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与又好又快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学发展观论文,好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55(2007)01-0006-09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2006年我们的GDP超过20万亿元人民币(约2.5万亿美元);对外贸易达到了1.76万亿人民币,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了1万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方面,2006年城市居民收入增长了10.4%,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了7.4%,这些成绩都是显著的。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国家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地区的差异,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还比较明显,城乡发展不平衡就是通常讲的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处于工业化中期,我们在环境和能源方面遇到的压力都比较大。我们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正如温家宝同志所说的,任何一个问题乘了13亿后就会放大得很大;任何成绩如果拿13亿来除就会变得很小了。[1]这些确实都是我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发展,也是适应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要求的一个重大理念。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继承前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工作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理念,它继承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也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因此,它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发展,也是适应人类社会进一步发展要求的一个重大理念。2006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又快又好发展”改为“又好又快发展”。将“好”字放在“快”之前,可以说是这次会议的精髓,也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内在要求。
从经济发展理论上看,1971年以前西方国家多半是以凯恩斯理论为基础,它的发展目标主要是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均衡,这个理论可以说从20世纪30年代提出以后一直是西方在发展方面的主导理论。但1970年以后,许多西方国家开始遇到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遇到了所谓的“滞障”、经济发展减缓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就开始提出了一个理论“宏观调控魔力四边形”。它包括4个指标,即经济持续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把原来的2个目标变成了4个目标,这个目标在经济学界的提法就是“宏观调控魔力四边形”。20世纪80年代以后,可持续发展和收入分配问题,特别是消除贫困问题,日益受到普遍的关注。简要地说,这就是从2个目标到4个目标再到后来的6个目标,西方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它就是宏观调控,经济发展需要考虑这些方面的问题。
今天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好”,如何建立质量目标体系、用发展质量来衡量这个“好”?并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应当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以人为本,共建共享
以人为本就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维护并且增进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首先看社会财富是怎么来的。社会财富主要是人民群众通过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在实体经济活动中创造出来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那么,我们当代的经济活动模式就不仅仅是实体经济活动,还有一种虚拟经济活动。虚拟经济可以通过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来提高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间接地创造社会财富。虚拟经济是指虚拟资本的运动,虚拟资本包括信用资本、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本,这些东西实际上本身是不能单独运行的,它们必须和实体经济相配合而运行。它们的作用是优化资源配置,比如股市,就可以起到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间接地创造社会财富,而上市公司才是真正创造财富的源泉。通过股市的运作可以使那些好的上市公司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得到更好的发展,所以它可以间接地创造社会财富。邓小平同志说过“发展才是硬道理”,[2](P377)胡锦涛同志在十届人大五次会议期间又专门讲了一个共建共享的问题,认为“共建是共享的基础”。[3]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它实际上就是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只有大家去努力地创造财富,才有可能不断地去提高收入、改善生活。
