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汉语中的位移路径信息进行编码:现代汉语位移事件的类型学研究_现代汉语论文

汉语怎样编码位移的路径信息——现代汉语位移事件的类型学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位移论文,汉语论文,现代汉语论文,路径论文,类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位移事件

      根据Talmy的研究(Talmy,2000:25ff,另见沈家煊,2003),位移事件(motion event)包括四个基本概念要素①:

      移动体(figure):指一个相对于另一物体(参照物)的移动物体或定位/静止物体。

      参照物(ground):指一个参照物体,另一物体(移动体)相对它而移动或定位。

      位移/移动(motion):指事件中位移本身[MOVE]的发生。

      路径(path):指移动体相对参照物而发生位移的路径。

      这里的“位移”是指直线/平移运动(translational motion)的发生,不发生位移的就指物体定位或静止。本文主要讨论平移或直线移动的发生,即关注移动体位置在当下发生变化的位移现象,不包括移动体的自旋转、摆动、张大等独立运动。

      此外,位移事件(也叫主事件)还跟一外部“副事件”(co-event)相联系,主、副事件之间最常见的是方式(manner)或原因(cause)关系(Talmy,2000:26)。因而,一个语句实际上表征一个“宏事件”(macro-event):一个主事件+一个副事件。这些语义成分具体映现为外在的句子成分:名词、动词、介词、从句/从属结构及Talmy提出的“附加语”等等。下列两个句子表达由主、副事件构成的两个宏事件:

      皮球滚进了岩洞。

      

      这两个句子里,名词/非施事主语“皮球、餐巾”代表移动体F;名词/处所宾语“岩洞、餐桌”代表参照物G;路径动词即附加语“进(了)、下(了)/从[处所]下来(了)”(“了”为时体助词)表示路径信息P;两个主动词“滚、吹”表达移动义,并分别表示方式和原因。

      二 位移事件的类型学理论

      位移事件结构的语言类型学理论主要有两种,一是Talmy(2000)的二分模式(dichotomy),二是Slobin(2003、2004、2005、2006)的三分模式(trichotomy)。

      2.1 二分模式

      Talmy(1985、2000:§3)提出,语言据其编码位移事件的核心特征(原文为核心图式,core schema),即沿着路径的移动,可分成两种范畴类型:“动词构架语言”(verb-framed language)和“附加语构架语言”(satellite-framed language)②。“动词构架语言”的位移核心特征(路径信息)典型地由主动词表达,“附加语构架语言”的路径核心特征典型地由动词的附加语表达。

      Talmy(2000:222)的“附加语”(satellite)是个语法范畴,涵盖除与动词核心(verb root)地位同等的名词短语或介词短语补足语以外的任何成分,如英语动词小品词、德语隔离/非隔离动词前缀、拉丁语或俄语动词前缀介词、拉祜语的无核心“多功能动词”、汉语的动词补语等等。这一语法范畴概括了该类语言的一个共有功能:这类语言将核心特征(路径义)典型地映射到(编码为)附加语,因而这样的附加语叫作“构架性附加语”(framing satellite)。实际的语篇中路径义还需附加语与介词连用才能得以完整表达,因此附加语常与介词短语同现。而“动词构架语言”路径义的表达由主动词/核心动词承担,这样的动词叫“构架性动词”(framing verb)。

      Talmy(2000:60,117)二分模式下两种类型的语言/语系如下:

      (一)附加语构架语言:印欧语系(罗曼语除外)、汉语、芬兰乌戈尔语系、奥吉布瓦语、瓦勒皮里语、奥苏吉威语(以北霍卡语为主)、纳瓦霍语,等等。

      (二)动词构架语言:罗曼语/拉丁系语言(如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等)、闪族语、波利尼西亚语、内兹佩尔塞语、喀多语、日语、韩语,等等。

