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式辅导是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家庭式辅导是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家风论文,家教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基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4)12-0080-04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百姓日常生活、行为规范息息相关,而家风家教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缩影和具体表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常抓不懈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家庭抓起。

       一、良好的家风家教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

       家风,也叫门风,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2]通俗地说,家风就是一个家庭的价值观,是社会美德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指调整家庭各成员之间利益关系与情感关系的道德行为规范,引导家庭成员的行为符合家庭美德的要求。家教是通过长辈的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达到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把正确的家庭道德要求、规范、原则灌输到家庭成员的思想中,引导家庭成员行为合乎家庭道德要求;是通过家家户户流传下来的道德风尚和家教传统,是社会最基础、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家教是主观过程,家风是客观存在,正如美国伦理学家麦金太尔所说:“德性必定被理解为这样的品质:将不仅维持实践,使我们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而且也将使我们能够克服我们所遭遇的伤害、危险、诱惑和涣散,从而在对相关类型的善的追求中支配我们,并且还将把不断增长的自我认识和对善的认识充实我们。”[3]因此,家风家教是家庭生活的规范;社会上待人接物的道德标准以及国民的文化素养和道德风尚,家庭美德教育的水平影响和决定着社会道德风尚的养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伦理性,也就决定了家风家教在这个文化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家风家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同生共体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一种教育化的文化,中国传统的家风家教就是一种“文化化的教育”。中国文化传统高度重视教育的底蕴,不仅奠定了中国千百年来所延续下来的教育思想体系,而且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对教育的感情和期待,使教育对中国人的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功利性的范围。对个人而言,教育具有使一个人安身立命,被社会所接纳,体现自己人生目的的价值;对家族而言,具有荫泽后代,光宗耀祖的意义;对社会而言,具有使社会稳定秩序,发展昌盛的作用;对国家而言,具有武定乾坤,礼治天下的功能。中国文化正是始于教、源于化,并通过教化的中介,来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的存续服务的。根植于自身文化传统的中国传统家风家教,其教育理念无不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礼乐教化、修齐治平的基本特点。

       新时代的家风家教注重个性的张扬,富于激情而充满创新,讲求民主、平等、和谐。[4]同时,影响范围渗透到夫妻、子女、代际、邻里、群体等之间的关系,包括责任、感恩、包容、宽容、平等、自由、独立、民主、自律等。其内涵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契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包括责任、感恩、包容、宽容、平等、自由、独立、民主、自律等也都潜移默化的被纳入了一些家庭的教育中。

       二、良好的家风家教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丰厚的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5]一个家庭有优秀的家风家教,这个家庭就会和睦兴旺;无数家庭薪火相传,有了好的家风家教,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友好和谐,那我们这个国家就有了凝聚力、归宿感、认同感,我们的事业就会蒸蒸日上。

       (一)塑道德人格

       家风家教对道德、人格的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家风家教伴随一生,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基础工程,是精神成长和性格形成的重要源泉。子女接受父母长辈无私奉献、尊老爱幼、踏实务实的熏陶越深,他举手投足间就越能透出高雅淡定的气质,越能折射出优良的品格素养,越能迸射出健康向上的正能量。“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5]有什么样的家风家教,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待人接物的方式、做人做事的态度、为人处世的风格等等。对于青年的成长来说,家风家教会影响其基本的处世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并将决定他们一生的工作生活方式。

       (二)筑核心价值观

       《大学》中讲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6]良好的家风家教对提升人的境界、醒豁其精神有着直接的作用。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是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中华文化的基本价值观联结起来,要一手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另一手抓中华传统美德的传承。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实践孤立地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不能充分实现先进文化建设的功能。

       家风家教虽然无法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却是精神文明的起跑线,是滋养涵育共同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家风、民风、国风三者息息相关,只有以家风家教为切入点,贴近百姓生活,落实到家家户户,才能以点带面,形成人民普遍遵循认可的社会风尚,让价值理念转化为春风化雨的风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根本保证。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与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三)促法治建设

       法律以其强制约束力规范人民的行为,但是法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它不能规范和约束人公共生活中的全部行为。此时,道德作为法律的补充手段,其约束和规范的范围则更广泛,渗透力更强。家风家教属于道德和文化范畴,优秀的家风家教能够引导人们依照内心的道德准绳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可以弥补法律功能上的空缺,用道德观念自我约束的方式,达到从源头上遏止犯罪动机。家风家教形成的道德观念作用于人的内心,影响其良知和价值判断,从根源上和本质上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而法律法规则作用于人的外部行为,作用于人的大脑,影响人的理性行为。家风家教与法律规范结合更能相互促进,相互支撑,使良好家风家教的弘扬,不仅承担起守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高地,同样能够夯实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德基础。

       (四)承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1]优秀文化传承下来的家风家教,体现了优秀的民风民俗,是民族精气神的集中反映。如:家训四书《颜氏家训》《朱子家训》《温公家训》《袁氏示范》;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画荻教子这些传统故事;诸葛亮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7]诸子百家、《三字经》《弟子规》等,是家风家教传统文化的精髓。但也有些强调“言听计从”“三从四德”“棍棒下面出孝子”“男尊女卑”等陈旧观念,我们要做到加以甄别地汲取,真正发挥家庭教育的应有功能。

