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历史进程之谜的关键--学习恩格斯的历史合作理论_恩格斯论文

揭开历史进程之谜的钥匙——学习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恩格斯论文,之谜论文,合力论文,历史进程论文,钥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如何看待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它的原在含义和主体含义何在,是否具有普遍性,对后人有什么方法论意义,这都是本文所要回答的问题。尽管在某些问题上仍有分歧,但本文亦为一孔之见。

关键词 历史合力论 平行四边形法则

历史合力论,是恩格斯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思想,在他的多处著作中都有论述,但集中谈这个问题的,有两篇,一篇是1894年元月25日《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一篇是1890年9月21日—22 日写给法国大学生约·布洛赫的一封信。

19世纪末叶,随着资本主义走上垄断阶段,各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但是,机会主义妄图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引向邪路,肆意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否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否定政治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宣扬资本主义“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反动谬论。而一些资产阶级学者也趁机歪曲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说成经济唯物主义。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纷纷涌入党内的“青年派”,表现尤其活跃。恩格斯说这些人有三个特点:“第一,显然不懂他们宣称自己在维护的那个世界观;第二,对于在每一特定时刻起决定作用的历史事实一无所知;第三,明显地表现出德国文学家所特具的无限优越感”〔1〕。“青年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时髦来追求, 其实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一窍不通,但又把自己装扮成自命不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来任意解释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套语、抽象的公式和灵丹妙药。

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大学生布洛赫就历史发展进程中经济基础是否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等问题,写信向恩格斯请教。恩格斯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也为了教育更多的青年人,写了这封信。在这封信中,不仅科学地阐明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而且鲜明地提出了历史合力论的思想。

应当指出,恩格斯的这一论述,并不是即时之想,而是在他晚年经过深思熟虑提出来的,是阐释历史运动的重要方法论原则,是解开历史进程之谜的一把金钥匙,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大贡献,绝不可看轻了,看低了。但在过去,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对恩格斯的这个观点并未得到应有的强调和宣传。现在是值得深入地研究和运用的时候了。

如何科学地认识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尽管已有许多文章论及,但仍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这里主要有三个问题要弄清楚。

第一,历史合力论的原在含义何在?是指社会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合力,还是单指不同人的意志相互冲突、交错影响而出现的合力?洪韵珊同志的观点是认为恩格斯指的是后者,而不是前者〔2〕。我的观点是又同意, 又不完全同意。理由有二:

一、从恩格斯的整体思想来看,他虽然是在论述“第二”时才提出“合力”论的,但只要仔细体会,他并没有否定前者的交互作用。他在谈到第一点时,说了一段话:“但是政治等等的前提和条件,甚至那些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传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紧接着在谈到勃兰登堡成为北德意志许多小邦中的强国的原因时,批评了那些“这只是由经济的必然性所决定,而不是也由其他因素所决定”的观点。在第二点中,他也提出:“但是,各个人的意志——其中的每一个都希望得到他的体质和外部的、终归是经济的情况(或是他个人的,或是一般社会性的)使他向往的东西——虽然都达不到自己的愿望,而是融合为一个总的平均数,一个总的合力”。“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3〕这都说明了恩格斯并未排除前者的交互作用。

二、恩格斯讲合力时,虽然是直接从第二点专门谈“许多单个的意志”相互冲突时说的,但不能把他的整个思想割断开来。如果说“合力”是直接从许多单个意志的交互作用而引衍出来的,也只能表述为外显的内容,而深层次的起作用的还是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只不过,这种包括前者的内容,不是泛指一般存在的社会现象,而是指这些社会因素在具体形成每个人意志时的交互作用。过去强调人群的阶级、阶层之分,就其根本利益的一致性来说,共同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意识形态利益可以形成一个阶级、阶层的共同属性,是不无道理的;但实际生活中,即使是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也并不都是铁板一块的,各人利益的驱使是千差万别的。同样作为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为什么互相倾轧,就是因为个人利益的不同。而形成这种不同的个人利益,就是他后面的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单纯用共性解释,在很多现象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第二,历史合力论的主体含义何在?作为集中论述历史合力论的这两封信,具体包括哪几层意思呢?应该说至少有这样三层意思:

