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视觉素养标准初探_图书馆员论文

美国视觉素养标准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素养论文,视觉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研究综述

       视觉素养概念源于欧洲(如Arnheim R的“视知觉理论”),昌于北美(以实证研究和系统化研究为主)。早在1970年,美国就成立了国际视觉素养协会(IVLA),并出版官方刊物《视觉素养杂志》(Journal of Visual Literacy)。之后,伴随着第一代互联网环境的到来,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逐渐将视觉素养作为一个课程和专业进行探究。进入21世纪,尤其是2003年之后,美国北方中央教育实验室(NCREL)公布了面向21世纪学习者的《21世纪能力:数字时代的基本素养》这一报告。其中,视觉素养被作为21世纪高校学生的基本素养,和信息素养、科学素养等并驾齐驱[1]。201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在当时信息生态环境和高等教育环境双重影响下重新定义视觉素养,强调对学习者综合素质的影响。可见,国外的视觉素养教育具有起步早、关注度高、研究对象层次多样、开设课程及时和丰富等特点。

       反观我国对视觉素养的研究却相对不足,缺乏融合新信息传播环境和高等教育环境双重要求的视觉素养专业课程。目前,仅有台湾地区比较注重视觉素养培养,不仅通过“教育部”颁布了相关课程规划纲要,更结合新技术,建立专门的学术交流平台“视觉素养学习网(http://Vr.theatre.ntu.edu.tw)”。近年来,随着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发展,我国的视觉素养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从2002年3月到2015年8月,定位篇名关键词为“视觉素养”,共检索到期刊论文196篇,如张倩苇的《视觉素养教育:一个亟待开拓的领域》[2]、申灵灵的《澳大利亚的“Show Me”视觉素养评价框架述评》[3]等论文。被誉为视觉“王国”先行者的南京师范大学张舒予教授及其研究团队是该领域较早具有重要贡献的学术专家,他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丰富的成果[4-7],并开设配套专业课程和学习交流平台——视觉文化网站(http://www.fromeyes.cn/)。

       虽然研究成果喜人,但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面对国内不断变革的高等教育环境,本文尝试引入美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为变革中的图书馆提供参考。

       2 视觉素养

       2.1 视觉素养概念

       2011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出台《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以下简称“视觉素养标准”),该标准对多年来各国视觉素养概念进行整合延展,认为视觉素养是一种能力,具有视觉素养的人能够有效地发现、阐释、评价、使用并创建图像与视觉媒体。视觉素养技能让学习者在制作与使用视觉材料时,具有理解和分析语境、文化、道德、审美与智力等元素的技术能力[8]。

       在过去的20多年里,随着信息素养和视觉素养理论的修订和实践的进展,研究人员已经意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虽有本质区别,但又不是完全独立存在,模糊的边界使它们交织在一起,相互影响。在各种文献中,视觉素养是依据信息素养来理解的,它是信息素养的一部分,其焦点定位在图像评价和图像资源选择、使用和引用上[9]。而图像亦被作为“视觉信息”进行讨论[10],因此,视觉素养有时被描述为“视觉信息素养”[11]。美国的图书馆员已经发现了视觉素养技能和信息素养所要求的跨学科批判性思维能力之间的相似之处,并提出《信息素养标准》能够作为研究和理解视觉材料的依据[12]。视觉素养在资源的定位、获取、评价、体悟、整合、运用、创作和信息共享等方面都和信息素养存在着共同元素。但在实践中研究人员和图书馆员也发现,很少有高校学生具备上述元素的灵活性以及充分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Stafford BM认为,信息高速公路是一个集各类海量技术和服务的巨大宝库,图书馆员和信息专业人员就是理想的合作伙伴,通过他们之间的跨界互通、协作创新可以合理发展信息素养和视觉素养[13]。

