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对西班牙内战推行“不干涉”政策的原因,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班牙论文,法国论文,内战论文,原因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36—1939年西班牙内战期间,法国政府提出并执行了“不干涉”政策,起了扼杀西班牙共和国的作用,也削弱了自己。那么,法国为什么要采取这样一种政策呢?
30年代前半期法国的国内外形势
我们首先对30年代前半期法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作一扼要分析,以便了解法国提出“不干涉”政策的历史背景。
当时法国的国内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在经济方面,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对法国的冲击虽然较晚,但持续的时间却较长。1931年底法国开始陷入经济危机,此后,从1932年到1936年初,法国经历了经济危机中最困难的时期。工业指数降到最低点, 财政赤字有增无减。 仅1930年的后9个月赤字就达46亿多法郎,1936年则高达168亿法郎。而且,由于英、美等国把储存于法国的游资纷纷抽回,法兰西银行在1932年失去20亿法郎的黄金储备,到1935年已高达160亿。
经济危机激化了法国的阶级矛盾。失业大军急剧膨胀,1935年初已达200万人(注:菲利浦·贝纳尔与亨利·杜比埃夫合著:《第三共和国的衰落,1914—1938》,剑桥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90页。)。危机还使许多中小企业倒闭,大批中小店主破产。由于农产品价格暴跌和剪刀差的扩大,不少农民因无力偿还债务和缴纳租税而破产。广大人民群众反对政府及垄断资本家转嫁危机的作法,与之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为数极少的垄断资本家则利用危机,低价收购、兼并中小企业,从而增强了经济实力。他们企图在法国建立“强力政权”,法西斯主义倾向日益严重。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法国的政局更加动荡。从1929年11月塔迪厄第一次组阁,到1936年6月勃鲁姆人民阵线政府建立,法国更换了18 届内阁,每届内阁平均任期不到4个月。为了度过经济危机, 每届内阁都力图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使财政收支平衡;二是保住法郎的地位,维护金本位制。但都失败了(注:周以光:《法国在莱因兰事件中采取的退让政策及其经济背景》。载《世界历史》1986年第5期。)。在人心不稳、政局动荡的形势下, 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他们利用斯塔维斯基丑闻(注:斯塔维斯基是一名大诈骗犯。1933年初, 他的金融舞弊丑闻暴露,案情牵涉到法国的许多达官显贵,全国哗然。)在1934年2月6日冲击议会,企图夺取政权,但未能得逞。面对法西斯的威胁,法国左翼势力联合起来,1935年7月,成立了人民阵线。在1936 年春举行的议会选举中,人民阵线各党派取得重大胜利,共占376席,而右翼各派只占222席,社会党成为议会中的最大党团。6月15日, 勃鲁姆组成了第一届人民阵线政府,社会党人和激进社会党人入阁,共产党谢绝参加,但表示给以支持。但就在勃鲁姆组阁前不久的5月26日, 法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罢工。右翼惊呼革命已经开始,大资本家纷纷把资金抽逃国外,给新政府以严重的经济打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一直奉行维护凡尔赛体系、压制德国、确保法国欧陆第一大国地位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基本维持到30年代初期。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公然撕毁了凡尔赛条约,扩军备战,严重威胁着法国的安全。但如前所述,法国经济危机严重,政局动荡不安,左右翼势力斗争激烈,内阁更迭频繁。而且,极右势力十分赞赏纳粹德国的反苏反共政策,引以为自己的同道。