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借鉴邓小平运用系统思维的实践_系统思维论文

从传统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借鉴邓小平运用系统思维的实践_系统思维论文

从传统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邓小平运用系统思维的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思维论文,传统论文,学习邓小平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即将过去的20世纪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辉煌岁月,特别是40年代以来,一大批系统科学的基础学科理论如一般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超循环理论、混沌和分形理论等相继提出,伴随着这些理论形成的新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将人们科学考察的眼光由“实物中心”导向“系统中心”,使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不仅仅是就它本身的实有认识,而且是作为一个系统,或作为某个更大系统的部份、因素和组成来认识,从对事物的存在和构成转向对事物的发生、过程和功能、关系来认识,人们不仅根据专业的术语,也按照系统的术语来思考问题。近年,有学者著文认为,系统思维方式也即是耗散结构形态的思维方式,是当代最高形态的辩证思维方式,是当代最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

耗散结构理论认为,一个系统要从一种稳定态向另一种稳定态演化,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1)系统必须是开放的;

(2)系统内部必须存在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3)系统必须远离平衡态;

(4)涨落导致有序。

耗散结构理论所揭示的系统发展演化机理给了系统思维方式重要的启示。许多自然科学家在自己的研究领域,运用系统思维攻克难题,取得成功的例子已不鲜见。但是,在系统理论和伴随着这一理论而形成的系统思维出现的同一时期,在不同于自然领域的社会领域,能够象邓小平同志那样,站在历史的制高点,驾驭系统,导演出象中国这么一个伟大国家的复杂巨系统从传统社会主义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平稳过渡的系统演化却是绝无仅有的。学习邓小平理论,回顾改革、开放20年的历程,我们强烈地感受到邓小平同志这种马克思主义的睿智、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时代伟人的思想风范。

系统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人类社会系统主要由经济的社会形态系统、意识的社会形态系统和政治的社会形态系统组成。三个子系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适应的。如何正确处理社会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建设的关系问题,研究他们的持续协调发展,以取得最好的整体效益,是社会系统工程。这是系统工程中最复杂、最难处理的一类技术问题。

邓小平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实行传统社会主义,既取得了伟大的成绩,更存在着不少弊端。而且这种弊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折腾,得到放大,使中国的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社会主义的活力遭受到摧残和窒息,传统社会主义变成了僵化的模式。今后的路子如何走?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3 月举行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深刻指出:“我们当然不会由科学的社会主义退回到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不会让马克思主义停留在几十年或一百多年前的个别论断的水平上。”一句话,要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子。从此,他针对传统的僵化模式构思变革的思路,导演了一系列使僵化系统激活的有声有色的活剧。

在意识形态系统,他针对被“四人帮”搞乱了的思想路线,通过批评“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领导和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使全党从僵化的思想中解放出来,恢复和重新构建了党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进而提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系统工程;在政治系统,他指出“四个现代化的任务很繁重,归根到底要有一个好的党来领导。”“这是四个现代化能否实现的关键。”全党同志都要聚精会神地抓好党的建设,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搞好党风,反对腐败;要按四化方针建设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不断深化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在经济领域,小平同志指出:“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同志遵循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归根结底可以从物质生产劳动和发展状况中得到说明的观点,以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主要矛盾为重点,激活经济系统,同时,使之与其它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步步深入。

邓小平同志激活经济系统的变革思路可以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体现出来。

第一,对内搞活、改革,以激发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给僵化的经济系统注入活力和生机。我们知道,传统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是完全高度统一的计划管理体制,财政方面统收统支,商业流通方面统购统销,物质方面统分统配,外经方面统进统出,就业方面统包统分,一个“统”字,将企业统得死死,将工人、农民、干部统得死死,将整个国民经济统得死死。结果使生产力难以发展,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失去活力。无情的现实,使邓小平同志强烈地意识到必须打破计划管理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这就是将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让成万上亿人之间的经济活动产生相互作用,形成非线性机制;使市场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产生整体效应,推动市场不断从平稳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推动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做到“既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能“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事实上,我国经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连续十几年以10%以上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正说明了对内搞活、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预期目标正在一步步达到。

第二是对外开放,就是放大和强化系统的开放功能。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系统是无生命系统和生命系统的组合体,它是一个与环境有能量、信息和物质交流的开放系统。但是,传统社会主义由于人为的因素,窒息了它的开放功能,使它几乎成了孤立的封闭系统。一个孤立封闭系统的熵随着时间的增大,最终会使系统变成一种平衡的死结构。苏联搞了70多年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于一夜之间,共产党下台,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落地,尽管原因多多,但计划管理体制的封闭性应该是其中一条重要的原因。小平同志深刻地分析总结了国际国内的形势和中国历史的经验。指出,中国之所以落后,其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一直闭关自守,“长期闭关,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味无知。”我们40年的经验也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代世界正在飞速发展,新的技术革命浪潮正席卷全球,国际竞争正日益加剧,国际资本急于寻找新的市场。我国技术落后,资金缺乏,正是需要利用这种机遇,加快开放的步伐,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地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充实和丰富自己,发展和完善自己,在不断开放、交流、竞争和挑战中,获得发展和勃勃生机。从力排众议,举办经济特区到部署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从开发浦东到实施沿海、沿江沿边开放战略,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强,开放的领域不断拓宽,大大加强了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既激活了经济系统,也给意识形态系统和政治系统的建设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强化了彼此之间的相互作用。

第三是实施部分“先富”的大政策,不断将系统推向新的非平衡态。我们的目的是要实现共同富裕。但是,象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大国,由于历史、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传统社会主义几十年搞平均主义,吃大锅饭,实际上是搞共同落后,共同贫穷,根本实现不了富裕。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先将一部份地区、一部份企业、一部份工人农民,由于辛苦劳动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点,生活先好起来,一部份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就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这是一个大政策,一个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政策。”在这里,小平同志说得很深刻。“部分先富”的政策,既是一种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步骤,也是一种策略,是能够“影响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大策略。虽然没有系统理论的术语,但其系统思维的思想却灼灼闪光,这正是一种将系统推向新的非平衡态的大手笔操作。十几年来,特区和沿海以及东部部分地区的先富,带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全国上下,东南西北中,竞相改革、开放的风浪一浪高过一浪,在神州大地蔚为现代化建设的大潮。

第四是发现和支持新生涨落。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开放系统由于不断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等的交流,激发了系统内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协调发展,为系统的演化提供了多种可能性。而可能性变成现实性,需要有发生在临界点附近的涨落发生作用,才可能实现涨落导致有序,催生一种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的形成。安徽凤阳的农民干了几十年社会主义,连饭也吃不饱,不得已而实行家庭联户承包,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中生产和管理、公平和效率等项问题。邓小平同志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洞察力,发现了这一新生事物,认为这正是对传统社会主义农村政策“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公社化体制的否定,是农民的伟大创造,立即加以总结和推广,短短两三年时间在全国农村形成了巨大的改革浪潮。这便是临界点附近的微涨落推演成系统巨涨落的一个精彩的例证。还有如发展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镇城市化的问题,也是小平同志总结了江浙农民的经验,由微涨落推演成巨涨落的例子。

综上不难看出,邓小平同志从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出发,带领我们打破传统社会主义的僵化模式,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是系统思维方式在社会领域运用的雄辨例子。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邓小平理论中的科学创新精神和科学方法。

标签:;  ;  ;  ;  ;  ;  ;  

从传统社会主义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借鉴邓小平运用系统思维的实践_系统思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