       2.2 视觉素养教育的意义

       视觉素养教育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视觉思维、视觉交流等课程训练),同时也是社会化媒体时代图书馆转型期不可或缺的教育基础:怎样迅速适应信息生态环境的变迁,更高效地捕捉视觉资源?怎样批判地分析、辩证地思考、合理地提取图像需求?培养视觉素养能够有效指导高校学生解决上述关联问题、拓宽信息获取途径。大数据时代,眼睛已不再是挖掘美的唯一途径,人们更需要的是一颗敏锐而智慧的心灵,视觉素养教育是提高学生艺术鉴赏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如今,高校学生可以通过对摄影、摄像等数字技术的学习,强化艺术修养、提高艺术鉴赏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及其人文精神。资源数字化、传播网络化、技术智能化、服务泛在化的时代特点注定了视觉图像比任何其他时期都更直接地融入我们的文化。视觉作品不再只是艺术品,更是一种文化载体,视觉素养也不仅仅是艺术工作者们的专利,属于一切能够利用它进行创造的人们。我国高校在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过程中可对其人文内涵进行深层次挖掘,结合社会背景等多重因素加以升华,创建信息产品价值进而达成培养目标。总之,视觉素养教育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中具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性,加以普及必定能起到其他教育途径难以达到的特殊效果。

       3 我国高校馆在视觉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美国视觉素养标准为视觉素养技能教学提供框架,具体见表1。该标准的目标人群定位在美国高等教育对象,但该标准的核心概念仍然是针对视觉素养教育,强调学生间的合作学习,而这些基础性概念在一个学科的学科领域中,往往是相通的。目前,我国视觉素养方面尚未有公认的视觉素养标准体系,我国学者可以根据学生、教师和图书馆员的需要对视觉素养标准进行全部或局部的参考、采纳,并将其引入到学期的系列课程、班级独立活动、一对一咨询、远程学习和在线教学资源中,以提升学生在数字时代的跨学科批判性思维和协作能力。笔者对美国ACRL视觉素养标准、信息素养标准、Bamford视觉素养白皮书(视觉素养的若干特殊能力要求)、NCREL和Metiri Group“21世纪技能框架”(视觉素养学生特点)以及Spalter和Van Dam“数字视觉素养”进行对比,发现其中互有交叉关系(如表1所示)。但ACRL视觉素养标准是第一个全面表达视觉素养标准性能指标和可操作学习效果的研究成果。笔者结合以下对比,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和方式逐一讨论。

      

       3.1 协助培养学生决定所需视觉材料的能力

       标准一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图书馆在视觉素养教育的视觉资源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Head和Eisenberg这样描述这个作用:“学生在‘上下文检索’时,开始进行课程相关的研究活动,这就需要为解释和定义信息的需求而获取信息。”[19]图书馆作为信息搜索过程的一个环节,历来是以向学生介绍各种资源的类型和来源的方式参与进来的。因此,图书馆员具有满足标准一——视觉资源创建培养需求的物理基础,并且,与信息素养标准一不同的是,可以利用它结合目前智能性和集成性的新技术特点,协助学生在开发图像研究背景方面提供创新机遇,以便和视觉材料相互关联进而把图像定向融入学生的学术研究之中。

       3.2 帮助学生高效发现和获取视觉资源

       标准二所示能力对我国高校学生而言非常重要并且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是视觉信息创建的技术起点。我国高校图书馆历来支持多种形式的信息检索,如并行引擎搜索模式、智能代理模式等,笔者发现,在这一维度上美国视觉素养标准和信息素养标准讨论的一致性。图书馆可以开发图像收藏和订阅图像数据库,同时,馆员负责定期协助用户发现并获取图像信息价值。美国许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发网上图像搜索指南,通过提供简易的参与工具使用户更方便快捷地创造视觉信息产品,为自主学习者提供有力支持,高校学生不再仅限于视觉信息的消费者角色,更成为其创造者、共建者和分享者。Choi也认为,“学生们希望图书馆能为他们所做的任务提供多元的图像资源及其指导。”[20]而查找和获取图像应该是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比较擅长的工作。

       3.3 协助阐释、理解和分析视觉资源意义

       表1的各类视觉素养项目都对学生领悟图像方面进行了描述,并都要求学生在运用图像和视觉媒体时进行深层次的交互分析,Bamford A更引入“视觉语义衔接”或“更广泛的图像相关意义获得”[21]等概念。而标准三鼓励学生研习怎样嵌入图像并被文化价值和社会构建所影响。其所示图像解译和分析是研究和选择过程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有必要从中观、微观层面进行细化,馆员可以在该层面提供关键助力,特别是在参考文献、教学环境上,图书馆拥有和学生一起合作开发相关线索的优势地位。他们可以利用这些线索解译视觉材料,如附带的信息、历史背景和审美习惯等。如今,中国学生日益将视觉信息产品作为他们信息资源的主要来源、依据和沟通工具。我国当代图书馆馆员应该主动与教师和其他学术专业人员联动合作,协助学生在前沿的学术环境下正确解读和分析图像。