在民间,和平主义空气则弥漫一时。这是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死亡130万人,占18—27 岁年龄段中的22%,是所有参战国中损失最严重的(注:阿利斯特尔·霍尔内:《1870—1970年法国军队与政治》,伦敦,1984年版,第45页。)。以上种种因素,使法国30年代中后期的对德政策陷于软弱无力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法国企图依靠英国,并拉拢意大利,以对付德国。但大英帝国已经没落,它只求保存自己的既得利益,不仅不愿开罪德国,而且是对德绥靖政策的极积推行者。英国要求法国与它一起绥靖德国,而不是联合法国共同对抗德国,英国决不愿作法国安全的保护人。1936年夏,英国参谋长委员会在一份报告中强调指出:“我们对欧洲承担的义务越大,我们保护我们帝国及其交通的能力就越小。”(注:吉布期:《大战略》,第1卷《重整军备政策》,伦敦,1976年版,第613页。)对于意大利, 法国则竭力拉拢它,以便共同对付德国。在1935年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中,法国实际上站在意大利一边,但后来迫于国际舆论,不得不在表面上参加了极其有限的对意制裁,以致得罪了意大利。
总之,30年代中期以后的法国统治者处于一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之下,因此,当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它采取了一种消极自保的政策。
“不干涉”政策的出台及其原因
1936年7月17日下午,西班牙属地摩洛哥发生了军事叛乱。7月20日,法国总理勃鲁姆收到了19日晚西班牙共和国总理吉拉尔发来的求援电报:“危险的军事政变发生,不胜惊愕。请你立即给我们以武器和飞机的援助。”(注:休·托马斯:《西班牙内战》,纽约,1977年修订版,第337页。)勃鲁姆的第一个反应是支持西班牙共和国并给予军事援助。因为根据国际法的惯例,一个合法政府遇到国内发生叛乱时,有权向其他国家购买武器和军用物资。再者,根据1935年法西商务协定所附的秘密照会,西班牙可以向法国购买价值2000万法郎的军用物资。7月21日,勃鲁姆召集外交部长德尔博斯、陆军部长达拉第、航空部长科特,共商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的问题。他们同意给以援助,但准备秘密进行,以防止右翼报纸趁机兴风作浪。7月23日, 勃鲁姆赴伦敦参加英、法、比三国会议,研究德国重占莱茵非武装区的后果和国际形势问题,同时也想借机探明英国政府对西班牙内战的态度。这次会议的正式议程中没有西班牙问题,但勃鲁姆通过会外的广泛接触了解了英国的立场。据勃鲁姆回忆,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在送行时问他,法国是否准备援助西班牙共和国?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艾登说:“这是你们的事情,但我只求你一件事,要谨慎。”(注:吉·科尔顿:《莱昂·勃鲁姆》,纽约,1966年版,第241页。)勃鲁姆还会见了英国海军大臣霍尔。据说,霍尔曾经表示,他“希望有这样一场战争,在它的进行过程中法西斯分子和布尔什维克将互相消灭”(注:杰佛里·沃纳:《法国和不干涉西班牙,1936年7—8月》。载《国际事务》1962年4月号。)。
7月24日,勃鲁姆回到巴黎。在机场上, 迎接他的副总理肖当告诉他,国内已经掀起了一场猛烈的风暴,情况严重。勃鲁姆很快会见了参议院议长让纳内。让纳内极力反对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说:“你冒着把我们引向战争的危险……如果出现欧洲纠纷的话,英国不会跟着我们的。”(注:这是勃鲁姆政府办公室主任布吕梅尔的叙述。 见吕一民等选译:《1918—1939年的法国》,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0页。)勃鲁姆还了解到,在他离开巴黎的短暂时间里,《法国回声报》和《法兰西行动报》已经把准备援助西班牙政府的情节作了详细报导,掀起了一场政治骚动。7月23日, 《巴黎回声报》发表了署名为蕾蒙·卡蒂埃的文章《法国人民阵线胆敢武装西班牙人民阵线吗?》。同日,莫里斯·皮若在《法兰西行动报》上发表文章,抨击勃鲁姆和科特“从事不光彩的冒险行动”,它有朝一日将诱使其他国家也来“干涉我们自己的事情”(注:约翰·E·德赖福特:《伊冯·德尔博斯在外交部》,堪萨斯,1973年版,第35、49页。)。
