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舞蹈创作的实践与思考_舞蹈论文

电视舞蹈创作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舞蹈论文,电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回顾“电视舞蹈”的历程,它不是蓦然间冒出来的,仅就我开始追求舞蹈与电视的结 合来说,已经有二十个年头了。举例说,1984年为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举办的知识竞 赛活动制作“蒲公英”文艺晚会,我们邀请著名舞蹈家姚珠珠,身着蒙古族、维吾尔族 、藏族等几个少数民族的不同服饰,表演多个少数民族的舞蹈片段,通过电视镜头巧妙 合理的连接,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节目。那时注意电视与舞蹈结合的起因自然而寻常,感 到必须发挥电视的优长,才能展现出在舞台上无法展现的东西,使一个节目中的不同意 境、风格和演员服饰、装束的多次变幻成为可能。初次的尝试,收到了比预想还要好的 艺术效果。再如,1985年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40周年的大型电视文 艺晚会中,以舞蹈《黄河魂》作为主题性的节目,并以这个舞蹈作品的名称作为整个晚 会的题目。在电视拍摄的再创造中,不只是记录舞蹈演出,而是通过发挥电视手段和音 乐的作用,强化了舞蹈形象,把舞台上所无法呈现的黄河的气势和魂魄,形象地呈现到 电视荧屏上。如舞蹈开始引子部分的重新结构,增加了开场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 ,在出现钢琴连续弹奏琶音时叠入黄河波涛翻滚的画面,进而在波涛中显现出黄河纤夫 的舞蹈形象。通过一系列紧凑有序的铺垫造势,形成了“叫板”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再者,增强舞蹈的动态和变化的层次。把原先三个纤夫起伏一致的舞蹈,重新梳理组合 成一人紧接一人的此起彼伏的舞蹈动势,随着镜头的拉出变换发展为大群舞的场面,营 造出了黄河后浪推前浪的恢弘气势,塑造出纤夫——黄河人——黄河魂的舞蹈形象。同 时,通过电视多视角的拍摄,使在剧场演出无法呈现给观众的舞蹈画面、舞姿动作造型 都一一呈现给了观众。通过这些舞蹈作品的拍摄实践,逐步廓清了我关于“电视舞蹈” 的朦胧观念,积累了最初的一些有关“电视舞蹈”的构思方法与拍摄、制作技法。

“电视舞蹈”本来就是视觉性的表演艺术,与电视的融合就不仅仅是可看性了,而应 该是“可看”的极致性的再创造;是肢体语言、音乐语言与电视语言的融合;是舞蹈美 与“电视美”相得益彰的升华。这些感性积累和理性归纳,使我在以后的“MTV”拍摄 中,不仅运用了“音乐电视”的思维和技法,而且用了“电视舞蹈”的思维和技法。如 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MTV中,以“红绸舞”为创意和贯穿性的语汇,以诗化了的舞 蹈成为看得见的音乐,揭示出了歌曲颂扬教师的内涵。又如在《温暖的家》MTV中,同 一个演员依次身着五十六个民族服装边歌边舞,最后同一个演员身着五十六个民族的服 装的形象出现在同一个画面上,造成极强烈的艺术效果。

关于“电视舞蹈”,广义上说通过电视录制下来的舞蹈都可称为“电视舞蹈”(单台固 定摄像机摄录的演出“小样”资料除外),凡是经过镜头分切、组合的摄制,不管是记 录性的还是创编型的,不论电视成分是多还是少、是成还是败,都可以称为“电视舞蹈 ”。但作为一种新的“电视舞蹈”艺术品种来说,则需要电视与舞蹈的相互选择、相互 融合。或进行“电视舞蹈”的专门创编,或选用现成的、有可能再创造成“电视舞蹈” 的作品,进行“电视舞蹈”的再创造。无论是新创编或者选择作品进行再创造,都要以 电视艺术意识统领创编制作的全过程。即:(一)从创编到录制都要遵循电视的规律。( 二)电视艺术是综合艺术,既要发挥各种艺术手段的作用,又要根据电视艺术创造的需 要和效果来取舍、融合或者进行必要的变换。(三)电视本身的表现方法、形式、手段、 技巧,包括电视录制系统的高科技,或与其他领域的手段、技巧和高科技的结合。上述 三点,是我对创编电视艺术作品,包括对“电视舞蹈”的初步感悟之言。

经过了近10年的创作实践和探讨,第一部为拍摄“电视舞蹈”而创编的作品是《梦— —舞蹈家刘敏艺术撷英》。这部电视艺术片,不是一般记录性的作品,而是以电视多种 艺术交叉、兼容的美学品格去创造的电视艺术品,具体来说就是“电视舞蹈”作品。《 梦》以水天一色的色彩变幻,烘托舞蹈之梦的意境;以白、红、黑、橙、蓝、黄的大色 调,变幻情景氛围;以无标题音乐的方式构成A/B/C/D/E/F六个段落,为舞蹈赋予无限 的想像力;以舞台舞蹈与外景夸张了的舞蹈动作相结合,加之沙漠、海滩、干枯的树林 、龟裂的土地等多维外景的陪衬渲染,呈现出舞之女神如梦如幻的艺术魅力。

再如《绝代长歌行》,这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西施、王昭君、貂 婵、杨贵妃的历史、命运、性格特征的“电视舞蹈”片。通过布景、灯光设计、制作上 的360度全景化及演员的舞蹈行动线、舞姿动作、造型,实现拍摄的全方位,另外,“ 吟、咏、唱、叹”四大声音形象的融入,使得“电视舞蹈”在声音形象上得到加强。

