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国利
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医院神经内科 河北承德 068350
【摘 要】目的:比较巴曲酶及其序贯奥扎格雷两组方法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病例120例,随机分为巴曲酶组60例, 序贯治疗组60例。二组均采用血塞通、胞二磷胆碱等药物作为基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 周、第2 周分别检查凝血酶原时间( PT)、纤维蛋白原( Fg)、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两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有临床疗效、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近期治疗前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或P<0,01) , 巴曲酶治疗组停药后2 周血浆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上升至用药前水平, 而序贯治疗组可维持理想浓度。结论:两组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均有较好疗效, 而序贯治疗组对纤维蛋白原及血液流变学远期亦有明显改善, 可作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理想治疗方案。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巴曲酶;奥扎格雷;纤维蛋白原;血液流变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200-02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指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反复发作的脑局部供血障碍,导致供血区局限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不留后遗症,但常有反复发作。常可发展为脑梗死。因此对TIA作出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减少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或延缓其发生。对于脑血管病的预防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应用巴曲酶(东菱迪芙) 序贯奥扎格雷(晴尔)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对象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中确诊的120例TIA患者, 均为发病1~3d,且经头部CT 或磁共振检查未发现脑出血或脑梗死病灶,均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35~76岁。平均60岁。发作时间3min~14h;发作频率2~5次/d。颈内动脉系统TIA 50例,椎- 基底动脉系统TIA 10例。序贯治疗组60例,其中男35 例,女25例;年龄38~75岁。平均62岁,发作时间4min~12h,发作频率2~6次/d。颈内动脉系统TIA 48例,椎-基底动脉系统12例。凡有出血及胃溃疡病史者,2 个月内做过手术者, 1周内用抗凝、降纤、溶栓药物,有凝血功能障碍者,血压> 200/ 110 mmHg 或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或药物过敏史者均不能入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巴曲酶治疗组给予巴曲酶首次剂量10BU,第2、3、4 天分别再给予5BU, 均以生理盐水100ml 稀释后静脉滴注, 1小时以上滴完。(2)序贯治疗组巴曲酶用法同上, 在巴曲酶治疗结束后序奥扎格雷8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2w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抗凝药物, 两组同时给予血塞通、胞二磷胆碱等改善循环及脑细胞代谢, 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时均给予相应治疗。
1.3 观察项目:
1.3.1 疗效判定标准:(1)基本治愈,3天内TIA 得到控制;(2)有效,发作3~5天得到控制; (3)无效,治疗7天无好转;(4)恶化,发展为脑梗死。
1.3.2 实验室检查: 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周、第2周分别检查凝血酶原时间( PT) 、纤维蛋白原( Fg) 、血浆粘度、红细胞刚性指数( IR)、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PAG(M),同时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血脂、血糖。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4.0 进行统计学分析,实验结果均以 ±s 表示,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PT、Fg、IR、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粘度和PAG(M),均无显著差异( P>0.05)。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2.2 两组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有临床疗效,巴曲酶组总有效率91.67%,序贯组总有效率98.33,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1)
2.3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无显著差异( P>0.05)
2.4 巴曲酶组治疗后1周纤维蛋白原、IR、红细胞聚集指数有显著降低( P<0.01) ,血粘度、 PAG(M) 亦有明显降低( P<0.05) 。序贯组治疗后1周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PAG(M)有显著降低( P<0.01) , IR、血浆粘度亦有明显降低( P<0.05), 治疗后2周纤维蛋白原、IR、红细胞聚集指数、PAG(M) 降低更为显著( P<0.01) 。两组间于治疗后第2周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0.01) (见表2)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的改变均在正常范围; 肝肾功能、血脂、血糖无影响。
2.6 安全性评价: 巴曲酶治疗组有1例于治疗第五天( 第4次给药后) 出现皮肤轻微出血倾向, 治疗结束后第2 天自行消褪, 所有病例无一出现颅内或脏器出血、无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序贯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表1 治疗14天两组疗效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酶原时间 、纤维蛋白原和液流变学变化( ±s)