7月25日召开内阁会议。这天早晨, 勃鲁姆晋谒了共和国总统勒布伦。勒布伦反对“干涉别国事务”,认为“向西班牙输送武器就意味着战争或革命在法国爆发”(注:威廉·夏伊勒:《第三共和国的崩溃》上,南海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 374页;纳萨纳尔·格林:《危机与没落:人民阵线时期的法国社会党》,纽约,1969年版,第80页。)。在下午的内阁会议上,肖当极力反对向西班牙运送武器。他煽动说,法国卷入西班牙事务,将使欧洲分裂成两个敌对的“意识形态集团”。德尔博斯,后来还有达拉第,都赞成肖当的意见。主张援助共和政府的有科特和财政部长奥里奥尔,但大多数部长主张要谨慎。勃鲁姆此时已决定采取妥协的办法。会后,内阁发表的新闻公报声明:法国政府“一致决定不以任何方式干涉西班牙内部的冲突”。至此,勃鲁姆政府已朝着“不干涉”迈出了第一步。
7月30日,两架意大利军用飞机在飞往西属摩洛哥的途中, 因缺油降落在法属北非。这件事本应使法国政府有了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的正当理由,但相反的是,此事反倒在法国议会中,在内阁里,甚至在稳健派的报刊上重新引起了恐慌,人们害怕战争会从西班牙蔓延到法国,法国因而受到法西斯国家的进攻。8月1日,法国内阁就西班牙问题再次举行会议。科特认为,意大利援助叛军的事实已经证明“不干涉”政策的失败。德尔博斯则强调英国已经“半官方地”建议法国不要卷入西班牙内战,并应严守中立。经过长时间的争论,会议采纳了德尔博斯的建议。会后发表的外交部公报声明:法国政府决定“向有关主要政府发出紧急呼吁,迅速采取并严格遵守不干涉西班牙的共同准则”。但鉴于反叛分子正在从国外得到军事援助,法国政府暂时“保留行动的自由”。这次会议说明,勃鲁姆政府把“不干涉”政策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即从法国一国宣布的政策演变成一个国际协定,西班牙共和政府则成为法国政府向德意寻求妥协的一个砝码。
从8月1日到8月8日举行的另一次内阁会议上有两件大事值得注意。其一是法国海军上将达尔郎访英;另一件是英国驻法大使克拉克拜会德尔博斯。
8月5日,达尔朗奉勃鲁姆之命,赴伦敦拜会英国第一海务大臣查特菲尔德勋爵。据英方记载,达尔朗表示:法国海军参谋部对局势非常忧虑,英国觉得怎样?查特菲尔德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反问道:如果法国感到忧虑,是否打算派军舰监视巴利阿里群岛和加那利群岛?达尔朗说:“我们不愿单独派法国舰船到那里。我们希望能跟随你们行动。”(注:《1919—1939年英国外交政策文件汇编》,第2辑第17卷,伦敦,1979年版,第71~72页。)但根据法国外交文件,查特菲尔德说过英国政府不愿“以任何方式干涉西班牙内战”,并称赞佛朗哥是“一位优秀的西班牙爱国者”(注:安东尼·亚当思维特:《法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大来临》,伦敦,1977年版,第43~44页;沃纳:前引文。)。这次会见表明,英法双方对待西班牙内战的态度基本上是一致的。
8月7日下午,英国驻法大使克拉克拜会了法国外长德尔博斯。克拉克希望,法国同西班牙的贸易即使是私人性质的,也要予以限制和阻止。他警告法国不要对冲突的一方采取偏袒的态度,威胁说这样的行动“会使我们两国之间的密切合作更加困难,而这种合作正是这种危机所需要的”(注:《1919—1939年英国外交政策文件汇编》,第2辑第17卷,伦敦,1979年版,第71~72页。)。
8月8日,法国内阁就西班牙问题举行了第三次会议。德尔博斯、肖当、达拉第等人赞成“不干涉”政策。理由是列强纷纷支持交战的一方或另一方,将使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欧洲的大战。科特、奥里奥尔、萨伦格鲁(内政部长)等人反对“不干涉”政策。理由是叛乱者的胜利将是民主的失败和对法国的威胁。总理勃鲁姆也赞成“不干涉”政策。最后,赞成“不干涉”政策的一派占了上风。会议决定对西班牙停止一切武器输出,但保留重新考虑的权利。8月9日,法国外交部向海关总管理局发出指令:“预定向西班牙及其属地输出的军用物资,在颁布新的指示前,必须毫无例外地予以禁止。”(注:约翰·E·德赖福特:《伊冯·德尔博斯在外交部》,堪萨斯,1973年版,第35、49页。)此时,德意仍然在援助叛乱分子,但法国政府已经迫不及待地单方面宣布了“不干涉”政策的决定并予以执行。
