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新阶段人口研究和人口工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论文,新世纪论文,新阶段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这个包括经济、政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四方面的目标中,许多具体的指标直接与人口问题有关。目标提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使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这些都为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人口工作和人口研究提出了大量重要课题。本文着重从人口数量及健康素质方面分析新时期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和研究的新要求。
一、中国人口数量控制的成就
20世纪是科学昌明、经济发展的一个世纪,同时也是人口增长、危机隐伏的一个世纪。在100年内,世界经济总量以不变价计算约增长30倍,世界人类总量则增加近3倍,从16亿增长到61亿。这个时期人口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并不是高生育率,而是人类平均寿命以空前的速度提高。人类在20世纪初的平均期望寿命还只不过45岁左右,世纪末却提高到近70岁,100年内平均寿命的增长等于过去上千年的进步。这种巨大变化主要源于医药科学的进步。但是,为了解决随之而来的一系列未曾预见的问题,人类却不得不调整自己的行为,以适应自己造成的环境。经过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20世纪妇女终身生育孩子数从6个左右降到低于3个。这是一项巨大的成就,其中包含着无数人的努力,他们不倦地做着宣传和说服工作,推动行政部门采取有力的行动;专业人员不断发明新的、更有效的避孕方法和工具;决策者明智地做出多个领域中的决策以综合解决人口问题,并使决策得以执行;研究人员持续地从事有关人类未来的各项研究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与解决方案。可以设想,如果没有人口计划的成功,今天的世界至少还要多增加近10亿人,必然给全球的发展、生存、资源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
中国的人口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在20世纪后50年内,人口平均寿命增加了1倍,从35岁提高到70岁左右,增加的幅度比世界在100年内取得的进步多40%,由此也带来了人口总量的迅速膨胀。从70年代起实施的计划生育使全国妇女平均终身生育子女数从近6个降到低于2个,20多年中少生孩子近4亿。对世界人口增长的控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也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维护、改善国人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条件。
表1 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主要数据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表1列出了1990~2001年的人口数据。由表1可见,尽管中国育龄妇女数量在这一时期增加较快,但是,每年人口出生数却持续下降。与此同时,死亡率保持在一个稳定的低水平上。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育龄妇女占总人口的比例开始下降,因此,即使总和生育率保持在目前的水平,每年出生率也将下降0.6~0.7个千分点。这样,最有利的情况是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有可能达到人口的零增长。这个结果比制定“九五”规划时的预计要好。
中国人口在数量控制方面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首先在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其次是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中国计划生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环境。过去,农业生产繁重的体力劳动是农民普遍希望生育男孩的主要原因,而目前一些沿海地区的家庭对于生男生女已经十分淡然。另外,妇女地位不断提高也是中国人口数量控制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采取了许多措施提高妇女地位,扩大妇女就业机会,实现了男女同工同酬,大力提倡妇女接受教育,制定了许多法律保护妇女权利。
由表2可以看出,妇女就业率不断提高,已接近男性;中国妇女就业的年龄模式与西方国家不同,没有在育儿高峰期就业率下降的现象;老年妇女就业率明显低于男性。这些特征说明,妇女就业和适时退休享受有关福利待遇的权利的保障力度不断加强。在中国,妇女在生育期获得的全薪休假期远远长于西方国家,妇女怀孕和育儿期受法律保护,不允许被雇主除名,这些规定虽然各地执行的具体办法有所不同,但总体上得到了落实。
虽然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突然加快的直接原因是死亡率的迅速下降,但是人口增长控制成功的人口学原因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死亡率的急剧下降。1949年以前,中国人体质孱弱,被称为“东亚病夫”;婴儿死亡率高达200‰,平均期望寿命只有35岁。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普及,死亡率迅速下降。近年来,全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70岁左右,远高于人均国民收入相近的国家。婴儿死亡率也下降到30‰以下,许多经济发达的地区婴儿死亡率只有3‰,大大消除了因担心子女夭折而多生育的动因。2001年中国城市和农村前十大死因构成,已接近经济发达国家,城市和农村间的差距也日益缩小(见表3、表4)。出生率下降,平均期望寿命延长,普遍实现了低生育率,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成绩,同时也为社会节省了大量的投资,减轻了就业压力,有利于促进生产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益。
表2 中国分性别和年龄的就业率 %
