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市场上的巨额游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游资论文,巨额论文,如何看待论文,我国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改革以来,我国市场上出现了一股作用十分明显的资金力量,这部
分资金没有固定的投资领域,以追求高额短期暴利为主要目的,可以随
时动用,被称为巨额游资。这部分巨额游资往往被人们视为“幽灵资本
”,认为它“在各个新兴市场上兴风作浪,对市场秩序产生一系列的干
扰”。 之所以巨额游资会落得这个名声, 是因为它的种种“劣迹”:
1994年8月,股市“三大”政策出台后,在大量涌进的游资推动下, 股
市行情出现巨幅震荡;1995年3月27日,发生了臭名昭著的“3·27违规
事件”;1995年5月初,上海国债期货319品种在连续几天价格上涨后,
于5月1日突然上涨到最高点183.88元,日成交金额从前几天的370 多亿
元,猛升到将近635 亿元, 当日的国债期货日成交额达到924 亿元;
1995年5月,国家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的当天, “上证所”股市跳空
158.92点开盘,行情急转直上……对此,人们理所当然地将巨额游资视
为罪魁祸首!其实,这只不过是问题的表象,问题远远不是如此简单。
那么,究竟应当如何看待中国市场上业已存在的巨额游资呢?
一、从目前市场上游资的运行轨迹看,有着明显的规律,
完全是按照资本的逐利本性这一天然规则在运动。因此,所谓游资问题
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游资本身,而在于制度不健全条件下支配游资的
机构或个人
应该看到,由于游资的大量存在,的确使得新兴的证券市场受到了
一定的冲击,但这仅仅是一种现象。问题的关键还在于证券市场本身是
否规范、健全,是否有抵御冲击的能力,不能一出现问题便将责任归结
为巨额游资的存在。游资说到底就只是一块资金,并非生性恶劣,就正
如战争中人是被武器杀死的,但却不能将杀人的责任归于武器一样。从
游资的运行轨迹上看,其有着明显的规律性,完全是按照自身的“逐利
性”这一本性在遵循游戏规则,并没有违反规则。违反规则的则是支配
着游资的人或机构,他们利用市场经济制度在成长初期存在的不健全获
取自身的利益。
1.从游资的地域流向上看。
由于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快于内地,且由于沿海地区
事实上已经存在着市场融资的机制,故1988年以后出现了大量资金南流
。从国家专业银行分地区存款情况来看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
、海南、广东、深圳等八省(市)1988年年末的存款余额为2475.4亿元
,占全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的27.86%;到1993年年末, 存款余额已增
至8998.63亿元,比1988年年末增长了3.64倍, 其占全国金融机构存款
余额的比重则上升到30.37%。
2.从游资的行业流向上看。
我国最早出现游资的是流通领域,主要是利用价格双轨制来获取暴
利;在双轨制取消后,1992年开始转向证券市场,然后是房地产市场、
资金拆借市场、商品期货市场、外汇市场、金融期货市场等。原因很简
单,这些行业投机性强,容易获得暴利。
马克思说过,如果有300%的利润, 资本家就会冒上绞刑架的危险
。而在我国,支配游资的机构或个人由于负盈不负亏,没有投资硬约束
,在根本没有上绞刑架的后顾之忧的情况下, 不去“勇敢地搏取”300
%的利润才是怪事一桩!如前一时期,市场中曾有一种“共识”,即称
某国债主力机构跑到哪里,就乱到哪里,同时也赚到哪里。所以说,游
资问题产生的背后,存在着地区间悬殊的利润率差额,存在着容易产生
暴利的市场,以及对投资缺乏硬约束的机构或个人等等因素,而这些因
素很多又是由于制度本身的原因而引起。
二、目前巨额游资的存在有着种种复杂的经济和制度背景
,是在我国资金循环周转机制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产生的,有其客观
性和必然性
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结果,使得非政府金融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
得到了迅速发展,这就使得我国资金循环周转机制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全面增长使我国出现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
、国民收入向个人倾斜以及外资本币化等种种现象,这便为游资的产生
和扩大提供了深厚的经济和制度背景。国家专业银行在我国资金运筹机
制中占据的垄断地位受到了强大的冲击,使得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得
到了极大的扩展,资金在金融机构之间,甚至在合法的金融体系之外开
始进行大规模的流动和循环。
1.非银行金融机构迅速崛起。
由于具备市场化经营机制和服务优良等优势,以交通银行为首的9
家商业银行虽然成立时间短,但各项业务发展迅速。1985年,这类金融
机构在国内存、贷款市场上的份额分别为16.91%和6.36%,1993 年末
则上升到24.78%和18.6%。与此同时,四大国家专业银行在国内存、
贷款市场上的份额,1985年分别为83.09%和93.64%,1993年末则下降
到68.55%和76.05%。这说明国家专业银行在国内存、贷款市场上的绝
对统治地位已经被打破,为资金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条件。非银行
金融机构因为资金来源具有特殊性,主要是预算外资金和社会闲置资金
,其经营的灵活性较之国家专业银行更强,因此也更容易产生游动资本
2.直接融资的兴起为巨额游资的出现开辟了一个重要通道。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通过银行进行间接融资是资金分配的一种固定
形式,但改革使得间接融资一统天下的局面宣告结束,表现为:第一,
随着证券市场的从无到有,直接融资开始以合法的身份谋求发展并迅速
膨胀。1992年,我国证券市场上各类有价证券(包括国债、公司债券、
企业债券、金融债券和股票)的发行总量在1300亿元左右;据人民银行
