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6月份冲刺:外资银行排队等待检查_金融论文

行业动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6月份冲刺:外资银行排队等待检查_金融论文

行业动态——金融衍生市场6月冲刺:外资大行排队候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大行论文,行业动态论文,外资论文,金融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4月23日,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上海交易室正式揭牌,这被法国巴黎银行国际区域及业务总裁鲍文德先生看作是“在银监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后在中国采取的战略举动”。而在庆祝的香槟开启的瞬间,法国巴黎银行定息收益部全球总裁Jacques d'Estais的眼里已经“看到了无限的商机”。

“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争夺,正成为外资银行在华战略的一个支点。”一位外资银行的高管说。

外资行排队“入市”

据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谢海涛介绍,4月初,该行已经拿到了在中国开展人民币衍生产品业务的批文,在银监会对其交易室进行验收合格后,预计于5月1日向银监会申请开办人民币金融衍生品的执照。

而从交易室开业之日起,法国巴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就将获得和中资银行对等的衍生品经营权。“现在和以前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以前是通过中资银行服务于国内的企业,而现在可以直接做这项业务了。”谢海涛说。

谢透露,现在他们能够提供的定息收益产品和资本市场产品包括:外汇产品——外币的即期、远期、衍生产品、结构性产品及人民币即期交易;利率产品——外币的远期利率协议及复杂的利率保值衍生产品;信用产品——外币的信用衍生产品。

这些金融衍生品作为法国巴黎银行在国际市场的主导产品,在该行的中国区发展计划中,成为“未来开发人民币业务的重点之一”。

抱有同样信心的绝不止巴黎银行一家。在2月4日中国银监会放宽金融衍生品交易规则仅六天后,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德意志银行、汇丰控股有限公司和JP摩根已经在第一时间向中国监管机构提交了申请。

对此,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一位高管表示:“我们对金融衍生品从银监会办法制定之初就开始关注,我们内部已经从结构、人员搭配等方面都做好了准备,因为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在全球做得最好的就是这些金融衍生品业务。”

3月中旬,提出申请的外资机构进一步增加。上海的花旗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东京三菱银行、瑞穗实业银行等5家外资银行以主报告行的名义,向上海银监局递交了关于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申请,初期将开办的衍生产品包括远期外汇交易、互换、期权、信用衍生工具以及结构性存款产品等,以代客交易为主。

中资机构:6个月过渡期冲刺

银监会政策法规部副主任李伏安说,“出台《暂行办法》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可以有一套正式合法的标准作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准入的依据;二是通过制定严格的市场操作标准控制风险。”

据李介绍,在《暂行办法》出台之前,已有中行、建行和工行涉足金融衍生产品领域,但由于迟迟没有一个相关法规出台,监管层只能实行个案审批。去年年底以来,更多的中外资金融机构加入了金融衍生品的经营行列,但这些机构大多没有经过正式的批准,仅是备案而已。由此导致了一个突出问题——国际金融机构跟中国境内的银行做衍生产品交易时尤其谨慎,因为被境外金融机构列入重点控制的风险之一就是法律风险,即这个机构是否经合法授权可以进行衍生产品交易。李说,按照国际金融界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解释,如果交易对手没有获得金融衍生品交易的授权,那么交易出现问题将被视为无效。

李介绍,此番出台的《暂行办法》中不再具体限定金融衍生品的交易品种,而是按照巴塞尔协议对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义规定,只要银行具有风险管理能力,“远期、期货、掉期(互换)和期权及具有其中一种或多种特征的结构化金融工具,经过报批都可以做”。

考虑到目前衍生品市场当初准入不一的情况,银监会声明,《暂行办法》生效后的6个月内为金融机构向银监会申请批准从事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过渡期。“原来已经做了的衍生品交易在这六个月内还可以继续做,但到9月1日如果没有拿到批文,就必须叫停。”李解释说。

“所以各个金融机构都在利用这六个月的缓冲期积极地准备,比如完善交易场所等硬件设施。”某银行资金运营部人士说。

另有银监会透出的消息是,现在中资行除四大国有行外,有四五家股份制银行也递交了开办金融衍生品业务的申请。

价格战会否继续?

虽然都是有备而来,但中外银行似乎各怀心思。

某国有银行的资金运营部人士分析,去年上海各家中资银行竞相推出外汇结构性产品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扭转外汇储蓄下滑局面。因为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去年下半年结汇大量增加,而同期外汇贷款需求却居高不下,各银行的外汇头寸比较紧张,而结构性产品募集的资金虽然不能用于发放贷款,但是却可以使资产负债表的外汇存贷比发生变化,从而增加了可贷款的额度。二是同业竞争的压力。结构性外汇存款的高收益导致了沪上外汇储蓄的大搬家,为留住客户,各银行仓促迎战,纷纷推出类似的产品。

但问题也由此产生:产品的高度同质性使“价格战”成为必然。

据专业外汇网站FXl68的统计显示,从去年底到今年3月份的短短三四个月时间里,国内市场上推出的结构性外汇产品多达130多个,其中120多个为利率期权型产品。理财的门槛也不断降低,起点金额从几万美元骤降为最低1000美元。

但外资行推出此产品的目的似乎并不是存款的回笼。

“可以预见,市场对利用衍生产品来对冲和规避各种风险的需求将是巨大的,而这正是我们的优势。”法国巴黎银行定息收益部全球总裁Jacques d'Estais说,在近段时间他们推出的产品的主要客户群将是1/3为跨国公司、1/3为港台在内地的企业、1/3为中国国内的企业。

而花旗和汇丰等虽然没有将客户目标严格锁定在企业客户上,但都设立了较高的门槛,对10%高端客户的追求也许正是它们撬动中国市场的砝码。

但当中外资行的竞争进入白热化之后,是否会出现新一轮的价格战?

标签:;  ;  ;  ;  ;  ;  ;  ;  

行业动态--金融衍生产品市场6月份冲刺:外资银行排队等待检查_金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