注:1982年、1990年人口普查,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处理结果。
表3 2001年城市前10位疾病死亡原因及构成 %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表4 2001年农村前10位疾病死亡原因及构成 %
资料来源:同表3。
二、对中国人口发展的前瞻
中国的生育率在短期内迅速下降,各地区生育率模式的差异扩大。历史上,中国城市人口的生育率曾经与农村基本持平,个别年份还略高于农村,这种情况从1964年起开始发生变化,尤其是1964~1973年反映更为强烈。城市总和生育率在此期间从1963年的6.2降到了更替水平,农村仍维持在5左右的高水平上。此后,城市和农村总和生育率持续下降。近年,许多大城市总和生育率已降到接近1,农村总和生育率也降至略高于2的水平。我们不禁要问:生育率的这样变化是否正常?能否持续下去。为了建立决策的科学基础,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方面做进一步探讨。长期以来人口学界普遍接受“人口转变”的假设,即人口数量变化的模式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转变到高出生率、低死亡率,要经过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最后稳定在平衡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从而达到零增长。但现实世界尚未充分证明这个过程最后的部分是真实的。1970年欧洲35个国家中有25个国家总和生育率高于更替水平,到1996年只有3个国家总和生育率仍高于更替水平,许多国家总和生育率接近1,如西班牙总和生育率为1.15,拉脱维亚为1.16,捷克和斯洛伐克为1.18,意大利为1.22(1994年),保加利亚为1.24,斯洛文尼亚为1.28,德国为1.29,罗马尼亚为1.30,希腊为1.31,俄联邦为1.34(1995年)。东欧、南欧生育率下降速度之快出乎人们意料,而且没有迹象说明生育率将会迅速回升。当前,我们正面临着一种全新的人口形势,需要探索新的人口发展规律。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生育行为,而最基本的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发展影响到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从而影响人们认识和行为的转变。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可以加快、加强或延缓、削弱这些变化,但不能根本性地改变其发展方向。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妇女正在日益积极地参与经济、社会活动,为了争取更多提高和晋升的机会,许多妇女选择了少生或不生孩子,有的甚至选择终身不结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使体力劳动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促进妇女更加重视创造事业和发展个性,生活方式更加趋向与社会融合,而不是局限于家庭之中。
近年来,婚前和婚外性行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在一些发达国家,十几岁的少女妈妈早已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但始终不能得到圆满解决。许多发展中国家,这一问题也日益突出。据ICPD报道,近年仅拉丁美洲就有1000万15~44岁未婚妇女使用避孕方法,全世界约有60%的避孕套用于婚外性交。甚至在观念一向保守的东亚地区,性观念在年轻人中也有很大变化。最近香港报刊报道了11228名大专生性调查情况,其中42.8%被调查者接受婚前性行为57.2%不接受。有过婚前性行为的占34.4%,其中男性有过婚前性行为的为39%,女性为31%。这些人中81.5%是情侣,很大部分以后会完婚。但也有4.7%意外怀孕,4.2%曾因此采取人工流产措施,更有1.4%的人因婚前性行为染上性病(《大公报》,2002)。这个结果使当地的一些教育界人士感到忧虑。中国内地也有在某大学废物池内发现大量避孕套的报道。一般而言,婚前性行为较多的地区离婚率也较高,但不一定与生育率有直接关联。有研究认为,婚姻状态不稳定时,负责任的夫妇双方都不愿生育子女,因此使生育率降低。在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部分人群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情况,但在个别地区也可以找到相反的例子。由于生育行为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社会保障制度、风俗习惯等,应根据地区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总体而言,这种现象会产生许多社会问题,但对人口数量的变化影响不大。
影响未来人口发展的另一个因素是死亡率。中国的死亡率已达到相当低的水平。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人口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降低婴儿死亡率和儿童死亡率。目前,男性平均期望寿命已达到69岁,女性为73岁,未来将如何变化为众人所关注。
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不同种群的平均期望寿命可能相去甚远。据1997年,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居住在纽约富裕区域的居民,男性平均期望寿命为89.5岁,女性为95岁左右。但在首都华盛顿及其附近的巴尔的摩居住的黑人,男性平均期望寿命只有57.9岁,而南达科他州的印第安人,男性平均期望寿命只有56.5岁。医学科学对人类寿命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已有多次报道发现了若干个与寿命有关的基因,也形成了一些有关长寿试验的研究成果,大多数专家认为,21世纪人类平均期望寿命可能延长到110岁,增长幅度与20世纪相当。这将对包括劳动年限、老年人口定义、社会结构等许多问题产生深刻影响,我们应当做好准备。
一般认为,迁移主要影响人口分布,对数量影响不大。迁移人口的生育率大多在迁入地与迁出地的生育率水平之间。但中国国内迁移、流动现象变化很大,造成迁移、流动的原因也很复杂,关于这部分人对人口数量增长影响的分析还不够。
中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对世界总人口的影响可以从表5中看出,历史上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曾达到很高的水平,20世纪以来逐步下降。历史数据大多出于估计,其可靠性远不如近代的直接统计,但总的变化趋势仍可作为研究的重要依据。
