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城市与我国城市发展_小城镇论文

卫星城市与我国城市发展_小城镇论文

论卫星城与中国城市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卫星城论文,中国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93年前,卫星城理论创立了。在18世纪中叶,第二次产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号角蒸汽机一声轰鸣,开辟了人类文明史的新里程。与此同时,人类开始大规模利用地下矿物资源;农业逐渐用机器来耕作,农业生产率迅速提高,束缚在耕地上的众多农业劳动力得到了解放;城市开始竖起高大的烟囱,成为准备容纳更多劳动力的地方。从此,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世界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革命发源地的英国,1820年率先出现了象征着人类文明新纪元开端的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伦敦。之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自发地流向城市。人口的急速城市化,使英国各类城市,尤其是大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1840年英国最大城市伦敦的人口已达200万,1845年达250万。初期的大城市虽然对农村人口有巨大的吸引力,但对人口的容纳力却有限,致使伦敦因人口过密而出现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种种弊端。针对此种情况,英国的霍华德于1898年写了一本题为《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A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的书。此书修改后,于1902年出版时改名为:《明天的花园城市》(Garden City of Tomorrow)。书中主张在大城市的远郊,建设一些地理上独立的小镇,镇上有工业、商业及其他工作岗位,居民可以就地工作和居住生活。同时也主张将大城市多余的人口疏散到这些小镇,以减轻大城市的压力和负担。

正式提出并使用“卫星城”(Satellite City)这个形象化概念的是美国的格拉姆·罗迈·泰勒,他于1915年提出应在大城市郊区,建立类似宇宙中卫星般的小城市,把工厂从大城市人口稠密地区迁到那里去,以解决大城市因人口过密而带来的种种弊病。随之而来出现了许多有关卫星城的著作。英国率先建立卫星城,继英国之后,法国、日本、意大利、苏联、美国、比利时、荷兰、菲律宾、新加坡等国家,都纷纷建立起卫星城。我国于本世纪30年代在当时国民党政府所在地南京郊区大厂镇建立了第一个卫星城。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北京、广州、天津、南京、沈阳、武汉等城市,都先后在郊区规划、建立了数量不等的卫星城。

近百年来,卫星城从理论到实践,其发展是很大的。第一代卫星城即卧城,是只有生活设施的小型居民城镇,居民的工作和文化生活仍要到主城。第二代卫星城则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公共设施,居民可以就地工作。第三代卫星城独立性更强,有许多工厂及文教、商业、交通等设施,基本上独立于主城,具有多种就业机会,其中心也是现代化的。目前卫星城已发展到第四代,即多中心开敞式城市结构,用高速交通线把卫星城与主城连接起来,主城的功能扩散到卫星城,每个城市都成为了行政、工业、社会的中心。卫星城发挥的作用,无论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有目共睹的:

1、 卫星城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城市由于工业和人口过度集中而带来的住宅紧张、交通拥挤和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在英国伦敦,100人以上的工厂约有70%迁移到了卫星城。在法国巴黎的5座卫星城中,到2000年计划居民平均人数达到30万人。我国上海的7座卫星城中,总人口已达到51.4万人,北京、天津、广州、南京、沈阳、武汉等地卫星城中的人口都在50万以上。虽然城市中心人口迁移较少,但它截住了乡村人口,因此效果显著。

2、 卫星城的建立发展了具有城市生活的便利与乡村怡人的自然景观相结合的中小城市,并重视工业发展,使之成为经济上可以自主、生活环境优于大城市的生活乐园即社会城市。据不完全统计,二战后20-30年内,英国在全国共建立卫星城33座,美国有145座左右,法国有39座,日本有35座。我国许多大城市都有自己的卫星城。就武汉而言,迄今已有6座卫星城。为了促进卫星城的发展,不少国家采用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3、卫星城的建立,把城市规划与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结合起来,促进了各国经济的繁荣,文明程度的提高。在意大利,其特点是城乡一体,统一规划,特别注重环境整治和生态保护。在美国,卫星城由“市郊化”,逐渐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群。新加坡是卫星城建设与社会经济协调得较为成功的典范,目前新加坡经济十分繁荣,文明程度也较高,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中国正在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可以说是在探索一条城乡发展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进步的道路。

4、卫星城的建立,促进了各国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随着卫星城的发展,卫星城的功能日益多样化,于是,世界各地涌现出了许多的科技城,如美国的“硅谷”科技城、英国剑桥大学附近的“伦敦西走廊”、日本的筑波科技城、比利时的卢旺科技城、法国的南法兰西岛科技城等。我国大城市的科技城如北京的海淀科技开发区、武汉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影响巨大。科技城一般靠近主城,也有远距主城的。科技城的发展,促进了各国城市的现代化。

然而,卫星城的建设,也有令人苦恼的难题。一是建立卫星城投资太大,增加了财政负担;二是卫星城的建立距城市中心较远,增加了交通负担;三是下迁和新建工厂企业滥占郊区土地,造成了土地的严重浪费;四是卫星城的建立,基础设施不全,重经济、轻管理、环境欠佳。卫星城建立了,但大城市中的人口稠密、住宅紧张、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1987年英国停止了卫星城的建设,颁布了“内城法”,突出旧城的改造与发展,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大都如此。当然,卫星城还是要建立和发展的,但它已不是目前大城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应该是:大城市现代化、国际化;中等城市合理化、全面化;小城镇合理化、集中化。其具体内容如下:

1、大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建立卫星城,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决大城市的城市问题,而城市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所以,当代大城市发展的趋势是现代化和国际化。我国城市发展历史短暂,但进步长足,虽然各地的历史、经济、文化等条件发展极不平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大城市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成为必要和可能。所谓城市现代化,其要求是城市经济现代化、城市建设现代化、城市管理现代化、城市文明现代化、市民素质现代化、城乡关系现代化。实现城市国际化,必须首先达到城市现代化,只有达到城市现代化,才能实现城市国际化。国际化城市还需具备下列条件:资本构成国际化、经济贸易外向化、交通电信国际化、科文交流国际化。当然,国际化城市的模式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在保持某些共同特征的前提下,又各具特色,各有侧重。从功能上看,有综合性的国际性大都市,也有专业性的国际城市;从作用上看,有全球性的国际大都市,也有区域性的国际城市。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国家,国际性城市模式的选择,要考虑到自身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还要注意与其它国家已有的国际性城市的连接与分工问题。

就我国现在的情况来看,建设国际性城市最具现实意义的是沿海、沿江、沿边地区,包括广州、深圳、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南京、重庆、武汉等城市,首都北京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更具有建设国际性城市的实力。我们认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和区域分工的特点,并考虑现有的开放程度,可从上述三个地区中选择条件较好的城市作为中心,制定综合配套的国际性城市发展战略,然后区别不同模式,分阶段推动。无论是建立现代化城市还是建立国际化城市,都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政策法规,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使城市的经济、文化、科技、交通、邮电通信等迅速发展,必须创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必须建立健全符合国际惯例的完备的法律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建立起高效的管理体制和办事规则,使城市健康地发展。

建国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一直是控制大城市的规模,今天看来,这不仅反映对大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估计不足,而且对大城市的问题也看得过于严重。其实大城市的多种“城市病”都是可以医治的。经济生活的实际需要早就冲破这种限制了。直到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才首次肯定了城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充分发挥城市中心作用”,逐步形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不同规模的、开放式、网络型的经济区”的思路。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才强调“首先是大中城市建设成为多功能的、现代化的经济中心”。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飞跃。

2、中等城市合理化、全面化。建立卫星城是城市发展和城市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解决大城市的城市问题。但是,大城市的问题有来自大城市内部的,也有来自大城市外部的,如人口流动问题,所以,中国城市的发展还必须使中等城市合理化、全面化。中等城市一般都是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中心,大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较好的技术条件,容易接受大城市的先进技术,具有开发和生产新产品的能力,是大城市联系小城镇及乡村的桥梁。近几年来,全国十几个中等城市脱颖而出,一跃成为“明星城市”,充分反映了中等城市在我国城市发展中的活力和潜力,说明了中等城市合理化、全面化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既要使中等城市在数量上有所发展,适当提高中等城市在城市总体中的比重,又要加强现有中等城市的规模和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资源特点、工业基础、交通运输条件和全国生产力的布局,明确城市经济发展的重点,抓好支柱产业,努力发展配套产业、第三产业,推动科技进步。规模较大的中等城市以内涵发展为主,应适当控制其用地规模和人口,防止朝大城市方向盲目发展。规模较小、人口较少的中等城市,应在搞好城市规划的基础上,适当扩大发展规模。

中等城市全面化,是指必须使中等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等功能全面化,以分解大城市的城市问题。我国的中等城市既有专业型的,又有综合型的,而中等城市应为专业型与综合型的统一体。整个城市体系是由不同规模的城市组成的,大体上类似一个宝塔形,只有通过中小城市才能连接广大农村和众多地区;也只有大中小城市配合协调发展的城市体系,才能实现我国城市化的重要目标,完成城市体系承担的繁重任务。

3、小城镇合理化、集中化。解决大城市的城市问题,不仅取决于中等城市的合理化、全面化,还取决于小城镇的合理化、集中化。小城镇一般是县级行政区范围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的中心,它与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随着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及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我国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必将逐渐减少,大量农业人口要向城市人口转化。大力发展小城镇,将有利于吸收和就地消化农村剩余人口,极大地解放农村劳动生产力,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城市化。同时,也有利于大城市问题的解决。

要把现有非农业人口不满20万的小城镇建设好,提高其质量;还要根据生产力和人口的合理布局,严格按照设市标准新建一批小城镇,包括卫星城。这就要求把那些符合建制市条件的小城镇稳妥地升格为市,把具备建制镇条件的集镇升格为镇。

首先要搞好工业生产力的布局,特别是乡镇企业的选址和布局,能集中的应尽量集中,以发挥规模效益的作用,利于小城镇的建设与管理。其次,根据国家财力和物力的实际状况,政府要制定和完善城市建设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有计划、分阶段地组织农民自己建设小城镇,鼓励和帮助农民建房向本辖区的小城镇靠拢,或者优选地址集中农舍发展小城镇,逐步取代民舍村落,积极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和其他经济,以及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不断提高农民素质,使乡村城市化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标签:;  ;  ;  

卫星城市与我国城市发展_小城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