P值:#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价P<0.01;△△表示两组间同期比较P<0.01
3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好发于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多数认为其是由于动脉硬化碎片、溃疡性斑块栓子或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斑块的血小板纤维蛋白栓子引起,也可为动脉硬化斑块阻塞引起脑灌注减少的结果。中国脑血管病指南中报告,一次TIA 后1个月发生卒中约4%~8%,1年内约12%~13%,5年内则达24%~29%[2]。TIA 与缺血性卒中有着相同的病理基础,同时TIA也是缺血性卒中的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近期频繁发作的TIA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一旦出现即意味着脑梗死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及时有效的治疗对预防复发、降低脑梗死具有重要的意义。
巴曲酶是一种高纯度类凝血酶样物质,属于糖蛋白,其肽链由231个氨基酸组成,相对分子量36 000,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能直接降低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使纤维蛋白的多聚体降解为纤维蛋白单体,增加血浆中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浓度,促进血栓溶解、改善微循环使血流再通,降低血粘度,因此具有降纤、溶栓、抗凝等作用[3-5]。此外国内印卫兵等[ 6 ]发现一定剂量的巴曲酶对脑缺血沙土鼠具有更加显著的抗细胞凋亡作用,说明巴曲酶具有脑保护作用。但对其他出凝血机制和血小板的数目无明显影响。也有报道巴曲酶有清除超氧阴离子的作用[7-9] 。因此,巴曲酶在降低FIB含量、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溶栓治疗、改善循环、减轻脑水肿、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的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的数量、多层次及多途径的神经保护作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验证明: 巴曲酶还具有改善脑缺血的能量代谢,抑制A TP 的降解, 降低黄嘌呤的产生[10]。降低兴奋性氨基酸递质的含量及清除自由基, 扩张血管的作用。
奥扎格雷钠为特异性强力血栓素A2( TXA2 ) 合成酶抑制剂,其机制为:有效抑制血栓素合成酶,减少TXA2 的生成,使血栓形成过程受到抑制,同时促进前列环素(PGI2) 的产生,改善两者间的平衡,并抑制52HT 的活性,从而抑制血小板聚积和血管收缩,扩张血管, 改善微循环,增加梗死区及周围半暗带的血液供应,提高脑细胞的氧饱和度,增加脑血流量和供氧量, 使已聚集的血栓解聚,促进血栓溶解,有利于阻塞的血管再灌注,加速缺血的恢复,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11-13]
综上所述,巴曲酶序贯奥扎格雷钠治疗后从不同途径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同时血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血黏度降低,使血栓形成的底物减少, 从而更有效地防止已形成的血栓进一步扩大,并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轻微。因此,两种药物联合应用,疗效可靠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中华神经科学会,中华神经外科学会. 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 29 (6) : 379-380.
[2]饶明利.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21.
[3]The Cooperative Group for Reassessment of Defibrase. Reassessment of defibrase in treatment of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 multicenter, randomized, double2blind, p lacebo2 controlled trial [J]. Chin Med Sci J , 2005, 20 (3) : 151-158.
[4]曹茂红, 柯开富.巴曲酶联合抗血小板聚集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6, 19( 2) : 141- 143.
[5]Bagoly Z, Fazakas F, Komarom iI, et al. Cleavage of facto r X III by human neutrophil elas tase results in a novel active truncated for moffactor X IIIA subunit [J]. Thromb Haemost, 2008, 99 (4): 668-674.
[6]印卫兵,丁新生,冯美江,等. 不同剂量巴曲酶对脑缺血沙土鼠的保护作用[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2005, 18 (2) : 124-126.
[7]钱加强,伍其专. 巴曲酶体外清除超氧自由基的研究.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8 ,15 :274-276.
[8]陈群,曾因明,王土雷,等. 巴曲酶对脑缺血后沙土鼠海马锥体细胞延迟性坏死的影响. 中国药理学通报,1998 ,14 :522-524.
[9]匡培根,吴卫平. 脑缺血后脑组织中NOS 基因表达的变化与巴曲酶的影响. 临床神经疾病学杂志,1995 ,8 :329-331.
[10]冯加纯, 朱宇, 饶明俐, 等. 东凌克栓酶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保护作用的研究[J] .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1996, 13 (1) : 9-10 .
[11]吴晓燕,荷泽. 奥扎格雷钠治疗进展性血栓性卒中30 例疗效观察.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3,09 :233.
[12]张长巨,张建元1奥扎格雷钠与依达拉奉合用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7 (20) : 84–851
[13] 袁书刚. 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J] .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 ,9 (3) :82.
论文作者:傅国利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5年8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5/12/3
标签: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脑缺血论文; 血栓论文; 动脉论文; 格雷论文; 红细胞论文; 《中医学报》2015年8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