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几种不同形式下的美的浅析论文_陈强

对于几种不同形式下的美的浅析论文_陈强

(武昌理工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人通过感官对审美对象产生感觉,在对个别属性的感觉基础上,产生综合的知觉,人的头脑中产生了组合新形象的创造性想象活动,并随着具有先前理性认识基础的情感体验,使人在生理心理上产生出快适愉悦感,这就是美感产生的主要心理过程。对于同样一副名人字画,可能有的人会叹为观止,有的人视如珍宝,而有的人却欣赏不来,如何产生的这些对“美”的不同反应,而美学上又有对美的何种分类,是当代社会经济急速发展情况下需要讨论和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美感;审美情趣;空灵;荒诞

1.前言

美感是审美主体对客体事物以及现实事物现实美的主观感受,在界定一个物体是否是美的,不同的审美主体有着不同的主观感受,因而产生了多种关于“美”的类别。对于客观事物的审美,只是主体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意识,意识又基于存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于美的主观反应,取决于个人的感知能力。人在不同的环境下成长,或者是先天性的审美差异,都决定了每个人的审美能力的差异;有些则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如学习绘画就是一个培养个人审美情趣的途径;包括地域性的差异,种族、不同时代、阶级、民族和地域的人,固然有不同的美感;就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文化修养、个性特征等的不同,而形成美感的差异性。

2.优美与崇高

优美和崇高这两种美的形态,虽说都能引起一种愉快的情感,但由于它们各自特点不同,这就使和愉快情感相伴随的感官的感受及其他的情感活动,在性质、内容上也不尽相同,在它的内涵中,必然和自由、主体与客体之间均处于协调和完善状态。在外在形式上,它呈现为柔媚、优雅、纤巧、秀丽、飘逸、安宁、淡雅的美。

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美的对象既引起我们的美感的愉快,又引起我们感性的快感或其他情感的愉快。如亲近、爱怜、同情等情感,可以说它们的情感是愉快的、一致的、调和的,是一种和谐的混合情感。这是因为,在优美的审美过程中,由于对象的刺激相当柔和、松缓。我们对对象始终没有抗拒、没有不适的感受,而是感到对象既可亲又可爱,因而感到对象有一种吸引力。使心情处于相对宁静、和缓、轻松、舒展的状态。

崇高美的对象一方面引起我们美感的愉快,另一方面又引起我们的感性的不快或其他情感的不快,如恐惧、崇敬、感叹等。崇高中神秘的未知的以及不可能把握的东西造成的崇高的深邃境界昭示了其追求无限不断超越的核心意蕴。总的来说,在接受对象的刺激时,都是复杂的、混乱的、矛盾的,所以可以说,崇高的审美过程中的情感是一种矛盾的混合情感。感性和理性、理智和情感需经过矛盾对立达到和谐统一,因此美感的心理活动趋向于运动的、冲撞的、激荡的状态,也就是说优美是单纯的快感,即所谓的“积极的快感”,崇高感却是由痛感转化而成的快感,即所谓“消极的快感”。极度的异化导致了极度的绝望,在这中令人厌倦和失望的生活中,丑被看成是代表人类本质的东西,审丑成为清醒的表现,而审美传统反倒被认为是一种麻木或欺骗。

3.丑与荒诞

丑使审美主体产生审美的反感,即厌恶、排斥的心理感受。不过这种反感是与现实中对恶的反感有区别的。因为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是以自由人的身份看待世界,对丑恶世界的揭露和抨击是以审美欣赏的方式进行的,因而从中获得了一种自我肯定,产生了审美的愉悦。

