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与模式_政治论文

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与模式_政治论文

新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中国论文,发展道路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之际,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分析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内容、特点,探讨“中国模式”的成功奥秘和发展趋势,是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认真研究与思考,作出符合实际的科学说明。

一、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和人民的选择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进入了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形成了特殊的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一方面,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封建经济起了瓦解作用,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使中国成为半资本主义而不是完全的封建主义社会。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为了维护其经济政治特权,宁愿同封建势力相勾结,大力扶植官僚买办资本,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在经济和政治上丧失了实际的独立。这种官僚资本同外国垄断资本和封建所有制结合在一起,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成为在中国实行最黑暗最反动统治的政治势力。近代中国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根源盖出于此。为了寻求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富强之路,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前赴后继,艰辛探索,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除了开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或从政治改革入手改造中国的尝试之外,还有许多关于“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主张。所有这些改造中国的尝试,大多是从欧美国家学来的。人们以为,只要能够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中国就会得救,但结果却都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中国走上了一条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群众为主体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新民主主义革命从性质上讲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由于它的领导阶级、依靠力量和革命对象等等,决定了它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在世界社会主义潮流的推动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后,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由于面对的是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经济政治状况,加上缺乏经验和严峻复杂的国际环境,党和政府在探索中出现了一些失误。由于这些失误,有人对当初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产生了怀疑,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转向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时常被提了出来。时至今日,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每到关键时刻,特别是当我们的发展面临困难时,总有一些人怀疑社会主义而迷信西方的资本主义。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虽然我们需要吸收和借鉴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但是我们决不能走资本主义道路。道理很简单,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土广大、国情复杂、人口众多、经济和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必然导致严重的贫富分化,发生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人民将为此付出痛苦和流血的代价。所以,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从根本上讲,是中国人民不容许走资本主义道路。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伟大实践充分证明:当代中国完全可以既不走资本主义道路又能使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目标。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创新之举、奇特之处和生命力所在!

二、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基本特点

如果说,新中国建立之初广大人民对于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已形成广泛共识,那么,革命胜利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应该怎样进行?具体的发展道路怎么走?则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人民,在缺乏经验和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开始了前无古人的探索,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但是,由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加上国内外的一些因素,使我们在探索中出现了一些失误。主要的失误有:第一,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突出表现是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运动。“大跃进”运动实际上是我们党在缺乏现代化建设经验的情况下,试图用过去行之有效的群众运动的方式把经济建设迅速搞上去的一次不成功的尝试。第二,在生产关系上,急于过渡,忽视了变革生产关系要以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前提。主要表现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就可以按照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设想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商品货币关系,忽视这些设想的历史条件和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实状况,其结果不但不能促进生产力发展,反而使经济建设陷入极大的困境。第三,在政治上,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并以阶级斗争为纲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十年“文化大革命”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一度离开了正确的轨道而陷入迷途。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们党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果断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形成的这一新道路和新模式,基本特点概括起来主要有:

(一)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是中国道路和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西方学者在谈及“中国模式”时,大多回避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性质,不愿意承认中国模式的成功是社会主义的成功。事实上,中国道路和模式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尽管中国在发展过程中,社会上曾出现过不少违背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和发展要求的现象,但是在根本原则问题上,中国始终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作为党和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前提,并不断赋予这些原则新的时代内涵。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始终坚信:只有坚持社会主义才能保证中国道路和模式的正确方向,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二)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和模式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历史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实行改革开放,目的是为了解放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通过改革开放,我国成功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转折,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成为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这一点连那些对中国抱有偏见的外国人也都不得不承认。虽然我国在改革开放中也出现了许多消极腐败现象及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有人据此否定改革开放的正确性,但是我们坚持认为: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前进中、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改革开放的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坚定不移、毫不动摇。