(一)社会财富的宏观分配,要保持社会财富与人民群众的收入同步增长
从社会财富的宏观分配来说,由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财富,一部分由国家通过税收的方式集中起来,形成国家财产,用于社会发展、公共服务、保障国家安全、扶助弱势群体等方面;另一部分则应当转换为人民群众的私人的或共有的财产,以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在我国,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富民强和民富国强是相辅相成的。
十届人大五次会议一个重要的成果就是,审议通过并且是以高票通过了《物权法》。《物权法》的制订历时13年,九届、十届两届人大常委会共进行了7次审议,然后再提交十届人大五次会议进行表决,就是因为审议过程中有许多人可能不了解这个法,甚至可能有误解,需要我们通过不断地统一认识,来不断地完善法律条文,让大家理解其实质。《物权法》实际上是确定物的归属。为什么要确定物的归属?只有确定这个东西是属于谁的,才能确定怎样来保护;如果根本不知道这个物是属于谁的,怎么去保护呢?所以,《物权法》是确定物的归属以便对它进行保护的一个法律。有人说保护这个财产就是保护富人的,这种说法不对。《物权法》是保护国家的、集体的和私人的财产,而不是说只保护富人的财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住房所有率、住房自有率是72%,城市和农村电视机每百户彩色电视机的拥有量都超过了100台,当然这不一定说农村每家都有,但说明绝大多数人家是有的,可能有的一户有2台。只有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才能够更好地激发他们劳动的积极性。所以发展好的首要标准,就是尽量保持社会财富和人民群众的收入同步增长。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87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实际增长10.4%,GDP增长了10.7%,可以看出人民收入基本上是随着经济增长而同步增长的,当然遗憾的是农村居民增长的幅度比城市居民增长的幅度小,这个也是由于当前仍然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引起的,但总体来看是在同步增长。不能像“文革”期间那样,人民群众收入在10年内基本上没有增长。那时一个在北京、天津的大学毕业生一个月工资只有55元,一个二级工38.61元,10年基本上没动。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就是人民收入要随着社会财富的增长而增长,这应该说是以人为本的第一指标。
(二)就业是民生之本
第二个重要的指标就是就业。2006年底,全国就业人员达到了7.64亿人,比上年末增加了575万。其中城镇就业人员是2.831亿人,新增加1184万人,净增加979万人,是历年来就业增长得最多的一年,这是在中央的重视下采取各种得力措施的结果。2006年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是4.1%,比2005年年末下降0.1%,这说明就业虽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但存在的问题还是严峻的,为什么?因为就业问题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个方面就是城镇劳动力。每年总有一些人成为劳动者,或者大学毕业了,或者中专毕业了、中学毕业了,他们要去工作,这就是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员,差不多900万到1000万人。另外,下岗工人再就业目前的存量大概还有60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也有900万人左右。所以,我们虽然解决了1100多万人的就业,但是这个压力还是很大的。新增的就业压力很容易理解,下岗再就业很容易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我们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必然的趋势。工业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城市化或者城镇化,它实际是把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市,把种粮人变成吃粮人,这样才有可能促进工业化的进程,才有可能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否则农村大量劳动力闲置,或者每户只有那么一点地,就不可能迅速提高劳动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因此,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劳动力,是我们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也是世界各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必须要走的路。