三、21世纪中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情况、新任务
21世纪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生态环境不断变化,有许多新情况需要深入研究。
(一)世界与中国承载能力的估计
从17世纪开始,许多人对世界究竟能支持多少人生活进行过估计,在17~19世纪的300多年间,不同研究者的估计值在60亿~150亿人之间;20世纪初,支持人数最低与最高估计值的差距扩大为20亿~1000亿人;60年代前后,这一差距进一步扩大到10亿以下至1万亿以上;近年的估计则又缩小到30亿至400多亿。大多数对地球承载能力的估计在150亿人左右。
对地球承载能力估计的变化反映了各方面对人类生存条件、科学技术进步、环境资源变化、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观点、认识和对未来各种因素发展趋势的预测。17世纪开始,世界人口增长加快,引起人们对地球承载能力的关注,但由于当时技术进步平缓,生产资源的供给被认为是无限的,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估计时可变因素较少,认识差距较小。20世纪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一方面科技进步促进了经济社会以空前的速度发生变化,许多发展出人意料,使一些人感到任何看似荒唐的科学幻想都可能实现,乐观气氛大为高涨。另一方面,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又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消耗着资源,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使人类社会获得了全新的经验。然而,面对生态被破坏、环境恶化、资源枯竭及全球气候变化等危及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紧急形势,另一部分人又做出了悲观的估计。除此之外,有两大因素进一步扩大了乐观者和悲观者对世界可支持人口数的估计,一是对人类未来生活模式和生活水平的期望,二是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的预测。这两个因素本身就是灵活可变的,而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信仰、不同经历、不同地区的人对这两个因素的认识都有可能产生极大的差别,这就加强了对未来变化趋势估计的争议,一些人甚至对承载能力或支持能力的提法采取否定的态度。总的说来,这些研究加深了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有益于决策,应当引起必要的注意。
表5 中国人口与世界人口比较
* The World at Six Billion U.N.Population Division;**笔者根据历史资料估算。
对中国能支持的人口数估计分歧较世界承载能力估计为小。根据不同要求,我们认为中国人口可在4.5亿~16亿人之间。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人口素质极大提高,社会管理十分完美的情况下,使生活达到很高的水平,中国人口最终稳定在4.5亿人已能形成很高的生产力和很强的竞争力,综合国力可以维持在世界民族之林占据重要地位的水平。按照目前发展情况,为使劳动效率提高到世界发达水平,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每个人都能获得充足的生产资源,生活水平达到各方面都满意的程度,则中国人口以保持在7亿到10亿为好。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目标,中国人口应当控制在资源最大承载能力以内,这个水平约为16亿人左右,低于这个数字对发展有利。从当前趋势看来,有可能控制在最高15亿人左右,若达到18亿人左右,可能发生灾难性的后果,必须避免。为此必须坚持中国既定的人口政策。
(二)城市化发展及其影响
高速城市化将是21世纪影响深远的全球最重要的人口发展趋势。由于经济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早已超过九成以上,21世纪的城市化将在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展开,逐渐扩大到发展程度落后的一些地区。联合国预测,2000~2030年,在城市化速度较快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人口比重每年将提高2.3%。与此同时,世界特大城市、大城市的数量与城市规模也将继续扩大,由此带来许多新的问题。
城市化的发展将为居民带来更好的服务设施和居住条件,如有效的保健、良好的治安、方便的交通、丰富的娱乐、优良的教育等,但同时也可能造成资源消耗加快,废物排放增多,生态影响扩展等。经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情况不同,由于发达国家有较充足的资金,较强的技术支持,可以较好地解决许多城市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小城市可以建成理想的居住区域。而一些最贫穷的国家,只能将有限的力量集中于建设一些大城市,小城市的条件往往比较恶劣,有时因人口密度的增加,居住条件还不如农村。这些情况应当引起各方面注意,并给予适当的援助。
中国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严格控制大城市,适当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化方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地区已经突破了这一限制。为了打破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必要实行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的规模效应和带动作用,降低城市化成本,打破中国经济的二元结构,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早日实现。由于中国人口多,土地少,当前城市人口比例已经达到36%,即使今后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可能低于联合国对世界城市化发展快速地区的估计,但城市人口总量的增长仍然十分惊人。估计到21世纪中期,平均每年城市人口比例增加接近1个百分点。到2030年城市人口比例可能达到60%~65%,2030~2050年城市人口每年增长速率可能降至0.5%左右,到21世纪中期城市人口比例达到70%~75%。在这样的估计下,平均每年城市人口将增加1000万人以上,即使以最低城市化成本人均1万元投入计,城市化本身也将创造1000亿元左右的投资需求。同时,促进经济、增加需求、发展社会、占用土地、消耗资源、影响环境等复杂的综合效应交织在一起,其后果需要深入研究和分析。
