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报改革的认识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报论文,误区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笔者对最近两年的《中国科技期刊研究》和《编辑学报》的论文进行了统计,《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年的257篇论文中,专门以高校学报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28篇,约占11%,2003年的288篇论文中有36篇,占13%;《编辑学报》2002、2003两年的443篇文章中(含1期增刊),有42篇专题讨论高校学报的有关问题,约占10%。这些数据一方面表明高校学报改革在科技期刊研究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显示近两年高校学报凸显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正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
为什么呼吁多年的高校学报改革不但难见成效,反而问题愈来愈多,为了找到这种现象的症结,笔者对以上这些研究观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发现大部分人在进行研究过程中,对高校学报与社会性学术期刊(指行业协会、科研院所等主办的学术期刊,简称为社会性学术期刊,以下同)的异同、各类高校学报之间的差别和高校学报在学术作风建设中的作用几个方面,普遍存在着定位不准、分类不清和过于片面等认识误区。这些前提概念认识上的偏差,使得高校学报改革的研究缺乏针对性,种种方案最终只能是纸上谈兵,难以实现。笔者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以期能消除误区,找出一些问题的解决办法。
一、高校学报不应照搬一般社会性学术期刊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期刊方阵”的入选期刊中,高校学报从其在期刊总数中所占的比例(近1/3)来看入选的并不多,进入高层次的更少。在经济效益和行业影响方面,高校学报更是落后于行业协会主办的科技期刊。但仅据此,是否就能说明高校学报出现了生存危机?高校学报就应该向社会性学术期刊看齐,而一概走专一化、学术化的发展道路呢?我们究竟该怎样认识这样一个差别?下面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1、发挥的作用
1998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重要园地。”从这个定义可以知道,高校学报同一般社会性学术期刊一样,具备了传播、存储科学成果的作用,还肩负着反映学校教学和科研学术创新水平,推动科研工作,促进学科建设,对外进行学术交流和培养科研队伍的多项任务[1],这是一般社会性学术期刊所无法代替的。例如发达国家日本,其高校学报大多是综合性期刊,其影响水平还不及我国学报,但他们没有因此而改变现状。所以,我们不能单纯地追求专业领域的影响指标,而抛弃学报在提高和促进高校科研水平和学术道德建设、繁荣学术研究方面的作用[2]。
2、办刊的模式
自1998年,国家将高校学报批为单列后,一大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或由内部发行转为公开发行,或作为公开发行创办起来后,高校学报基本上形成了由学校出资,定期出版,形成一校一刊的格局。学报的上述管理方式决定了学报与一般社会性学术期刊不一样,也不可能一样。高等学校能办行业学术期刊,而且能办得很好,如浙江大学出版的《工程设计》、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的《工业工程与管理》、吉林大学承办的《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等都是成功的例子。但是高校却没有把学报办成一般专业性科技期刊,也没有高校的领导愿意让学报走专一化、独立化的学术期刊发展道路,因为他们要从学校长远发展和全局考虑。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也很重视高校学报这些社会功能,如坚持在期刊整顿时期,对高校学报继续大力扶持,新批了一批高职高专学报。据新闻出版署的统计,截至2002年,我国高校学报约有2500种,占全国期刊总数的1/3左右[3]。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说,高校学报与一般社会性学术期刊的差别是与生俱来的,很难改变。高校学报不能一律走社会性学术期刊的发展道路,所以我们在研究高校学报改革发展问题的时候,应该跳出社会文化系统——编辑出版系统——科技期刊系统——学术期刊系统——高校学报系统[4]这样一个习惯模式,高校学报系统与学术期刊系统应该是平行独立但又相互交叉的两个系统,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高校学报的改革误入歧途。
二、正视高校学报之间的差别,走学术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办刊道路
高校学报是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的窗口,高校学报的特色的形成取决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科研优势[5]。众所周知,高校有综合类、理工类、医药类、师范类、培训类等;也有研究型高校、教学科研型高校、教学型高校、职业培训型高校;还有名牌、重点和一般院校、民办院校等等,这些客观条件决定了高校之间的定位不同或同类院校之间科研、学术水平相差很大。因此在谈论高校学报问题的时候,不能简单地按一个标准来衡量,单纯从“学报”——学术理论刊物的角度来要求高校学报,无论是从概念上,还是从性质上来说都是不妥的、不全面的。
高校学报可以根据学校的学术地位及读者需求的实际情况,把学报办得学术性与多样性结合,以学术为主,集思广益,形式多样,以最大限度发挥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总体上分为学术类、技术类、综合类、指导类、科普类5类[6]。那么,如此效仿,按照发挥的社会效益或是经济效益不同,将高校学报分为学术类、技术与学术结合类和指导与学术结合类3个层次。