       三、利用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家风家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遗产,扎根于悠久深厚的社会历史最深处,繁衍生息在民间和家庭,逐渐生成并渗透在思想文化、思维模式、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结构、语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社会价值取向,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慧命。从家风家教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以家庭教育为载体,通过家庭日常生活而世代相传的有着深厚积淀的文化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还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正是有了家风家教这样的微观载体,宏观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变得具体、鲜活,也就更容易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要从家风家教的基础层面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家风家教是社会风气的载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良好的家风家教要求的热爱祖国、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勤奋工作等传统道德品质,恰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要求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相一致,虽然大多是简单通俗的“常情、常理”,却在日常生活中影响每个人的心灵。因此,只有利用家风家教这个易于传承和推广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才能从精神层面的“感知”转化到具体行动中。

       (一)对家长进行家风家教知识培训

       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80后”和“90后”新一代父母,有的自身还是个不成熟的孩子,却要开始养育另一个孩子,他们并没有培育下一代的经验,这就需要对年轻家长进行家风家教的培训,中央2套推出的《超级育儿师》家教节目中的许多教育子女的方法技巧值得家长学习。第一,端正教育心态。父母要重视家风家教的学习,不能抱着“孩子是我的,我想怎样教育就怎样教育”的心态,不能再一味恨铁不成钢,一味体罚,过分追求知识的培养,而忽略対人格的养练。诸如社会上的“虎妈式”教育,要求四岁儿子在零下10°的雪天裸跑苦练,逼迫女儿练舞蹈等诸多的事件告诉我们,父母要以良好的心态教育子女。第二,注重教育内容。当前是独生子女居多的时代,家家户户都是一个孩子,六个长辈,长辈之间教育不统一,“一个打,一个哄”,以及老一辈的隔代亲,对孩子的溺爱等,这些是要被剔除的。同时为了防止独生子女过于娇纵,要让他们建立“分享”的观念,在分享中感受快乐。

       (二)不断拓宽传播途径

       家风家教的宣传毫无疑义地应当在媒体宣传中占据突出位置。第一,主流媒体要接地气。央视新闻以及各地新闻加强对家风家教全方位、立体式、互动性的宣传。不能“假、大、空”,不能只告诉百姓什么是良好的家风家教,而更应当让全民都参与起来,让民众自己去领悟。不断尝试创新宣传载体与形式,赢得社会共鸣,更好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第二,新媒体要承担社会责任。新媒体要承担起责任感、使命感,传播积极的正能量,通过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方式,使家风家教在年轻人群体中引起反响。新媒体对传统主流媒体是一个有效补充,虽然新媒体的用户和传统媒体用户有重合,但也有很大差异。新媒体的年轻用户居多,大部分年龄在35岁以下,这些用户可能看传统媒体少一点,看网络多一些。同时,新媒体参与度强,可以通过“点赞”“转发”“分享”“留言”等形式参与进来。第三,突出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典型教育是通过典型人物或事迹进行示范,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的一种方法。先进道德典型体现了社会总体对其成员思想品德素质的具体要求,它既能代表一般,又比一般突出,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先进典型、好榜样对民众来说是非常现实且直观的教育和引导,是激励人们积极进取的直接动力。媒体可选取袁隆平、方永刚、许振超、钟南山等一批道德模范的典型事迹进行广为宣传,促使人们自觉将先进典型的优秀品质和榜样的力量转化为道德实践。

       (三)建立长效教育机制

       第一,从文化传播来看。从春节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采访活动到光明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伦理学会联合主办的“以家风家教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讨会,再到“妇女之家”举办家庭美德故事会、座谈会,依托贵阳孔学堂举办“家庭美德大讲堂”活动等。这些形式应总结提炼为宣传的经验,不应让家风家教因为一次报道或一次征文的结束而结束。要不断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将传播持续下去,并拓展其领域。重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运用各种方式,建立切实有效的制度,弘扬优秀家风家教,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第二,从理论研究来看。家风家教的讨论应归于中华民族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我们过去报了很多文化遗产,但是却没有家风家教。家风家教从属文化和道德范畴,应该建立其家风家教文化遗产学科,使理论研究有边界、有归属,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坚定文化自信和道德自信。

       (四)处理好传承和创新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1]从家风家教的角度看也是如此,需要考虑如下几点。第一,如何保证传承。家教传承的方式方法非常丰富,每个家庭对后代进行教育都有不同的方式,这也是重要的遗产。在家风家教传承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在文化传承的主题下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传播的形式,如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连续挂标播出八集家风报道,并在《朝闻天下》《共同关注》等黄金时段播出加长版。新浪、搜狐、腾讯等众多门户网站上载和链接相关节目视频,网民转发和点击量数以亿计。通过这种全方位、立体式、互动性的宣传,使弘扬“家风家教”成为全社会的公益活动。第二,如何创新发展。要做好传统家风家教资源的现代转化,如将传统家风中的“孝、悌、慈”分别延伸和培育出对他人的友善、对社会的负责、对国家的忠诚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不断被发扬光大,家风家教要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不断与时俱进。只有处理好继承和创新发展的关系,做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丰富内涵,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会使当下优良家风的内容得到极大的扩展。正所谓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才社风清,社风清则社稷安。如此,家庭和谐了,家风昌盛了,社会才能和谐有序,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标签:;  ;  ;  ;  ;  ;  

家庭式辅导是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