       3.4 为学生评估图像及其来源提供帮助

       表1的各类视觉素养项目都涉及了评价维度,但从评价的视角上各有不同。标准四中包含的特殊图像技能是指美国图书馆员所熟悉的基于文本的评价,这些技能对视觉材料的综合评价与深度整合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国图书馆员应帮助学生发展这些可用于判断视觉材料价值的技能。如Harris BR所言,“教授信息素养的教师和支持者日益发现,当学生们自主学习定位、评估和使用图像时,需要他们在相关的文字资源上提供帮助。”[22]显然,尽管信息素养也包含评价部分,但受到特定的学科范式影响,仍然需要视觉素养标准提供补充支持。而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能够协助学生咨询多方面的必要问题,以达到评估图像和图像来源的目的。

       3.5 协助师生更有效地进行视觉资源交流

       美国视觉素养标准与信息素养标准在信息运用方面具有共同元素,不同之处在于前者主要针对视觉信息,因此也对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在协助师生处理图像信息方面提供有效的引导。美国的许多图书馆员都积极协助学生在学术研究中运用视觉信息产品,甚至直接和教师、技术人员以及其他学术专家跨界协作进行视觉话语实践,如馆员帮助学生有效地使用数字图像[23]等。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学术需求,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也应该吸取一些美国图书馆视觉信息传播模式的实践经验,有效地帮助教师、培养学生。我国图书馆馆员还可以通过提供适当的公共计算服务和学生工作空间以及一些具备所有信息格式的综合设施,为学生营造优质视觉信息生态环境发挥关键作用。

       3.6 协助培养学生设计与创作能力

       美国视觉素养标准与信息素养标准的不同之处在于创新组件的加入,这一点也被“21世纪技能框架”“数字视觉素养”重点关注。可见,视觉素养领域较早关注学生创新技能的培养。本文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视觉信息消费者、创造者角色的同时提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作为学生学习的伙伴所拓展的创新作用。Lippincott JK主张图书馆员和其他信息专家和教师共同合作,“帮助学生培养相关技能,协助参与作业的设计并将这些技能的教学融入课程之中”[24]。同时,图书馆也可以借此找到一些直接与学生合作共赢的创新机会[25]。我国高校图书馆员们可以借此向读者展示专业技能和资源,重申并巩固他们在学术界的地位,强调其实用性特点,进而突破传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宣传做出贡献。

       3.7 了解相关律法问题,提高视觉资源应用效率

       高校图书馆应该能在围绕创作和使用相应的图像及视觉媒体、访问及使用视觉材料的基础上解决学生关于相关的道德、法律、社会、经济等困惑,优化视觉产品的信息价值。美国信息素养标准能够彻底解决道德和法律顾虑,体现了其完善性和全面性,也是除视觉素养标准外其他视觉项目未及关注的重要一环,值得我国借鉴参考[26]。在与教师和文字中心合作时,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要引导学生了解和图像以及视觉媒体有关的版权问题及相应的权利和责任。而标准七补充了信息素养标准,突出了和图像相关的特定道德和法律问题,如Metros所说,学生应该“注意礼节和合法的所有权,包括如何正确地引用作者和来源。”[27]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引导学生识别和利用可重复使用的内容(如公共领域和创意共享图像),以消除版权和许可规定之间的问题。

       4 对我国高校图书馆视觉素养教育的启示

       视觉素养已然成为我国高校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领域。美国视觉素养标准则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视觉素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工具和启示。

       4.1 视觉素养教育标准的拟定

       成立权威性视觉素养教育的专家团队,包括图书馆馆长、馆员、高等教育界研究人员、相关技术专家以及协助的管理人员等,共同拟定切合国情且具有前瞻性的视觉素养标准纲领性文件,并由国家相关机构组织协调,形成科学化、协作化运行模式。可以围绕视觉素养教育构建开放型讨论小组在辩论中前进,吸引大量该领域的权威专家投入其中,从各高校反馈信息中对信息价值作出判断,不断发展完善,科学合理化地制定标准并赋予其权威性,方便推广和普及。

