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
【摘 要】目的:选取某院心力衰竭患者实例,并结合医疗档案,进行分析急诊救治方法。方法:随机选取某院实际就诊的心力衰竭患者50例,对所有患者急诊救治过程及就诊治疗记录进行分析,并观察其治疗前、治疗后,临床症状的缓解情况,以及缓解期间的心率情况、血压情况等。结果:本文50例案例中,在经过急诊救治后心率恢复到(76.5±6.3)次/min、收缩压(123.1±13.4)mmHg、舒张压(76.5±12.4)mmHg/k。此外,患者经过急诊救治后,临床症状评分为(1.76±0.58)分、呼吸困难评分为(2.85±0.57)分。以上诊疗数据明显改善于救治前,治疗前的心率为(108.0±8.3)次/min、收缩压为(165.2±63.4)mmHg、舒张压为(101.0±16.5),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为(1.47±0.58)分,呼吸困难评分为(2.49±0.44)分。结论:对于急性心率衰竭患者进行就及时的救治,可以及时的缓解患者病情,并时刻对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监测,以进行针对性治疗。及时诊治对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明显的诊治意义,可以大为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也可以较大限度的限制患者病情恶化,急诊救治对于治疗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具有较为积极的良性意义,可以将其大范围的应用到,临床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治中。
【关键词】急性;心力衰竭;急诊救治
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过程较为急促,其一般发病成因为心脏结构或功能受到损伤,因而造成心脏供血不足,并引发患者心脏功能障碍,及使患者呼吸急促、心跳异常、血压变化异常等症状。当进行心力衰竭患者的发病症状为左心衰时,其一般症状表现为心源性休克与心源性肺水肿等症状,以上症状也可能直接导致患者死亡,所以进行及时的救治是必要的。在进行急性心衰患者时,应谨记“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必须把握救治过程中的每一秒,救治的越及时,患者被救治的概率就越大。在救治过程中,如患者病情得到缓解后,再进行送往医院进行全方位治疗。本文对某院收治的50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并探讨分析临床诊治在实际临床救治过程中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某院收治的急性心力衰竭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为27例,女性患者为23例;年龄27~77周岁,平均年龄(46.7±6.8)周岁;疾病分类:高血压心脏病患者1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8例、冠心病患者18例、心率失常性心脏病患者3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8例、甲亢性心肌病患者2例、扩张性心肌病患者1例。
1.2临床症状
患者入院前,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等进行检查,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少尿与胸闷、咳痰和咳嗽、气急及夜间无法平躺等;肺部听诊中存在湿啰音或哮鸣音;心尖舒张较快;对于较为严重的患者,出现烦躁与呼吸困难、流汗与意识模糊、短暂性昏迷等;发病时患者血压急剧升高,如未对患者病情进行有效缓解,则患者出现休克等状况。
1.3救治方法
对于意识较为清醒的患者,应采取坐位和双脚自然下垂等救治方法,以此减缓患者心脏超负荷问题;心源性休克患者可采用平卧位和半卧位的临床治疗体位,降低患者静脉血回流速度以实现对患者呼吸频率的控制,维持患者体内正常供氧;意识较为模糊的患者应将其头部和躯干放平,尽量采用平卧位和半卧位救治方法。同时,为患者插入鼻导管和面罩,进行供氧,氧输送速度应控制在6~8 L/min,并保障患者体内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结合浓度在50%~70%的乙醇,用以对氧气瓶中的气体进行清除,这种运用方式可有效地降低患者体能做功所造成的氧气供应不足等问题,缓解患者临床病症;对于呼吸急剧下降的患者,应采用气管插入的方式进行机械供氧;患者出现短暂性休克时,应及时给予心脏复苏;为患者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并对患者心电图和血压饱和度等进行及时监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与此同时,应对患者进行利尿处理,主要采用的利尿剂为呋塞米,剂量为20~40 mg,通过静脉注射方式给药,在2 min内注射至患者体内,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利尿剂,可起到患者静脉扩张的作用,同时还能降低患者体内血容量,在维持患者体内正常氧气消耗同时,对患者的利尿情况进行观察,判断是否需要对患者利尿剂剂量增加或重复利用,即针对患者每段时间内尿量的不同,及时做出应对措施。对于出现烦躁等情绪的患者,因其心肌耗氧量与心脏负荷相对较重,应适当注射吗啡,使患者情绪保持在稳定状态,在此过程中,吗啡具有镇静的优势,可有效地扩张患者静脉、动脉,减缓患者心肌活动频率,吗啡的注射剂量为3~5 mg,采用静脉注射方式给药,但是吗啡注射不适用于高龄、呼吸道疾病和昏迷的患者[4]。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因疾病的发生,易引起患者血管壁严重收缩,血管扩张剂的运用,可有效地环节患者血管壁持续收缩的问题,在临床中,主要采用硝普钠、硝酸甘油药物,其中硝普钠可针对心力衰竭疾病进行临床对症治疗,而硝酸甘油可实现对患者血管壁的扩张,减轻患者左心室压力。
2结果
2.1患者救治前、后的血压和心率比较
救治前患者心率为(108.0±8.3)次/min、收缩压为(165.2±63.4)mmHg、收缩压为(101.0±16.5)mmHg;救治后患者心率为(76.5±6.3)次/min、收缩压为(123.1±13.4)mmHg、舒张压为(76.5±12.4)mmHg。救治后,患者的心率、收缩压、收缩压均低于救治前。
2.2患者救治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与呼吸困难评分比较
救治前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为(1.47±0.58)分、呼吸困难评分为(2.49±0.44)分;救治后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为(1.76±0.69)分、呼吸困难评分为(2.85±0.57)分。救治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评分及呼吸困难评分均高于救治前。
3.讨论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心脏血管疾病患者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在经过对大量的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心力衰竭疾病是较为急性的疾病,其具有发病快,发病症状严重,并影响到患者生命安全的病症。其一般成因是由基础性疾病所引起,一般发病时,其左心室会呈现出较为严重的排血不足,并引发肺静脉等压力的急剧上升,从而使患者出现缺氧症状。患者由于发榜快,症状急促等现象,所以应进行及时的救治,一般在患者发病期间30min内进行急救,较为有大概率的救治率。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发病后的1h内进行救治是,最佳的抢救治疗时间,如超过6h仍没得到救治,往往救治的几率会大为降低。
在本次实验中,患者救治前的心率(108.0±8.3)次/min、收缩压为(165.2±63.4)mmHg、舒张压为(101.0±16.5)mmHg、临床症状评分为(1.47±0.58)分、呼吸困难评分为(2.49±0.44)分,救治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分别为(76.5±6.3)次/min、(123.1±13.4)mmHg、(76.5±12.4)mmHg、(1.76±0.69)分、(2.85±0.57)分,救治后患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由此可知,对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急诊救治手段,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患者预后较好。总之,在早期且正确的诊断下,应选择合理体位,有效改善患者缺氧状况,并快速构建静脉通道,确保进行合理用药,另外,还应加强患者的监护工作,通过病情的观察,及时掌握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进而优化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病情,抑制病情的恶化,减少患者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张新超.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若干进展[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3).
[2]孙树印,张瑞华,李慧.新活素治疗急性心力衰竭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3(6).
[3]黄秀峰,李宛珊,张宗耀,et al.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衰患者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4,23(5).
论文作者:白儒琳,吴越,徐广枫,李顺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9年第0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22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症状论文; 心率论文; 收缩压论文; 评分论文; 急诊论文; 《健康世界》2019年第0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