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海县河西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
摘要:通过对通海县农村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和剖析,结合各乡(镇)农村水环境的实际,提出强化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对策建议,从而改善农村水环境,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
关键词:农村 水环境 问题 对策建议
农村水环境是指分布在广大农村的河流、渠系、池塘、水库等地表水体、土壤水和地下水体的总称。它既是农村大地的脉管系统,对雨洪旱涝起着调节作用,又是农业生产的生命之源,是农村生产生活不可缺少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和地域。因此,保护好农村水环境是保障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启动和实施改善农村水环境工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需要,不仅能够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且能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群众的福祉。
近年来,通海县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实施“生态立县”、“环保优先”等重大战略,积极推进美丽乡村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建设、“一水两污”建设、“百村示范,千村整治”等行动,有效地改善了全县的农村水环境。但随着人口快速增长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水环境问题,农村水环境的保护及治理目前仍处于弱势地位,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看,当前通海县农村水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是农村环境污染严重,造成水环境质量日益下降。通海县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有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农村养殖及工矿企业污染。其中,由于农村废弃物、废水和类便无害化处理设施滞后,农村生活垃圾没有进行分类,废污水没有集中收集处理,导致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沟渠、河道,是农村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化肥农药使用不当,污染物通过农田排水及地表径流等方式进入地表水体,同时以渗入到地下水中,严重影响水质,秸杆资源化利用程度不高及农膜回收率低等原因使得农业面源也呈增长的趋势;此外,农村畜牧业还存在着养殖布局不合理,重养轻治的问题,畜禽养殖的污水直接排入库、坝、河流等水体的现象仍然存在,造成农村水环境质量日益下降。
二是农村山林水源生态环境恶化。由于历史的原因,大部分农村的山林、植被在过去破坏严重,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源枯竭、小河断流等水环境恶化。
三是整治项目零散,缺乏系统的规划支撑。从目前通海已开展的试点示范整治村或连片整治项目情况看,全县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均偏重于垃圾处理、生活污水两方面,未能有效地体现新时期“综合治理”的治水方针及理念,与目前通海县开展的水生态文明建设衔接也相对滞后。此外,目前还缺乏系统的农村水环境保护与治理规划支撑,导致整治项目零散,未能从整体上统筹考虑,做到因地制宜。
四是资金整合严重缺失,需要建立稳定资金投入机制。目前,用于农村水环境建设的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有限,乡(镇)、街道、村的自筹资金无法落实,在整治资金来源及筹措方式上存在问题。
五是重建轻管现象严重,后期运行管护力不足。农村水环境整治项目实施后,由于县、乡(镇)地方财政后续正常的管护配套资金无法保障,以及项目验收后的设施产权不清、管护主体不明确、责任权利不明等问题,造成工程设施建设运行管护困难。
针对以上问题,我县目前已开展农村水环境整治工作,饮用水源地保护主要采取以下几项措施:第一,修砌围墙、铁丝围墙,进行物理隔离和封闭管理;第二,划定水源保护区,设立警示牌,限制或禁止放牧,禁止砍伐树木,禁止开采沙石,退耕还林,涵养水源;第三,加强运行维护管理,除险加固,派专人看管,定期取样监测水质状况;第四,修建封闭的取水、蓄水设施,建立自来水厂;第五,加强普法宣传、节水宣传,成立用水户协会参与监督和管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县、乡(镇)农村水环境实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强化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落实最新的治水思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紧抓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水网建设的契机,以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为行动统领,在总结通海县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经验和问题基础上,以“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综合治理、两手发力”,以全面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为主线的最新治水思路为指导,尽快编制《通海县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并以规划为指引,因地制宜落实各乡(镇)农村水环境整治方案,从顶层上统领通海县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二是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清洁型供给;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
三是强化源头治理,保护好饮用水水源。对全县集中供水人口在2000人以上的供水水源地依法依规划定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加大对农村集中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重要水源地要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禁止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设置排污口,对已设置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拆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完善饮用水水源地核准和安全评估制度,公布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加强监测,定期公布水质。加快实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和农村饮用水安全规划。加强饮用水水源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坏水源涵养林。强化饮用水源应急管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构建应急监测体系,建立备用水源。在划定的水功能区设立明显的标志,以便社会各界了解各水功能区的功能和保护目标、范围,并明确功能使用和保护。特别是对重点保护水域,如源头水、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调水工程保护所涉及水域,必须制定相应的管理条例、制度,依法从严管理。
四是科学治污,强化各项重要环节。一要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行绿色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整治农业环境突出问题,以生态经济建设为重点,因地制宜研究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促进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农村水环境改善;二要摸清全县农村水环境家底,在“系统治理”理念下,从技术角度,建立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体系,采取集中污水处理技术和分散污水处理技术两种方式;三要强化科技支撑能力,加强农村水环境整治高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引进。
五是加大投入,建立健全融资机制。将通海县农村水环境连片整治资金与省、市重大环保工程结合,并与省、市的专项资金项目相结合,充分发挥省级、市级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建立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管理资金筹措机制。从水利公益性强这一特征出发,切实争取中央、省、市财政预算投入,建立地方政府水利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中央、地方、社会共同负担的原则,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
六是建管并重,建立监管长效机制。考虑到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公益性质,为切实保障项目能发挥正常社会效益及水生态效益,建议各级项目审批部门在批准建设项目的同时,充分考虑项目后期管理运行费用,确保工程能发挥长期效益 。同时,认真落实绿色发展理念,按照中办、国办《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精神,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健全“河长制”,是解决我国复杂水问题、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有效举措,是完善水治理体系、保障国家水安全的制度创新;是强化地方党委在水资源保护、水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责任。此外,制定全县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运行管理办法,明确设施产权归属,落实设施管护责任主体,严格后续管护运行考核奖惩制度,确保工程建设后能够良性运行。
七是加强宣传,提高农民群众水资源保护意识。水是一种可再生、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又是一种流动性、循环性的共享资源,但不可替代,而且水可以溶解接纳各种物质,极易被污染。因此,全社会必须充分认识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重要性、艰巨性和长期性,认真贯彻落实《“十三五”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考核工作实施方案》,力求减少污染源,水资源保护既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也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水功能区划是水资源保护的基础,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依据,应采取各种方式和手段大力宣传报道,如报纸、广播、杂志、贴宣传画、标语、墙报、报告会、知识竞赛等,强化水功能区划的目的和意义,以提高全社会的水资源保护意识,推广绿色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调动农民参与水资源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听取农民对涉及自身环境权益的发展规划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尊重农民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维护农民的环境权益。
参考文献:
【1】《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2014
【2】《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实施方案2016
【3】《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
论文作者:师尚书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4/26
标签:农村论文; 水环境论文; 通海县论文; 水源地论文; 饮用水论文; 水源论文; 全县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