       4.2 视觉素养资源的选择

       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延续本民族文化,若过于依赖西方文化则有碍本民族特性的保持。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其辩证的、综合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为其合理运用视觉资源更好地踏入社会做铺垫。这就要求教育人员要积极发掘我国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文化宝库,整合视觉素养,将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和感知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精髓同步进行,继而培养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3 视觉资源的服务方式

       如今图像资源日益增多,有学术价值的视觉资源服务方式成为创作和运用视觉材料的基础和焦点。目前我国高校图书馆大部分停留在表层的图像检索服务,其优点是:高校图书馆便于组织资源和开展服务,只需利用现有的馆藏资源和数据平台提供的图像资源检索功能。其缺点是:图像资源堆砌,检索策略较少,缺乏深度挖掘,属于图书馆提供的基础服务而非高层次服务,缺乏针对性和创新性。我国高校图书馆应该在保持原有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学习美国的成熟实践经验,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提供多元化的检索服务,为高校师生科研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形成规模性、系统性、具有学术价值的深层次服务。

       4.4 视觉资源的课程设置

       虽然高校图书馆很少专门开设视觉素养课程,但以嵌入式视觉素养教育方式将视觉素养的部分教育目标有针对性的嵌入高校的各类专业课程之中,已经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成熟起来。我国高校图书馆也应该尝试针对不同群体和专业分项、分层开设课程。

       4.5 图书馆视觉素养教育的加强

       美国视觉素养能力标准对视觉资源的获取、运用等都提供了明确的阐述,在实践中美国高校图书馆员也已经探索出怎样通过课堂活动传授视觉知识、批判性观点以及视觉思维,进而达成视觉素养目标的成功教育案例[28]。我国高校馆可以利用这些教育机会,结合社会建构主义、关联主义等相关理论基础开展不同层次、专业和方式的视觉素养教育,帮助师生掌握获取和运用视觉信息的组合策略,进而提高他们的视觉素养水平。为本科生授课时,可侧重培养学生简单的视觉素养能力,如以整合式学习模式有效地引导他们掌握检索感兴趣的视觉信息和图书馆的视觉信息源的技能,满足学习需求。为研究生和教师授课时,以混合式、反思式、协作式模式侧重培养其掌握视觉文献资源检索和多种网络数据库检索工具和综合检索技巧,以及运用、评价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为其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5 高校图书馆视觉素养教育策略

       5.1 相关组织机构和资源的应用策略

       突破现有的管理体制,组建灵活的战略联盟,达成资源深度整合共建的战略共识,并赋予其一定的权威性和学术权限,如一些高等教育、专业和图书馆组织等应积极参与视觉素养会议的规划、同行评审、出版物、白皮书和编辑报表等组织工作。这些活动可以成为图书馆员的有效资源,方便他们参与并推进学生视觉素养培养进程以及寻求与其他学术人员创新合作。美国的图像资源整合机构(IRIG)[29]就赞助了视觉素养标准的发展,并为那些有兴趣继续学习的图书馆员们提供良好的学术资源支持。同时,JRIG还开发相关项目,并为在ALA和ACRL会议上的视觉素养演讲提供规划和论坛讨论等微学术。社会化媒体时代,微学术已逐渐成为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景观。研究人员在专业领域内通过竞争性的话语实践,碰撞出真知灼见。西方的实践经验为我国高校馆在视觉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相关机构组织跨界合作方面提供了更多潜在的发展方向。目前,国内已有少量类似平台开始运行,应该继续搭建或利用,在实践中分门别类地开设多种社区模块和相关服务,具体深入地组织、引导学习者们利用多种研究方法进行创造性的学术交流活动,将最有价值的前沿资源滚动起来,让资源带动人才,形成良性运行模式。