(三)就业和社会保障
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是新时期人口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中国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将是一个长期的现象,要使经济效率提高,企业在面向世界竞争中能够立足,同时又要使失业率控制在社会容忍程度以下,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大量工作要做。经济体制与社会保障体制的协调配合,产业结构调整中对效益与就业的兼顾统筹等方面,需要深入综合地分析。
(四)人口管理制度的改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破除,长期沿用的城乡严格分离,限制地区流动的户籍制度正在不断改革之中,最有利的改革方向应是向适应中国国情的公民登记制度转变。
最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在审议公民身份证法,这是完善人口管理制度中重要的一个步骤。公民身份证法规定,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从一出生就将获得一个终身不变的身份证号码,这个号码将与公民的各种经济、社会活动联系在一起,在许多法定情况下,需要公民出示身份证以确认本人合乎法律规定从事某项活动的资格,公民也可以主动出示其身份证以在一些必要的场合维护自己的公民权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所提供的福利可以凭公民身份享受,国家和地方的税收工作也可按公民身份证号码高效、准确地完成,公民自由迁移的权利可得到更好的保障,保护守法公民、打击犯罪分子的工作可以更加有效。
公民登记制度应当与许多其他制度相配合,例如,中国税收制度正在从以间接税为主,向以直接税为主的制度过渡中,前几年已实施了银行个人存款实名制,若能进一步在分配制度中规定任何个人收入均必须经由银行支付,并规定银行为个人所得税义务扣缴人,则直接税中的个人所得税征收的成本将大大降低,纳税人也减少了许多麻烦。这样做还需要银行扩大并改善其经营业务,增加个人支票等工具,进一步完善电子支付系统,也需要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平台的支持,政府职能的进一步转变,并需在法律上补充许多新的内容。在许多领域,公民登记制度都可以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方便公民,有利国家。
公民登记制度在立法过程中经过详细的讨论,对实施过程中如何确保公民得到尊重,防止执法人员过度使用权力,保护公民隐私权等许多敏感的问题反复进行研究。由于这一项制度涉及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在立法过程中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
(五)低生育水平下的计划生育
中国的计划生育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中央三代领导集体始终高度重视人口问题,各方面认识一致、齐抓共管,使生育率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但是,由于历史上高生育时期的延迟影响,今后若干年内每年出生人口仍将在1300万~1700万人之间,人口总数也仍将持续增长一段时间,继续坚持控制人口增长还是不能忽视的最重要的人口工作目标之一。然而,由于长期工作已经建立了良好的服务网络,绝大多数民众已经认同这项政策,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计划生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也应相应调整。
第一,低生育水平下计划生育工作应当更加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的全国性专题单行法律,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这部法律从有关部门开始起草历经20多年,数十次易稿,总结了中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成功经验,听取了社会各方面对计划生育的意见和建议,吸收了国际上有关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想、新成果,研究了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的体现,法律的可操作性,目标的现实性和国际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共识,使中国特色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从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方面提高到新的水平,充分保障了公民的人权,体现了国家政策。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广泛宣传,认真实施这部法律。
第二,低生育水平下计划生育工作应当更加尊重公民权利,提高服务水平。20世纪90年代初笔者在青岛、胶州等地考察时,曾将当地一项将生物制品生产与育龄妇女孕期保健结合起来的工作经验内容总结为:“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融管理与服务为一体”。这些年来,各地在推广“三结合”、“三为主”、优质服务,知情选择等项目中,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水平、知识层次不断提高,完全可以将服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上,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应成为更多地区的工作方式。
第三,充分利用计划生育方法研究最新成果,提高计划生育效果。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避孕方法大大提高了避孕效果,为20世纪计划生育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工具。但是,这些方法还存在许多缺点,例如,有的药物干扰全身系统功能,引起不适感;有的宫内节育器造成流血;有的方法使接受者永远失去生育能力,无法恢复等。因此,研究百分之百有效、无副作用、可恢复生育的避孕方法始终是世界重大科研课题之一。近年,这方面的研究有许多突破,如针对负责怀孕的基因和相应的蛋白质发挥作用的避孕药,以女性或男性的卵壳促性激素、卵子或精子表面抗原为目标,产生抗体或免疫细胞而避孕等方法的成功,还有许多有前途的天然植物药等,值得给予充分的重视,及时总结推广。