根据我个人的研究,大概农村人口从70%减到30%,在英国大概花了200多年,一直到1850年左右实现。它采取的办法是剥夺农民土地,把农民赶到城市里做工,即所谓的“跑马圈地运动”。这一进程美国大概花了100年,即从1820年到1920年,它采取的办法是兼并,即由农村有实力的农户兼并那些没有实力的农户的土地,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一部分到工厂做工变成工人,另一部分人自己创业。根据最近统计数字,我国城市人口大概占42%,如果要达到70%还要提高28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人口增加大概是1个百分点,有的时候是1个百分点多一点,这样算大概要20多年才能够基本实现城市化的目标。所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又一定要合理有序地转移。为什么呢?因为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把农村的一部分居民弄到城市来,这需要解决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子女入学问题、住房问题等,而这些问题是政府所应该更加关注的。我们不能够像拉美有些国家如墨西哥、巴西那样,在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等繁华的大都市里存在贫民窟,我们要在转移劳动力的同时妥善安置好这些转移的劳动力。所以说,就业问题是民生之本,我们面临的这个挑战是很大的,必须努力地、一步一步地来解决这个问题。
(三)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以人为本第三个方面的指标就是要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人民收入提高了,如果物价涨得很快,那这份收入就等于没有提高,所以一定要稳定物价。坦率地说,物价的趋势每年总是要上涨的。从虚拟经济的原理来看,它每年大的趋势总是通货膨胀,不断地在膨胀。我们就要把它稳定在一定的幅度内,不让它产生大的通货膨胀。我们国家这几年总的情况还是比较好的,2006年居民总的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了1.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的价格上涨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
首先要说明一点,大家对物价的感觉和对统计局发表的数字的感觉可能不大一样。有的同志说我怎么感觉物价涨得比较高,不只是涨这么点。这是有原因的,首先是价格指数。这个价格指数是抽取若干种商品的价格得出来的。房价虽说上涨了5.5%,但它没有包括在价格指数里面,而它在这个价格指数里的权重又是比较大的。大家可能觉得价格好像还不是像涨的数据这样,这是由于价格指数的关系。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里面实际上隐藏着一个危险,即工业品的出厂价格上涨3%,而原材料、燃料动力的价格上涨6%,这就说明工业品的成本价格必然还会上升,因为它超过了我们2006年物价的平均情况。而且,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上涨6%,工业品出厂价格至少上涨3%,那就说明有一部分上涨是在企业内部消化的,如果继续上涨、企业能力消化有限的话,就会引起工业品价格的继续上涨。所以,有的专家预测,包括中国人民银行的预测,2007年物价有可能上涨的幅度比2006年还要高,这些都是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东西,所以我们还是要努力地稳定物价、抑制通货膨胀。
顺便给大家解释一下通货膨胀的概念。很多同志好像懂,又好像不清楚,有的简单地理解为就是什么东西都涨价,从经济学角度不是这样理解。什么叫通货?通货就是货币,就是可以用它来交换各种商品。在货币脱离了金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以后(金本位是于1802年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在19世纪以后基本上在世界各国都用这个办法。就是说货币必须跟黄金挂钩,所以发行货币是由黄金做担保的。到20世纪,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美国的经济大萧条,各国的金本位制不能保持下去,逐渐过渡到金汇兑本位制。1944年《布雷顿森林协议》通过,美国答应用35美元换一盎司黄金。这个时候,各国储备美元就相当于储备黄金,因为美国答应随时可以用美元来换黄金,这就是金汇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可以说确立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对美国也形成了非常有利的金融霸权。但在1971年石油危机以后,美国撑不住了,当时尼克松就宣布美元和黄金脱钩),货币本身就在一定程度上虚拟化了,就是说没有一个客观的东西来衡量它的价值。有人把这种货币叫成法币,英文Fiat Money,中文有人把它翻译成法币,就是说它实际上是靠政府的信用来支持的,而不是由黄金或者黄金等价物来支持。在这种情况下,衡量这个货币的价值就只能用它的购买力来衡量,就是说全社会的商品加劳务被全社会的货币相除,如果货币的购买力强,这个数就小;如果购买力小,这个数字就大。反过来说,如果货币购买力强,就能用比较少的货币购买比较多的商品和劳务,所以它就只能用这个来衡量。那么,如果货币购买力下降,我们就说通货膨胀了,因为这个数字大了;如果货币购买力增强,我们就说通货紧缩了,因为这个数字小了。货币购买力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之中,从这个概念上来说,货币的价值总是在不断地变动,通货总是在不断地膨胀或者紧缩。事实上在一定时期内的通货膨胀向一个方向发展,比如一年内它有十个月膨胀,这个情况下就说发生了短期的通货膨胀;如果是一两年、两三年都这么膨胀,就是发生了通常说的通货膨胀;如果再长期,就是长期的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这么一个概念。
(四)缩小贫富差距
以人为本的第四个方面的指标应该说是缩小贫富差距。关于贫富差距,我们用得最多的是基尼系数。基尼系数是一个国际上通用的、计算贫富差距的系数,就是用积分的办法把最穷的人的收入和最富的人的收入相比。基尼系数一般来说维持在0.3左右比较合适,超过0.4以后就要注意了。我们国家的基尼系数,几年来学者们因为计算的办法和采样不一样而发表了不同的数据,但大体上都在0.43-0.46左右,这个问题应该是引起我们高度关注的。同时,中国的基尼系数也确实有它自己的特点,它是跟我们的发展不平衡有关系的。首先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倍以上,这首先就拉大基尼系数了,农村最穷的人和城市最富的人之间相差就相当大了。其次是东西部差距,东西部发达程度相差比较远,居民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所以,我国基尼系数偏高也有这样一些因素在内。但不管怎么说,它提醒我们要注意缩小贫富差距,所以中央一再提出要合理解决收入分配问题。