8月15日,法国向英国驻法大使发出照会, 声明如下:“法国政府禁止将一切武器、弹药、军用物资以及一切装配的或拆散的航空器和一切作战船只直接或间接输出、再输出和运至西班牙、西班牙属地或西属摩洛哥的某一目的地。此项禁止适用于正在履行中的契约。”(注:齐世荣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现代部分》第1分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12~113页。)当天下午,英国驻法大使立即将本国的照会递交法国外长德尔博斯,内容与法国照会基本相同。随后,意大利于8月21日、苏联于8月23日、德国于8月24日陆续参加了法国积极倡导的“不干涉”协定。8月26日,法国政府建议成立“不干涉”委员会,会址设于伦敦。9月9日,“实施关于不干涉西班牙协定的国际委员会”在伦敦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参加者共27个国家。
勃鲁姆政府从最初准备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演变到最后却制定了“不干涉”政策,其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第一,害怕国内局势不稳,避免人民阵线政府分裂垮台。
如上所述,在人民阵线政府成立前,法西斯分子发动过一次政变,但遭到失败。对人民阵线运动和人民阵线政府,右翼分子和法西斯分子都十分仇视。西班牙内战爆发后,法国右翼认为“苏维埃在西班牙的胜利将有可能引起巴黎的共产主义”(注:塞缭尔·M·奥斯古德:《人民阵线:来自右派的看法》。载《社会史国际评论》第9卷,第Ⅱ部分(1964年),第195页。法国右派分子总是把西班牙人民阵线政府等同于共产党政府。)。德凯里利斯在《巴黎回声报》上登文造谣说:“西班牙首都已经落在了共产党——无政府主义分子的苏维埃手中。实际上,莱昂·勃鲁姆先生、皮埃尔·科特先生和爱德华·达拉第先生正在把物资运给共产党分子。”(注:皮埃尔·科特:《叛逆的胜利》,芝加哥,1944年版, 第339页。)他们还利用群众的恐战心理,声称干涉西班牙就会引起与德、意的战争。大资本家则采用“资金外逃”、“资本囤积”等办法,对人民阵线政府的社会经济改革进行破坏,企图搞垮勃鲁姆政府。在这种形势下,勃鲁姆害怕由于援助西班牙共和政府而使法国国内的局势更加危险。1942年,他在一封给他妻子的信中说明当年的形势是:“我们一定会有佛朗哥叛乱的翻版。在任何对外战争爆发以前,法国就会发生内战,而共和政府获胜的机会是非常小的。西班牙得不到解救,法国却先法西斯化了。”(注:M·D·加拉赫:《莱昂·勃鲁姆与西班牙内战》。载《现代史杂志》1971年7月号。)其实,这时法国内部的阶级斗争虽然尖锐,但决非到了内战一触即发的地步,更不能说内战的结果必然是法西斯分子的胜利。勃鲁姆不敢发动工人群众,所以才做了这样悲观的估计。
勃鲁姆内阁是由社会党人和激进党人共同组成的。激进党在议会中拥有相当大的势力。在政府中,一些重要的部长职位也由激进党人担任,如陆军部长达拉第、外交部长德尔博斯、副总理肖当等。大多数激进党人都反对援助西班牙共和国,为了维持两党联合组成的政府,勃鲁姆采取了“不干涉”政策。
第二,依赖英国,求得国家安全的保障。
1923年法国占领鲁尔失败后,再也不敢单独、自主地对德国采取行动,而把自己的安全保障寄托于英国的支持。路易·巴都担任外长期间(1943年2—10月),力主缔结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 芬兰和波罗的海沿岸国家的《东方洛迦诺公约》以及法国与苏联的双边条约,以此来保障法国的安全。赖伐尔继任外长后,一反巴都的政策,极力讨好德、意,仇视苏联。但法国外交政策的这种变化,不能单纯归因于个人的因素。从根本上说,进入30年代以后,法国日益衰落,经济上不景气,政治上混乱不稳。对于汹涌澎湃、日益高涨的工人运动,大资产阶级和右翼势力深恶痛绝,他们感到“赤祸”的威胁就在眼前,所以对苏联,对苏联支持的一切国家和政府,都抱着敌视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从弗朗丹组阁(1934年11月—1935年5月)起, 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历届法国政府无不依赖英国,把它做为法国安全最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保障者。人民阵线政府是由社会党和激进党组成的,这两党的领导人都是主张联合英国的。勃鲁姆作为社会党的领导人,对苏联素怀戒惧。