1、学术类
以社会效益为主,充分利用学报的信息优势,瞄准科学研究的前沿,并注意研究的热点和重点。积极配合科研管理部门,为科研课题选定研究方向,提供相关信息,以期获得更多的各类基金的资助,促进科学研究纵深发展和开创新的研究方向[7]。
具体是保留进入国家期刊方阵的“双效”“双高”“双奖”“双白”高校学报,把其中学术研究水平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现阶段高校教学、科研成果,其学报经营管理相对来说比较成熟的综合型学报作为学术类学报的奋斗目标和科学定位,进而使其他学报找到前行的方向[8]。如一些科研实力较强的教育部直属高校,“211”重点建设大学也可定位为综合学术类。
另有国家各部委直属院校,因其专业领域较强的科研能力,其学报可以定位为专业学术类,可以根据各高校学报的专业特色和专业优势,实行合纵连横,分工合作的政策,联合出版专业性学报,以煤炭系统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为例:焦作工学院学报以刊登瓦斯地质与煤层气方面的专业学术文章为主;淮南工学院(原淮南矿业学院)学报以刊登矿井通风方面专业学术文章为主;山东科学技术大学(原山东矿业学院)以刊登矿工电工方面专业学术文章为主等。专业学术性学报命名可采用“高校校名+报道方向(一级学科或学科门类,但不能太宽太抽象)+刊物类型(学报)”的方式[9]。
2、技术与学术结合类
转变以往只注重理论研究、轻视应用成果的观念,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通过《学报》的相关栏目,快速、有效地传递应用研究成果,积极探索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相结合的途径,形成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良性互动局面。一般综合性大学和省属综合院校,可将学报定位于综合技术与学术类;而专业性院校和地方性本科院校,可将学报定位为专业技术与学术类。打破本科院校学报的壁垒,在区域内、地域内开门办刊;通过院校学报的交流,协商合作,取长补短,发挥优势,如新乡医学院学报以医学技术为主,河南科技大学(原洛阳工学院)以机械、电子技术研究为主[9],中原工学院(原郑州纺织工学院)以纺织、服装专业技术研究为主等等,其命名方式也采用“高校校名+报道方向(一级学科或学科门类,但不能太宽太抽象)+刊物类型(学报)”的方式。
3、指导与学术结合类
以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扩大应用性、对策性文章的比例,多刊登一些实用技术信息,用于指导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活动,改变学报清一色的学术论文面孔,增加可读性。一些新升格的本科院校、地方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学报可以归为此类。
根据这种观点,我们再论及高校学报改革时,除了小部分科研实力较强的学校学报注重学术性外,大部分学报应该从经济、实用、效益不同方面、层次上进行定位,而不是盲目要求高校学报一律走高水平、高学术的发展道路。
三、建立专门而又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更好发挥高校学报作用的关键
从有关高校学报改革的种种讨论中,一部分作者用学术期刊的评价体系,列举高校学报“被引频次”低,“影响因子”小,发行量小,学术影响小的数据,认为高校学报成为“收藏品”,甚至有人认为应该取消高校学报,当然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既然高校学报不同于一般的专业性学术期刊,我们就不能单纯从学术影响一个方面来进行评价;既然高校学报还依附高校,肩负着多项任务,而高等学校又有不同定位和实力等复杂性,我们也不能要求必须是同样的定位,走同一种办刊、发展模式。对于已经分类定位的学报,必须制定不同类别的学报评价体系,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综合考虑,给高校学报一个全面的评价,而不是目前的抽象、片面、绝对的数量指标,其结果只能挫伤一些科研工作人员的科研积极性,使得学报的改革陷入失败境地。
另外有一部分观点,把近几年出现的“职称热”、“泡沫论文”、“抄袭剽窃”、“不适当署名”和“一稿多投”等现象和责任都归咎为高校学报在论文刊载过程把关不严,学报编辑部体制不健全,认为高校学报几乎沦为了评职称的工具,这种观点也是片面和错误的。
首先,按照传播学媒介规范理论,媒介在传播过程中,必须拥有“独立作主的一定特权地位”,它才能实现对不良现象的社会舆论监督作用[10]。学报也是一种媒介,但目前的高校学报,经费、人员均出自办刊单位高校,却受新闻出版部门、科技部门监管,种种制约使得高校学报如果跳出来说“不”,其生存都得受影响,因此要想改变现状很难,这也注定高校学报在抵制不良学术作风中的作用是有限的。
其次,仔细分析,种种学术腐败现象,根源是近五六年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办学层次和提升学术排行位次而采取的诸如职称评定标准、科研奖励标准、年终考核制度和学位评定制度中,都明确要求,前提是“必须发表‘CN’级论文”几篇,强调的是数量,而没有对论文质量和水平提出要求,这造成了论文的数量增多,而质量却在下降。
再者,按照营造健康学术环境的要求,必须做到:①建立一部学术界、出版界的学术规范手册;②建立科学的学术评价机制;③提高编辑、作者的学术规范意识和学术道德;④提高编辑的职业道德和专业学识;⑤建立学术批评制度[11]。所以,从以上三个方面来看,学术腐败的主要根源不在高校学报本身,而是不合理的评价方式和缺乏一个规范的学术规范、评价和批评制度所导致。
因此,高校学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仅从高校学报本身入手是很难彻底解决的。要更好发挥高校学报在科研和学术作风建设方面的作用,首要的就是制定一套有关高校学报系统的专门而又合理的评价体系,不同定位、不同层次的学报应该都有针对性的评价方式。这样才能使高校学报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高校学报朝正确方向健康发展,更好地发挥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