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590)
摘要:山东沿海地区自古以来就流行着海洋崇拜的习俗,随之而产生的海神祭祀同样历史长久。沿海人民依海而生,崇拜海洋,敬畏海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洋文化。
关键词:山东沿海;海神信仰;海神祭祀
作为民俗文化的的重要组成部分,海神信仰最早源于涉海人群缺乏认识海洋和征服海洋的能力,进而对海洋产生了一种敬畏、崇拜的心里。这种崇拜的感情又物化为涉海人群虚构出海神和自发的组织活动来表达对神秘的海洋的崇敬之情,即发展为海神祭祀。山东地区的海神主要有龙王、天后、民间仙人、以及海生动物鲸鱼、海鳖等。
一、海神信仰的概念
在中国的海神信仰体系中,对“海神”一词,学者们的理解大致相似,但也存在差别。张政利、吴高军在《荣成渔民的谷雨节仪式及其演变》一文中提出,“所谓海神,是先民在对海洋的接触认识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自然力的崇拜。”王荣国先生认为:“所谓海神,是指人类在向海洋发展与开拓、利用的过程中对异己力量的崇拜,也就是对超自然与超社会力量的崇拜。”曲金良先生则认为:“海神是涉海的民众想象出来掌管海事的神灵”。
二、山东沿海地区海神信仰的内容
(一)龙王
龙王是中国北方渔民普遍崇信的海神,是中国古代龙神崇拜,海神信仰再结合佛经中的龙王的产物,其具有行云布雨,为人消灭炎热和烦恼之职。唐玄宗时,诏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诏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西海敖钦、南海敖润、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而在山东沿海一带,在唐代就建有龙王庙,蓬莱市北丹崖山上的一处龙王庙始建于唐朝初期,最初建于山顶,北宋嘉祐六年(公元 1061 年),登州郡守朱处约,为了修建蓬莱阁,将龙王庙西移。庙中所祭祀的海神广德王,就是民间的“龙王”。威海刘公岛上有建于明代末年的龙王庙,庙内有前后殿和东西厢房,庙前有戏楼,用来举行庆典和祭祀仪;正殿有龙王像,左右站列龟丞相和巡海夜叉。
(二)天后娘娘
天后娘娘,山东沿海居民普遍称其为“海神娘娘”或“娘娘”。目前海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妈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从人民中走出来的、被神圣化了的历史人物。妈祖信仰产生在特殊的生态环境之下,与海洋渔业生产及其海事活动密切相关。渔民因海难生者不可计数,所以希望有海上守护神庇佑安全。她的能言人间祸福,济困扶危、治病消灾顺应了人们的愿望,所以在她死后立庙祭祀。山东最东段的荣成渔民把渔船归航称为“归山”,因此也把天后娘娘称为“归山娘娘”。山东沿海凡主要码头、重要渔港,甚至较大渔村都建有天后宫,也称“海神娘娘庙”。烟台长岛县庙岛上有天后宫,供奉海神娘娘,建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 年)。山东沿海渔民对天后的信仰十分虔诚,在渔民中,流传着许多有关天后显灵救渔民于危难之中的传说,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娘娘送灯,传达出渔民们对天后娘娘神异能力的一种崇信心理。
(三)民间仙人
地域特色是山东沿海海神信仰的一大特征,所以除了带有普遍性的海神以外,一些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仙人、仙姑等也成为海神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山东沿海的居民中,就流传着许多与远洋航行、渔业生产密切相关的民间仙姑传说,由于被赋予了神化的色彩,因此也被作为海神加以崇拜,甚至有的地方还建起了专门的祠庙,定期举行祭祀活动。山东沿海传说中的民间仙姑主要有郭仙姑、刘仙姑和刘公、刘母、滕将军等,虽然是传说人物,即使有的以真人作为依据,但也附会了神话和传奇色彩。这些地域性的“海神”,在渔民心目中的地位是和龙王、天后等一样的,即扶贫救危,保佑平安,反映了人们祈求出海平安的美好愿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四)鲸鱼、海鳖
