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的革命的伟大理论成果社会主义认识史上的重大飞跃——邓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史上论文,中国论文,邓小平同志论文,成果论文,贡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社会主义开始,已经有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这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完成的。第二次是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从政治理想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飞跃,这是列宁和毛泽东等人完成的。第三次是社会主义制度从一种模式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这是邓小平同志完成的。正如江泽民同志在邓小平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中指出的:“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一场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社会主义新中国的伟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又领导人民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要把中国由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变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这两次伟大革命的进程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宝库。从社会主义学说发展史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统一的角度看,或者说从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角度进行概括,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贡献是划时代的,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包括当代世界主题论;社会主义道路特色论;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计划和市场手段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论等等。限于篇幅,这里就前面三论谈点粗浅的个人看法:
第一,当代世界主题论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时代的主题是由这一时期世界上各种基本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的。正确把握时代的主题,既是一个马克思政党制定战略和策略的基础,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基础。回顾社会主义学说几次重大飞跃,可以说,都离不开对世界发展主题的科学分析。
马克思恩格斯实现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是基于他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揭示。他们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当时世界上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运动,揭示了社会主义一定要代替资本主义这个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预言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并取得胜利,并由此制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一系列战略策略。马克思强调:“劳动的解放既不是一个地方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民族的问题,而是涉及存在有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有赖于最先进各国在实践上和理论上的合作”(《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36页),马克思恩格斯当时虽然没有明确提出时代特征和主题的问题,但他们根据对资本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对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地理环境等基本情况的分析,提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是“现代社会的一切国家的社会问题”,无疑是对他们所处时代主题的一种科学把握。
列宁首先完成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从政治理想变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飞跃,也离不开对时代特征和主题的科学判断。列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详尽研究了当时资本主义新的发展趋势之后,提出了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指出当时是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由于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选集》第二卷第709页)换句话说, 战争与革命是列宁所处时代的主题。从而为俄国和国际无产阶级指明了胜利的方向,为实现社会主义学说的第二次飞跃提供了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的社会制度之后,经过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演变,世界各种矛盾的表现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对时代主题进行新的科学概括,既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向前发展中必须回答的一个理论问题,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必须解决的一个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牢牢把握时代特征,科学考察世界矛盾,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从而为我们全面认识时代的变化指明了方向,也为我们党制定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和平与发展问题,首先是全人类发展的问题,是个世界范围内的全局性问题。这是小平同志时代主题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小平同志反复强调:“当前世界上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发展问题。……这个问题要从人类发展的高度来认识”,(《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1页)“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同上,第282 页)只有站在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和平与发展问题,才能准确把握当今主要世界矛盾的走向,制定正确的内外方针政策。
当代世界主题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是紧密联系的。由于社会主义革命不是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中国这样一些国家先后取得胜利,如何在这些国家走出一条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20世纪社会主义进程中需要迫切解决的历史性课题。因此,和平与发展问题,既是世界范围内的普遍问题,也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重大课题。小平同志指出:“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同上,第10页)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既是一个壮大维护世界和平力量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问题。
当代世界主题同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也是紧密联系的。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对时代主题的认识往往局限于“战争与革命”的传统框架之中,导致对世界战争的危险和国内阶级斗争的形式作出了过于严重的估计,长期以来未能把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方面。小平同志对当代世界主题的判断,对我们党及时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小平同志指出:搞好经济建设,“这是我们解决国际问题、国内问题的最主要的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40页)反复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小平同志还依据对这一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和外交政策的调整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当代世界主题和次题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小平同志强调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并没有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经常提醒我们,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帝国主义肯定想要社会主义国家变质”,“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等等。这也表明,小平同志的当代世界主题论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体系。
综上所述,时代主题论不仅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有划时代的意义,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之一。
第二,社会主义道路特色论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既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贵在“特色”,创造性在“特色”,特色论本身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贡献。