      2.2 三分模式

      Talmy的位移事件语言类型二分模式提出以后,出现了一些修正方案,尤其是Slobin(2004、2005、2006)的三分模式影响最大。Slobin(2006)认为Talmy的二分模式应予以扩大,以涵盖一种“均等”语言类型。所谓“均等类型”就是说位移事件中表达路径和方式的语法成分的权重相等。这一外加的类型叫做“均等构架类型”(equipollently-framed type)。根据Slobin(2006:64)的观察,至少有三小类“均等构架语言”的路径和方式成分大体上具有相等的词汇语法地位。这三小类语言包括连动词语言、双动词语言、属类动词语言。连动词语言的特性是其连动结构中哪个动词为主动词不明晰;双动词语言的动词由两个角色相等的形态词素组成,分别表方式和路径;属类动词语言的特点是难以辨清路径和方式哪个是小句核心。这样,Slobin(2004:249;2006:60)提出的三种语言类型分类如下:

      (一)动词构架语言:罗曼语、闪语、土耳其语、日语、韩语。其表达路径的优先手段为动词,方式表达不重要,典型结构形式为“路径动词+从属方式动词”。

      (二)附加语构架语言:日耳曼语、斯拉夫语、芬兰乌戈尔语。其表达路径的优先手段为与动词相关的非谓语动词,典型结构形式为“方式动词+路径附加语”。

      (三)均等构架语言:其路径和方式信息由均等的语法形式表达。典型结构形式取决于各小类语言类型:

      a.“方式动词+路径动词”为连动式语言(serial-verb language)(如尼日尔刚果语、苗瑶语、汉藏语系、壮侗语、南岛语)的常用构式;

      b.“[方式+路径]动词”为双动词语言(bipartite verb language)(如阿尔冈琴语、阿萨巴斯卡语、霍卡语)的典型构式;

      c.“方式前动+路径前动+动词”为属类动词语言(generic verb language)(如雅敏荣格语)的基本构式。

      2.3 小结

      Talmy的二分模式是依据位移事件的核心特征(路径)到底是出现在核心动词/主动词,还是在附加语,也就是说,由哪个成分构架位移事件的[移动],决定相关语言的类型归属:由主动词构架的语言属于动词类型语言,由附加语构架的为附加语类型语言。相比之下,Slobin三分模式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表层语法结构,提出了包含三小类的第三种语言类型:“均等构架语言”,其共同点要么是路径和方式编码享有相等的句法分量(故曰“双核心结构”,如连动、双动语言),要么是辨不清二者中哪个为核心动词(故曰“无核心结构”,如属类动词语言)。

      三 汉语的语言类型观

      根据沈家煊(2003:18-19)介绍,已有的关于汉语的语言类型观点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观点认为,动补结构中的动词是(语法)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因而汉语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沈家煊(2003)指出:“动补结构”这个名称其实已经意味着“动”是核心语,“补”是附加语,这是大多数研究者的观点。

      第二种观点(如李临定,1984;马希文,1987)认为,动补结构中补语是核心语,动词是附加语,用作修饰核心语的状语,因此汉语属于“动词构架语言”或“核心语构架语言”。

      第三种观点(如任鹰,2001)认为,动补结构中有的是动词为核心语,有的是补语为核心语,因此汉语是“附加语构架”和“动词构架”混合类型的语言。这一观点跟上述Slobin的主张有关,但不完全相同。按“均等构架语言”观点,动补结构(动趋式和动结式)中的“动”与“补”两部分应理解为“双核心语”或照字眼视为“均等核心语”。

      这里对近些年来相关的研究文献做一简要回顾和讨论。先看沈家煊(2003)的研究。

      沈家煊(2003)按照Talmy(2000)的模式,分析了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语言类型问题,得出的结论是:现代汉语动补结构,动词是核心语,补语是附加语,汉语基本上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且在某些方面较强地体现出这种类型特点。但他又审慎指出,汉语核心语和附加语的区分不明显,因此汉语不是典型的附加语类型语言。鉴于沈家煊(2003)分析的例句中形容词作补语的动结式和非位移事件占相当比重,他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合理的:总体上认定汉语属于“附加语类型语言”,但又认为它的附加语类型特点不是很强。

