市场经济意味着自由和竞争,推动着各国之间联系的加深和相互依赖,这些依赖和竞争从世界全局和通名的角度来看,在国内有助于政治变革和技术进步及经济转型;在国际上引起各国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调整与重组,以维持对自己有利的势力均衡或建立新的均衡局面。这些变化使古代社会转向以民族国家为行为主体的近代国际社会,并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形成以少数发达国家为核心的全球经济体系。世界近代史的重点在于世界经济的趋向一体化和民族国家的竞争。关于这个重大问题,非只言片语所能阐述清楚,系统论证详见拙著《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注:张跃发、刘养洁:《民族国家与世界经济1500-1900》时事出版社1999年。)
市场经济不从属于任何固定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直到20世纪80年代,这一观念在国内才被更多的人所接受。人们逐渐认识到国民经济市场化是国内经济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市场经济全球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市场经济成为当今多元经济的结合点,市场经济是
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接轨的通道。(如西欧、北美、日本的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国和原苏联东欧转轨中的市场经济和不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就是适应这一历史潮流和时代要求的最好证明。
标签:市场经济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经济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欧洲历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