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道路特色论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为20世纪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由于社会主义是个前无古人的新生事物,实践经验不多,因此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和模式被其他国家共产党人照搬模仿,是有其客观原因的。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苏联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模式,被看作固定的模式推广到一批社会主义国家,普遍忽视了不同国家的国情和民族特点。这不仅在实践中造成了严重的后果,也导致了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僵化。这样,在20世纪的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提出了一个非常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只有一种方式,还是有多种方式?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道路才能充满活力和生命力?邓小平同志站在时代的高度思考并回答了这些问题。他指出:“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划脚,是要犯错误的。……一个国家的革命要取得胜利,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各国共产党人应根据自己国家的情况,找出自己的革命道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 页)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程度,取决于这种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所以坚持社会主义不是空洞口号,“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同上,第229页)邓小平的社会主义道路特色论, 大量的论述是针对中国的情况而言的,但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无疑打开了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的新思路,不仅打破了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道路认识的固定模式,而且为如何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具有深远的意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道路的特色论,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任何大党或老党都不能以最高发言人自居”,(同上,第27页)也为正确处理各国共产党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准则,从而正确解决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出现,如何处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党际关系,这也是摆在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崭新课题。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以老党、大党自居,对别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务、国务横加干涉,造成了严重后果。所以,这个问题不解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不能健康发展。邓小平同志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教训,正确解决了这个问题。他指出:“我们历来主张世界各国共产党根据自己的特点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所以我们认为国际共产主义没有中心。我们也不赞成搞什么‘大家庭’,独立自主才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上,第191页)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道路特色论,科学阐明了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和从本国实际出发的相互关系,为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总结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时间毕竟不算长,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后人总结。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和从本国实际出发的相互关系,既是世界各国共产党人时时遇到的问题,更是经常困扰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问题。我们党的历史上几次“左”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给革命造成了巨大损失,都同这个问题没有处理好有关系。邓小平同志总结这些历史经验教训,指出:“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得不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来的基本结论。”(同上,第23页)又说:“改革开放必须从各国自己的条件出发。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经验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过去我们中国照搬别人的,吃了很大苦头。中国只能搞中国的社会主义。”(同上,第265 页)在处理学习借鉴外国经验同从本国实际出发的关系上,邓小平同志总结的历史经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史上,同样具有深远意义。
第三,社会主义本质论
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在不同的场合从不同的角度有过许多论述,最经典性的表述是1992年1月视察南方的谈话, 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福裕。”(同上,第373 页)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一系列论述,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具有拨乱反正,承前启后的重大意义。
在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认识并不完全清醒,把许多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成了本质,对一些本不属于资本主义的东西进行抵制,因而束缚了自己的手脚,严重地限制和阻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突破了前人在这个问题上认识的局限性,反映了当代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最高水平,无疑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大发展。首先,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本质关系。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以后,人们往往侧重从生产关系方面来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的基本特征作过很多概括和论述,但都忽视了生产力在其中应有的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同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历史背景有很大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始终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但他们所面临的历史课题,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容纳不了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而必然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因此,他们在预测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时,更多地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然要求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在这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成了题中应有之义。但是,我们后人在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时候,往往对此重视不够,而是更多地从字面上去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社会本质的论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注意力集中到了生产关系的调整方面,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分配上的平均主义等等,结果使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影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同志用发展的、实践的观点重新审视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问题,指出:“我们相信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的制度优越。它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1页)又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64 页)邓小平从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去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的原理,不仅明确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同时也明确了要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进行改革调整的任务和要求。
其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本原则和基本特征的相互关系。对于社会主义本质,可以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进行理解和概括。邓小平同志就先后强调,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等等。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中第一个层次上的内容,是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始终的。保证和体现这一本质得以实现,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征,包括社会主义公有制、按劳分配和共同富裕等等。而作为社会主义制度在某一类或某一个国家存在的特殊形式,即社会主义模式,则表现为具体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体制结构,是社会主义本质中又一个层次上的内容,它们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基本原则,但是在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以及不同的国家,不是固定不变的。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讲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丰富起来。
再次,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之间的本质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又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但是,我们在高度重视生产力发展的时候,不能忘记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发展生产力失去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其结果势必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背道而驰。因此,只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价值目标有机构成一个整体,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本质,孤立地强调某一方面,都不能反映社会主义最本质的属性。任何一种社会制度,如果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也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富裕程度,从整体上看,并不比我们差,但那不是共同富裕,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实现手段的相统一,这对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总而言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概念,开辟了社会主义认识的新境界,完成了社会主义学说的新飞跃,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宝库。
标签:科学社会主义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科学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当代历史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