      另一位持相似观点的,是法国的著名中国语言学家Peyraube(贝罗贝)。Peyraube(2006)认同Talmy的类型学观点,但不大接受Slobin关于汉语是一种“均等构架语言”的主张。他的研究证明Talmy提出的汉语普通话是一种“附加语构架语言”是基本正确的。比如,汉语像英语等大多数印欧语言一样,同时使用方式动词和路径附加语。在“飞出一只猫头鹰”中,方式动词“飞”是主动词,路径动词“出”是附加语,因为路径动词相对来说常常不会用作完整动词,并且汉语路径动词属于封闭词类,数量不多。通过历时考察汉语趋向动词和补语的性质及历史演变,Peyraube(2006:§3-§5)论证,现代汉语依靠在汉语语言学叫做趋向补语(directional complement)的“附加语”(如“来、去、上、下、进、出”等)来编码路径信息,而且汉语大约在一千年前完成了从“动词构架语言”向“附加语构架语言”的转变。

      阚哲华(2010)的研究则认为汉语属于“广义均等构架语言”。阚文将Slobin(2004)关于连动式语言(包括汉语)是“均等构架语言”的概念重新定义为“广义均等构架语言”。该文提出,有必要将Slobin的“均等构架”概念做广义上的理解:所谓“均等构架”,既可指位移方式/原因动词和路径动词具有均等的词法句法分量,也可指二者分别充当句子谓语中心词的机会均等。作者说,若符合前一条件的语言叫做狭义均等类型语言,符合后一条件的语言就可叫作广义均等类型语言(原文为“广义E-语言”)。

      如前所示,Slobin(2004)的“均等构架”概念主要指位移事件结构(如汉语“动补”,尤其是“动趋”结构)中位移方式/原因动词和路径动词具有相等的词汇语法分量。阚哲华(2010)在此基础上提出的“广义均等构架”还指两类动词充当谓语中心词的机会均等。我们觉得这样的学术努力和贡献是值得肯定的。需要深一步追问的是:是否汉语“位移方式动词和路径动词的语法分量”和“两者充当谓语中心词的机会”真的到了完全均等的程度?是否有充足的证据来支持这样的结论?而根据沈家煊(2003),有的动趋式例子似乎可证明趋向动词是核心语,如“走进来一个人”里的“走”(不能说“走一个人”),但是换一下动词情况就变了:“扔上来一包烟”中“扔”为核心语(不能说“上来一包烟”)。他还说,宾语可直接跟在动词之后,也说明动词不能分析为补语的修饰语,如“走一个人进来、扔一包烟上来”中是动词“走、扔”做核心语。显然沈先生这些话意在坚持主张“汉语基本上属于附加语构架语言”。但阚哲华(2010)仍以此作为其“广义均等”的文献依据,从而指出“V1(方式动词)或V2(趋向动词)做谓语中心词取决于V1的及物性”。阚文这样的论证法似有所失谐。事实上,无论是不及物(非作格)性动趋式如“飞出来、跑过去”,还是及物(使动)性动趋式“扔上来、推出去”,都不改变“动补结构这一名称本身已明示‘动主补附’的语言事实”(沈家煊,2003:18)③。不然,汉语界对动补结构已有的定论就得推翻重做。因此,“方式原因动词和路径动词具有同等充当谓语中心词机会”这样的论断需要进一步加以考证。

      四 本文的观点

      根据上述既有研究观点,并结合我们所作的语料调查,本文认为现代汉语有着与英语大抵可类比的路径附加语和位移事件结构,所以它更趋于为一种“附加语构架语言”,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是一种“附加语类型结构比重较高(或附加语类型特点较显赫)的语言”。

      4.1 基本理据

      本文做出“汉语是一种附加语类型结构比重较高的语言”的判断有以下几点理由。

      1)趋向动词“来、去”虽仍可用作主动词(即用于动词构架结构)④,但两者在动趋式中只是指示位移方向(向着或离开说话人位置);用于动趋式结构中的其他动词如“上、下、进、出、起、回、过”或由此构成的复合形式如“上来/去、下来/去、出来/去、回来/去、起来、过来/去”等也是做趋向补语,其词汇意义在经历语法化之后不再如初,已然衰退,故不再是主动词(Peyraube,2006)。