还有一个系数,就是体现人民生活水平的、非常重要的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体现居民家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这个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吃饭是必须要保证的,只有首先保证吃饭消费,人们才可以去进行其他的消费;如果连吃饭都不能保证,其他消费就很难保证。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是43%,城镇居民为35.8%。这充分说明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从发达国家来看恩格尔系数一般都在20%以下,甚至有些国家在10%以下,就是说吃饭对他们来说根本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了,但在我们国家这个比重还是比较大的。
我们国家贫困人口的情况是这样的。按照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标准693元测算的话,2006年末农村贫困人口还有214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217万人。另外一个标准是低收入的人口标准,即694元到985元,2006年末农村低收入人口大概是3550万人,比上年末减少517万人。这两个数字加起来大概是5698万人,是指绝对贫困和低收入的人口,这个数字在我们13亿人口里大概只占到5%,但从绝对数字来看这个数字是比较高的。世界银行有一个标准,就是每天的收入小于1美元,那么大家可能说一年也应该是365美元再乘上7.8的汇率,差不多是两千多元收入,但为什么我们说这相当于1460元呢?这是因为汇率主要是衡量国际购买力,而衡量国内购买力则要用购买力平价,即所谓的PPP(Purchasing Power Parity)模式来衡量。如果按购买力平价来衡量,要看用1美元在美国实际买到的东西相当于用多少人民币能够实际买到同样的东西,意思是指要在一个水平上来衡量。这样衡量的话,在美国1美元大概相当于我们的4元人民币,按这样推算它就相当于年收入1460元。按照这个标准,我国还有1.3亿相对贫困人口,所以我们一定要缩小贫富差距,特别是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主要是在农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五)社会财富的三次分配
缩小贫富差距,主要的不是让富人变穷,而是想办法让穷人变富,这就涉及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按照中共“十六大”报告精神,初次分配一定要讲效率,要让那些善于创新并且努力工作的人们得到更多的报酬,让他们可以首先富裕起来。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初次分配必须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按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如果初次分配也吃“大锅饭”,就起不到鼓励人们创新、创业的作用。
二次分配要讲公平,即政府要利用税收等手段来帮助弱势群体,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所谓“全面”,是指它应该覆盖城市和农村,因为当前社保制度仅仅覆盖城市,实际上要全面覆盖城市和农村。讲“系统”,它应该是一个三维结构。它应该包括4个方面:养老保障、失业保障、医疗保障、工伤和意外事故保障等;它应该有4个层次: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它应该有4支支撑力量:单位、个人、政府和社会。只有这样一个三维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够是一个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而在这个社会保障体系中,不同的层次、不同的方面是要有不同的力量来支撑的。比如社会救助,比如现在的低保,必须是政府的职责。社会救助应该是政府的职能,因为它要保障人们基本的生活条件,这是政府的职责;社会福利是要政府和社会来共同努力的;社会保险主要应该是由单位和个人来承担,政府给予一定的支持。在我们国家也是这样,社会保险实行的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样的一种体制就是社会统筹,由单位缴款。个人账户按照一般的规律应该是单位和个人共同缴款,成为一种强制的储蓄,当然现在个人账户也逐渐在建立,在慢慢地完善,但是相对来说个人账户的比例还是相当小的,主要还是社会统筹这一部分。这种社会保障体系我们称之为双层社会保障体系,这个社会保险也是非常重要的。商业保险主要是由个人承担的,个别情况下由单位承担,它是商业化的运作,按照保险的风险原理来运作。
第三个就是要“适度”。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只能跟我们社会发展程度和经济发展程度相适应,不可能达到西方发达国家那么高的水平。如北欧国家,那是高社会保障的国家,我们不可能做到像他们那样。