荒诞追求返回自然,拒绝整个社会返回自我,深入内心,嘲笑人类理性的虚伪,嘲笑这种理性所创造的优雅的文化、优美的艺术、崇高的精神追求。

荒诞感是由于人与世界的疏离而体验到的一种不安全感和不可信任感,从而产生一种极度的焦虑、恐惧、失望和苦闷。受到威胁的不只是对人的一个方面或对世界的一定关系,而是人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成为可疑的了,人失去了一切支撑点,一切理性的知识和信仰都崩溃了,所熟悉的亲近之物也移向缥缈的远方,留下的只是限于绝对的孤独和绝望之中的自我。这种荒诞感的实质就是人在面临虚无深渊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和失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像冰箱,电视,汽车和其它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让自己被监禁在一个工作——生产——消费——工作——生产——消费的系统里,真是可怜可叹。你们知道么,我有一个美丽的愿望,我期待着一场伟大的背包革命的诞生。届时,将有数以千计甚至数以百万计的美国青年,背着背包,在全国各地流浪,他们会爬到高山上去祷告,会逗小孩子开心,会取悦老人家,会让年轻女孩爽快,会让老女孩更爽快;

4.空灵之美

空灵:“空灵”的的文化内涵是禅宗的“悟”,或者说是“妙悟”。但这种“悟”并不是领悟一般的知识,而是对于宇宙本体的体验、领悟。所以是一种形而上的“悟”。但是,禅宗这种形而上的“悟”并不脱离、摒弃生活世界。禅宗主张在普通的、日常的、富有生命的感性现象中,特别是在大自然的景象中,去领悟那永恒的空寂的本体。这就是禅宗的悟。一旦有了这种领悟和体验,就会得到一种喜悦。这种禅悟和禅悦,形成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

《五灯会元》中门徒问:“如何是禅人当下境界?”禅师回答:“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长空”象征着天地的悠悠和万化的的静寂,这是本体的静,本体的空。“一朝风月”,则显出宇宙的生机,大化的流行,这是现实世界的动。禅宗就是要人们从宇宙的生机去悟那本体的静,从现实世界的“有”去悟那本体的“空”。

所以禅宗并不主张抛弃现世生活,并不否定宇宙的生机。因为只有通过“一朝风月”,才能悟到“万古长空”。反过来,领悟到“万古长空”,才能真正珍惜和享受“一朝风月”的美。这就是禅宗的超越,不离此岸,又超越此岸。这种超越,形成了一种诗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就是“空灵”。“空”是空寂的本体,“灵”是活跃的生命.“空灵”最大的特点是静。“空灵”是静之美,或者说,是一种“静趣”。“空灵”的静,并不是没有生命活动,而是因为它摆脱了俗世的纷扰和喧嚣,所以“静”。“空灵”的“静”中有色彩,有生命,但这是一个无边的空寂世界中的色彩和生命,而且正是这种色彩和生命更显出世界的本体的静。

“空灵”的这种静谧的意象世界,体现了“禅宗”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情趣。禅宗主张在现实生活中随时随地得到超脱。所以禅宗强调“平常心是道”。“平常心”就是“无念”、“无心”。“无念”、“无心”不是心中一切念头都没有,而是不执着于念,也就是不为外物所累,保持人的清静心。他们摆脱了禁欲苦行的艰难和沉重,他们也摆脱了向外寻觅的焦灼和惶惑,而是在对生活世界的当下体验中,静观花开花落、大化流行,得到一种平静、恬淡的愉悦。

沉郁,飘逸,空灵三者相较而言,“沉郁”只在尘世打转,可谓“入世”;“飘逸”已离尘世但不离自然,可谓“出世”;而“空灵”则是不离尘世又高出尘世,高出尘世又不离尘世,亦即在“入世”与“出世”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解决了两者对立的矛盾,使人的心灵获得了和谐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朱光潜谈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意]克罗齐:《美学原理》(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2012.

[3][英]奥斯本:《鉴赏的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4]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简介:陈强(1990.08——),男,湖北省武汉市人,武昌理工学院任职,硕士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公共艺术设计专业。

.

论文作者:陈强

论文发表刊物:《新材料.新装饰》2019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9

标签:;  ;  ;  ;  ;  ;  ;  ;  

对于几种不同形式下的美的浅析论文_陈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