      2)汉英对译可以证明汉语补语是附加语,不是核心语。比如说,进入“动趋式”的趋向动词一般只能译成英语附加语,不能译成英语动词。譬如,下列8个汉语动趋式句子的a类译文合格,因为趋向动词英译成附加语;b类译文不大成立,因为趋向动词英译成了动词。

      

      3)如上所示,动补结构或动趋式的动词和补语组成单一的、连贯的语句单位,表达一个完整的行为事件,故不宜视为双重语法核心。

      4)跟英语附加语相似,汉语动趋式的补语动词都读轻声(林焘,1957;赵元任,1968;转引自沈家煊,2003);而有些补语如“进、出、起、回”在句尾不轻读:“这话如何说起”、“信被原封退回”,这也跟英语He walked in和kick the ball in中的in不轻读是一个道理(沈家煊,2003)。

      上述讨论表明,将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补语分析为路径附加语原则上是对头的,这也基本符合多数汉语语言学家(如赵元任,1968;梅祖麟,1991;袁毓林,2000;沈家煊,2003;Peyrauble,2006)的研究观点。

      4.2 概念合并:“副事件合并”和“路径合并”

      根据Talmy(2000:29ff.,66ff.)的认知语义分析,本文所谓的汉语具有较显赫的附加语类型特点,是说其典型的或日常的位移结构是一种“副事件合并”(co-event conflation)形式。换句话说,以“附加语构架”(以方式/原因动词作谓语中心词)为特点的汉语,其位移事件的概念合并是一种“副事件合并”式。具体而言,汉语动补结构表达一种语义概念的合并,其特点是主动词同时表达位移事实和一副事件,副事件通常表示位移的方式或原因,本来由单独的从属结构表达的(方式/原因)副事件并入了位移动词/主动词。比如,以下A、B两类句子等号左边的为语义概念合并性语句结构,其主动词结构合并了等号右边所示的分离式概念释义。

      A.施事句子

      我将皮球踢进了球网。=我使皮球进入球网[我采用踢它的方式](分离式释义)。

      B.非施事句子

      门吹开了。=门开了[由于风吹](分离式释义)

      参照Talmy(2000:28)的有关分析,副事件合并于位移动词的表征可图示如下:

      

      图1表示“附加语构架语言”如汉、英语的典型或优势句型的语义合并关系。汉语以方式动词为主动词的动趋式都能纳入其所示的合并分析,如下列句子:

      

      这种“方式动词+路径动词(附加语)”语句不仅普遍存在,口语化特点明显,而且能表达更足量的信息:“飘、滚、飞”分别传达出海陆空三种不同形态的移动事件的发生。所以,它是较之相应的“动词构架语言”句子更有优势的句式。比如,下列句子的常用程度应低很多:

      

      再比如说,“跑上楼梯”通常要比“上楼梯”更好:前者(动趋式)不但表达位移事件的发生,而且表达位移发生的方式;后者(路径动词式)只表示“到楼梯”的事实,未传达位移发生的方式。当然这一事件也不能说成“采取跑的方式上楼梯”,故“动趋式”是更可取的句式。英语情况相似,run up the stairs(方式动词+附加语)要优于go up the stairs by running(指示性位移动词+路径+方式分词短语)。可是属于罗曼/拉丁语族的法语情形相反:monter les escaliers en courant(路径合并于主动词monter,“跑着登上楼梯”)的优势度或口语化程度就不低于couru(courir)aux escaliers(“跑上楼梯”),所以法语属于“动词构架语言”。