法国共产党在第三国际(实际上受苏联支配)的指示下,多年来把社会党看作是工人阶级的叛徒,是比大资产阶级还要危险的敌人。后来,虽然法国共产党改变了策略,主张建立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但两党之间的宿怨不是一下子就能够消除的。勃鲁姆上台不久,立即碰到了棘手的西班牙问题,自然他首先要取得英国的支持,而不可能去寻求苏联的支持。但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当时法国的许多领导人以及后来的一些历史学家都强调英国的压力是法国采取“不干涉”政策的主要原因,这是不对的。英国的压力只是一个起了重要作用的外在因素,而起决定性作用是法国政府本身就主张“不干涉”政策,当时英国的这种压力恰恰是法国政府所需要的。例如,克拉克在向外交部陈述他拜会德尔博斯的目的时,就说:“我确实感到我所说的话可能加强了稳健而有理智的人们的地位。”(注:《1919—1939年英国外交政策文件汇编》,第2辑第17卷,伦敦,1979年版,第71~72页。)他所说的“稳健而有理智的人们”,指的就是像德尔博斯这样主张“不干涉”政策的人。
第三,避战求和,绥靖德、意。
30年代的法国,朝野上下,充满厌恶战争、害怕战争的情绪。对一般群众来说,战争意味着要遭受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还要惨痛的牺牲,因为现代武器的杀伤力更大了。对于统治阶级来说,他们认为与德、意的战争,无论胜败(他们更相信失败),都会使苏联得利。更可怕的是要引起国内的革命,布尔什维克会乘机上台。西班牙内战爆发后,勃鲁姆一再解释,他的政府所以要执行“不干涉”政策,就是为了不使西班牙内战演变为一场欧洲大战。勃鲁姆的这种说法,很能打动人心。最明显的一个例子是:1936年9月6日的一次大规模集会中,勃鲁姆发表了一篇成功的演说。开始时,群众对“不干涉”政策的敌意很大。勃鲁姆辩解说,他了解法国的安全需要在比利牛斯山的另一边有一个友好的共和国,他也了解西班牙政府是一个根据国际法完全有权购买武器弹药的合法政府。但是如果法国和德、意双方竞相输送武器,就会增加战争的危险。一个关于不干涉的国际保证,对于西班牙来说,要比武装斗争和欧洲列强各自支持交战的一方好得多。“我不相信,我将永远不承认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或注定的。……直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必要的话,我将尽一切努力使我国远离战争。”勃鲁姆把“不干涉”政策与保卫和平等同起来,打动了大批听众的心,以致在他的演说结束时,群众高呼:“勃鲁姆万岁!和平万岁!”(注:亚力山大·沃思:《法国的命运》,伦敦,1937年版, 第388页;格林,前引书,第87~88页。)
其实,当时意大利的力量是根本够不上发动一场欧洲战争的。而德国虽然比意大利强大得多,但在1936—1937年期间还远远没有做好战争的准备。勃鲁姆政府执行“不干涉”政策,不仅仅是为了避免在西班牙问题上与德、意发生冲突而导致西班牙内战扩大为欧洲大战,它还有更积极的目的,就是缔结一个新的洛迦诺公约,由英、法、德、意四国共同主宰欧洲,维护资本主义秩序。1936年7月23日,英、法、 比三国会议后发表的公报指出:与会国家的主要意图是“用普遍谅解的办法巩固和平”。三国提议召开一次包括德、意在内的三国会议,“首要的任务是必须谈判一个新的协定,以代替洛迦诺的莱茵公约”。1936年12月23日,德尔博斯向德国驻法大使提出建议:“在隔绝和消灭西班牙战火方面合作”;“讨论和满足德国的愿望,并在同时解决洛迦诺问题”。对德国的唯一要求,就是“和平”(注:《1918—1945年德国外交政策文件汇编》D辑第3卷,第 180~181页。)。
勃鲁姆政府推出“不干涉”政策的原因,已如上述。但勃鲁姆政府的指望却一一落空了。法国左右两种势力的斗争围绕“不干涉”政策而更加激烈,勃鲁姆政府终于垮台。对英国的依靠,也无结果,英国的战略决策仍然把保卫本国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把援助法国这样的“战时可能有的盟国”放在第四位(注:1937年12月,英国防务的优先次序确定如下:第一,保持联合王国的安全;第二,保护英国进口粮食和贸易的通道;第三,守卫英国的海外领土;第四,即最后一个目标才是“协力防卫英国在战时可能有的任何盟国的领土”。见吉布斯,前引书,第287~288页。)。绥靖德、意,反倒助长了它们的侵略气焰,增加了它们对法国的蔑视。“不干涉”政策进一步削弱了法国,使它更加内外交困,第三共和国终于在1940年灭亡。