(三)坚持共产党领导是中国道路和模式最根本的政治特征。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这个领导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而是在长期的斗争和实践中形成的。它有科学理论指导,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有7000多万党员和强有力的中央领导集体,它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公认和拥护,是中国任何其他社会政治力量所无法替代的。在当代中国,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领导,就不可能有全民族坚强统一的领导核心,就不可能组织全国人民为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目标而奋斗,因而也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有利于建设的长期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现代化也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条件和保障。因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四)“四位一体”战略布局是中国道路和模式的生动体现。在经济上,中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管理制度。在政治上,中国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依法治国方略有效实施,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不断扩大,人权事业全面发展。在文化上,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文化产业空前繁荣,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在社会建设上,中国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日益和谐,生态文明建设初见成效。同时,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就业规模持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建立,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新型的社会管理体制初步形成。这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战略布局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中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成功奥秘

(一)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一发展的主题,夯实改革发展稳定的物质基础。邓小平曾指出,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因为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讲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停止在很低的水平上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好一些。而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落实到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上,就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新的发展要求,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目的是为了解决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然而,无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还是构建和谐社会,都不会也没有改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正是由于30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的经济发展才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国内生产总值30年间一直保持年均9.8%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跃升为世界第三。

(二)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我国原有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是在特殊条件下建立起来的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高度集中的体制对于实现国家的政治稳定、恢复国民经济和集中力量建设工业化基础,曾起过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关系日趋复杂,这种体制的缺陷和弊端就越来越明显,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因此,不对这种体制进行改革,不努力实现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体制的转变,社会主义就难以向前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国家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不改革,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在邓小平这一思想指导下,30年来我们锐意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建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形成了符合当代中国国情、充满生机活力的新体制新机制,为我国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在对内全面推进改革的同时,我们对外打开国门搞建设,把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紧密结合在一起。从建立经济特区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内陆地区再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30年间,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6亿美元提高到21700多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既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福祉作为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目的是为了什么?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造福于人民,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首先必须考虑人民大众的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我们制定政策的标准。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口号。胡锦涛指出:我们提出以人为本的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切实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四)毫不动摇地坚持政治上的“稳定压倒一切”与经济上的“放开搞活”。为了集中精力搞建设,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一直在强调政局稳定的重要性。为了保持政局稳定,中国需要一个有权威、有效能的中央政府。因此,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具有明显的集权特征。这种有权威的政府能够举全国之力,集中优势资源,实现跨越式、突破性、高效率的发展,能够将各种问题和困难迅速地加以解决,从而克服社会变革造成的不稳定。2008-2009年中国抗击四川特大地震灾害取得的胜利、北京奥运会的圆满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积极成效等大量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政治上强调“稳定压倒一切”的同时,在经济上中国则一再主张解放思想,“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快一点”,从而把政治上的“稳定压倒一切”与经济上的“放开搞活”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领导人进一步强调,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五)建立市场经济起基础性作用与国家对经济生活强有力干预相辅相成的经济运行机制。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重新认识了市场经济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让市场在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所谓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的市场规律是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基本调节者,以市场价格为核心的市场信号和经济参数是整个社会经济主体行为和客体运动的直接的、基本的依据。和原有的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更能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需求,更能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经济发展充满活力。这就是我国选择市场经济的根本原因所在。为了克服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我们加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实施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强有力干预,形成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运行机制,从而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与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结合起来,保证了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快速的发展。

(六)坚持共产党坚强领导与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的有机统一。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始终坚持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因为只有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才能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才能充分调动现代化建设的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凝聚力量实现和保持社会稳定。在强调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同时,中国领导人又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首创精神。邓小平在谈到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改革开放中的许许多多东西,都是由群众在实践中提出来的,是群众的智慧、集体的智慧,他本人的功劳,是把这些新事物新创造概括起来,形成政策,加以提倡。的确如此,中国共产党正是尊重了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把人民的愿望、要求、智慧和经验,概括提高,变成了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从而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标签:;  ;  ;  ;  ;  ;  ;  ;  ;  ;  ;  ;  ;  ;  ;  ;  ;  

新中国的发展道路与模式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