统计,截至1993年末,国内经过报批的、有计划规模的有价证券发行额
累计已超过6000亿元。实际上,这些资金很大部分都未进入生产领域。
第二,社会集资规模日益扩大。尽管1993年治理整顿后对乱集资有所控
制,但各种地下的集资活动仍在继续,且十分不规范。由于企业普遍存
在投资饥渴和资金紧张现象,加之政府鼓励企业自筹资金,使得各种社
会集资活动日益盛行。据专家粗略测算,1992年通过减少银行储蓄存款
增长而进入社会的集资款额约在500亿元左右, 如果将企事业单位动用
在银行的存款或来自其他种种渠道的资金都包括在内,1992年全社会集
资不会少于1000亿元。
3.受信贷规模的控制,加之官定利率与市场实际利率之间存在
着较大的“利差”,使得大量的银行资金以“同业拆借”的方式流出。
当银行吸收到大量的存款而贷款又严格受到国家信贷规模的控制时
,由于资本的逐利本性,银行庞大的存贷差额肯定不甘于受信贷计划的
控制。于是,它们便通过迂回的方式来逃避贷款规模控制,采取同业拆
借的方式让这部分资金流出。1991年末,银行系统出现了高达455 亿元
的净拆出资金;到1992年末,净拆出资金余额直线上升到1059.28 亿元
。这部分资金只有少量用于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大部分都是通过各种途
径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人民银行1993年二季度的调查也表明
了同样的结论。据1993年《中国改革与发展报告》援引的例证,1992年
有570亿元的巨额资金通过银行拆借到沿海地区, 这些资金则几乎全部
进入了证券和房地产领域。
4.各种民间金融组织和贷币借贷市场的兴起为巨额游资提供了
活动场所。
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各种民间金融组织和民间
货币借贷市场得以产生。据浙江省人民银行调查,在该省的现金投放总
量中,约有50%以上流向了温州的市场。可以想象,民间金融市场上流
动的资金数额是相当可观的。
三、解决巨额游资引发的种种问题,根本途径还在于进一
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行一系列的制度规范和创新
我国目前的游资规模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上的游资而言,是“小巫
见大巫”,一旦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则我国的市场会遭受巨额国际游
资的更可怕冲击。因此,要解决巨额游资引发的一系列不良后果,除应
加强对游资的管理外,更关键的是从制度的规范和创新入手,增强市场
抵御游资冲击的能力。
1.加强对游资来源的管理。
我国目前游资中相当一部分无论从来源到运作都是不规范的。这部
分游资便属于1993年治理“三乱”的对象,因此,对这部分游资应继续
1993年的“约法三章”:一是停止和认真清理违章拆借;二是任何金融
机构不得用提高存款利率的办法搞“储蓄大战”;三是停止向银行自己
兴办的各种实体注入信贷资金,银行要与自己兴办的各种实体彻底脱钩
2.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立起多元化、竞争性、富有效
率的金融机构体系。
由于现有国家专业银行主要是通过一种垂直的渠道进行信贷分配,
不能保证资金向最需要资金、最有效率的领域流动,这种僵硬的货币供
应机制无法适应非国有经济的迅猛发展。因此,就需要从制度上进行一
系列的创新,从体制上明确并加快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起市场经
济体系所必需的、通过间接融资渠道供应的长期资金来源体系,如各种
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养老基金、共同基金、储蓄存款协会和金融
财务公司等,从制度上为这部分巨额资金提供合法的出路或渠道。
3.规范和完善我国的资金市场。
资金市场的作用不仅体现在调剂资金的余缺上,更应该体现在使资
金形成最有效的分配,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资金市场的发展已经
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以同业拆借市场为例
,在法制不健全、管理跟不上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拆借资金按规定使用
,很多拆入资金不是用于弥补头寸不足,而是用于搞固定资产投资、股
票投资和房地产投资,从而使得企业正常生产所需的流动资金贷款短缺
,逼迫中央银行不断追加再贷款。加之全国性的同业拆借中心尚未建立
,使资金在地区间、行际间的流动受到利益制约,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进
行有效地流动。
4.改变投资者负盈不负亏的状况,建立真正的投资硬约束。
这涉及到很多复杂的制度性问题,恐难以在短期内解决。但如果没
有投资硬约束,则机构投资者“将钱不当钱用”的现象便会继续存在下
去,游资问题便会继续对证券等市场进行破坏性冲击。
5.加强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
只要了解游资的投机性,不让市场给游资可乘之机,则游资的冲击
便可尽量减少。如果我国证券市场本身十分规范,投资性大于投机性,
则游资决不会青睐证券市场。所以,证券市场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法规
,加大监管力度;规范上市公司运作,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市场供
求结构,培养稳定和成熟的投资者队伍,不断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6.贯彻我国的产业和地区经济发展政策,引导游资在产业和地
区间进行合理配置。
在游资大规模集结于沿海和一些高利行业的同时,我国广大中西部
地区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十分缺乏资金。因此,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
尽快形成一个全国统一的平均利润率水平,将这些资金吸引到最需要发
展的地区和行业,使金融真正做到为生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