再一个就是“公平”。什么叫公平?这里面有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代内公平,一个叫代际公平。什么叫代内公平呢?就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享受社会保障的水平应该是大体一致的。前几年,从机关退休的和从企业退休的人员的社会保障程度不一样,出现了所谓的“代内不公平”现象。我在人大收到很多人民来信,都是谈这个问题,说我们明明是同班同学,但毕业以后待遇不一样。有的说的更白,说我并不是活不下去,就是咽不下这口气,凭什么同班毕业的,他从机关退休的就拿1500元,我从企业退的才拿六七百?人大十届五次会议期间有的代表也讲这个问题。丈夫大学毕业,是企业的总工程师;夫人没有读大学,在政府机关工作,结果退休以后,夫人拿的工资比丈夫还高。这就是“代内不公平”,我们必须要注意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这次公务员调资也适当增加了从企业退休的人们的工资,但总体上这个差距还没有完全解决。第二个是代际公平,什么叫代际公平呢?现在缴纳钱的人实际上不是给他自己用的,而是给上一代用的。现在大家缴纳社会保障金,交的都不是你用的,是给上一代人用的;这样问题就来了,到了你退休的时候,下一代人是不是有足够的钱能使你享受到同样水平的社会保障待遇?因为现在人口趋于老龄化,加上独生子女,下一代就业人数可能就没有这么多,而且他们要供养的老人的数量会增多,那怎么去保障?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因此,国家现在开始建立社会保障基金,就是要考虑到将来要调剂到这一代人退休的时候,也要能够保证他得到相应的保障,这就是代际公平。
最后一个是“有效”。如社会保障问题,我们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有一些老职工原来的工资里没有包括社会保障部分,因为原来国家都包下来了,而现在他只剩几年就要退休了,那么他肯定只缴纳了这几年的社会保障金,个人账户也非常有限,我们如何解决他的保障问题呢?有的地方采取所谓有偿解除劳动合同即俗话说是买断工龄的做法,但实际上由于不够规范,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地方简单地出2万块钱就解除劳动合同,实际上这2万块钱解决不了他的保障问题,等钱用完了他还得找政府。有的地方拿了很多的钱如10万元,但是他还不满足,因为他是从垄断企业退休的,他觉得在岗的人拿得比他多,所以即使他拿10万元也还不满意。总而言之,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所谓的改革成本或者转制成本的问题,是很重要的。这个成本不可能也不应该由劳动者本人来承担,而应该由政府和单位来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不管是社会统筹也好,个人账户也好,目的是要让它增值,不增值那就不行了;但实际上我们现在的社保基金,不但增值的比较少,反而挪用的比较多。所以,必须使它能够有效,就是要使得社保基金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有收益,只有这样才能让它在将来起到保障作用。为此,我们要建立全面、系统、适度公平和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现在,我们政府也可以说是国家政策正沿着这个方向,在不断地努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
在初次分配、二次分配的基础上,还要注意三次分配。三次分配是指要讲社会责任,就是让富人们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帮助穷人来改善生活、教育和医疗条件。可以说,各国都有这样的做法,我们国家一般叫做慈善事业或社会福利事业。在这个方面我们国家也在不断地增强。当然这需要有一系列政策的支持。这次《企业所得税法》修改中也加进去了一条内容,在企业收入的12%范围内捐赠的话可以不计入纳税,本来的条文是10%,十届五次人大讨论的时候大家觉得为了鼓励起见应该把这个10%提到12%。所以我们说缩小贫富差距就要解决好社会财富的三次分配问题。
二、全面发展,同步前进
所谓全面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同步发展。经济发展是重要的基础,GDP是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绝不是唯一的指标。从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以看到,2006年,我们国家对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确实投入了比较多的力量,在教育、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支出都是两位数,超过20%,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现象,事实上也是必须这样做的。当然,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增强这方面的力度。因为我们2006年GDP的指标定的是8%,而且是指导性的、是一个软指标,但实际上完成了10.7%。从一个方面来说这是成绩,我们经济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但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原来想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发展科技、教育、社会事业、节约能源、保护环境这些方面,但最终在资源的分配上还是没能够做到真正向这些方面倾斜。所以在讨论2007年指标的时候,最后确定为8%,也就是说我们还是希望经济增长不是越快越好,而是希望能够促进全面发展,使得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能够同步前进。
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财富差距主要源于知识差距,就是说发达国家现在主要是靠产生知识、输出知识来赚钱,最明显的就是技术专利和技术秘密、品牌和标准。现在一些高技术的产品进口,专利费在成本中的比重都超过其他方面的费用;我们引进一些高科技项目,软件费用甚至超过了硬件费用,这说明发达国家是以专利和技术秘密这些知识来积累财富的。像我们的电脑生产量,可以说是世界上的电脑生产大国,但是芯片用的是英特尔的,软件用的是微软的,每生产一台电脑都要交给它芯片和软件的费用,所以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电脑生产是在给它们打工,我们只是赚了一些装配和外围设备等方面的钱。