一、历史的发展是许多单个人的意志和力量的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存在着这样的特点,所以唯物史观从不否认人的意志、动机、愿望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当然,这只是一种外在的显观,而内在起最终决定作用的还是源于不同的生活条件。正是由于人们所处的生活条件不同,决定了人们的意志、动机和愿望的不同,于是就形成了各种意志和力量的交互作用。历史正是人们各种意志和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

二、历史事件是由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所产生的总的合力造成的。恩格斯借用力学中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来图解无数个人意志的交互作用情况,从而把一个复杂的历史事变清晰地勾画出来了。当然,这种合力,并不是各种意志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交互作用。所谓力的交互作用,包括相互融汇、相互冲突、相互牵制、相互抵销、相互补充等多种情况的综合。正是这种平行四边形的力的法则,使所出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状并不是所有人所共同希望的,它并不以某一个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每个人的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恩格斯说:历史事变这个结果“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着作用的力量的产物。因为任何一个人的愿望都会受到任何另一个人的防碍,而最后出现的结果就是谁都没有希望过的事物。”“然而从这一事实中决不应作出结论说,这些意志等于零。相反地,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第三,合力论的普遍性如何?换句话说,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还是只说明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特殊社会形态?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有分歧的。张一兵同志曾撰文说:传统哲学解释框架,是将合力说泛化成人类社会历史中人类个体在一切社会生活里的共同活动法则。他认为恩格斯的本意,是指人类在特定历史时期中活动的特殊情境,不适用于一切社会历史过程〔4〕。 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

一、任何社会形态都是以人的存在活动为标志的,没有人的活动,就不叫人类社会,而只要是有人活动的社会,就逃脱不了恩格斯的合力说法则。即使是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亦如此。区别在于在这种社会形态里,异向力量的相互交错可能为同向力量的相互交汇所代替。但是不是百分之百的都一致呢?不能这样说。毛泽东同志说过,即使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思想也有差别,绝不可能都是一般齐。只要有差异,就可以构成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只不过它的力的夹角越来越小,平行四边形变成几乎上下边重叠罢了,正向合力更趋同一和有力。用图示,即可构成如下发展图式:

要真正达到完全毫无差别的重叠,恐怕永远不可能,如果有,也只待将来社会形态发展的现实才能来证明,否则是不可信服的。

二、恩格斯原话并未否定这一点。他说:“以往的历史总是象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的”。有的同志就凭借“以往”、“象……一样”等字眼来证实恩格斯所讲的合力只是指特殊社会形态。我认为根据是不足的。所谓“以往”,只能说明恩格斯的论断是根据以往历史的事实作出的,是唯物主义的态度,并不能由此断定它不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至于“象……一样”,这正是恩格斯准确用语之处。因为人类社会毕竟是有思想的人追求自己的目的的社会,同单纯的自然形态的发展法则当然有区别,只能说它们有相似之处。因为自然过程的发展也有一个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这就是生态平衡,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为此而竞争不断。两者的运动规律相似,这完全正确。

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为揭开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之谜,为我们铸造了一把金钥匙。它观察历史的方法论意义是不可低估的。

第一,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动因是经济条件与其他因素的统一。恩格斯的这封信,批驳了那种把唯物史观歪曲为历史似乎是没有人参与而完全凭借经济和必然性而自发地发展的社会宿命论观点,论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应当看到,唯物史观决不是把经济因素看成唯一的决定因素,否则就是把这个命题变成毫无内容的、抽象的、荒诞无稽的空话。经济状况是基础,但是对历史斗争的进程发生影响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主要是决定着这一斗争的形式的,还有上层建筑的各种因素。正是社会的这些不同因素,造成个体许许多多的特殊的生活条件,从而形成不同意志和动机。历史运动的结果就是从这些不同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我国“文化大革命”的爆发,就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如果单纯用经济力量来解释,是缺乏力量的,它无疑还应包括传统的落后的人文精神和教条主义的意识形态的影响。所以,我们在运用唯物史观观察和处理问题时,就应有全面的观点,既强调经济动因的根本作用,又不否定其他因素的直接或巨大作用。我们现在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就是注意了这两者的关系,而实际工作中的一手硬、一手软,是必须引起我们足够关切的。

