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 内江市桐梓坝小学校 641000
【摘要】网络资源下构建小学数学自主学习模式是新课程、新理念下的必然趋势。立足于现实的研究背景,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了网络资源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模式:呈现起点,明确目标;利用材料,沟通联系;交互学习,探寻规律;巩固练习,交流反馈;延伸课外,拓展提高;总结质疑,互相评价,并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一模式作具体说明。
【关键词】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起点;材料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8)08-105-01
随着信息技术向教育领域的不断扩展,给教育的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目前大多数学校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仍停留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制作层面上,便于小学生浏览的数学学习资源相当缺乏,约束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逐步摸索出网络资源下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以作者执教的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为例作具体说明。
一、呈现起点,明确目标
本节课一开始,老师就呈现了画四边形的一幕:连接4个点,形成一个任意四边形,然后点击“保存图片”即可。保存之后学生很快发现在大屏幕上出现了自己画的四边形,每位学生可以看到全班36位同学画的36个四边形,这对于他们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支持,也让学生知道了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肯定和四边形有着密切的关系,网络这种快速交互的功能是传统教学无可比拟的。
二、利用材料,沟通联系
学生画出了他们心目中的四边形,教师就从全班同学所画的四边形中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以下几个图形:
你们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这几个图形分一分类吗?而以往的教学中学习材料都是由教师剪好提供,并且学生也没有动手分一分,只是看着老师贴在黑板上的图形在脑中分一分,诚然学生就没有真正地“动”起来。因此,这一环节通过网络技术处理是非常到位的。有的学生按照是否有直角来分,有的学生按照是否凹、凸来分,也有的学生按照平行线的组数来分,分为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和对边没有平行的一般四边形。无论哪一种分法都是正确的,只不过是分类的标准不同而已。
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如何让学生自己能够主动获取它们之间的联系呢?老师又为学生创造了动手的机会:将各种图形的名称拖到相应的圈内,如果拖正确了,将出现“恭喜你,成功了!”拖对之后,再点击“巩固练习”完成练习。
这样的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各种已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包容关系,建立完善的认识结构,形成完整的平面图形之间的脉络。而这一过程是学生主动获得的,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交互学习,探寻规律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设置了运用Flash制作的三个动画,可以移动的铁拉门、可以拉动的用小棒做成的平行四边形、无论怎么拉也不变形的三角形,学生通过移一移、拉一拉,在留言列表中写出这样的发现:
生1: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化,三角形不容易变化,具有稳定性。
生2:平行四边形是易变形,三角形不易变形。
生3:平行四边形没有三角形牢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生4:三角形不会变形,三角形稳定性很强……
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仅仅利用多媒体课件为教学重点和难点提供演示是远远不够的,而在这样的课堂里模拟现实世界情境(提供真实的铁拉门移动、真实的拉动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为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创造了条件,很好地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
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在网络上设计了三个操作:点四个点围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选四根小棒摆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选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点击专题网站中的相关内容自主学习,他们通过围一围、摆一摆、拼一拼发现了平行四边形具有以下特征:(留言列表)
生5:平行四边形有两组对边平行。
生6:我用量角器量了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发现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生7: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也相等。
生8:两个一样的梯形能够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让学生动手、动脑,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较好地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和特性,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本质规律。
四、巩固练习,交流反馈
在本节练习中,老师充分体现了“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思想。学生做完练习之后,可以马上校对答案,及时发现自己做得对还是错,老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答案查看正确人数的统计,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纠错,让“错误”马上消失在课堂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延伸课外,拓展提高
课堂是师生学习的主阵地,而单凭课堂的45分钟是远远不够的,那如何拓展学生学习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呢?教师还设置了拓展题,包括选择题、拼图题、研究题等,学生可以在课后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扩充自己的知识。
六、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应用自主学习模式进行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将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要安排教学内容,控制课堂活动的过程,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顺利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能够学会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设计问题、实验等,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通过让学生分组讨论,观看有引导作用的视频等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动脑思考。同时教师应在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问题时给予适当的暗示和建议,让学生能够顺利进行学习。教师应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是否一直围绕着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探究理解教学知识,并延伸知识体系。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如果出现了偏离教学内容的情况,教师应进行及时引导和纠正,让学生能够按照正确的方向探究。教师应引导学生做好探究过程数据及关键信息的记录,并在学生发表意见时,给予肯定,重视学生的思考成果,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下勇敢地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对探究数学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学生的见解不正确,也不要立即否定学生,应巧妙地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让学生能够再次将重心放在教学内容上。
七、提供充足的自学空间
教师在应用自主学习过程中,应给学生多创造一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学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地探索。教师在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时,应做好课堂设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际情况,设计内容合理的探究方案,同时,应注意把握其中的思维跨度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注意要围绕教学的重难点进行设计,让学生能实现教学目标,拥有充足的空间思考和探究,建立高效、有趣的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学会应用身边的资源,如教材、网络、辅导书等,为学习探究提供帮助。让学生学会发现和创造,提高学习能力。
论文作者:陈洪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1
标签:学生论文; 自主学习论文; 教师论文; 角形论文; 教学内容论文; 图形论文; 自己的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