品牌就更重要了。大家知道,浙江嵊州是领带之乡,有很多国际知名的品牌都是在嵊州生产的。一条领带的生产成本并不高,国产领带名牌一般也都在588元以下,国外一般的名牌在588元至888元之间,顶级的从888元到1288元。它内在的成本能有这么大的差距吗?不是,它是有品牌效益的。品牌是凝聚了它多年积累下来的商誉。人们为什么要买名牌?倒不一定是完全崇拜名牌,而是相信它的质量。当然,最近也有些报导说一些国外的名牌到了中国也有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加强监管的,但不管怎么说品牌的财富效应也是一种知识的效应。
再一个更重要的是标准。我们国家的手机经过第一代GSM模拟式手机,第二代的GSM手机,第二点五代的叫2.5G的CDMA手机。这三代手机我们都是采用国外标准,付出了数以百亿计的标准费,花了很多钱,因为我们手机量很大。谁掌握了标准,谁就掌握了科技的最高点,因为大家都要按照你的标准来生产。大家知道在奥运会之前,我们国家承诺要推出3G第三代手机,3G现在看就有三个标准,一个是WCDMA,一个是CDMA2000,还有一个是我们国家的TDSCDMA。现在,我们是全力支持自己的TDSCDMA,因为如果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标准,那就会失去一个很大的市场。现在信息产业部正在加紧TDSCDMA的研制工作,坦率地说我们还有些工作需要努力加强,所以现在3G的牌照迟迟没有发,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我们非常希望自己的标准能够在3G第三代手机上发挥作用,起码来说在中国我们能够用我们自己的标准。
从这个例子可以知道,我们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来源于知识差距。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就是发达国家产生知识、输出知识,发展中国家引进知识、应用知识。所以有人说,产生知识、输出知识的国家是头脑国家,而引进知识、应用知识的是躯干国家。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只有躯干没有头脑,所以必须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来缩短和发达国家之间的知识差距,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认为经济只能保证我们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证我们的明天,但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各国之间经济实力的竞争背后是科技实力的竞争,科技实力竞争的核心是人才实力的竞争,而人才实力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创新能力的竞争。这就是中央提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深层原因。教育本身的目的,应该说一方面是提高人们的科技文化水平、道德水平,另一方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说只有教育才能保证我们的后天。
三、协调发展,提高效益
中央提出了“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2006年底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又提出了三个协调,即:速度、效益和质量的协调,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调,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
(一)提高投资效益的三个指标
首先,要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先看看近几年我国GDP的增长情况。从2003年开始,我国GDP的增长数都是超过10%,2003年是10%,2004年是10.1%,2005年10.4%,2006年10.7%。有人说我们的经济过热了,我倒不这样看。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看,1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有些国家也实现过;我们的问题是投资过热了,也就是说我们GDP的增长数主要是靠大量的投资来拉动的,这就影响了我们的效益。如何来衡量投资的效益呢?我认为有三个指标。
第一个叫投资的弹性系数。按照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经济增长可以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由于投资增长引起的增长,一部分是由于劳动力增长引起的增长,另一部分是所谓综合要素(即和科技、教育、管理有关的要素)引起的增长。观察我国从1995年到2006年的投资弹性系数,可以看到近年来由于投资迅速增长,投资弹性系数是下降了,现在一般维持在0.3到0.4左右。按照国外来看,这个投资弹性系数应该是在0.5左右,也就是说现在的投资效益还是由于投资增长太快。所以,这个效益有可能是不够理想的,没有达到“又好又快”的要求。
第二个指标是指投资的当年转化率。简单地说就是,当年投入1元钱,当年有多少能够转化成GDP。当然由于存在建设的过程,当年投资1元钱不可能全部转化,但是当年转化多少就说明了投资的效率、投资发挥作用的快慢。从历年投资的转化率曲线来看,近年来我国也是有所降低的。我国的投资转化率最高时在0.5左右,近年来大多还不到0.2。
第三个指标是投资占GDP的比重。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实际上是涉及投资和消费之间的关系。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时候,这个比例一般控制在0.28;改革开放以后,直到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一般是1/3;但近年来涨得很快,现在已经超过了50%。投资占GDP的比重过大,就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消费,也使得投资和消费之间不够协调。因此,从这三个指标看,我们要做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重视提高投资效益。