第四,发挥先进管理技术作用,推动更快地传播好经验。1992年笔者在江苏省太仓县开始组织计划生育信息系统试点,此后,许多地区开展了这项工作,10年内信息系统的基础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利用信息系统推动计划生育工作可以使先进经验以技术的形式制度化,其他地区易学、易用,先进的管理方法通过信息系统将各级工作机构紧密联系起来,互相反馈信息,互相提供支持,也使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育龄人群更好地沟通,育龄人群可以获得更规范、更全面的服务。信息系统的正确应用也应与符合现代管理思想的考核评估等制度结合起来,考核评估体系应从过去重视工作结果尽快转变到以工作过程为主。考核评估方法应从过去以年终为主尽快转变到以经常性、工作关键时期和部位为主。这样,通过考核评估促进了工作的规范、优质,最后自然能够得到满意的工作结果。
第五,针对计划生育方面新的突出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大力进行重点治理。近年来,随着出生率偏高这一主要矛盾的解决,其他现象开始引人注目。计划生育方面最为人们关注的是相当多地区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难的问题。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是亚洲许多国家的普遍问题,已有许多学者讨论过这个问题。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已开始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浙江省计生委从1992年起就深入分析了浙江省历史上出生婴儿性别比偏高的现象,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目前该省这一指标稳定地保持在正常水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的管理在山东等地通过各部门齐抓协管,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流出地与流入地的沟通,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些方面的工作需要综合部门支持和各方面的合作。
(六)人口老龄化及其相关的工作
人口老龄化是世界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也是中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10多年前就出现的现象。现在和未来20年内的老龄人口在数十年前高生育时期出生,任何政策都影响不了这部分人的绝对数量。但是,生育率下降较快,平均期望寿命不断延长的地区,老龄人口比例上升也快。预计发达国家的老龄人口比例将从目前的12%~14%不断上升到28%。中国上海市个别区常住居民老龄人口比例数年前就已达到24%左右。老龄人口比例究竟正常水平应是多少为宜,没有统一的标准,与每一个国家的国情有关,最根本的评价准则应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是否有利。中国有大量剩余劳动力,即使老龄人口比例升高,劳动力的数量仍很充裕,因此没有必要人为降低老龄人口的比例,而是要着力加强教育事业,提高劳动力素质,增强对老龄人口供养的能力,并相应地在社会保障、社会服务、养老事业的发展方面,根据老年人数增多的现象,加强投入。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将有利于老年人安度晚年。
人口老龄化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种现象。针对人口老龄化现象采取得当措施,可使老龄人群服务行业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部门,促进老年人用品、设施的生产、建设。服务设施的建立,服务人员队伍的扩展可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七)与时俱进地开拓新的人口研究领域
关注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拓展人口研究领域。现代经济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提出许多新问题,如信息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网络发展对教育、医疗等服务事业的影响,经济社会活动节奏快速对各种人群的各方面影响等。20世纪基因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已推动了被称为“真实人口学”的学科新方向开发,一些研究者利用基因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研究人类起源等取得令人注目的成果。今后,还将有更多的新发展推动人口研究将心理学、生态学、经济学、基因工程、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与传统人口学结合起来,不断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八)多学科、多视角的未来
不管人们的主观愿望如何,克隆技术将不可避免地发展,克隆人的现象迟早将会出现,基因技术将在个性化医疗技术、新的药物开发、动植物新物种的创造等方面发挥神奇的力量,其结果将对人类社会的结构、生活、观念、思维等各方面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这些影响或许会引发革命性的变化,但也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应当从伦理学、法学、生物学、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方面、多视角进行深入而全面的研究,采取必要的措施。
我们对以上8个方面逐一进行了分析,也希望引起学术界共同进行探索。21世纪将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任重道远,前景光明,中国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标签:中国人口论文; 生育率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公民权利论文; 生育年龄论文; 城市中国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计生证明论文; 世界城市论文; 世界公民论文; 死亡率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