      但在另一方面,以“动词构架”(路径动词作谓语中心词)为特点的汉语,其位移事件的概念合并则是一种“路径合并”(path conflation)形式。如本研究所示(详见5.2),汉语路径动词做主动词的句式虽然优势度或口语化程度低,但它同样是合语法的语句。这就是说,汉语路径动词“进、出、过”等及其复合形式完全可充当主动词,像法语、西班牙语一样构成“路径合并型”句子。其中,“位移”和“路径”两个概念合并于一个动词,即路径合并于主动词。这种事件结构表征如图2所示(参看Talmy,2000:49)。

      

      图2是对汉语位移事件以动词构架类型(路径动词作谓语中心词)为特点时的语义表征。本文认为,即使汉语的路径动词可做主动词,具有“动词构架语言”类型特征,也不能因此下结论:汉语是一种“均等构架语言”。关键要看,占优势、为主流或典型的,到底是其附加语类型特点还是其动词类型特点。上面已提出,汉语主要属于附加语类型语言,或者宁可说,其“动趋式”明显要比路径动词句式有优势。比如,如果没有趋向动词,则很多位移事件就无法构成,如“走教室”,由此足见趋向动词在构成位移事件中的重要性。⑤有人说作谓语的路径动词也很丰富。实际上,汉语只有方式动词词类是开放的,词语相当丰富,而路径动词词类是封闭的,用词很受限制。英语也有许多表达路径的动词,如enter、exit、ascend、descend、cross、pass、circle、advance、proceed、approach、arrive、depart、return、separate、part、rise、leave、near、follow,这些也是路径合并性动词。但是,如Talmy(2000:53)指出,“这些动词(及其要求的句型)不是英语最典型的动词类型,甚至许多都不是可用的日常词语”。由此可见,方式动词丰富,路径动词量小,是汉、英等语言的共性。

      下面报告的实证考察将支持或否定本文上述“汉语是一种附加语构架比重较高的语言”的观点。⑥换言之,将证实汉语究竟主要是采取“副事件合并型”还是“路径合并型”句式来描写位移事件。

      五 实证考察

      要确认汉语属于哪种语言类型,其实就在于弄清楚它是怎样编码路径信息的,是以补语/附加语还是以主动词表达路径信息。因此,我们进行了一次自然语言实证考察,分析了汉语位移事件中的方式动词与路径动词的内在构造。

      5.1 语料收集与分析

      本文的语料主要来自互联网资源,涉及到的网页包括“搜狐旅游网、新浪旅游网、红袖添香网-散文频道”等,部分语料由同事好友免费或廉价提供。这些语料的篇章主题以景区景点描写与介绍、游记、散文为主。具体篇目为:《自驾美国死亡谷国家公园》、《普兰,上帝的一幅画》、《敦煌月牙泉,沙漠的眼》、《欢声灯影里的濠河》、《西沙群岛》、《敦煌》、《印度大壶节》、《天的镜子 沙漠的眼》、《沙头角,永远的还念》、《台湾行纪》、《东瀛一瞥》。语料收集和下载整理的时间为2013年5月下旬至10月中旬。

      语料处理由笔者本人按既定目标和标准独立完成:1)检索语料中全部位移事件中“动趋式”句子(即“方式动词+路径动词”句式),不考虑“动结式”句子;2)检索语料中以路径动词为主动词的全部位移结构句子。

      语料分析过程:步骤一,利用Word编辑功能检索、标出相关的语句语篇,删除无关的文本内容。步骤二,将检索到的目标例句分两部分编排,一组为动趋式语句,一组为路径动词句式。步骤三,分析所有句子内部结构:标明、凸显有关的动词结构及介词结构,分析(方式动词主导的)“副事件合并型”句子和(路径动词主导的)“路径合并型”句子的各种形式。步骤四,汇总、统计两种类型各句式在语料中的所有“形符”(token)数和“类符”(type)数。

      5.2 结果与发现

      对本文语料中两种动词句式分布所作分析的结果见表1。

      

      表1中两组数据是本文语料中相关位移事件结构的实录数。需要指出的是,为尽量客观、准确揭示位移动词结构句式的分布,我们将语义相同、相似、相近的动词合并归一计算,最终得到117个动词句型(即“类符”数)。说明如下:

      87个方式动词结构中,58个“方式动词+路径动词”结构式(含及物/不及物用法)为:奔去、步行去、散步至(到)、穿过、穿越、吹进、吹来、登上、抖落出、翻越、飞去、赶到/赶来、滑下来、挤上、挤入、卷过、跨过/跨越、(车)开进、(把车)开出来、(车)开去、流经、流进、掠过、趴倒/趴下、爬到/爬过爬上、爬行、跑到、跑进、飘来、扑来、骑过来、驱车来/驱车来到/驱车进入、驱车前往(前去)、驱赶下来、绕过、(把x)扔下去、闪过、驶来、驶去、驶过、驶进、驶近(靠拢)、逃离、跳进/跳入/跳上、跳上船来、行进、行驶、压来、涌入、钻进、走来/走去/走到/走过/走进/走入/走出/走上/走下/走下去、走回去、走下山去、游来游去、去爬山(路径词在前)、起飞/向上飞(路径词在前)、往回走(路径词在前)、拾阶而上;23个方式动词与介词连用的不及物动词为:奔、徜徉、荡漾、滑行、急驶、漫步、爬、抛、跑、徘徊、攀登、飘、西斜、闲逛、行驶、行走、旋(=旋转)、摇移、涌、走、走走(重叠式)、回旋缭绕、绕了个圈(绕行);6个直接带宾语的及物方式动词(后两个带时体助词“着、了”)为:奔(月牙泉)、登(山/顶)、滑(沙)、爬(沙山)、扑着(翅膀)、走了(两百米)。

      30个路径动词式中,11个及物/不及物简单路径动词为:来、去、上、下、进、出、入、到、靠、落、递;其余19个基本是由这11个简单动词衍生的复合路径动词(包括及物和不及物用法):出来、下来、回来/归来、来到、回到、到达/抵达、离开、经过/通过/路过/途径、越过、进入、传入、落入、滴下、前进/前行/进发/出发去、向前/上前、伸出、降落、升起、转到/转入。

      上述5类动词句型(3类为方式动词句型,2类为路径动词句型)从语料中各举2例:

      (一)方式动词+路径动词(+宾语)

      

      

      六 结语

      

      总而言之,以上由语言理论到语言实际的分析讨论显示,汉语中以方式动词主导的“副事件合并型”结构是位移事件中比重较高的句型结构,路径动词主导的“路径合并型”结构只占少量。也就是说,路径动词作补语或曰“附加语”,是汉语编码路径信息最典型、最主要的手段,从而证明汉语是一种附加语构架比重较高的语言。

      本文的考察结果未完全支持“汉语是一种广义均等构架语言”的观点(阚哲华,2010)。要是因汉语共时兼有“附加语构架”和“动词构架”两种类型的句子就认定它是一种“均等构架语言”,则相当于认为世界上的语言都属于“均等构架语言”:因为人类语言无不兼具“附加语构架”和“动词构架”两种类型的结构,两者的区别都只在于量大量小、典型非典型或常用不常用。——这也是本文在实证考察基础上审慎得出“汉语是一种附加语类型结构比重较高的语言”这一结论的根源所在。

      ①沈家煊(2003)将这四个概念要素依次译成“凸像、背衬、运动、路径”。

      ②这两个术语的译文见沈家煊(2003)。

      ③不过审稿人基于复合名词现象提出的异见或许也不无道理。他/她指出,名称与事实不一致的现象不少,如:不能说“鲸鱼”就是“鱼”,“铅笔”就是“铅”做的笔。

      ④正如审稿人指出的,“来、去”单独作谓语组成的“来学校”、“去食堂”就属于动词构架(结构)。

      ⑤这一证据来自审稿人意见,笔者对此深表谢意。

      ⑥审稿人说:事实上这是个程度问题,纯而又纯的动词构架或附加语构架语言可能不存在。本文认同审稿人的见解,因而做出这样的观点表述。

标签:;  ;  ;  ;  ;  ;  ;  ;  

如何对汉语中的位移路径信息进行编码:现代汉语位移事件的类型学研究_现代汉语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