(二)投资效益偏低的主要原因
第一,我们处于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欠发展。由于重化工业是资金密集、规模效应明显的工业、重化工业要求规模要大,投资要密集,加上建设周期又比较长,所以体现出来这些指标就比较低。
第二,国债投资主要是投向了见效比较慢的基础设施等项目。比如说高速公路,国家对高速公路的投资是很大的,但是它的见效比较慢,特别在西部,有的高速公路修得很漂亮,但是跑的车没几辆,那它的投资收回的时间就比较长;当然随着我们西部经济的发展,这个效益肯定会慢慢地显现出来。
第三,存在追求政绩的投资冲动。不可否认,有一些地方领导还是比较看重GDP,而提高GDP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增加投资;只要有投入,他总能够把GDP增高。在这种情况下,投资冲动便会产生。
第四,就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我国银行存在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方面是我们的储蓄率比较高,居民银行存款现在已经达到16万亿;银行要靠把这些钱贷出去才能获得收益,它是利用存贷款的利率差来赚钱的,这样就造成大量的资金在等着贷。另一方面,我们的外汇储备超过1万亿美元;这个储备不是白来的,中国人民银行收进1美元钱就要给出7元多人民币,所以1万亿美元就相当于把将近8万亿人民币放在市场上。这两个因素造成了资本的成本比较低,所以人们就愿意去贷款搞建设;但其中一部分是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建起来以后没有能够发挥效益。重复建设问题应该辩证地看。如果一概地反对重复建设,那就很难有技术进步了,因为原来生产能力足够了,再新进来一个企业是肯定行不通的。我们讲的是反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就是说如果在技术指标等方面比原来的企业好,就应该允许进来,参与竞争,把落后的企业淘汰掉。所以,不能够一味地反对重复建设,否则就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不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但是要反对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因为它建起来以后没有效益。
最后,腐败和决策失误也造成了一些损失。这些损失体现出来就是投资效益降低。
不管怎么说,我们现在的投资效益需要进一步提高,这是又好又快发展非常重要的一点。
(三)改善国际收支平衡
再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我国对外贸易迅速增长,现在已经占到世界第3位,贸易顺差不断增大,贸易摩擦也逐渐增多。从外国投资来看是基本稳定的。2006年全年,新设立41485家外商投资企业,比上年有所下降;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694.7亿美元,也略有下降。但外汇储备大幅度增长,2006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了2475亿美元;年末人民币汇率是1美元兑7.8087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了3.35。
我国对外贸易增长得相当快,这几年都是两位数20%以上的增长。顺差也是在迅速增长,2004年不过是320亿美元,2005年已差不多接近1000亿美元,2006年已经达到1775亿美元,顺差大幅度增长。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要非常注意的,一个是要改善我们的外贸结构。国家实际上并不希望追求大量的顺差,因为其结果不仅仅是增加贸易摩擦,而且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顺差增加以后外汇储备也必然要大量地增加。正如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所说的,外汇储备少的时候,感觉是个问题;外汇储备太多了也是问题,因为外汇储备多的时候就必须要用人民币去换这些储备,那样就必须要增加其流动性,而且会日益加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为外汇储备大了它就会要求升值,来改善收支平衡。
进一步讲,就我个人的认识,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比人民币升值本身还可怕,为什么呢?我们专门做了个分析。从贸易来看,近几年每年外汇储备增加2000亿,2006年还超过2000亿;但贸易顺差却没有那么高,2005年才1000亿,2004年仅是320亿。为什么会有2000亿的增加呢?就是因为国外有很多热钱是在赌人民币要升值,所以它通过各种方式进入国内换成人民币,来等人民币升值。人民币不升值,它怎么办呢?就把这个钱投到房市、股市。可以看到,城市里许多买房子的并不是本地人甚至不是国内的人买的,其目的就是为了炒钱。所以,对人民币升值的期望在一定程度上比升值本身还可怕。因为人民币升值了他也就心定了,现在没升他就老在那儿压你升。反过来说,由于流动性过剩,我们就去建很多企业,这些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国内又消费不了,就竞相降价出口,把我们的劳动力、我们的资源变成廉价的出口商品。就像薄熙来说的,8亿件衬衫换1架飞机,这就进一步增大了对外贸易的不平衡性。
所以,改善国际收支平衡是我们当前非常重要的任务。这就需要调整进出口结构,合理地利用外资,同时要管好用好我们的巨额外汇储备。到底该有多少外汇储备才是合理的,国内学者各有各的说法。我的研究是,战略性外汇储备4000亿美元是够了,再加上战术性的2500亿,大概是6500亿应该是够了。现在我们就多出好几千亿来,那该怎么管好、用好?看来有3个渠道,一个就是增加进口。但增加进口也有难处,美国、欧洲对我们贸易上有很多限制。我也说了,你不能老让我们买飞机啊,你别的东西也要卖给我们才能平衡啊,你所有的高科技都不卖那怎么能平衡呢?第二个就是对外投资。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了,我们要组建对外投资公司。第三就是放宽企业和个人用汇的限制。恐怕要从这3个方面来降低我们的巨额外汇储备。
