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论文_李晔

(莱芜市鲁中矿业有限公司医院 山东 莱芜 271100)

【摘要】 目的:观察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心理护理的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9月于我院诊治的98例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临床资料,依护理方案不同分2组,对照组常规护理(44例),观察组(54例)于其基础行心理护理,对比组间心理、生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护理后SAS评分、SDS评分均比对照组,SBP、SDP及HR相比对照组均优(P<0.05)。结论:心理护理能稳定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生理状态,改善心理不良情绪。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性;心血管;生理;心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6-0279-02

心血管病在临床极为多见,易危及患者生命,其中急性心血管病最突出,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均属急性心血管病症,这类疾病具突发性,不仅增加医治难度,还对患者躯体、心理均带来痛苦[1]。因此,我院对近期收治的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做如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

1.1 病例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4年8月-2016年9月于我院诊治的98例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临床资料,依护理方案不同分2组,观察组54例,男女比例28:26,年龄51~74岁,平均(62.31±5.11)岁,22例心绞痛,25例心肌梗死,7例心力衰竭;对照组44例,男女比例23:21,年龄50~73岁,平均(61.02±4.58)岁,20例心绞痛,15例心肌梗死,9例心力衰竭;组间基础资料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护士密切配合急救护理,定期为患者做心电图检查,监督患者服药,告知患者日常活动注意事项,提前指导出院后基础护理内容。基于以上护理为观察组行心理护理:①人际心理指导:护士评估患者病况、心理及生活状态等,与其深入交流,建立护患信任感,并了解患者情绪低落原因,予以针对性开导。②支持心理指导:依患者各时期心理问题行支持措施,急性期患者易产生恐惧、紧张等焦虑障碍,护士积极安抚其情绪,全程陪伴患者,给予其安全感,日常交流时播放轻缓音乐,以平复患者情绪;定期健康宣讲帮助患者正确对待病症,提高治愈信心;后期治疗,护士多为患者普及疾病预防知识,耐心解答患者疑虑,列举成功案例,时常语言激励患者,给予精神支持。③认知行为指导:护士按病况规划护理方案,如临床案例、病症与抑郁知识、疾病疗效说服性图例等,定期为其说明认知错误、行为偏差、人际障碍对抑郁情绪的影响,对病情康复的危害性,正确引导患者调节自我情绪,改正错误应对方式。

1.3 统计应用

SPS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以(x-±s)表正态计量资料,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组间比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统计意义。

2.结果

2.1 心理状态

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25.63±5.11)分、SDS评分(20.93±6.59)分均比对照组(39.68±4.58)分、(37.26±5.69)优(P<0.05)。

2.2 生理功能

护理后,观察组SBP、SDP及HR相比对照组均优(P<0.05),见表。

3.讨论

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的思想负担重,情绪较不稳定,时常感到绝望,当这类情绪出现后,刺激末梢神经组织产生过量去甲肾上腺素,易致血压增高,加快心率;体内分泌的儿茶酚胺结合皮质类固醇,则易引起高血脂,不利于病情预后[2]。急性心血管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根本是受疾病困扰所致,因此,护士应多加重视患者的心理护理,以促进患者康复。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均比对照组优,提示心理护理能有效减轻患者消极情绪,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原因如下:心理护理的基础在于沟通,护士在护理过程时刻保持与患者良好沟通,建立两者间的信任感,患者对护士倾述内心压力,护士在了解到患者心理问题所在及内心需求后,实施针对性的开导,消除其对院内恐惧感,放松心情,乐观对待病情[3]。由于急性患者须短时间内建立静脉通道、多种仪器连接,鉴于疾病的痛苦、急救紧张气氛,易致患者过度担忧、恐惧。因此,护士时刻谨记对待患者的态度,保持耐心、热情的态度主动服务于患者,在为其处理抽血、检查、用药的同时,主动说明操作目的及常见不适感,以免增加其顾虑;同时,在与患者相处时,尽可能营造轻松氛围,可适当播放舒缓音乐,以缓解患者心绪,并列举成功案例,增强治愈自信心[4]。患者治疗期易存在自卑心理,护士时常给予其鼓励、支持,让其感受到关心,更乐观、正确的对对待疾病治疗。

由于心血管病以高龄患者居多,且病程长,为考虑到患者过于担心医疗费用问题,护士在条件允可下,尽量为患者选择价格低的医疗用物,并将报销后实际费用告知患者,以免患者因经济压力造成心理压力。另外,护士注重认知行为护理,为患者讲明认知错误、行为偏差的危害性,指导患者如何自我调节,纠正思想错误,正对看待自身心理及行为问题,以促进心理健康发展。通过心理护理,患者心理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可避免因情绪激动而造成生理应激性,从而能保持血压稳定,心率正常。本研究中,观察组SBP、SDP及HR均比对照组低,证实心理护理能维护患者生理状态稳定。

综上所述,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显著,既能改善心理状态,又能保持生理功能稳定,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银.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心理状态及生理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10):241-242.

[2]郭会辉.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心理护理的应用价值[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1):2621-2622.

[3]孙晓娜.心理护理结合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心血管患者的效果研究[J].现代实用医学,2013,25(10):1188-1190.

[4]徐淑丽.心血管急症患者卧床期间心理特点和护理对策[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1):7-8.

论文作者:李晔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1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对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生理功能及心理状态的影响论文_李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