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媒体信任危机看博客媒体的兴起_美国媒体论文

从美国媒体信任危机看博客媒体的兴起_美国媒体论文

从美国媒体公信危机看博客传媒的崛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危机论文,传媒论文,媒体论文,公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就在美国媒体都关注着大选进程的同时,它们也成为别人关注的对象。一向标榜自由公正的美国媒体这次真的自食其言了。几个世纪以来他们所奉行的“客观报道原则”在最能体现“美国式民主”的政治大选中一去不返。在这里,政治立场成了惟一看得见、摸得着的媒体指针,伴随着“驴象之争”,美国各大主流媒体也划清了楚河汉界,有的向左走,有的向右走。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就是美国新闻界围绕着大选所发生的两件大事:一是FOX电视台由于其右翼保守的言论,遭到“自由派”媒体的联合声讨;另一件事则是62个电视台联合播放反克里纪录片,攻击者全部为“共和党”的铁杆支持者。

如果这样你还不能体验到媒体大战的硝烟味,那么下面这个列表应该让你可以有个更感性的认识:

支持布什的媒体

《华盛顿时报》

《华尔街日报》

《标准周刊》

支持克里的媒体

《纽约时报》

《华盛顿邮报》

《洛杉矶时报》

《时代周刊》

《新闻周刊》

除此之外,电视媒体也不遑多让,共和党有Fox的鼎力支持,民主党则有NBC。一则数据即能说明问题:一项筹款调查显示,NBC的员工一年来捐献的政治款项总数近15万美元,全部进入民主党的口袋,布什分文未得。

我们在感谢媒体带来如此便捷快速的信息同时,也应该保持一种清醒:在强势媒体面前,人们变得如此懒惰,更多的只是依赖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对于信息的准确性早已丧失了自我判断力,或许人们对媒体太信任了。然而,美国人对媒体如此的信任又换来了什么呢?2000年的大选,大量的受众甚至连竞选人戈尔也被大众媒介所愚弄了。那次大选中,媒体为了抢发头条新闻,在大选结果尚未出来之前,根据自己的民意调查擅作主张替美国民众决定了他们的总统。在6个多小时内,各媒体居然三改选举预测,闹出有史以来的大乌龙,正因为如此,戈尔本来已打电话给小布什认输,道贺,但是,不久又致电小布什,收回认输之言,表示胜负未定。

长期以来在受众心中建立的判断准则一旦化为乌有,就会引起受信危机。皮尤中心说,作为有着客观、公正传统而引以自豪的美国新闻媒体来说,越来越多的选民认为它们是有党派立场的,只有39%的选民说,媒体报道是不偏不倚的,而在1987年,持这种看法的人占62%。当美国媒体在大选中暴露了公信危机,一种新兴的媒体迅速崛起,填补了受众的情感空白。历史有种惊人的相似,每当美国媒体遇到公信危机时,总会有一种新兴的力量崛起,也许这次博客就充当了这样的角色。

当我们只听到一种声音时,只能任其摆布;当可以听到两种声音时,只能左顾右盼;当可以听到三种声音,方知道如何去选择。博客,就是那种让你可以听到“三种”声音的媒体。所谓“博客”,是英文blog(Weblog的简称)的音译名称,实际上是互联网上非常流行的“网络日志”。如今它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网络交流方式。换句话说,就是网民们通过互联网发表各种思想的虚拟场所。

博客可以说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但是,博客又不同于上面的那几种网络交流平台,它的最大优势就是零进入壁垒:零技术、零成本、零编辑和零形式。在这里,每个Blogger——并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网络技术——都是新闻的发现者和发布者,这里没有编辑和主编的审查,没有传播学中的条条框框限制。每个人都可以像写日记一样宣泄自己对公共事件的观点,如果够新,够快,够敏锐,还可以成为别人的稿源。

中国人对于博客的接触还要归功于木子美——这个e时代的新新人类——凭借着惊世骇俗的《遗情书》让我们见识了博客的厉害。其实博客除了可以写性爱日记之外,用途远不止这些。如果只是把博客理解为一种个人的“网络日志”,那么我们对于博客的认识真是太狭隘了。博客实际上是个人性和公共性的结合体,其精髓不仅仅是表达个人思想和记录个人日常经历;而是以个人的视角,以整个互联网为视野,记录和传播生活中有意义的信息,为他人提供帮助,使其具有更高的共享价值。