四、可持续发展,促进和谐
所谓可持续发展,根据联合国的定义,就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求,又不会对满足后代人的发展需求能力造成危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社会是一个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的、有多种层次结构和功能结构的系统,人不仅仅是构成社会的最基本的组成单元,也是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实践主体。当然,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矛盾。
(一)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
从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中可以看到,原始社会中,人们敬畏自然,从而出现了对太阳、月亮和火等自然事物的崇拜;农业社会中,人们顺应自然,所以基本上是靠天吃饭;工业社会中,人们试图利用科学技术来征服自然,从而越来越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恩格斯早在1886年就已经指出,我们不应该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丁我们。恩格斯在1886年就指出了,但是那时候很多人没有听。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发达国家开始进入到后工业化时期,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最早是20世纪50年代卡尔森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指出了使用农药对生态的破坏。一直到80年代,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才逐渐被世人认知,联合国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提出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的问题。这样,人类逐步认识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从社会经济形态来看,大概是三种,第一是农业社会,第二是工业社会,现在即将进入知识社会。每一种社会都要有自己的文明,在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社会之际,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文明。我认为这种新的文明就是保护生态、节约能源、对环境友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显然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将会有利于建设这种新的文明。所以说科学发展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个重要的贡献,同时也是对这个世界即将出现的新的文明的一种贡献。
(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在环境保护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仍然任重道远,特别是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重化工业的比重比较大,更增加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难度。2006年我国“十一五”规划确定的污染减排年度目标没有完成,作为约束性指标、全国性指标的污染物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反而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8%和1.2%,而GDP的增速却大大超过了既定的8%,达到10.7%,这说明在资源配置上还存在重增长而轻环保的倾向。这个问题是我们大家必须注意的。
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要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这是因为从中央提出一个号召、一个方针到真正贯彻落实必然有一个过程,人们有一个认识过程,实践中有一个探索过程。为此,必须依靠科技和管理来实现内涵性的发展,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和城乡差距。从长远来看,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金融、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必须逐渐从输出原料、输出产品向输出资本、输出知识转变。要将宏观层次上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微观层次上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结合起来,要通过发展教育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和道德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
标签:物价水平论文; 货币职能论文; 社会财富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社会公平论文; 社会问题论文; 经济论文; 通货膨胀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