第二,它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起步,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的诞生和发展,一种社会形态为另一种社会形态所代替,这当然是一种经济必然性的作用。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但是这种经济的必然性,往往是通过外在的各种偶然性来实现。恩格斯在1894年《致瓦·博尔吉乌斯》的信中说:“人们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某个特定的局限的社会内来创造这个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着的,因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透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马克思在《致格·库格曼》的信中对这一点谈得更明确。他说:“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些偶然性本身自然纳入总的发展过程中,并且为其他偶然性所补偿。但是,发展的加速和延缓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这些‘偶然性’的,其中也包括一开始就站在运动最前面的那些人物的性格这样一种‘偶然情况’。”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会按照人类社会的共同规律前进的,但是这种前进却要通过偶然性来实现。这种偶然性包括偶然条件、偶然事件、偶然人物。正是这种偶然性,决定一个国家发展的进与退、快与慢及内含的差别性。正如武则天和慈禧太后的出现就是一例。唐太宗和清文宗既然当了皇帝,注定要广娶天下美女,这在封建社会是必然的,但是不是必然要选上武媚娘和叶赫那拉氏,选进宫中又是否一定会得到皇帝的宠爱,则是由许多的偶然性造成的。而正是这种偶然性,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女强人:一个改朝换代,使中国历史上多了一个周朝;一个垂帘听政,使近代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毁于一旦,延缓了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进程。

第三,它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推动是人民群众力量与杰出人物作用的统一。关于这一点,过去存在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英雄史观,历史是由杰出人物创造的;一种是人民史观,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史学家黎澍在晚年提出了一个人民群众与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的观点,受到一些人的批评。其实,从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观点出发,黎澍的观点并不是没有道理。当然,提法可以不这样并列,而把英雄人物作为群体合力中的重要分力即可。洪晓楠同志说,在历史创造问题上,恩格斯是主张“历史平权论”的,只不过权重不同罢了〔5〕。 我是完全赞同的。历史是人类的历史,是所有人的历史。虽然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英雄人物与人民群众个体所起的作用不同(即权重不同),但就他们都参加了历史的创造而言,他们是“平权”的。根据恩格斯的历史“合力论”,杰出人物的作用也是“合力”中的“分力”之一,只不过是一种可起重要作用的分力罢了;但是,历史也并不是由这种“分力”所任意拨弄的,它也要受合力中的其他分力的牵制和影响。如毛泽东同志发动“文化大革命”,初衷是反修防修,准备到67年初就要“复课闹革命”,但“魔瓶”一旦打开,他自己也无法控制,身不由己,造成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战”、不可收拾的局面,原因就在于他的意志也受其他分力的制约所致,并不能个人说了算。由于各种力的作用,形成的历史结果往往是有的人满意,有的人基本满意,有的人不大满意,有的人激烈反对,甚至结果与动机背道而驰的也有。这是不奇怪的。当然,需要说明的是,过去把人民群众规定在根本利益一致的人们范围之内,如果把影响历史进程的力量只规定在人民群众之内,这又是不符合恩格斯“合力论”原意的,所以,应该改为社会群体力量。这就是说,在这个群体中,还应包括各种各样的人,甚至反动人物。正是由所有人的意志和动机,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合力。历史结果虽然不一定符合每个人的初衷,但每个人都为这种结局起了作用。如十年“文化革命”的结局就是如此,不能否定每个人的作用,区别在于各人施力的方向、大小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罢了,有的同向不同归,有的同路不同向,有的反对,有的消极,有的唯恐天下不乱,有的“混水摸鱼”,如此等等。各种力的综合,是一个融汇、抵销、交叉、分解、重组的复杂的变化过程。所以,我们观察历史和处理问题时,都要有这种“合力论”观点,才会得出正确的认识,才会做好新时期的各项工作,造成一股强大的以正向力量为主导的合力,为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而奋斗。

收稿日期:1995-09-12

注释:

〔1〕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81页。

〔2〕见洪韵珊:《恩格斯晚年思想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3〕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77—479页,以下未注明出处者,均出此处。

〔4〕张一兵:《恩格斯社会历史观“合力说”之新解》, 见《现代哲学》1991年第2期。

〔5〕洪晓楠:《略论恩格斯“合力”思想的方法论意义》, 载《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第3期。

标签:;  ;  ;  ;  ;  ;  ;  

破解历史进程之谜的关键--学习恩格斯的历史合作理论_恩格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