山东沿海渔民还有把鲸鱼和海鳖等特殊海生动物奉为海神祭祀的传统。沿海渔民将鲸鱼形象地称为“赶鱼郎”,因为鲸鱼在海中赶食鱼群,渔民随其后下网,肯定会满载而归;有的地方则称其为“老赵”、“老人家”,“老赵”之说据考证源于民间财神赵公明,因为鲸鱼能给渔民带来收获,就等于是遇到了财神。长岛渔民中至今还流行着这样的歌谣:“赶鱼郎,黑又光,帮助我们找渔场。”“赶鱼郎,四面窜,当央撒网鱼满船。”海阳沿海渔民则最崇拜海龟,把它看作寿命的象征,称其为“老爷子”、“老帅”,因其富有灵性而引发了对它的信仰,当地渔民认为海龟都有万年之寿,如果捕杀则会遭其“怪罪”报应,所以一旦误捕到海龟,一定要立即虔诚地放回大海,并说吉利话,请求饶恕,以解除报应。
三、山东沿海地区海神信仰的发展
中国沿海地区对海神的信仰极为丰富。既有从本土孕育而生郭仙姑、刘仙姑和刘公、刘母、滕将军等,也有从东南沿海地区传来的“天后娘娘”。山东沿海地区人民信奉的“海神娘娘”、“天后娘娘”,起源于福建莆田湄洲岛,最初只是当地的地方性信仰。宋、元、明、清的南北方海上贸易、漕粮海运、与海外属国之间的封贡往来、海外贸易,尤其是历代朝廷对妈祖的封褒,都为妈祖信仰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国的沿海地区海上贸易发达,妈祖的传说就伴随着海上贸易由东南沿海地区传播到了山东沿海地区。
四、海神信仰的作用
在胶东,海神庙所供奉的最主要是龙王和海神娘娘。龙王是统管雨涝干旱和海产丰歉的保护神,海神娘娘则是主管航海安全的守护神。海神各有分工,各司其职。人们对海神的祈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避难
海上生活艰难,沿海地区商人经常来往于海上贩运货物,而当时的船只抵御风险的能力很差,遭遇恶劣天气时极易造成财产损失,死亡更是海上渔民常见的问题。因此,避难愿望强烈地体现在海神信仰的各个方面。
(二)求渔
渔民出海,最直接的愿望就是渔业丰收。因此,求渔是是沿海渔民的另一重要海神信仰。山东沿海居民把鲸鱼、海鳖当做海神供奉,就是希望它们能够保佑自己获得渔业丰收。
(三)其他
除躲避海难、求渔之外,人们向海神祈求的还有求子、灭灾等方面。虽然海神信仰作为一种对海洋神秘力量的崇拜一般不应将求子、灭灾等方面作为海神信仰的功能性特征,但是,中国人的信仰特征之一就是信仰的模糊性,许多人信仰神灵,但不太深,不太笃,往往是临时抱佛脚,认为能救人一切灾难,为人谋一切福利,因此在心目中并无区别,这很易混淆其职能”。这个特征使海神崇拜具有多功能性,除了求子、灭灾之外,祈雨、引航、助战、护漕等都是海神的功能。
五、结语
山东沿海地区的海神信仰独具地域特色,不论是龙王、海神娘娘,还是流传地仅限于山东沿海的民间仙人,亦或是鲸鱼、海鳖,都是一种文化符号,是人们期冀平安、丰收的载体。借助于对海神的信仰,山东沿海居民表达了对平安、丰收、避难等的美好愿望;同时对海神的祭祀活动也使海神参与了人们的社会行动。
参考文献
[1]叶涛.海神、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山东沿海渔民的海神信仰与祭祀仪式调查[J].民俗研究,2002,(3).
[2]朱建军.从海神信仰看中国古代的海洋观念[J].齐鲁学刊,2007,(3).
[3]张政利,吴高军.荣成渔民的谷雨节仪式及其演变[A].曲金良.中国海洋文化研究(第一卷).
[4]王荣国.海洋神灵——中国海神信仰与社会经济[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3.
[5]曲金良.海洋文化概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
[6]马咏梅.山东沿海的海神崇拜[J].民俗研究.1993.
论文作者:周敏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海神论文; 山东论文; 渔民论文; 娘娘论文; 沿海论文; 龙王论文; 祭祀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