       5.2 提高图书馆资源价值策略

       单个图书馆可以利用该馆空间、数字馆藏、在线资源、指导和合作,在物理维度上扩大他们目前支持的视觉素养教育。我国高校图书馆联盟需要共享成功经验和有效的视觉素养教学服务策略,并支持教师、图书馆、学术专业人士等在视觉素养教育手段方面的合作交流模式。此外,图书馆必须参与讨论,包括探讨视觉信息创建过程、传播模式和跨学科评估视觉素养的有效方法在内,促进学生视觉材料的学习。

       5.3 图像资源的检索策略

       如今像Thieme彩图电子图书、Primal Pictures 3D人体解剖模型库等系列图像数据库,EBSCO Animals等部分全文数据库日渐丰硕,相应的规范化的专业检索、获取图像信息的能力也很重要,它是支撑学生进行视觉创作的核心技术基础。国外图书馆网站普遍自制视觉素养教育模块,其中本馆图像数据库和信息资源的导航和检索服务占据大量篇幅。他们的实践已经证明,图像检索技能是视觉素养教育中的核心,我国也应借鉴,丰富图像资源,强化图像检索技术训练,充分利用图书馆资源和对此服务相对熟悉的馆员技术优势,开展系统的前瞻性的深层次检索服务并广泛推广。

       5.4 嵌入课程可视化表达策略

       视觉化的嵌入课程方式可以强化学生对视觉资源的分析与评价能力,经过学习和熏陶,学生在科研中学会运用视觉材料进行创作的能力也骤然增加,以量变引起质变进而达到“恍然大悟”“熟能生巧”之境。欧洲,作为视觉素养概念的主要起源地,已经将视觉素养课程嵌入进高校的其他学科课程之中,如突破学科类型的限制将该课程和语言甚至听力等课程整合:学生结合图像资源从新维度思考,效果显著。目前,将视觉素养作为单一教学目标的课程安排,在其他国家的图书馆中相对少见,但借鉴欧洲经验,取其一部分教学目标和专业系列课程以及信息素养课程培养相结合已被实践逐渐验证[30]。同时,为满足学生更高的学习需求,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开设在线课堂,提供嵌入课程的同步延展和深化服务。

       5.5 馆员跟踪培养策略

       网络时代,视觉资源极大丰富,但师生的检索、应用能力仍然滞后。图书馆员可针对不同专业的师生进行分组培训,定时定向开设“学生实践专区”,并安排专人指导实践,在实训中侧重培养学生的视觉素养能力。同时培训学院辅导员,建立内部“培训员储备库”,一方面可协助指导学生、随时跟踪培养;另一方面可随时满足教师科研相关的技术培养需求,避免集中培训和教师业务时间上的冲突。

       5.6 学术性文化交流策略

       不同于艺术领域,视觉素养领域中的图像信息创作更倾向于利用视觉材料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因此要培养学生较好的视觉素养,除开设相关课程,更要构建视觉情境,强化学生表达能力。在欧洲,许多高校图书馆就利用自身的空间、资源等物理优势进行拓展活动,透过一些相关的文化活动,在课余时间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视觉素养的浸入式熏陶培养,如学科笔记艺术设计、摄影作品展览或创意设计比赛等,学术海报展示就是他们的有效教育手段之一,同时也是科技工作者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方式。参考上述经验,我国高校也可针对本校学生的学科和层次分布,组织校团委、学院以及图书馆员合作,定期、定向开展和视觉文化相关的学术文化节、学术性文化竞赛、前沿讲座、论坛交流、素质拓展等各种各样的学术性文化交流活动。

       5.7 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化策略

       文化的丢失是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无法承受的失败[31],我们不能在参考西方教育经验时迷失自己。这要求教育人员秉着取其精华的原则下,应结合中国实际国情,梳理古今视觉文化中的共同隐含元素,找到视觉素养教育的核心切入点,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兼具传统和个性的多元文化之路。

       总之,我国高校图书馆参与到学生的视觉素养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并极具实际意义的。最新修订的美国《高等教育视觉素养能力标准》升华了视觉素养内涵,七大标准的完善革新了原有视觉素养的体系结构,消融了信息创建者与信息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实现了视觉素养的多元融合。新标准体现了美国图书馆领域和教育领域对视觉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几经锤炼的最新研究成果,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视觉素养的实践提供了新的启示。

标签:;  ;  ;  ;  ;  ;  

美国视觉素养标准初探_图书馆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