另外,我们创编《红风筝》、《扇舞丹青》等“电视舞蹈”作品时,正处在世纪之交 电视技术飞速发展的时刻。然而,我们绝不是一味地追逐电视技术的炫耀,而是在力求 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创作中,按需要把必须的电视手段用活、用巧、用好。这就需要观 念的更新、意识的更新、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提高。

《扇舞丹青》的创作,首先是从创意构思到意境铺设、舞姿韵律、舞蹈过程、画面变 幻等等,都是以“虚拟”为统一底蕴的。水墨画为描绘丹青之舞铺设了独具风格的场景 ;舞姿韵律从描绘丹青中生成;舞者风度翩翩、风骨洒脱,舞扇点到之处,一幅幅栩栩 如生的水墨画应运而出,形成了“画在舞中生,人在画中舞”的优美意境。

其二,这个“电视舞蹈”作品的创新,不在于用了三维动画的手段,而在于如何用三 维动画的手段。动画的特长在于可以展开想象,实现实际景物中不可能达到的某些效果 。但是,三维动画对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现象的表现也不可能达到真实的再现。在《扇舞 丹青》中,三维动画勾勒出的场景,是独具特色的、富有线性美的中国国画,与之融合 的是富有线性美的作画舞姿意蕴,画与舞共同融入流动着的线性美的摄像镜头中,编织 出了人、舞、画三者和谐交融的美好境界。

其三,这个“电视舞蹈”作品的手法简洁,律动个性鲜明。《扇舞丹青》虽然是电视 技术手段相当丰富的时代产物,却牢牢把握住水墨画的简洁手段,力求“简”而不单调 ,“洁”而不乏味。水墨画变幻出的“竹、荷、菊、梅”,构成了不同的季节、色调、 品格、意境,把“扇舞丹青”的文章作巧、作精、作美、作足。这种追求言简意赅、丰 富多彩的创作意识,也许正是“电视舞蹈”进入成熟的、高层次的境地的一个标志。

《扇舞丹青》的创编摄制所得到的收获,不只是艺术技巧和手段上的经验积累,更是 艺术观念、多向思维、创新意识和艺术方法上高层面的感悟,是电视高科技手段参与中 国式样风格的“电视舞蹈”的成功尝试。在评介《扇舞丹青》的文章中,对这个富有典 型意义的“电视舞蹈”作品,作了多方面的分析研究,许多创见是我们进行“电视舞蹈 ”创编制作应该吸取、借鉴的。孟秋在《传统艺术思维融会贯通》一文中说:“《扇舞 丹青》就表现了电视独有的‘虚’。‘虚’并不意味着‘假’。……‘虚而不假’不仅 能够保留传统的美学价值,而且还能够使每一个艺术元素都一起升值,使元素的相加大 于元素本身的和。”高鑫、王释在《从<梦>到<扇舞丹青>》一文中写到:“在电视舞蹈 艺术中,内容的诠释必须依靠两种语言:舞蹈肢体语言和电视声画语言。这时候美的产 生就必须依赖三种和谐:内容与舞蹈肢体语言的和谐;内容与电视声画语言的和谐;两 种和谐的和谐。准确地讲,前两种和谐以第三种和谐为基础,否则人们就会产生审美分 裂。在白志群编导的《扇舞丹青》中,我们看到了多元语言的高度和谐。”“我们至少 可以享受到四种审美载体的存在:一为舞蹈肢体语言,一为电视声画语言,一为绘画语 言,细分电视声画语言还有音乐语言。这部艺术片的高明之处正是在于巧妙地融合了四 种语言形式,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完整的内容与形式统一的和谐的审美客体。”

今天,我们在一个新高度的层面上进行“电视舞蹈”创编摄制实践的同时,要加强理 论的探讨与建设,促进作品水平、编导能力、观众鉴赏力三者互动协调的发展与提高。 首先要明确,新的电视艺术的产生,既有对传统艺术和以往的电影、广播、唱片等媒体 艺术的继承性、交叉性、兼容性,同时又是一门全新的独立艺术门类,不可能取代传统 的艺术和其他媒体艺术。同样,新艺术品种的“电视舞蹈”也不会取代舞台舞蹈。舞台 舞蹈、“电视舞蹈”会沿着各自的规律向前发展。全新的电视艺术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强 实践探索,扬长避短,把握好交叉、兼容的分寸尺度,探寻电视艺术的个性、规律,成 为其他传统艺术和以往的媒体艺术所无法替代的新艺术。

诚然,我们面临着许多“电视舞蹈”的现实问题,也面临许多前瞻性的问题。两者又 有许多交叉,由于社会观念、需求与科技进步并驾齐驱地迅猛发展,很多现实问题掺杂 着前瞻性问题的因素,使得很多前瞻性的问题瞬间就成为了现实问题。因此,一切问题 都要从社会观念和大众需求的飞速发展,从科技的高速发展的实际出发去认识、解决。 黄鸣奋在1999年出版的《电子艺术学》中,作为“余论”撰写了《电子艺术的前瞻》一 章。转眼间,他所提出的前瞻性的问题,在出书前后就变成现实问题了。这就要编导者 加速知识和能力的更新,特别要注意不要成为新时代的“社盲”(社会知识贫乏与无视 社会发展的“盲目”),不要成为新时代的“科盲”(科技常识匮乏与不了解新科技发展 信息、不会运用新科技手段的“科盲”)。

“电视舞蹈”是一门新生的年轻艺术,是一门永不凝固并与时代、社会、科技、传媒 发展同步俱进的艺术。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实践和探索。我愿与大家一起为电视艺 术的发展,为“电视舞蹈”的发展努力、努力、再努力。

标签:;  ;  ;  

电视舞蹈创作的实践与思考_舞蹈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