对于博客,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应该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1998年1月17日星期六,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到来了。这天,博客一族德拉吉摁下一个键,发布了一条震惊世界的消息——《一个白宫实习生与美国总统有染》。其实,最早探听到这一新闻的是《新闻周刊》的记者艾西科夫,但在上报前最后一分钟,迫于某种压力,这条新闻被周刊高层枪毙了,从而把抢先报道这一全世界新闻头条的机会拱手让给了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博客写手。诸多主流媒体此时在干什么呢?直到此时,它们仍保持沉默。星期三早晨,《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开始介入,但低调处理了这个消息。

在刚刚结束的伊拉克战争中,500多名各国记者被编入美国军队中实施“嵌入式采访”,结果几乎成为美国新闻史的“滑铁卢”。法新社报道指出,美国传媒被批评在报道中大量加入“爱国主义”感情色彩。24小时新闻频道MSNBC公司,不时大特写烈日下的美军、战斗直升机和随风飞扬的美国国旗,然后黑底白字地刷出“我们心系他们”的语句。而保守的福克斯新闻台也常在新闻中以最明显的用词,支持军队和支持出兵。“美国媒体不是报道新闻而是在宣传战争”,这就是美国新闻界在此次战争中给全世界留下的印象,彻底颠覆了过去的“神话”。然而一直处于社会边缘的博客却在这次战争中赢得了传统媒体所丢失的“客观、公正、公信力”。其中最耀眼的要算Salam Pax了。在博客日志中,他记载了战火中伊拉克人民的真实的生存状态,他完全以一个中立者的立场去审视这场没有正义者的战争,既揭露了萨达姆的独裁,又谴责美英的霸道。

除此之外,博客传媒在现代新闻史上的创举还很多,比如:

2001年9月11日,美国遭遇恐怖袭击,博客第一次成为主流媒体新闻的来源;

2002年12月5日,多数党领袖洛特被Marshall“博客”了,丢掉了共和党领袖一职;

2003年5月,《纽约时报》被Romenesko“博客”,引爆新闻史最大的丑闻。

博客一次又一次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即使一些老牌的传统媒体也不得不另眼相看:采用他们的稿源、聘用一些blogger成为他们的专栏作家。自本次美国大选揭幕以来,“博客”已悄然成为一股影响选举的新锐政治势力。博客们正试图以虚拟模式构筑一种基于网络的“新型民主”。无论是一些政客们,还是美国民众,他们都开始意识到博客的影响力。2004年7月26至29日在波士顿举行的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之中,大会组织者有史以来第一次为博客们发放了采访证。这倒不是民主党为了显示其民主,实乃其根本无法忽视博客的威力。尽管共和党没有在8月30日召开的大会正式选用博客发表消息,不过,共和党发言人阿里萨·麦克莱宁称:“我们批准了他们参加会议。我们当然愿意看到他们的到来。”看来,共和党在这方面也是不甘落后的。布什竞选班子电子媒体竞选主任说,我认为博客是一种伟大的工具,因为它能够让人们谈论政治和公共政策。至于美国民众,他们也更愿意从博客网站获取有关大选的信息。大选中,美国著名的博客网站Wonkette.com每周浏览人数达43万人次之多。如果在曾经信任的媒体上根本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时,人们有什么理由忽视博客的存在呢?

小资料

2004年美国博客浏览量大幅上升

据美联社1月2日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博客(在线日志)的浏览量2004年获得了大幅上升,主要得益于其在总统选举和其他一些新闻事件(比如近期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影响。

因特网与美国生活项目(Pew Internet and American Life Project)经过调查发现,11月份美国成人互联网用户中有27%表示经常浏览博客网站,而2月份这一比例仅为17%。该项目主任Lee Rainie表示,博客在报道此次印度洋海啸灾难及救援活动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必将刺激阅读量创下新高。

Lee Rainie说,“在发生突发性灾难的时刻,许多人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博客的影响急剧上升。人们对博客网站上登出的第一手视频及文字资料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去年早些时候,政治新闻也是让人们了解并接受博客的另一个原因。

尽管博客的浏览量大幅上升,但撰写博客的美国互联网用户群体增长并不快,11月份增速只有7%,而年初时为5%。撰写博客的群体大多是男性,收入丰厚并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他们中间70%家里接上了宽带,其中82%至少有6年网龄。

另有调查称,2004年2月到11月,美国博客人数跃升了58%,达到了3200万人。美国超过800万公民都创建了网络日记,并且每10个美国人中有一个人(将近1400万网络用户)曾至少写过一篇网络日记。

标签:;  

从美国媒体信任危机看博客媒体的兴起_美国媒体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